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黑戈壁 >

第16部分

黑戈壁-第16部分

小说: 黑戈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比而言的。这一段,是此行最坎坷的行程。谁也不知路在哪里,往西方走就是了。好在方向还是十分清楚的。 
  关于路上的情况,我原来计划照自己的笔记写,但一再犹豫之后,还是放弃了。 
  我不打算批评谁,我没有这样的思想高度。其实,我是个又宽容又苛刻的人。我宽容人的缺点,但我不能容忍当面说谎,因为这往往是一切隐患的爆发点。在西部,我不会在意各式各样的不同意见,但我不能忍受“把自己的快乐建筑在别人的痛苦上”的哪怕最微小的流露。野外的随意活动空间很大,可野外的个人感情空间很小。至今我还为没有更善待向导感到不安。他完全是尽义务,拒绝接受任何报酬。实际他没有必要尽这个义务。这正是在“十一黄金周”,他完全可以与家人团聚,与亲友小酌,犯不上陪我们来这大戈壁上受罪。在途中午餐时,有人责问向导:“你认识路吗?”我霍然回过身反问:“你,认识吗?”当然不认识。“那就得了。动身吧。” 
  我们不能在路上争执。这是野外生活的“法则”。 
  我们是走在一条离开人们视野已经七八十年的“被遗忘的”古道上,我们是在作一次战胜“非典”的野外实地考察,我们要通过自己经历的艰难坎坷感受西部文明。我们不是走马观花,花实际就开放在心中。 
  途中,没有见到过任何一截现成的道路,在旷野上,却有骆驼的尸骨指明走向。骆驼死去时间已经不短了,白花花的骨骼有一半埋在了土里。我不禁想起了一首诗,其中写道:树倒下了还是那棵树,人倒下了便不再是原来的人。 
  一路,李总给了我必要的支持。李总在酒泉与嘉峪关有自己的企业,工作相当忙。但他坚持在酒泉加入了我们的考察团。他的车是我们车队的“头车”,也是我们车队气氛最正常的小组。车是他自己开的,而这辆车则是他用自己的车临时与朋友交换来用的。 
  戈壁上,太阳一落山天就黑了。谁也说不清离目的地马鬃山镇还有多远,甚至今天晚上我们是不是还到得了马鬃山。手记没有信号。地图成了遥远的记忆。最后一次途中休息时,靳大成说:“到不了马鬃山也没关系。这样好的天气,在野外露营多有诗意!”听他这样说,我笑了。这是一路上难得的开心一笑。为此,至今我还感谢靳大成的无形支持。可我马上有紧张起来。露营?我在野外露过无数次营。可这次不行,没有露营的思想准备,更没有必要的设备。 
  今晚一定要到达马鬃山。 
  我看了看表。8点了。10点钟还见不到归宿,就必须露营。因为与冒着彻底迷失路径的摸黑半夜找路相比,篝火、露营是更好的选择。在“塔克拉玛干的肚脐”喀拉墩、在“伊比利斯(魔鬼)出没”的小河,以及在沙雅的阿克塔利亚(远河)、且末南山的昆其布拉克牧场的几次教训,我记忆犹新,一想起这些就头皮发麻。 
  终于,在浓重夜幕中出现了灯光。路边有一组组巨大的“林木”,在林木的“树梢”,长剑一般的“树叶”在随风挥舞。那就是马鬃山的“标志”——风力发电的机组。远处那一片灯光尽管算不上辉煌,可含有暖意。   
  《黑戈壁》六(6)   
  这时,已经是2003年10月2日夜里10点。这一刻将长久留在我的记忆之中。我“活了过来”——肃北马鬃山镇到了。那儿不但有宿营之处、开水热饭,而且有“公婆泉”与“碉堡山”! 
