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黑戈壁 >

第39部分

黑戈壁-第39部分

小说: 黑戈壁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引起我注意的是一组2005年3月12日新发现的文字。也就是说,那个“鄂博”。我拿着相片反复审视着。上面的“6·20”清楚无误,下面的数字,可以判断是“1992”,因为它不可能是“1892”,更不是“1792”。 
  1992年,在马鬃山发生了什么呢?那是一个罕见“新闻”的冷落地方。 
  我突然明白了: 
  在1992年与1993年,“北大门”——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口岸正式开放。那是甘肃省惟一的对外开放的口岸。在1992年与1993年,这是重大事件。在马鬃山寂静的街道上,这时想必簇拥着来自甘肃,以及内蒙古、新疆等附近省区的人们,还有……来自外蒙古的客人。这是20世纪与外蒙古关系的“最后的辉煌”,必将载入史册。如此说来…… 
  4月2日,一大早,我与娜镇长联系,但一时未能接通。我再打了吕总的电话,通了,但吕总正在从云南返回酒泉。 
  4月4日,我与在酒泉的李总通了电话,请他设法与马鬃山的娜镇长联系。一天坐立不安,等电话,同时因为找不到突破口而急躁。 
  晚上9点,娜镇长打来电话,将有关“那然色布斯台音布拉格”口岸的情况作了通报:1992年,第一次开关,是在9月1日-15日;1993年,9月1日-15日最后一次开关。两年间一共开了4次。 
  我一时愣住了。9月,可鄂博的纪年是“6·20”。我的直觉错了?可我的直觉从未“闪”过我。   
  穿越黑戈壁(4)   
  我马上提出一个新的问题:在9月开关之前,有没有外蒙古来的人在马鬃山哪怕路经过? 
  回答是:根据镇日志,在1992年6月,蒙古国方面来了一个考察团,在马鬃山镇住了一两个晚上,然后就前往酒泉了,此后又到了新疆的哈密,在哈密作了停留,再由哈密的海关出境了。 
  1992年,6月,马鬃山镇来了境外的客人,他们在当地住了几天。他们走后,在马鬃山镇附近的碉堡山,就出现了有“1992年6月20日”纪年的、为黑喇嘛安息祈福的鄂博。而马鬃山是寂寞的小小镇子,每个外来的人都是新闻,每个新闻,都会长久为人们回忆、议论。这样巧合的事几乎没有发生过。 
  难道这真是天意?真是到了应该为黑戈壁,为黑喇嘛-丹毕加参在历史上补记上一笔的时候了? 
  有了正是的记载,就可以推断,这个鄂博是首次跨过国界的境外的蒙古人专程来马鬃山修建的。而这个鄂博,是“碑林”的第一个“碑石”。 
  ……如同一扇闭得死死的大门,被一个傻里傻气的人,硬是推开了一道缝隙。最初,出力气的人看不清他将面对的全部事实,但他鼓足勇气向前走去,终于为他身后的人留出了观察秘境的通道。 
  黑喇嘛-丹毕加参,不能简单地以“好人”“坏人”归类;“黑戈壁”,也不单纯是一个空阔的舞台。在黑戈壁的黑喇嘛,对内陆亚洲的历史发展产生过重要影响,留下过深刻印记。马克思有一句名言:“宗教将历史化解为迷信,我们要将迷信还原为历史。”如果可以从此出发,那么我们所做的就是:恢复历史的本来面目,不被红的、白的、黑的……这些色调眯住眼睛,扰乱心性。 
  我终于回到电脑跟前,写下第一行文字: 
  目前我所在的位置,是黑戈壁的腹心地域,人们叫做“碉堡山”。现在时间是:2005年3月12日上午10点20。风力,6级;气温,摄氏零下15度。 
本书来自免费txt小说下载站  
更多更新免费电子书请关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