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区域经济学原理 >

第4部分

区域经济学原理-第4部分

小说: 区域经济学原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济区域三要素构成论的实质是强调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域必须具备经济中心(即中心城市)、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三大地域构成要素,该经济区域实为极化区域。

二、〃区域经济〃范畴

   (一)区域经济的内涵和特征
1.区域经济的内涵
〃经济区域〃与〃区域经济〃是研究区域经济运行和管理的两个基本范畴。20如果说考察经济区域的着眼点在于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载体,那么研究区域经济则是关注一定区域空间上的人类经济活动。
区域经济是指〃一定地域空间内各种经济活动所组合的有机整体〃。21在理解〃区域经济〃范畴的内涵时,应厘清〃区域经济〃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任何一国国民经济都是由部门(产业)、空间和时间因素有机构成的三维系统。从空间维的角度而言,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异质区域经济有机耦合而成。区域经济是一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器官〃或〃子系统〃,是具有区域特色的国民经济。
2.区域经济的特征
区域经济具有五大鲜明的特征:
   (1)中观性。区域经济是一种承上启下,并具有区域自身特点的中间性、非均衡性经济,是一种介于宏观经济(国民经济)和微观经济(企业经济)间的中观性经济。
   (2)区域性。一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不论是农业、工业的发展还是服务业的发展,都要落实到一定的区域,并受该区域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影响。各区域的不同特点和区域客观情况使区域经济呈现出强烈的区域性特点。区域性是区域经济最基本、最显著的特征。
   (3)差异性。不同区域所具有的经济发展要素条件(诸如地理位置、自然资源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等)总是各不相同,这种差异性实质上反映了各区域经济的优劣势,也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一个重要因素。
   (4)开放性。一方面,与国家经济相比,区域经济一般在社会制度、经济体制、经济运行规则和币制等方面是一致的,没有国家之间常有的关税、进口配额、移民限制等人为障碍,因而具有更大的开放性。另一方面,区域经济是一种充分承认并利用不同区域所具有的各种经济要素及其程度上的差异,注重区域间经济交往的开放式经济。区域经济还具有不断强化自身输出、输入功能和扩张功能的作用,推动生产要素流向更高层次发展,进而促进不同区域经济各扬所长,各避所短,相互补充,协调发展。
   (5)独立性。区域经济是一个相对独立而内部又有着密切联系的有机系统,区域经济活动具有一定的自组织特点。尽管任何区域的经济发展战略都必须受制于整体国民经济的发展战略,并为国民经济发展战略服务,但也必须注重能动地发挥本区域优势,扬长避短,也必须为谋求本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和居民福利服务。
   (二)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
关于在一国完整统一的国民经济体系中为何会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以及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是什么这一命题,胡佛在《区域经济学导论》中提出,三个基本因素(〃三块基石〃)构成复杂的经济活动区位结构或模式以及大部分区域经济学主要问题的基础。即: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生产要素的不完全可分性;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22 国内区域经济学教科书基本上沿袭了胡佛的这一观点,并对胡佛的〃区域经济学的三块基石〃论的内涵和外延作了一定程度的深化和拓展。综而言之,区域经济存在的客观基础可表述为:
1.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
人类经济活动中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都要依托于并落实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不同的经济活动对于特定的地域条件具有明显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不同的生产过程对地域空间的要求不完全相同。如:对湿度和温度有严格要求的毛纺业、棉纺业最早兴盛于雾都伦敦;地处阳光地带又有海风调节的法国波尔多因盛产优质葡萄,成为世界葡萄名酒之乡。从一定程度而言,产品的交换只有在该产品的供求半径之内才具有经济合理性。分配和消费也具有很强的空间选择性和空间适应性。如:身处热带地区的消费者与身处寒带的消费者在对防寒保暖物品的需求和选择方面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总之,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依赖性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般前提或逻辑前提。
