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先秦倾世美人 >

第37部分

先秦倾世美人-第37部分

小说: 先秦倾世美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九子魔母在唐代以前的名气并不大,到唐代时,香火却忽然旺盛起来。在唐人小说中,九子魔母或为年轻娇艳的美女,或为妖媚丰腴的美妇,风流多情,美艳万方。 



、妇好

妇好: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
妇好是商王武丁60多位妻子中的一位,生活于公元前12世纪的前半叶,武丁重整商王朝时期,妇好是我国最早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妇好并不姓妇,从其墓中挖掘推断她的名字应该是叫“好”,她的父姓是一个亚形中画兕形的标志,当她嫁给武丁成为王后,武丁给了她封地,在她的封地上,她得到了“好”的氏名,尊称为“妇好”,或者“后妇好”,妇好的庙号为“辛”,商王朝的后人们尊称她为“母辛”或“后母辛”。她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商朝的鼎盛时期就是商高宗武丁时代。武丁通过一连串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甲骨文记载;有一年夏天,北方边境发生战争,双方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求率兵前往,武丁犹豫不决,占卜问天后,同意派妇好出兵,结果妇好凯旋归来。此后,武丁就让她担任军队统帅。
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卜辞记载,有一次,武丁亲征巴方,令妇好设伏兵,巴军中伏,为妇好所歼灭。那时社会生产力很低,战争的规模应该还很小。但根据甲骨文记载妇好攻打羌方的时候一次带兵就达到一万三千多人。甲骨文卜辞还有关于妇好多次受武丁派遣带兵打仗的记载,北讨土方族,东南攻伐夷国,西南打败巴军,妇好先后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独立的小国),为商王朝拓展疆土立下汗马功劳。
妇好不但能带兵东征西讨,而且还是国家的祭司,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先祖、祭神灵等各类祭典,又兼任占卜之官,刻写卜辞。在保存下来的甲骨文中,有些卜辞甚至是妇好亲自手刻的。商朝是个迷信鬼神的国家,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又会打仗,又掌握了祭祀与占卜的权力,其在商王朝的权力和地位可想而知。
商高宗武丁前后立过三个王后,妇好是他的原配。而最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武丁授予妇好独立的封邑,妇好并不和武丁住在一起,而经常待在自己的封地里。这种现象在后来的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不过在当时这似乎是个普遍的现象。武丁手下的老婆兼女将除了妇好应该还有好几个,有名字记载的还有一位叫妇邢的,地位仅次于妇好,也曾多次率领军队远征,同时为武丁管理农业和内政。她被封在井方,也就是今天的河北邢台。
河南安阳发掘的妇好墓,现今出土的甲骨文,关于妇好的生卒年代和死因没有明确记载。
有一种资料说妇好死于公元前1200年,死因不明。但战死或受伤不治而亡的可能性最大,因为那时作战和大规模械斗差不多。安阳的妇好墓出土的数件武器中有一把龙纹大铜钺和一把虎纹铜钺。因为上面刻有“妇好”字样,可以断定是妇好生前曾使用过的武器。这两件武器应该是商朝王权和军权的象征,一件重8。5公斤,另一件重9公斤。妇好使用如此重的兵器,可见其武艺超群,力大过人。而在妇好之后的中国女将,就再也没有使用大斧的了。
保存下来的甲骨卜辞显示,武丁很倚重妇好,他经常向鬼神祈祷妇好健康长寿。然而,妇好还是先他而去了。妇好死后,武丁十分痛心,把她葬在今河南安阳小屯村西北约100米处。妇好死后,武丁十分悲痛,每有军事行动,常通过祭祀祈祷妇好在天之灵助战,这也反映出妇好生前的名字,已经足以威慑敌人。妇好有独葬的巨大墓穴,而且享受独祭的隆礼,这在商朝是很少见的。
一九七六年在河南安阳殷墟发现的“妇好”墓,墓葬被发掘,保存完好。除发掘出大量青铜器外,其中所出玉器共755件,是商代玉器出土最多、最集中的墓,另有63件石器、47件宝石器及象牙雕刻等物。使这位湮灭三千多年的女政治家和军事家的事迹,重见天日。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认为应该给予这位古代的杰出妇女以应有的历史地位。
公元前十二世纪时,正是中国殷商之期。由于频繁的战乱,商王朝留给今人的痕迹已经非常稀少,但是就在这些为数不多的遗物中,却有相当一部分属于这位特殊的女人。武丁见于史料的“诸妇”多达六十多位,其中有三人拥有王后的地位,妇好则是第一位。在现存于世的甲骨文献中,“妇好”的名字频频出现,仅在安阳殷墟YH127甲骨穴中出土的一万余片甲骨中,她就出现过两百多次!而且武丁在这些占卜中向上天祈告的内容,包括妇好的各个生活侧面:征战、生育、疾病,甚至包括她去世后的状况等等。



