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338部分

文献通考1-第338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兴,少退,北向再拜。祝以爵酌清酒,进於亚献之右,西向立。亚献再拜,受爵,
跪,祭酒,遂饮卒爵。祝受虚爵,复於坫,亚献兴,再拜。赞者引亚献降,复位。
初亚献将毕,赞礼者引终献盥洗、升献、饮福如亚献之仪讫,赞礼者引终献降复
位。祝进神座前彻豆,还樽所。赞唱者曰“再拜”,非饮福受胙者皆再拜。赞礼
者进初献之左,白“请就望瘗位”,赞唱者引初献就望瘗位,西向立。於献官将
拜,岳令进神座,跪,取币,斋郎以俎载牲体、黍稷饭诣瘗坎,以馔物置於坎
(祭海、渎,献官拜讫,渎令及斋郎以币血沈於渎,渎令退就位),东西厢各二
人土。半坎,赞者进初献之左,白“礼毕”,遂引初献以下出。祝与执樽、、
篚、幂者俱复执事位,立定,赞唱者曰“再拜”,再拜讫,遂出。祝版燔於斋所。
    宋初,缘旧制,祭东岳泰山於兖州,西岳华山於华州,北岳恒山於定州,中
岳嵩山於河南府。
    太祖皇帝建隆四年,平湖南,命给事中李祭南岳。
    乾德六年,有司言:“祠官所奉止四岳,今按祭典,请祭南岳於衡州,东镇
沂山於沂州,南镇会稽山於越州,西镇吴山於陇州,中镇霍山於晋州;东海於莱
州,南海於广州,西海、河渎并於河中府,北海、济渎并於孟州,淮渎於唐州;
其江渎,准显德五年敕,祭於扬州扬子江口,今请复祭於成都府;北镇医无闾山
在营州界,未行祭享。”从之(其後望祭北镇於定州北岳祠)。
    开宝三年,广南平,遣司农少卿李继芳祭南海。刘钅长先尊海神为昭明帝,
庙为聪正宫,其衣饰以龙凤。诏削其号及宫,各易以一品之服。
    五年,诏:“自今岳、渎并东海、南海庙各以本县令兼庙令,尉兼庙丞,专
掌祀事,常加按视,务於蠲洁;仍籍其庙宇祭器之数,受代日,交以相付。本州
长吏,每月一诣庙察举。县近庙者,迁治所就之。”
    太宗太平兴国八年,河决滑州,遣枢密直学士张齐贤诣河祭告,用两圭有邸
沉之。自是凡决溢、修塞,皆致祭。
    真宗景德三年,令澶州置河渎庙。上幸大名也,祷之有应。及元年,驻跸澶
渊,戎骑在郊,河流不冰,故立祠,春秋致祭。
    大中祥符元年,封禅礼毕,诏加号泰山天齐王为仁圣天齐王,修饰庙宇,山
四面七里内,各禁樵采。又封泰山通泉庙为灵氵瓜侯,亭亭庙为广禅侯,邹县峄
山庙为灵岩侯。十一月,车驾过澶州,幸河渎庙酌奠,进号河渎曰显圣灵源公,
遣官往河东府、澶州祭告。
    三年八月,秘书丞董温其上言:“汉以霍山为南岳,望令寿州长吏春秋致祭。”
诏礼官与崇文院检讨详定,上奏曰:“按《尔雅》云‘江南衡山’,注云‘衡山,
南岳’;又‘霍山为南岳’,注云:‘即天柱山,潜水所出。’此即非特霍山为
南岳。舜五月南巡,周之《王制》,皆以衡山为南岳,惟汉武帝以衡山辽远,取
谶纬之说,而祭、霍;至隋,复以衡山为岳。况奉祠已久,国家疆宇广,难
於改制。其霍山如有祈请及特致祭,即委州县奉行。”从之。
    三年,修凤翔太白山、泗州龟山庙。
    四年,亲祀汾阴后土,还至河中,亲谒奠河渎庙,亲谒华阴西岳庙,群臣陪
位,庙垣内外列黄麾仗,遣官分奠庙内诸神。
    五年,诏加上东岳曰天齐仁圣帝,南岳曰司天昭圣帝,西岳曰金天顺圣帝,
北岳曰安天元圣帝,中岳曰中天崇圣帝。命翰林学士李宗谔等与礼官详定仪注及
