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明统天下 >

第62部分

明统天下-第62部分

小说: 明统天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明朝从来就不缺和皇帝对着干的大臣。孝宗估计要是自己不遂了那些人的愿他们肯定会一直闹下去。弄不好到最后就演变成一场政治危机了。“哎,难办啊。”

“父皇,到现在只有儿臣亲自平息了安化王的造反和鞑靼的进犯才能平息这场危机。到时候就是那些大臣们也没什么可说的了,并且也可以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你想怎么办?”孝宗问道。

“禀父皇,儿臣想亲征。这是现在最好的方法了。”

“亲征?”如果是几年前,孝宗一定不会答应,但是现在,“好。照儿,你现在越来越有当年成祖之风了。”孝宗拍着朱厚照的肩膀,朗声大笑道。危机同样也是机遇的另一种形式。

之后,孝宗和朱厚照商量了一下亲征的细节。当天下午,孝宗便发布了朱厚照亲征宁夏和三边边关的诏书。

而大臣们也都停了下来,不再上书。他们在等。等朱厚照亲征的结果。胜了最好,要是败了,那么再换一个太子也不是不可以。虽然孝宗没有其他儿子了,但是不代表皇室没有其他藩王了。

宁夏,此时战火已经遍布整个宁夏,并且已经有了向陕西蔓延的趋势了。不,是一定会蔓延到陕西。因为叛军要夺取西安,也就是长安。

长安,明朝建国后被改为西安路,虽然现在他只是明朝的一个省的三司首府,但是它本身的历史赋予了它不同寻常的历史意义。它是中国所有城市之中作为国都时间最长的一个城市。前后十七个朝代及政权建都长安,时间加起来超过一千两百年。

它的历史赋予了这座城市皇权的象征。虽然它现在不是国都,但它在明朝人的心中的地位一点都不落于北京。夺取长安对安化王意义重大。

长安,据百二河山之险,可以耸诸侯之望,举天下形胜所在,莫如关中。自古以来就有得关中者得天下之说,长安作为关中的中心,夺取了长安就相当于夺取了关中。就连闯王李自成也是在攻陷了西安之后才敢建立大顺政权,进而称帝的。关中四周的天险使得它可以挡住来犯之敌的脚步,关内大量肥沃的土壤和大量的百姓是成王霸之业最好的根基。

控制住宁夏之后,安化王朱寘鐇便开始集结兵马,他要尽快占领西安,因为占领了西安他就基本上立于了不败之地。关中进可攻退可守,皇者之地也。

而远在边关的杨一清此时不但得派出兵力剿灭安化王的叛变,还得留住大部分的兵力防御鞑靼。他现在能做的就是尽量将安化王困在宁夏,然后等朝廷大军前来之后再合并剿灭叛军,然后在想办法逼退鞑靼大军。

而朱厚照此时已经准备妥当踏上了前往陕西的道路。他不打算去宁夏了。

 第八十四章 周东: 我和你杠上了

朱寘鐇的封地在宁夏,其实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在明朝时宁夏在行政上它也是属于陕西的,不单单是宁夏,就连甘肃在明朝的时候也是属于陕西管辖的。 /*/。*虽然如此但是在称呼上,人们却习惯性的把宁夏和甘肃单独拿出来称呼而不合陕西连在一起。这就好比明朝的辽东行都司,在行政上辽东行都司是属于山东的,但是却从来没有人称呼辽东的时候说成山东辽东行都司,往往都是单独把辽东拿出来称呼。这也都是习惯使然,宁夏、甘肃这些地方以前也都是单独的行省、或府,直接归中央管辖。时间长了人们就习惯于把这些地方单独分出来称呼。

而此时整个大明的目光全都聚集到了宁夏。

自古以来中原王朝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战喜欢在春夏之交。一方面是因为这个时候天气开始变暖了,寒冷是所有军队的天敌,特别是对于普遍以温暖为主的中原来说,在冬天深入大草原和游牧民族作战简直就是不敢想象的事情,到时候恐怕光是寒冷就限制住了军队两成的战斗力。