、邓曼

邓曼:楚国第一位贤明的国后
邓曼,邓国人,曼姓,史称邓曼,《国语齐语》称楚曼,邓国国君之女。《左传庄公六年》载,公元前688年(楚文王二年),楚文王讨伐申过邓,邓祈侯说是“吾甥(邓曼为楚文王母)也”,于是设宴款待楚文王。邓曼是楚国历史上一位享有盛誉的贤明国后。
熊通在位时,楚国强大,要求周王提高楚国的爵位,周王坚决拒绝,熊通一气之下自立为王,与周室分庭抗礼,是为楚武王。
邓国,历史悠久,西周初年即已存在。故城在今湖北襄樊市西北,一说即今河南邓县(邓州市)。因其地处楚国北上争霸要冲,故春秋初楚国就与其通婚。
楚文王十二年,楚国灭了邓国。楚武王何时娶邓曼,史家典籍没有记载。但从《左转》记载中可知邓曼是个见识不凡的女人。
《左传》提到邓曼的有两处,一处是公元前699年,楚国莫敖屈瑕领兵攻打罗国,大夫斗伯比送行。回来对他的御者说:“莫敖必败。举趾高(走起路来把脚抬得高高的),心不固矣(思想不集中,骄傲的情绪就流露出来了)。”于是进见楚武王时说,一定要增派军队。楚武王拒绝了,回宫把这件事告诉了夫人邓曼。邓曼说:“大夫其非众之谓(大夫的意思不在军队人数的多少),其谓君抚小民以信(意思是说君王要以信镇抚小民百姓),训诸司以德(以德来训诫各级官吏),而威莫敖以刑也(而以刑法威慑莫敖)。莫敖狃于蒲骚之役(莫敖习惯于蒲骚之役的胜利),将自用也(必将刚愎自用),必小罗(必然轻视罗国)。君若不镇抚(君王如不督察),其不设备乎(他会不设防的)!夫固谓君训众而好镇抚之(大夫意思是要君王训诫大众而善于督察他们),召诸司而劝之以令德(召见官员而勉之以善德),见莫敖而告诸天之不假易也(见到莫敖而告诉他天道是不会宽纵的)。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否则,大夫难道不知楚国军队已经全部出动了)”
果然不出所料,莫敖屈瑕在此次行动中,自以为是,独断专行,又麻痹轻敌,结果被罗国和庐戎的军队打得大败。莫敖自缢于荒谷,众将领自囚于冶父,听候惩处。楚武王引咎自责,众将领被赦免。从这一记述中,可知邓曼的睿智,她在楚武王身旁出谋划策,地位显赫。
蒲骚(郧国地,在今湖北应城境)之役发生在公元前701年(楚武王四十年),楚莫敖屈瑕至汉东,将与贰、轸结盟,郧国为阻止楚国向汉东发展,遂驻军于蒲骚,将联合随、绞、州、蓼等国军队攻打楚国,莫敖屈瑕为此深以为患。斗廉建议屈瑕驻军郊郢(今湖北钟祥郢州故城),进行抵御,自己则乘随等四国军队未到之际,以精锐之师夜袭郧国。郧国心存希望又恃其城(蒲骚)固,没有斗志。如果打败郧国,其余四国军队必定离去。莫敖屈瑕不放心,要向楚武王请求增兵,斗廉不同意,说“师克在和,不在众”,“成军以出,又何济焉”莫敖屈瑕又欲作一占卜,斗廉反对,“卜以决疑。不疑,何卜”于是在蒲骚打败了郧国,终于和贰、轸两国结盟而回(事见《左传桓公十一年》)。
邓曼引用此事,认为莫敖屈瑕会因蒲骚之役取胜而骄傲,必然会轻视罗国而导致失败。邓曼对蒲骚之役的经过十分了解,对莫敖屈瑕的为人认识深刻,评析入木三分,对可能发生的祸患有预见性,从中可见邓曼思想深邃,目光犀利。
另一处是公元前690年(庄公四年)春,楚武王布置好军阵,以戟授与军队,而去攻打随国。在准备斋戒前,进人宫里告诉夫人邓曼说:我心跳。邓曼叹曰:“王禄尽矣(君王福禄到尽头了)。盈而荡(盈满了就会动荡),天之道也(这是客观自然的规律)。先君其知之矣(先君已经知道了),故临武事(所以面临作战大事),将发大命(将要颁发重大命令),而荡王心焉(而使君王心跳)。若师无亏(如果国家军队没有什么亏损),王薨于行(君王死在征途上),国之福也(这是国家的福气了)。”楚武王听后果断地领军出征,死在樠木之下。令尹斗祁、莫敖屈重继续领军前进,迫随订立盟约而返,当渡过汉水后,才发丧。这段史料让我们看到楚国上至君王、夫人,以及令尹、莫敖,下至将军、士卒,以至百姓,戮力同心,对征战从来是不达目的,誓不罢休,楚国的好多有为的君王都是死在戎马倥偬的征程中,比如武王之子楚文王、着名的中兴之主楚昭王等等。经过楚国这些有为君王毕生的努力,才使楚国得以成为强国,从西周初期的封地50里到后来纵横千里,一度成为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国家,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秦穆公也“惧内”