冕服制度,其玉册如宗庙谥册之制。遣官诣五岳充奉册使、副,有司设册使一品
卤簿及援册黄麾仗於乾元门外,各依方所;又设载册辂及衮冕舆於朝元门外,群
臣朝服序班,仗卫如元会仪。上服衮冕御朝元殿,中书侍郎引五岳玉册,尚衣奉
御笔、衮冕升殿,上为之兴。奉册使、副班於香案前,侍中宣制曰:“今加大五
岳帝号,遣卿等持节奉册展礼。”咸承制再拜。奉册使以次升自东阶,受册於御
座前,降西阶;副使受衮冕舆於丹墀。玉册至朝元门外,上复坐。册使奉册升辂,
鼓吹振作而行。册至庙,内外列黄麾仗,设登歌。奉册於辂,衮冕於舆,使、副
褶骑从,遣官三十员前导。及门,奉置幄次,以州长吏以下充祀官,致祭毕,
奉玉册、衮冕置殿内。十一月戊戌,诏加上东岳淑明后、南岳景明后、西岳肃明
后、北岳靖明后、中岳正明后之号,又诏华山及华州管内灵迹并禁樵采。
    陈氏曰:“泰山曰天齐仁圣帝,在唐为天齐王,至本朝,以东方主生,加
‘仁圣’二字,封帝。帝只一上帝而已,安有山而为之帝?今立庙俨然人形貌,
垂旒端冕衣裳而坐,又立后殿於其後,不知又是何山可以当其配而为夫妇邪?据
泰山,鲁封内惟鲁公可以祭,今隔一江一淮,与南方地脉绝不相干涉,而在在州
县皆立东岳行祠,亦失於讲明之故。”
    仁宗康定二年,增封海、渎,逐处遣官致祭:东海为渊圣广德王,南海为洪
圣广利王,西海为通圣广润王,北海为冲圣广泽王,江渎为广源王,河渎为灵源
王,淮渎为长源王,济渎为清源王。
    庆历二年,侬智高反,围广州,数有风雨,遂遁。乃诏益封南海神为洪圣广
利昭顺王。
    神宗元丰三年,集贤校理陈侗言:“按《周礼》小宗伯之职‘兆五帝於四郊,
四望、四类亦如之’。郑氏注:‘四望谓五岳、四渎也;四类,日、月、星、辰
也。’今四郊有五帝及日、月、星辰之坛,而独四望之坛不建,或遇朝廷有祈焉,
则设位皇地坛下,甚非古制。请依《周礼》,建四望坛於四郊,以祭五岳、四
镇、四渎,庶合於经。”诏下详定礼文所。详定所请以《国朝祠令》所载岳、镇、
海、渎,兆四望於四郊:岱山、沂山、东海、大淮於东郊,衡山、会稽山、南海、
大江、嵩山、霍山、大海於南郊,华山、吴山、西海、大河於西郊,常山、医无
闾山、北海、大济於北郊。每方岳、镇则共为一坛,海、渎则共为一坎,以五时
迎气日祭之,皆用血祭瘗埋,有事则请祷之。又以四方山川各附於本方镇、岳、
海、渎之下,别为一坛、一坎,水旱则祷之。其北郊从祀及诸州县就祭如故。
“诏每方岳镇共为一坛望祭,馀从之。
    徽宗政和三年,议礼局上《五礼新仪》:五方岳、镇、海、渎坛各高五尺,
周四十步,四出陛,两,每二十五步,坛饰依方色。祭岳、镇、海、渎,设
位西向,以西为上;山川从祀,西向,以北为上。诸岳、镇、海、渎,年别一祭,
以祭五帝日祭之:东岳泰山於兖州界,东镇沂山於青州界,东海於莱州界,东渎
大淮於唐州界,南岳衡山於潭州界,南镇会稽山於越州界,南海於广州界,南渎
大江於益州界,中岳嵩山於河南府界,中镇霍山於晋州界,西岳华山於华州界,
西镇吴山於陇州界,西海、西渎、大河於河中府界,北岳常山及遥祀北镇医无闾
山於定州界,北海、北渎、大济於孟州界。太常言:“大中祥符中,封五岳为帝,
四海为王,独五镇封爵尚仍唐旧。元丰八年,始封西镇吴山为成德王,而未及四
镇。”诏并封王。
    高宗建炎元年,权太常少卿滕康言:“车驾巡幸所过名山大川,望差官致祭。”
从之。
    绍兴七年,太常博士黄积厚言:“百神之祀,旷岁弗修,如中祀未举者,岳、
