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39部分

文献通考1-第39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聚,不可以扰,扰则不能以宁居,是故二十而税一。漆林二十而五,若重於远郊
也,而器用之末作,商贾之资利,不可不抑,不抑则必至於忘本,是二十而五,
系近郊、远郊劳佚所系。”
    《载师》:凡民无职事者,出夫家之征(夫税者,百亩之税;家税者,出士
徒车辇,给徭役。横渠张氏曰:“夫家之征,疑无过家一人者,谓之夫;馀夫竭
作,或三人,或二人,或二家五人,谓之家。”)。
    《闾师》:凡无职者,出夫布。
    民无职者一而已,《载师》出夫家之征,《闾师》止言出夫布,何也?《载
师》承上文宅不毛、田不耕之後,乃示罚之法也。《闾师》承上文九职任民之役,
乃常法也。均一无职之民,而待之有二法,何也?盖古人於游惰不耕及商贾末作
之人,皆於常法之外别立法以抑之。如关市或讥而不征,或征之。讥者,常法也;
征者,所以抑之也。民或出夫布,或并出夫家之征。夫布,其常也;并出夫家,
所以抑之也。夫家解当如横渠之说,郑注谓令出一夫百亩之税,则无田而所征与
受田者等,不几太酷矣。
    遂大夫以岁时稽其夫家之众寡、六畜、田野,辨其可任者,与其可施舍者,
掌其政令禁戒。司民掌登万民之数,自生齿以上皆书於版,辨其国中与其都鄙,
及其郊野,异其男女,岁登下其死生。及三年大比,以万民之数诏司寇,司寇及
孟冬祀司民之日献其数於王,王拜受之,登於天府,内史、司会、冢宰贰之,以
赞王治(三官以贰佐王治者,当以民多少黜陟主民之吏)。均人掌均人民、牛马、
车辇之力政(政读为征。人民,则治城郭、涂巷、沟渠。牛马、车辇,转委积之
属)。凡均力政以岁上下,丰年,则公旬用三日焉;中年,则公旬用二日焉;无
年,则公旬用一日焉(旬,均也);凶札,则无力政。
    《王制》:用民之力,岁不过三日。
    宣王既丧南国之师(败於姜戎是也),乃料民於太原。
    仲山甫谏曰:“民不可料也。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多少。司民协孤终(掌
民数者。无父曰孤。终,死也),司商协民姓(掌赐族受姓之官),司徒协旅
(合师旅),司寇协奸(刑官,知死刑之数),牧协职(牧养牺牲,合其物色之
数),工协革(百工之官,更制度合其数),场协入(场圃黍稷之数),廪协出
(廪人掌九出用之数),是则少多、死生、出入、往来者,皆可知也。於是乎
又审之以事(事,谓国籍田、狩,简知其数),王治农於籍、於农隙,耨获
亦於籍,於既,狩於毕时(,秋时。毕,冬时),是皆习民数者也,又何
料焉。不谓其少而大料之,是示少而恶事也(言王不谓其众少而大料数之,是示
以寡少,又厌恶政事,不能修之意也)。临政示少,诸侯避之。治民恶事,无以
赋令。且无故而料民,天之所恶也,害於政而妨於後嗣。”王卒料之,及幽王乃
废灭。
    平王东迁三十馀年。庄王十三年,齐桓公二年,五千里外非天子之御,自太
子、公侯以下至於庶人,凡千一百九十四万一千九百二十三人。
    战国之时,考苏、张之说,计秦及山东六国戎卒,尚馀五百馀万,推人口数
尚当千馀万。秦兼诸侯,所杀三分居二,犹以馀力北筑长城四十馀万,南戍五岭
五十馀万,阿房、骊山七十余万,十余年,百姓死没,相踵於路。陈、项又肆
其酷烈,新安之坑,二十馀万,彭城之战,雎水不流。汉高帝定天下,人之死伤
亦数百万,是以平城之卒不过三十万,方之六国,十分无三。
    右杜氏《通典》所考东迁以後,汉初户口数目,大约如此。
    秦用商鞅之法,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
(更卒,谓给郡县一月而更者。正卒,谓给中都官者也)。汉兴,循而未改。
    汉高祖四年八月,初为算赋(《汉仪注》:人年十五以上至五十六出赋钱,
