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 >

第545部分

[茅盾文学奖]第1届-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54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李岩恭敬地回答说:“关于陛下进北京应驻跸何宫,臣曾与宋军师私下议论过,宋军师的主张臣颇佩服,他的意见是陛下驻跸武英殿最好不过。” 
  李自成立刻转向军师:“武英殿在什么地方?为什么不能住乾清宫?” 
  宋献策回答:“在昌平州御前会议时,有人建议皇上按照历朝旧制,居住乾清宫……” 
  李自成截住说:“是的,你说过,按照《易经》,乾为天,乾为阳,乾为君,乾刚坤柔,这是不易之理。为什么你同林泉又建议孤居住武英殿?武英殿在什么地方?” 
  宋献策笑着说:“陛下所言,诚然是《易经》的不易之理。然而《周易·说卦》①又说:易之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惟变所适。臣窃以为陛下不可居住乾清宫之故有二:第一条,以臣看来,崇祯秉性刚强,不同于历代庸懦亡国之君。当内城破时,他必会自尽,身殉社稷。在何处自尽?他会在乾清宫自缢,在乾清官服毒,在乾清宫举火自焚。不管他在乾清宫如何身殉社稷,陛下是不能进乾清宫居住的。” 

  ①《周易·说卦》——《说卦》是“十翼”之一,相传为孔子所作。 

  “第二条呢?” 
  “第二条,以微臣愚见,崇祯纵然不死在乾清宫,然而乾清宫为崇侦居住与处理国事之处,今日亡国,必为戾气①所积,不作大的拔除②,皇上万不可居。原来知道西华门内有武英殿这座宏伟宫殿,但详细情况也不清楚。自从过了宣府以后,臣见距北京日近,便留心向进过武英殿的从龙诸文臣和新投降的监军太监询问,知道了武英殿规模很大,与文华殿规制相同,但多了三座金水桥,所以臣反复慎思,敢向陛下建议,以驻跸武英殿最为适宜。” 

  ①戾气——迷信所谓不祥之气。凶煞之气。 
  ②拔除——用迷信办法消除不样,如请僧道诵经、祭神,所谓作“法事”等。 

  李自成沉默片刻,不能决定。在崇祯一朝,不但经常在文华殿召对臣工,而且从荒唐的明武宗以来,经过了大约一百二十年,独有崇祯一个皇帝勤于治事,喜欢读书,重新恢复了每年春秋二季请文臣为皇上讲书的“祖制”,称为“经筵”,而地点就在文华殿。所以,在崇祯登极以来的十七年间,文华殿特别出名。李自成想了想,向宋献策问道: 
  “有人建议孤居住文华殿,你以为如何?” 
  宋献策在心中说道:“果不出我们所料!”他恭敬地向皇上回奏,说他已经同李岩研究过文华殿是否适宜,李岩有很好的意见,可以由李岩向皇上面奏。李自成随即将眼光转向李岩。李岩奏道: 
  “在昌平州御前会议时,有人建议,陛下如不居住乾清宫,便以居住文华殿为最适宜。文华殿规模宏伟,后有谨身殿,俗称为文华后殿。两殿与左右庑及其余厢房合为一个宫院,房屋足用,又周围有红墙围护,十分严密。而且他们又说,文华殿在皇极门之东,东华门之内。陛下驻跸文华殿正符合古语‘紫气东来’之文谶。说……” 
  李自成插了一句:“还说,文华殿离内阁很近。” 
  李岩接着奏道:“以臣看来,陛下进人紫禁城后,居住文华殿不如居住武英殿为宜。” 
  “为什么?” 
  “古人虽有一句‘紫气东来’的话,但不能作为陛下平定幽燕之谶。相传昔日老子……” 
  “他也姓李。” 
  李岩接着说:“相传昔日老子因道不行于中国,骑青牛出函谷关西去。关令尹喜①望见紫气自东西来,认为将有圣人来到。不久,果然老于来到了函谷关。陛下躬率义师,东征幽燕,所以‘紫气东来’一语不是陛下祥瑞之谶,只有献策所献‘十八孩儿兑上坐’之谶方为陛下受命之符②。” 

