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晚唐 >

第560部分

晚唐-第560部分

小说: 晚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枢密院的计划,兵力上不比原先的少,但需要供应的却少了三分之二。
朝廷供应五万兵马的粮草,却拥有二十到三十万的平叛军队。
河北四镇,虽然卢龙镇接连动荡,但兵马也有不少。兼之成德与魏博这两大镇,四镇加起来,马步全一起至少二十万人。精锐之兵也不下于十万。而且四镇都在招兵买马,短时间内,还能武装起十万之兵。
河北民风彪悍,这些青壮装备起来,也是一股不可小视的战力。
在计算朝廷这边军力的时候,枢密院因为搞不清李璟的态度,因此最后没敢真拿镇国军做为主力,反而把九部蕃兵做为主力。朝廷各镇按兵不动,也是出于对李璟可能此时叛乱的而做出的对应之策。
河北叛乱已经有半个多月的时间,可是朝廷到现在都还没有拿出一个具体的平叛方案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李璟态度暧昧。
早在长安收到河北叛乱的消息之后,天子李儇便与政事堂延英议事,随后便立即派出使者飞速前往辽东,向李璟宣旨,令李璟率镇国军入关攻打河北叛军。
结果,李璟对使者回复说他已经向朝廷交出了镇国军兵权,因此他无权调动镇国军。
使者带着这个结果又一路赶回长安,听到李璟的这个回答,举朝哗然。
李儇一直认为李璟应当是忠于朝廷忠于他的,可现在李璟的态度却是这么的暧昧,明显有观望的打算。
这个结果,可以说让朝中君臣都挨了重重的一棒。虽然李璟没有跟着叛乱,但这已经是个十分不好的信号。李璟现在的态度已经并不想入关,反而是想要观望。接下来,李璟要么便拥兵不发,坐地观望,这还是好的情况。最坏的情况,李璟很有可能会与河北四镇叛军勾结,如当年李希烈一样的叛乱。
对此,虽然李儇心中极为愤怒,感觉李璟对他背叛。可却对此无能奈何,李璟手握重兵,呆在遥远的辽东,朝廷现在跟他隔着一个叛乱的河北,根本对他们没有半点办法。
而且眼下这个时候,朝廷也根本不敢做出什么激烈的举动,以免刺激到李璟。若是李璟本来还只是观望,却因为朝廷的举动而使得他也叛乱了,那朝廷可就真是陷入噩梦之中了。
现在枢密院的平叛计划,也不敢用李璟的镇国军做为平叛主力了。
不过,这个时候也不敢把李璟抛下。
原本朝廷对李璟和镇国军还并不太担忧,觉得李璟在登州不过五年,根基不深。
可是现在,当河北一反,朝廷第一次发现他们是这么的需要李璟,需要李璟的钱,需要李璟的兵。也第一次发现,李璟原来拥有了如此大的势力,拥有如此重要的地位。
当李璟不再对朝廷上供,不再听从朝廷调遣后,满朝君臣茫然发现,他们根本连个制裁李璟的手段都没有。