人百二十为一算,为治库并车马)。
    按:户口之赋始於此。古之治民者,有田则税之,有身则役之,未有税其身
者也。汉法:民年十五而算,出口赋,至五十六而除;二十而傅,给徭役,亦五
十六而除。是且税之且役之也。
    十一年,诏曰:“欲省赋甚,今献未有程,吏或多赋以为献,而诸侯王尤多,
民疾之。令诸侯王、通侯常以十月朝献,及郡各以口数率,人岁六十三钱,以给
献费(据四年算赋减其半也)。”
    更赋(如淳曰:“更有三品:有卒更,有践更,有过更。古者正卒无常人,
皆当迭为之,一月一更,是为卒更也。贫者欲得雇更钱者,次直者出钱雇之,月
二千,是为践更也。天下人皆直戍边三日,亦名为更,律所谓繇戍也。虽丞相子
亦在戍边之调,不可人人自行三日戍;又行者当自戍三日,不可往便还,因便住
一岁一更。诸不行者出钱三百入官,官以给戍者,是为过更也。律说,卒、践更
者,居也。居更县中五月乃更也。後从尉律,卒践更一月,休十一月也。《食货
志》曰:‘月为更卒,已复为正,一岁屯戍,一岁力役,三十倍於古。’此汉初
因秦法而行,後遂改易,有谪乃戍边一岁耳。”)。
    惠帝六年,令民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汉律,人出一算,算百
二十钱,唯贾人与奴婢倍算。今使五算,罪谪之也)。
    文帝偃武修文,丁男三年而一事,民赋四十(常赋,岁一事,每算百二十。
时天下民多,故三岁一事,赋四十也)。
    吴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予平贾。
    景帝二年,令天下男子年二十始傅(傅,著也。言著名籍,给公家徭役)。
    徐氏曰:“按《高纪》:发关中老弱未傅者悉诣军。”如淳曰:“律,年二
十三傅之畴官,高不满六尺二寸以下为疲癃。”《汉仪注》:“民年二十三为正,
一岁为卫士,一岁为材官、骑士,习射御,驰战陈,年五十六乃免为庶民,就田
里。”则知汉初民在官三十有三年也。今景帝更为异制,令男子年二十始傅,则
在官三十有六年矣。
    武帝建元元年,诏民年八十复二算(二口之算也)。
    元封元年,行所巡县,无出今年算。
    昭帝元凤四年,诏收四年、五年口赋(《汉仪注》:民年七岁至十四出口
赋钱,人二十三。二十钱以食天子:其三钱,武帝加口钱,以补车骑马)。三年
以前逋更赋未入者,勿收(更赋注见上)。
    按算赋十五岁以上方出,此口赋则十五岁以前未算时所赋也。
    元平元年,诏减口赋钱。有司奏请减什三,上许之。
    宣帝地节三年,流民还归者且勿算事。
    甘露元年,减民算三十(一算减钱三十也)。
    五凤三年,减天下口钱。
    按:汉始有口赋,然颇轻於後代。至昭、宣时又时有减免,且令流民还归者
勿算。故其时胶东相王成遂伪增上流民自占八万馀口,以蒙显赏。则以流徙者算
数既除,州郡无逋负之责,可以容伪故也。
    元帝时,贡禹请民年二十乃算。
    禹以为古民亡赋算口钱,起武帝征伐四夷,重赋於民。民产子三岁则出口钱,
故民重困,至於生子辄杀。宜令民七岁去齿乃出口钱,年二十乃算。天子下其议,
令民产子七岁乃出口钱自此始。
    成帝建始二年,减天下赋钱,算四十。
    惠帝即位,令吏六百石以上父母妻子与同居,及故吏尝佩将军、都尉印将兵
及佩二千石官印者,家唯给军赋,他无所与(同居,谓同籍同财也)。
    《货殖传》:秦、汉之制,列侯封君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
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庶民农工商贾,率一岁万息二千,百万之家即二十万,而
更繇租赋出其中,衣食好美矣。
    按:汉法有口赋、有户赋。口赋,则算赋是也。户赋,见於史者惟此二条。
《货殖传》所言,则是封君食邑户所赋。然则地土之不以封者,县官别赋之欤?