2.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布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1)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人类的经济活动总要落脚在一定的地域空间上,且必须凭借一定的生产要素。水、土地、森林、矿藏、能源等自然资源,具有资源的稀缺性和空间分布的不均衡性特点。资源要素分布的空间不均衡性使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区域资源禀赋的差异。生产要素在一国范围内具有不完全流动性。这种〃不完全流动性〃包含两层含义:①某种生产要素在常态下无法自行流动,某些生产要素流动性很强。土地、矿藏、地形、水文、气候等自然资源和条件对地表的附着力极强,在常态下是固定不动的,无法实现空间转移。但也并不意味着这些生产要素绝对不能流动。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也会使某些自然资源的流动成为可能。如我国跨区域的南水北调、西气东输,但这些〃流动〃需付出昂贵的成本。资本、技术、人才、信息等再生性经济资源可在区域间转移,流动性强。②某些流动性强的生产要素的流动也常受到限制,其流动性是有限的或不完全自由的。这种限制来自许多方面:一是制度方面的限制。在一国之内,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对要素流动作出种种限制,如户籍管理制度等。二是区域之间利益关系。基于区域利益的诉求,不同区域不同程度地采取地方保护主义政策,或采取限制资金、技术、人才向外流动的种种措施,以便保护地方利益。三是人文环境因素的限制。不同的民族、生活方式以及不同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也影响生产要素的流动。总之,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使一国的经济活动不可能形成空间均衡化,但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只是区域经济存在的一个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2)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由以下因素所决定:①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从某种产品的生产工序而言,许多生产过程(尤其上游阶段产品的生产)可根据操作技术的不同细分为若干个生产工序,基于节约生产成本的考量,这些不同的生产工序不可能在空间上分割开来并布局在不同的地点组织生产。②规模经济。一个企业的生产规模达到一定的程度,可以有效地节省单位产品的成本,提高经济效率,此即企业规模经济。③聚集经济。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使各个企业共享社会生产条件和辅助行业所提供的专业服务;可使各个企业利用技术的溢出效应,相互模仿和学习,节约企业创新成本;可形成较高效率的地区劳动力市场;可促进企业之间增加相互信任感,节约交易成本;可通过竞争提高企业的生产率。总之,众多企业聚集在某一地点,可以实现聚集经济。④企业节约联系成本。企业在交易过程中需要付出一定的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相关企业在一定地域空间范围内的聚集可有效地节约联系成本。产品生产过程空间分割的非经济性、规模经济、聚集经济、联系成本的节约,促使多种生产要素和经济单位集结在一定地域空间形成经济中心(即城市),经济中心通过其辐射作用影响周边区域的要素组合,进而形成一个缜密有序的经济整体。
   (3)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人类的经济活动离不开地域空间,有空间就有距离,要克服空间距离的限制,必须支付空间成本。尽管随着现代交通、通信的发展,空间距离对人类经济活动的限制越来越少,但只要存在空间距离,仍然要支付一定的空间成本。空间成本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和服务的不完全流动性,即商品的交换和服务的提供不能瞬间完成,也不是免费的。主要表现在:①只要存在空间距离,各种货物的运输和服务的提供就必须支付运输成本。②各种货物的运输不能瞬间完成,必须支付存储成本、时间成本和精力成本。③当生产地和消费市场在空间上相互分离时,要完成交易必须支付运输成本和正常的交易成本。这种因空间阻碍而产生的空间成本限制了自然禀赋优势的发挥,经济活动不可能随资源要素的赋存状况均匀或随机地分布,使得经济活动集中在一定的地域空间范围内。
生产要素的不完全流动性、经济活动的不完全可分性和空间距离的不可灭性,形成经济活动的空间分异,共同构成区域经济存在的物质基础。
3.市场机制作用与政府调控干预作用是区域经济存在的社会经济条件
区域经济既是一个经济范畴,也是一个历史范畴。在自然经济条件下,邻里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老死而不相往来;在计划经济条件下,条块分割,城乡分离。尽管人类的经济活动要依托一定的地域空间,空间差异、空间距离也客观存在,但不存在经济学意义上的区域经济。只有在专业化劳动地域分工和商品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经济运行规律才能引导经济活动主体把稀缺而分布又不均衡的经济资源配置到有效的产业部门和优势区位,使具有密切经济技术联系的经济活动在特定的地域空间集中,并吸引周围区域的生产要素和经济主体的聚集,形成区域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和经济网络。尽管如此,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功能在某些领域存在着〃市场失灵〃的可能,公共品的供给也不能完全通过市场力量到达特定的经济区域。区域市场秩序的规范以及区域经济运行过程中许多特殊问题的解决,都需要政府通过规划、政策、组织、协调等手段、措施进行有效的调控干预。〃看不见的手〃(市场机制)和〃看得见的手〃(政府调控)的作用都是区域经济存在和发展不可缺少的社会经济条件。政府的积极调控干预有利于促进自发的区域经济活动变为自觉的区域经济运行。
   (三)区域经济主体
区域经济运行是指区域经济系统的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动态过程。它包含资源要素的空间配置、区域经济增长、区域产业结构演进、区域空间结构优化、区域之间的分工协作和协调发展等内容。区域经济运行水平是众多区域行为主体决策及其相互作用的结果。
学术界关于区域经济运行的行为主体(简称〃区域经济主体〃或〃区域主体〃)类型,有三种代表性观点:
   (1)二类说。区域经济运行的主体分为微观主体(企业、农户、家庭户及其他经济单位和政府机构(杜肯堂、戴士根等,2004)。23
   (2)三类说。区域经济中的重要行为主体为企业、家庭(居民)和公共机构(政府)(陈秀山、张可云,2003)24 
   (3)四类说。区域经济主体是指能够实现一定经济空间(经济区域)组织和运行的最少类别的微观承载对象,包括企业、居民、地方政府、区域协调组织(郝寿义,2007)25
本书在上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