  ①关令尹喜——守关吏名叫尹喜。 
  ②受命之符——从西汉初年以来,一种迷信思想盛行,认为帝王坐天下必有各种祥瑞或谶记,称为“受命之符”。 

  李自成含笑点头:“对,对。你说下去,说下去!” 
  李岩又接着说:“武英殿在皇极门之西,西华门之内,与文华殿遥遥相对,在紫禁城中居于兑方。陛下虽以北京为行在,不拟久留,但在北京紫禁城驻跸期间,也不应忘‘兑上坐’三字之谶。” 
  李自成大为高兴,说道:“多亏你们提醒,孤决定住在武英殿!” 
  李岩又说道:“臣等建议陛下驻跸武英殿,蒙陛下欣然同意,此实陛下从谏如流之美德,为我国家之利,愚臣等不胜欢忭鼓舞之至!趁此机会,臣仍欲就此事有所进言,望陛下俯听一二。” 
  “你说吧,不要顾虑。” 
  “臣不如献策深明五行八卦之理,但往年为科举考试,对《易经》也曾反复读过,对阴阳八卦之理略知皮毛。文华殿在紫禁城中居于震方。《说卦》云:‘万物出于震。震,东方也。’震卦主东方,又为春天之卦,又主万物生长发育。总之是一片和悦景象……” 
  “这与今日的情况也颇相合。” 
  “不然,陛下。”李岩停了停,望一眼皇上的神色,接着说道,“臣请陛下恕罪,听臣冒昧直言。献策与臣,备位正副军师,参预帷幄,兢兢业业,不敢懈怠。故日常所虑者多,不能不常怀殷忧。许多文武大臣因见我皇上义旗东指,一路迎降,势如破竹,将唾手而克北京,取明朝江山如拾芥,不怪文武们颇生骄傲之气,认为江南可传檄而定,太平即在眼前,上下欢腾,如醉春风。臣与献策,只怕粗心大意,变生不测。如今尚不是愝武修文时候,请陛下居住武英殿,除为了顺应‘兑上坐’之谶,也为了昭示群臣;得了北京,尚非天下太平之时。” 
  李自成的心中一动,向两位军师问道:“孤登极之后,山不愿再有恶战,也打算偃武修文,使天下早享太平之福。难道吴三桂还敢螳臂当车,自寻灭亡不成?” 
  宋献策说道:“臣亦愿吴三桂前来投降,但也要防备万一。” 
  “吴三桂如不投降,就用兵征剿,不留肘腋之患。你们说是么?” 
  李岩回答说:“吴三挂在山海卫驻军,虽为我朝肘腋之患,但是他前进不能,退无所据,实际不足为虑。臣等以为目前可虑者不是吴三桂,而是满洲。我军初到北京,立脚未稳,万一东虏乘机人塞,而吴三桂与之勾结,必为大患,所以不能不小心防范。” 
  李自成自从破了西安,恢复长安旧称,以长安为京城即所谓“定鼎长安”以来,在心态上起了很大变化。他陶醉于辉煌的军事胜利,除歌颂胜利的话以外,不愿听不同的意见。那些新降的文臣,多是在宦海中浮沉多年,自诩为洞达时务,认识“天命攸归”,所以才投归新主,庆幸得为攀龙附凤之臣,赞襄真主创业。他们很容易看出新圣上最喜欢歌功颂德、夸耀武功,于是所有的新降文臣都按照新主子所好歌功颂德。纵然有人看到了一些问题,想贡献有利于开国创业的一得之见,一看皇上醉心于功业烜赫,恶听直言,也就没有谁敢说实话了。 
  听了李岩的话以后,李自成的正在高兴的心情好似被浇了一股冷水。只是为着表示他虚怀纳谏,没有露出来不悦之色。他认为满洲人震于他的军威,必不敢此时南犯,李岩的话未免过虑。他望望来献策,明白宋和李有一样看法,勉强笑着说: 
  “你们是孤的亲信谋臣,历年来赞襄帷幄,果然不同于一班文臣。说到满洲人南犯的事,孤何曾不在心中想过?在东征的路上也想过多次。不过……” 
  趁着李自成片刻沉吟,宋献策看见他的脸上的笑容消失,似乎不同意他们对满洲人的顾虑。 
  “不过,”李自成接着说,“以孤想来,满洲人未必敢在此时南犯。” 
  宋献策赶快说道:“陛下英明,比臣料事深远。愿闻陛下睿见,以释愚臣杞忧。” 
  李自成又微笑一下,胸有成竹地说:“在崇祯的十七年中,因为朝政腐败,兵力空虚,遂使满洲鞑子几次人犯,攻破城寨,饱掠而归。目前我大军攻破北京,建立新朝。我军声威,谅满洲也会知道。以孤忖度,满洲人不足为虑。” 
  宋献策说道:“陛下睿谋宏远,烛照虏情,实非臣等所及。然臣等恐事出料外,不得不防,所以已命刘体纯不必等候进人北京,即率他所部人马由昌平直趋通州,立即刺探山海关与辽东军情,不可稍有疏忽。” 
  “很好,很好。你们已经同捷轩商定,派出一万多精兵不参加攻城之事,赶快去驻防通州一带,这部署也深合孤意。” 
  李岩见皇上毕竟英明,肯听进言,赶快又说道:“陛下,我朝新建,同东虏必有一战,不可不尽早放在心中。兵法①云:‘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以臣之愚见,从明日攻克北京之后,即应以不可胜之势,使敌人不敢来犯。” 