渎、海、镇、中岳、中镇是也。望举而行之。”从之。
    每岁以四立日、季夏土王日设祭,其礼料初依奏告例,後比拟旧制,用羊豕
各一口,笾十(菱、芡、栗、鹿脯、榛实、乾桃、乾{艹}、乾枣、形盐、鱼
肃),二(稻、粱),簋二(黍、稷),鼎三(羹),登二(大羹),
脂盘一(毛血),豆十(芹、┺、葵、菁、韭、鱼醢、兔醢、豚白、鹿、醯
醢。),俎八(羊腥七体、羊熟十。羊腥,肠、胃;羊熟,肠、胃、肺。豕腥七
体、豕熟十一。豕腥,肤;豕熟,肤),尊二十四(实酒,并同皇地)。
    三十一年,知枢密院事、督视军马叶义问言:“比虏寇进逼江上,与镇江、
建康、太平诸郡才隔一水。先报虏人谋开第二港河,欲径冲丹徒,施工累日,一
夕,大风沙涨,截断不得渡,以为水府阴。仰惟陛下神圣威武,将士用命,犬
羊之众,未遽冲突;然滔滔大江,横截其前,虏军为之逡巡退却,虽有舟楫,不
得施者,实神助有道,阴相於冥冥之中,所以致然。乞诏礼官考其制,乞依五岳
例,峻加帝号,令建康守臣择地建庙。其金山、采石二水府,乞增封,遣官精洁
祭告。”诏令礼部、太常寺讨论。已而太常寺言:“江渎已封广源王,止系二字,
欲特加赠六字,作八字王。拟昭灵孚应威烈广源王,令建康守臣择爽垲之地建庙,
赐额曰佑德。其乞峻加帝号一节,恢复中原日别议封册。兼契勘广源王本庙,系
在成都府,今来所封庙额,并增八字王,令本庙一体称呼。”从之。
    孝宗乾道五年,太常少卿林栗言:“国家驻跸东南,东海、南海实在封域之
内。检照《国朝祀仪》,立春祭东海於莱州,立夏祭南海於广州,其西、北海远
在夷貊,独即方州行二时望祭之礼。自渡江以後,惟南海广利王庙岁时降御书祝
文,令广州行礼,并绍兴七年,加封至八字王爵,如东海之祠。但以莱州隔绝,
不曾令沿海官司致其时祭,殊不知通、泰、明、越、温、台、泉、福,皆东海分
界也。绍兴辛巳,虏人入寇,李宝等舟师大捷於胶西,是时神灵助顺,则东海之
神於国为有功矣。谨按:东海祠,隋祭於会稽县界,唐祭於莱州界,本朝沿唐制,
莱州立祠。元丰元年,建庙於明州定海县,既成,命知制诰邓润甫撰记;二年,
加封‘渊圣’之号;崇宁二年,本庙岁度道士一员;大观四年又加“助顺”二字。
则东海之祠,本朝累加崇奉,皆在明州,不必泥於莱州矣。欲乞行下礼部,参照
南海已封礼例,将李宝等昨来立功事迹显著,特封东海之神八字王爵,自今後立
春及大礼告谢,乞依见令广州祭南海礼例,关报所属,请降香祝下明州排办,差
官行礼。”诏从之。

    ●卷八十四·郊社考十七
    ○封禅
    秦始皇既即帝位,三年,东巡狩郡县,祀驺峄山(驺,鲁县也。峄山在北。
峄音亦),颂功业(谓刻石自著功业)。於是徵齐、鲁之儒生博士七十人,至於
泰山下。诸儒生或议曰:“古者,封禅为蒲车,恶伤山之土石草木(蒲车,以蒲
裹轮);扫地而祠,席用苴秸(秸,本也,去皮以为席。苴音租,秸音戛。苴,
藉也,茅藉也。“苴”字本作“菹”,假借用),言其易遵也。”始皇闻此议各
乖异,难施用,由此黜儒生,而遂除车道,上自泰山阳。至颠,立石颂德,明其
得封也。从阴道下(山南曰阳,山北曰阴),禅於梁父。其礼颇采泰祝之祀雍上
帝所用,而封藏皆秘之,世不得而记也。始皇之上泰山,中阪遇暴风雨,休於大
树下。诸儒既黜,不得与封禅,闻始皇遇风雨,即讥之。於是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