  ……我回忆起1982年考上社科院后乘坐70次列车返回北京的旅途。当列车即将走出河西走廊时,同车的人都睡着了,只有我一个人凝视着车窗外漆黑的夜幕。突然,在遥远的地方出现了一点灯火,那是一个不知名的小小山村。望着灯火,我萌生了这样一个错觉,我是这个无名村落的“漏夜归人”。一种奇异的失落感使我辗转反侧,夜不能眠。我想到,如果我有两次、三次生命,我会在每一个曾经落脚的地方生活几年,结识各式各样的朋友,成为他们的一部分,与他们分享喜怒哀乐,与他们分担艰难困苦。可我最想知道的是:此刻会不会有人在想着我、等着我。 
  哦,马鬃山,你在耐心地等着我,一个迟归的游子、迷途的旅人。 
  车灯前面出现了一个雕像,那是三只北山羊(红羊)。车灯晃动,北山羊们似乎争先恐后地走下了基座,迎上前来。一旦平安到达,路上的磕拌就不复存在。 
  镇上的人一直在宾馆等着我们。至今我一想到站在大门口的副镇长,就如同再次回到久别的家中。大家住下来,略事休息,到街上一个餐厅就餐。早过了餐厅营业时间,可人们知道我们一定会来。这是我第一次见到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鬃山镇副镇长娜仁娜。娜镇长是女中音歌手。 
  晚上,我一个人在房间里写笔记,李总来聊了一阵。 
  我的朋友往往是在患难之中结识的。可那时我年轻啊。我想,认识了李总,就不虚此行了吧。写完笔记,我的心情平复了。 
  手机有信号了。我给在新疆的妻子打了电话。她的父母病重,她回家照顾。我又给留在北京的儿子打电话。他正在准备考研究生。一家三口,天各一方。今天是2003年10月2日,——不,已经是3日了。 
  我独自一个人走到寂静的街道上。我没有再想自己与黑喇嘛的“不见不散”的“死约会”。这是在黑戈壁的腹心地带,可我却漫无边际地想起一些零星的、早该忘记的往事: 
  ——爸爸生前总是说,我自幼胆子最小,刚刚会说话,就爱缠着大人问:爸爸,山上有老虎,你怕不怕?据说,连一个小小的沟,都不敢迈,非得爬过去。 
  ——鱼缸里的巴西彩龟几天一动不动,我一看,原来已经成了空壳。我当着儿子把龟随便扔到了院子的树丛里。儿子大叫一声:“我的小乌龟!”然后恨恨地看着我。我忙说:“他死了,已经没有感觉了。”儿子抹着眼泪说:“可我有感觉!”这年儿子七岁。 
  ——我和妻子在议论学生们的“追星”,颇不理解,也颇不肖一顾。一边做作业的儿子突然插话:“要不那些追星的都是学生呢。到你们这个年龄,都崇拜开自己了。”这年儿子刚刚上中学。 
  ——从1983年起,我就不再过春节了。这年春节前夕父亲住进了医院。我每天去医院陪伴看望,并送去饭菜。这天,我急忙赶到医院,没锁自己的破自行车,就冲进病房,我已经比往常迟了一些。等回家时,却发现随手撂在医院对面树下的自行车不见了。这车已经骑了20年,早该扔了。可目前正是离不开它的时候,我家离医院不近不远,又要穿越北大的校园。除了骑车,我就保证不了随时看望父亲。刚才在病房里,因为父亲的状况不见好转,我五内俱焚。这时,我再也承受不了一点点的负重。“没丢过自行车的就不是北京人”,话虽这样说,可我此刻呆立在医院前,仿佛天已经塌了下来,一时不知该怎么办。这时,一个大学生骑着自行车从远处路过。他大概是刚下了晚自习,轻松得飘飘欲仙;他也许是应约去赴第一次约会,心中充满美妙难言的情愫;说不定他才从老师家里出来,老师的肯定让他激情难抑。他随口放声高唱着美国乡村歌曲《苏珊娜》。随着歌声远去,我流出了眼泪。从这一晚上起,只要我出现了绝望的念头,《苏珊娜》的旋律就开始萦绕在脑海里。啊,青春岁月。一去不复回的青春岁月! 