  ①兵法——我国占人所著兵书很多,其中最完备、最具有权威性的著作是战国时齐人孙武所著的兵书,称做《孙子十三篇》,古人引用时简称《兵法》即可。以下所引用的话,均在《孙子·形篇》。 

  李自成心中认为进北京后第一件大事是举行登极大典,昭告天下,传檄江南。李岩的话不合他的心意。他不相信他手下有精兵强将,百战百胜,满洲人胆敢来犯。但是他没有流露出不高兴的神色,含笑问道: 
  “如何使敌人不敢来犯?” 
  李岩回答说:“《孙子》说:‘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臣以为这‘修道而保法’一句话,言简义赅,深具至理,陛下应反复思之。” 
  “孤在商洛山中时,每日练兵之外,杂事不多,有闲暇读书。《孙子十二篇》也仔细读过多遍,遇有心得处反复背诵,并在七页上写了不少眉批。你说的‘修道而保法’这一句,孤也记得,你此刻提到这句话是何意思?不妨明白说出,无庸忌讳。” 
  宋献策看出来皇上微露不悦之色,暗中用脚尖在李岩的脚上碰了一下,要他适可而止。但李岩却有一种骨鲠性格,愿意趁此进入北京前夕,为皇上贡献忠言,所以不顾家献策的暗示,向皇上说道: 
  “关于孙子的这句话,诸家注释,各有发挥,臣以为诗人杜牧的注解最得真谛。按照杜牧的注解,道就是仁义,就是仁政;法就是法制,既指治理国家的法制,也指军纪严明。所以臣惟望陛下不忘‘修道而保法’,便不必担忧东虏乘机人犯了。” 
  李自成问:“明日上午就要进北京内城,如何才是‘修道而保法’?请言其详。” 
  李岩凭着一片忠心,明知皇上不会听从,还是大胆地直言:“原来陛下早已决定,破城之后,将明朝勋戚①与六品以上官员,除少数素有清廉之名的朝臣以外,全数逮捕,拷掠追赃,以济国用。皇上又念三军将士多年来追随陛下暴露露,冒白刃,幸而不死,得有今日,所以决定顺应三军将士之望,在北京城破之后,三军人城驻扎,与民同乐。当时臣与献策对此两项决定,都曾谏阻,区区忠言,未蒙皇上见纳,至今衷心耿耿。今日我大军即人北京内城。臣冒死再次进言,请陛下取消成命,以利国家,不使敌人有可乘之机。” 

  ①勋戚——勋臣与皇亲两种家族,简称勋戚,构成封建社会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