另一方面,春夏之交,正式中原粮食快要成熟的季节,这个时候作战可以保证到时候有充足的粮草供应。

而与之相反,北方的游牧民族却往往最喜欢在冬季进犯边关。春夏季节北方的游牧民族们同样也要忙于放牧,但是到了冬天由于严寒导致他们粮食紧缺,这时为了挨过严寒的冬天他们就不得不南下劫掠。

此时朱厚照正率领八万京军往陕西赶去,这里边自然也包括铁血军了。对于朱厚照来说安化王的造反是小事,从他造反的那一刻起,他就注定了要失败。但是朱厚照对鞑靼小王子却不得不重视。作为蒙古历史上自蒙元之后最杰出的一个一位大汗,朱厚照对他可是不敢有丝毫的轻视。

鞑靼小王子是一个统称,鞑靼很多大汗在大明都被称为小王子。所以如果你翻看历史书就会发现关于明朝和鞑靼的战争,里面总会提到一个鞑靼小王子。一百多年的战争,这个鞑靼小王子却一直出现,就好像这个人活了一百多年似的。其实是这个称呼没变,但是享有这个称呼的人却一直在变。

现在鞑靼的大汗叫做巴图蒙克,是孛尔只斤氏,成吉思汗十五世孙,正统的黄金家族后裔。用二十一世纪的话说那也是根红苗正的人。巴图蒙克在成化十五年即汗位,大明人因其年幼而称为小王子。在其妻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数与瓦剌争战,击败瓦剌。结束了有明以来北方地区扰攘动乱的局面,建立了比较稳固的统治。被誉为蒙古历史上的“中兴之主”。

这个满都海哈屯也不是一个简单人物。在巴图蒙克之前鞑靼的大汗是满都鲁汗,但是满都鲁汗死后却没有留下一个子嗣,七岁的曾侄孙巴图蒙克成为故元室唯一的苗裔。满都鲁汗的第二位妻子满都海哈屯拥立巴图蒙克为大汗,被称作达延汗,人家自己也改嫁给了达延汗。这两个人之间不知道隔着多少代了,但还是相亲相恋了,牛啊。

达延汗年幼时,满都海被授予“彻辰”称号,摄政。这也是和慈禧一号的人物。你想想一个七岁的孩子懂什么,还不是什么事情都在满都海哈屯的控制之下。不过后来达延汗成年之后,满都海哈屯主动让权了。能做到这一点,也非常人啊。达延汗即位后在满都海哈屯的辅佐下,决心重建黄金家族在蒙古的绝对统治。

他们夫妻俩首先征讨瓦剌。这个时候的瓦剌已经开始衰落了。瓦剌首领也先曾僭蒙古汗位,也先死后,瓦剌仍很强大,严重威胁汗权。1481年,满都海哈屯携领幼小的达延汗进攻瓦剌,在塔斯博尔图与瓦剌激战,取得了决定性胜利,迫使其退回西北。

其次消灭亦思马因。亦思马因是永谢布万户的领主,专横狡诈,妨碍统一,曾经挑起满都鲁汗与达延汗父亲博勒呼济农的不和,又抢走了达延汗的生母。1483年,亦思马因侵掠兀良哈三卫,达延汗夫妻俩趁机联合三卫将亦思马因打得大败而逃。1486年,达延汗派郭尔罗斯部的脱火赤少师等追杀了亦思马因,并夺回了生母。人家一家人团聚不容易啊。

1487年,16岁的达延汗开始亲政,废除了元朝遗留下来的太师、太尉、太傅、太保、少师、平章、知院等官职。而代替以成吉思汗时代的济农、诺颜。左右北元近两百年的“太师”终于成为了历史陈迹。1506年,达延汗征服鄂尔多斯、土默特等部,除汗廷直接控制的部落外,还有永谢布部、蒙郭勒津部、喀尔喀部、兀良哈部、科尔沁部以及朵颜三卫。统一了蒙古本部,后人称其为蒙古的“中兴之主”。