抑无此赋也?庶民农工商贾以下,似是百户赋二十,与上悬绝,殊不可晓,又谓
之息二千,岂官每户贷以一文,而万户取其息二千乎?当考。
    汉自高祖讫於孝平,民户千二百二十三万三千六十二,口五千九百五十九万
四千九百七十八,汉极盛矣(汉之户口至元始二年最为殷盛,故志举之以为数)。
王莽篡位,以《周官》税民,凡田不耕者为不殖,出三夫之税;城郭中宅不树艺
者为不毛,出三夫之布;民浮游无事,出夫布一匹,其不能出布者冗作(冗,散
也,人勇反),县官衣食之。
    世祖建武二十二年,地震,压死者其口赋逋税勿收。
    明帝即位九月,发天水三千人讨叛羌,复是岁更赋。
    永平五年,复元氏田租、更赋六岁。
    永平九年,徙朔方者复口算。
    章帝元和元年,人无田徙他界者,除算三年。
    二年,诏曰:“《令》‘人之有产子者复,勿算三岁’。令诸怀妊者赐胎养
,人三斛,复其夫勿算一岁,著以为令。”
    和帝永元六年,流民就践还归者,复一岁田租、更赋。
    安帝元初四年,除三年过更、口算。
    元初元年,除三辅三岁更赋、口算。
    顺帝永建五年,郡国贫人被灾伤者,勿收责今年过更。
    阳嘉元年,勿收更、租、口赋。
    永和四年,除太原民更赋,金城、陇西地震灾甚者,勿收口赋。
    桓帝永寿元年,复泰山、琅琊更、算。
    光武中元二年,户四百二十七万九千六百三十四,口二千一百万七千八百二
十。
    明帝永平十八年,户五百八十六万百七十三,口三千四百一十二万五千二十
一。
    章帝章和二年,户七百四十五万六千七百八十四,口四千三百三十五万六千
三百六十七。
    和帝永兴元年,户九百二十三万七千一百一十二,口五千三百二十五万六千
二百二十九。
    安帝延光四年,户九百六十四万七千八百三十八,口四千八百六十九万七百
八十九。
    顺帝建康元年,户九百九十四万六千九百一十九,口四千九百七十三万五百
五十。
    冲帝永嘉元年,户九百九十三万七千六百八十,口四千九百五十二万四千一
百八十三。
    质帝本初元年,户九百三十四万八千二百二十七,口四千七百五十六万六千
七百七十二。
    右《郡国志》注,伏无忌所记,每帝崩辄记户口及垦田大数列於後,以见滋
减之差(垦田数见《田赋门》)。光武中兴之後,三十馀年所附养,至末年,户
数仅及西都孝平时四分之一,兵革之祸可畏哉!嗣是累朝休养生息,每每增羡,
固其理也。但冲、质二帝享国各止一年二年之,史所载无大兵革饥馑,而永嘉
户数损於建康一万,本初户数损於永嘉五十八万有奇,殊不可晓,岂纪录之误邪?
桓帝永寿二年,户千六百七万九百六,口五千六万六千八百五十六。
    右东都户口极盛之数。此系《後汉书·郡国志》所载,如《通典》则以为户
千六十七万七千九百六十,口五千六百四十八万六千八百五十六。户少於《汉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