  ——两个五六岁的孩子走进我家的院子。他们走得慢慢地,手拉着手,仿佛在互相鼓励,而且下了好大的决心。他们问我:“老爷爷,你家有老虎吗?”“老虎?”我愣了一下。“没有啊。”“奥,没有老虎呀!”他们放了心又悬起了心的神态至今历历在目。显然是他们的家长(在我家院外有一个小小的自发农贸市场)不愿意他们进入院子打扰住户,就以“那院子里有老虎”相吓。可这反倒引起了他们的好奇:他们决定宁被老虎咬一口也要看看活着的老虎。知道没有时,一块石头落了地,可那种遗憾又深深打动了我。 
  ——一个同事养了一只麻雀,爱同己出。她非要为麻雀上点眼药,就把麻雀紧紧攥在手里。等点了眼药,却把麻雀活活掐死了。 
  ——我整整三十岁,“四人帮”终于销声匿迹。我知道过去已经结束,但我不知道将来是什么样子。一天我路过乌鲁木齐河的干渠。那干渠相当“可怕”,因为它的水流太急,它的落差太大。突然上游有人呼救,一个在河边的人不知怎么回事竟叫渠水冲走,渠边立时集结了不少人,我意识到必须有人下去相救,因为那人不会水。我身边的一个年轻人急得团团转,他口吐白沫,只是重复“我不会水”“我不会水”。——可我会水。我脱下了棉衣,特别是摘下了手表。那上海手表,是妈妈为我买的,它已经成了纪念物。我把东西塞给年轻人,他明白了怎么回事,急急忙忙地说:“放心,我不会叫你失望。”救上来人,我已经遍体鳞伤,与落水者被一同送到了医院。等我想出院时,发现自己几乎是一无所有了。我没有敢告诉妻子出了什么事。可我知道,手表丢了,是不可长久瞒着家人的。想想看,在70年代中期,一块手表有多贵重。我已经不抱找回衣物的念想了。过了一段时间,大约是一两周吧,我又从渠边路过。突然有人拦住我,激动地说:“是、是、是你!”那正是那个年轻人。他将衣物塞到我的怀里,一个劲说“你不会失望”“你不会失望”。他告诉我:从那天起,他天天在渠边等着我。我们就这样相逢,又分别了,从此再没见过,互相连名字也不知道。但这无关紧要,要紧的是,至今每遇到应该提醒自己“勿以善小而不为”时,我总会说:我不会让你失望,我不会让你们失望。   
  《黑戈壁》六(7)   
  …… 
  这个时刻,只有那三只红羊伫立在马鬃山镇的街头,陪伴着我。我想到许多零星的往事片段,惟独没有涉及黑喇嘛和他的著名的要塞“碉堡山”。   
  《黑戈壁》七(1)   
  10月3日,8点早餐。 
  餐后,我们前往几公里之外的碉堡山。我知道,以前怎样凭空想象,也想像不出目前我所见的景象。 
  当然,在这之前我见过要塞的相片,而且不止一幅。最经典的,是哈士纶在1927年所摄的要塞废墟的主体建筑。另一幅则是1934年斯文·赫定的医生赫默尔所摄,刊布在《丝绸之路》书中。哈士纶的照片往往被说成是1928年所摄,可他路经此地的时间,是1927年11月16日。这两幅照片都拍摄在黑喇嘛覆灭之后不太久,要塞还保持着基本面貌。同时,取景与角度相当一致。关于要塞的毁灭,一般都说到是为外蒙古派人来焚毁。可这两份照片使人对此怀有疑虑。一是外观看不出火的破坏力,另外,这个要塞是由石头与泥土建成,能够引起燃烧的东西相当有限。火,不会造成破坏性的损失。照片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那个俯瞰要塞的敌楼(岗楼);另外,是绵亘在山梁上的围墙。 
  我们的车子停留在山群的东边。镇上的人先招呼我们看了遥遥相对的那一座山的“坑道”。这些建筑不是黑喇嘛的杰作,它是水泥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