这样一个雄才大略的人物,朱厚照就是比他多几百年的见识也不敢轻视他。

此时的巴图蒙克正率领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分别进攻陕西的榆林、山西的大同、和河北的宣抚。目的只有一个,牵制大明的军队,减少安化王造反的阻力。

弘治十九年年年初,安化王朱寘鐇派自己的心腹石碧芳前往鞑靼王庭,企图与小王子结盟,但是遭到了小王子的拒绝。到了六月的时候,朱寘鐇再次前往鞑靼王庭和小王子结盟,出人意料的得到了小王子的同意。得到消息之后,朱寘鐇喜不胜收立刻加快了自己谋反的步伐。

走在大道上,看着自己浩浩荡荡的九万大军,朱寘鐇露出了满意的笑容。他似乎都已经看到了胜利在想自己招手。

要说朱寘鐇此时心里最感谢的是谁,那绝对是朱厚照。因为要不是朱厚照的一封整顿三边卫所军屯的诏书,那他朱寘鐇还不会这么快就造反,也不会这么快就聚集了九万大军。当然他是不会承认自己是造反的,他认为自己这是清君侧。

朱寘鐇的造反还得从朱厚照下旨整顿三边军屯说起。话说杨一清从京城回到陕西之后,立马下令征集了大量民夫修葺边关。之后更是从民夫之中抽调了一批精壮之辈充实边关。之后按照朱厚照事先和他商量好的计划,杨一清适时的拿出了朱厚照要求整顿三边军屯的圣旨。

三边卫所重新丈量、重新分配土地的诏书一下,立即在三边引起了巨大的震动。那些普通的士兵自然是欢欣鼓舞了,但是那些当将军的可没那么高兴了。不过考虑到自己的一家老小还都在京城里当人质呢,再说就算是反抗也不见得有好果子吃,于是大部分的将领都老实的交出了土地。但是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一些铤而走险的人存在。宁夏都指挥使何锦义就是这么一号人物。何锦义也造反了,并且还是和安化王一起造的反。

在处理军屯的那些人之中有一个叫做周东的小吏。这个人是谁,可能都没有什么人知道。但是此人在历史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人物。何锦义的造反此人可是负有直接的责任的。

周东,字伯震,号雨村,阜城人。生年不详,在历史上是卒于明武宗正德五年。成化二十年(公元一四八四年)进士。历官大理寺少卿。历史上刘瑾整顿军屯的时候,就是此人到宁夏负责宁夏的军屯工作。

自古以来京官都比这外地的官员要具有优越感,毕竟所处的环境不同吗。在京城里王公贵族满地走,但是地方上一个五品大的官都顶破天了。自然而然的京官们到地方上执行公务的时候喜好恃强凌弱,自恃自己京官的身份肆意欺凌地方官。而当年处理军屯的那一批人之中,欺负人最狠的就是这个周东了。

本来此时的周东还不是大理寺少卿,不过在朱厚照的干涉之下,此人被破格提拔为大理寺少卿。

到了边关之后,周东自认为自己也算是龙归大海、虎啸山岭了。想自己堂堂大理寺少卿到了宁夏之后,那些地方上的土鳖还不得拼了命的巴结自己。于是开始越发的狂妄。到了宁夏之后,周东立马就和何锦义杠上了。

 第八十五章 矛盾激化

这周东到了宁夏之后先找了宁夏总兵姜汉,这宁夏边卫里数谁的田产最多啊,就是这宁夏总兵姜汉。//。

不过这姜汉识时务,周东前脚刚到姜府,后脚姜汉就把所有的田产交出去了。在姜汉看来为了那点田地实在是不值得和朝廷作对,想他姜汉在宁夏这么多年银子不知道已经捞了多少了,就手下的几千顷田产还真有点看不上眼。几千顷田产在其他人看来已经是一笔巨额财富了,但在姜汉看来这么点田产每年赚的银子也没多少,并且人家姜大人还希望自己有朝一日能够高升呢。到时候离开了宁夏自己这点土地不知道就会被谁给吞下去了。那还不如现在就交出去呢,还给朝廷留一个好印象。

这姜汉是交出去了,但是宁夏都指挥使何锦义却说什么都不想交啊。何锦义脑袋没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