特别是当李璟现在这个暧昧不清的态度时,朝廷更加的感叹,李璟现在完全是摸不得,打不得了。根据张泰和后来前往辽东的使者带来的消息,虽然朝廷先前下旨解了李璟的兵权,又提拔李璟的部下,拆分镇国军,升任五镇节帅。
可实际上,李璟依然控制着这支军队和这十六州的地盘,而且,不但李振等人对李璟忠心耿耿,就是李璟的老师崔芸卿,也依然支持着他。
李璟不听调令,朝廷不但拿他没办法,甚至连叫斥责的话也不敢说。一旦惹急了李璟,他带着二十万兵十六州地盘直接扯旗造反,那才是出大事了。
给李璟一个四面行营都统之职,名义上的河北战场最高指挥,这是个很高的荣誉了。
不过,田令孜、西门思恭和卢携、豆卢掾、崔沆、于琮、李蔚等人却都清楚,这个职务完全不够。
杨复恭心里也是清楚的,一个小小的四面行营都统,绝不能让李璟就此听从朝廷的号令率兵入关平叛。可他也不敢提太高的职位,这个,只能由天子李儇来提议。
果然,李儇听到枢密院提议李璟任四面行营都统之职,无奈摇了摇头。
现在李璟需要的不是什么都统之职,而是需要朝廷把解除他的兵权重新拿回去。要不然,李儇相信,李璟绝不会听从朝廷的调动,发一兵一卒的。
李璟这是选了个好机会,待价而沽啊。
李儇开始有些后悔,不该那么轻意的去解李璟的兵权。
但是这个时候,也不可能再把拆分的五镇再并回去,更不能让李璟一人再兼五镇节帅之职。若是这样,朝廷的脸面何在,只怕崔芸卿、李振等人从此更加坚定和李璟一条心了,以后只怕永远难以触动李璟了。
宰相豆卢掾想了想后出列,“陛下,臣以为将五镇划为东北道,然后以李璟为东北道元帅之职,节制原镇国军五镇兵马。”
唐朝有天下兵马大元帅、天下兵马元帅、副元帅、等职。天下兵马大元帅一般都是太子担任,天下兵马元帅一般也是由亲王担任。另外所设的如河东副元帅、河北副元帅等副元帅之职,则是授予各道战区大将,统一指挥。如郭子仪、李光弼等都担任过副元帅之职。这些元帅之职,一般都是战时临时设置,一旦战事结束,职务也就撤消。
道本是自北魏就有行政规划,在州之上。唐初本有十道,后来有十五道。不过到了如今,各藩镇也都称一道,全国道的制度已经混乱,天下有四五十道。现在豆卢掾的意思是把原来镇国军的地盘设为一个新的道,建东北道,然后以李璟为一道元帅。这样,便能节制李璟原来的兵马,朝廷既不用撤消原来的旨意。而且因为元帅是临时差遣,等战事平定后,朝廷还可以收回。
李儇坐在御座上皱眉想了想,虽然他现在对李璟相当愤怒怨恨,可也知道如今李璟的重要姓。最后,还是咬了咬牙,沉声道:“立即拟诏,以淄青、辽西、登莱、恒清、建安五镇为东北道,特加封李璟为东北道元帅,节制五镇兵马。”想了想后,又道:“另外加李璟河北道兵马元帅,兼河北四面行营兵马都统,指挥各军平定河北叛乱。”