秦穆公也“惧内”
——成语“秦晋之好”的由来
公元前676年,晋武公的儿子姬诡诸继承了君位,是为晋献公。晋献公还是太子时,有夫人贾姬。贾姬无子,后来他又娶过两位女人,一个叫狐姬,是大戎主的侄女,生了重耳;一个是小戎允姓女子,生子夷吾。晋献公的父亲武公晚年时,又娶了年轻的夫人齐姜,是齐桓公的女儿。武公死后,献公把继母齐姜娶来,立为夫人。齐姜生了一男一女两个孩子,男孩就是申生,女孩后来嫁给秦穆公,史称为穆姬。
晋献公五年,晋灭了虞国、虢国。俘虏了虞国的国君和大夫百里奚。百里奚被俘虏后,作为奴隶随穆姬陪嫁到秦国。百里奚从秦国逃跑,秦穆公用五张羊皮把他从楚国赎回,拜为大夫,受到重用,为成就穆公的霸业立下汗马功劳。
春秋早期,晋国和秦国是相邻的两个大国,关系一直很好。晋献公死后,晋国发生内乱,继位的骊姬和少姬的儿子先后被大夫里克杀害。公子夷吾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国即位,即晋惠公。原来夷吾因为受献公的宠姬骊姬迫害而长期流亡在外,为了保证自己安全回到晋国即位,就请秦穆公派兵护送他回国,作为回报,他答应割让五座城池给秦国作报酬。谁知夷吾即位后并没有信守承诺。晋惠公不守承诺的行为,引起秦穆公的不满。
公元前641年,晋国发生饥荒,晋惠公向秦国求救,秦穆公不计前嫌,送去大批粮食,帮助晋国度过难关。第二年冬天,秦国遇到了同样的饥荒,就向晋国求援,但晋惠公忘恩负义,根本就不顾秦国对自己的种种帮助,不但不支援一点粮食,反而派兵攻打秦国。秦穆公非常生气,等待国内形势好转,便亲自率军讨伐晋国。不久,晋国战败,秦穆公活捉了晋惠公,把他囚禁起来,准备回到秦国后就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