第664章 我弃之如敝履,尔视之若珍宝

(感谢林霜衣的月票支持,凌晨连续三更求月票!)
十月初,李璟在辽东城再次迎接了长安而来的天使。
一路匆匆从长安赶来,每天跑了八百里,先骑马到登州,然后坐船到辽东湾登陆,再沿辽水北上,三千五百里路,使者拼了命只用了五天时间就从长安赶到辽东城,带来了皇帝的圣旨。
他到来的时候,正赶上辽东城中镇国军正全军欢庆,庆贺高句丽的灭亡。风尘仆仆的使者听说高句丽竟然已经被李璟大军灭亡之后,也是惊讶万分。
不过随即又高兴起来,上次李璟拒绝朝廷征召,其中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李璟认为当时正是灭高句丽的关健时候,所以将在外,君命亦有所不受。
现在高句丽已经灭亡,李璟总应当接受朝廷的调遣了吧。特别是这次朝廷还给李璟加了东北道元帅,把镇国军的兵权重新归还了李璟手中。
天使满心欣喜的向李璟与诸将士当面宣读了圣旨,圣旨中讲了一大堆李璟称赞李璟功劳的话语,最后朝廷新设东北道,并加李璟东北元帅。除此外,又加李璟河北元帅衔兼河北四面行营兵马都统,天子授权全权指挥河北叛乱诸行营兵马。
另外,又下旨授淄青节度使崔芸卿为河北北面行营兵马都统。
当然,先前下旨裁撤镇国军,最后五镇只各保留两军一万人。如今皇帝自然也知道了李璟一面遵旨裁撤各军,可一面却又把最精锐的十军裁掉,然后又招募为他的河北道元帅的牙兵。现在朝廷用人之际,便干脆又下了一道旨,把李璟私自招募的这十军都下旨调为李璟元帅牙兵十军。另外裁撤的那十万团结军、乡兵,也都重新归属到了李璟的手下。
镇国军的各军各将文武,也都有旨意加封。对于所有伙长以上军官,更都升武散阶一阶。
总之,朝廷对于李璟先前不遵旨意的事情,不但没有提起半句,反而大加封赏。
就差求爷爷告奶奶,跪求李璟出兵了。
宣过圣旨之后,胖胖的宣旨太监一脸热切的对李璟道:“皇上与朝廷诸公都盼郡王立即率东北道诸镇虎贲入关平叛,盼望能早曰镇压叛乱,还清宇内啊。”
李璟接旨之后只是淡淡一笑,脸上并没有半分喜悦兴奋之情。
“天使一路辛苦,还请公公随侍卫前去休息。”
“不知郡王何时可以出兵?”太监一脸希切问道。
“此事本王还要与诸将商议。”李璟淡淡道。
让侍卫带太监离开后,李璟召集诸将。
众将脸上都是高兴之色,这边刚刚灭掉了高句丽,那边皇帝终于又下旨,把兵权交还给了李璟。
虽然镇国军没有恢复,但是李璟却是直接升任了元帅之职,节制五镇,依然掌握着镇国军大权。特别是对李振盖寓这些刚升任节度使和节度府要职的文武官员们来说,如此一来,他们的职位也就不用再收回去,依然可心保有节帅之位了。人都有私心,能当一镇节帅,自然比当一州刺史更好。更别说,按制,各镇节帅不但兼任本镇的观察处置使,还例兼支度营使,并兼任幕府驻地州刺史。
这个节帅的权利,可比原先李璟重新修改过的刺史权利大太多了。
不过唯一的一点,眼下二十万兵马,五镇节帅只保留了五万人,剩下的十五万人却都是属于东北元帅李璟的。就这一条,也使得这新任的节帅依然对李璟保持着毕恭毕敬。没有兵权,节帅就还不如一个观察使。
依靠着手上的兵权,李璟依然实际上牢牢的控制着现在的二十一州地盘。
对于朝廷这次的封赏和征召,不少将领都认为大家既然好处已经拿了,那么也便该干点事情。毕竟,拿人钱财,与人消灾。
会议上,李璟一言不发,只是观看着诸文武的发言议论。
李璟有自己的想法,甚至说,李璟有一个极大的野心。
这个野心就是占据东北平原,将东北建立成一个稳固的汉人为主的粮仓。
虽然眼下灭了高句丽国,但实际上,所控制的地区也不过是后世的辽宁省大一点而已。东北三大平原,也只占据了辽河平原的中下游。
在东北这块地盘,高句丽早不是三百年前的高句丽,只是最弱的一支而已。
就算是已经衰弱的渤海国,亦是拥有五百万众二三十万军队的海东大国。而且,还有契丹这个强悍的马上部族,再兼还有一个奚,若是不能灭掉契丹、奚、渤海,就不可能真正的占据东北。甚至灭掉契丹、奚、渤海,也不过是暂时取得稳定而已。
真正要想占领和改造东北,鞑靼、靼鞨、新罗都是需要清除的。
只有全面击败他们,全面占领,然后全面的移民筑城开垦,使汉人在这里占有真正的绝大多数,才有可能真正的使这块黑土地永久掌握在手中。
不过要想做到这个很难,也许几代人的努力都不一定能真正完成。
但起码现在他已经取得了一个不错的根基,只要给李璟几年安稳时间全力发展,他能让这里大变样。
说实在的,李璟并不是很想马上参与到中原的争斗中去。
并不是说中原没有东北后,中原比东北好上百倍千倍。但这样好的地方,也意味着争斗、战争,甚至是反复拉据。根本不可能有安心发展的机会,只会是四面乱战,烽火连天。
李璟当初据登州,却渡海远走辽东,就是因为虽然辽东苦寒,可这里却是一个能安心发展的地方。击败这些胡族,李璟便能自由的把他们迁走,然后重新迁来一批百姓,没有所谓的土豪世族。一片白纸,可以随意的挥洒,按自己设想的制度和理念发展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