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文献通考1 >

第41部分

文献通考1-第41部分

小说: 文献通考1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窦为倡,而山东尽为盗区,是後四方并兴,拥众十数万而加多者,垂五十馀
党,以郡县反者尚不与焉。至唐武德六七年,盖干戈€扰狼吞虎噬者十三四年,
而後内盗悉平。後二年太宗即位,贞观仁义之治兴,休息生养,至高宗永徽三年,
天下乐业阜生,将一世矣,有司奏户口才及三百八十万。然则略会之隋氏极盛之
民,经离乱之後,十存不能一二,皆起於独孤后无《关雎》之德,废长立少,而
其祸至此也。”
    总章元年,司空李破高丽国,虏其王,下城百七十,户六十九万七千二百,
配江淮以南、山南、京西。
    证圣元年,凤阁舍人李峤上表曰:“臣闻黎庶之数,户口之众,而条贯不失,
按此可知者,在於各有管统,明其簿籍而已。今天下流散非一,或违背军镇,或
因缘逐粮,苟免岁时,偷避徭役。此等浮衣寓食,积岁淹年,王役不供,簿籍不
挂,或出入关防,或往来山泽,非直课调虚蠲,阙於恒赋,亦自诱动愚俗,堪为
祸患,不可不深虑也。或逃亡之户,或有检察,即转入他境,还行自容,所司虽
具设科条,颁其法禁,而相看为例,莫遵承;纵欲纠其愆违,加之刑罚,则百
州千郡庸可尽科?前既依违,後仍积习,检获者无赏,停止者获原,浮逃不悛,
亦由於此。今纵更搜检,委之州县,则还袭旧踪,卒於无益。臣以为宜令御史督
察检校,设禁令以防之,垂恩德以抚之,施权衡以御之,为制限以一之,然後逃
亡可还,浮寓可绝。所谓禁令者,使闾阎为保,递相觉察,前乖避皆许自新,仍
有不出,辄听相告,每纠一人,随事加赏,明为科目,使知劝沮。所谓恩德者,
逃亡之徒久离桑梓,粮储空阙,田野荒废,即当赈其乏少,助其修营,虽有缺赋
悬徭,背军离镇,亦皆舍而不问,宽而勿征;其应还家而贫乏不能致者,乃给程
粮,使达本贯。所谓权衡者,逃人有绝家去乡,失离本业,心乐所住,情不愿还,
听於所在隶名,即编为户。夫愿小利者失大计,存近务者丧远图。今之议者,或
不达於变通,以为军府之地,户不可移,关辅之人,贯不可改;而越关继踵,背
府相寻,是开其逃亡而禁其割隶也。就令逃亡者多,不能总计割隶,犹当计其户
等,量为节文,殷富者令还,贫弱者令住;检责已定,计料已明,户无失编,人
无废业,然後按前躅,申旧章,严为防禁,与人更始。所谓限制者,逃亡之人应
自首者,以符到百日为限,限满不出,依法科罪,迁之边州。如此,则户无所遗,
人无所匿矣。”
    武后神龙元年,户六百三十五万六千一百四十一。
    万岁通天元年,敕:“天下百姓,父母令外继别籍者,所析之户并须与本户
同,不得降下;其应入役者,共计本户丁中,用为等级,不得以析生蠲免。”
    元宗开元十四年,户七百六万九千五百六十五。
    八年,宇文融请括籍外逃户羡田,从之(见《田赋门》)。
    按:开元二十五年《户令》云:“诸户主皆以家长为之,户内有课口者为课
户,无课口者为不课户。诸视流内九品以上官及男年二十以上,老男、废疾、妻
妾、部曲、客女、奴婢皆为不课户,无夫者为寡妻妾,馀准旧令。诸年八十及笃
疾给侍一人,九十二人,百岁五人,皆尽子孙听取,先亲皆先轻色,无近亲外取
白丁者人,取家内中男者并听;诸以子孙继绝应析户者,非年十八以上不得析,
即所继处有母在,虽小亦听析出;诸户欲析出口为户及首附口为户者,非成丁皆
不合析,应分者不用此令。诸户计年将入丁、老疾,应徵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
令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後,不须更貌,若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附於
实。”九年,制:天下虽三载定户,每载亦有团貌,自今以後,计其转年合入中
男、成丁、五十九者,任追团貌。
    天宝十三载,户九百六十一万九千二百五十四。
    《通典》:天宝十四载,管户总八百九十一万九千三百九,应不课户三百五
十六万五千五百一,应课户五百三十四万九千二百八十;管田总五千二百九十一
万九千三百九;不课口四千四百七十万九百八十八,课口八百二十万八千三百二
十一,唐之极盛也。
    三载,更令民十八以上为中男,二十三以上成丁。又制:如闻百姓或有户高
丁多,苟为规避;父母见在,别籍异居。宜令州县勘会,一家有十丁以上放两丁
征行赋役,五丁以上者放一丁,即令同籍共居,以敦风化。如更犯者,准法科罪。
    《通典》曰:“我国家自武德初至天宝末,凡百三十八年,可以比崇汉室,
而人户才比於隋氏,盖有司不以经国驭远为意,法令不行,所在隐漏之甚也。”
(愚论见《田赋门》)。
    致堂胡氏曰:“世有博古者,言自古人主养民至一千万户则止矣。三代以上
无经据者;两汉而後,诚未有溢於一千万户;明皇几之矣,繁夥既甚,理复亏耗,
岂人力所能遏哉!是以数言亦然亦不然也。然者,以汉文、景而武帝继之,以隋
高祖而炀帝继之,以明皇而禄山出焉。不然者,尧、舜、禹、启太平凡三百馀年,
周成王身致刑措,康王、穆王、昭王嗣守丕业,太平亦二百馀年,岂与後世中国
无事之时浅促之比也。然则唐、虞、夏、周之民,岂止一千万户而已哉!养之既
至,教之又备,无夭札瘥及兵革杀戮之祸,父子祖孙连数十世为太平之民,王者
代天理物,於是为尽矣。明皇享国虽久,户口虽多,不待易世而身自毁之,比祸
乱稍平,几去其半,徒以内有一杨太真,外有一李林甫而致之。呜呼!可不监哉,
可不监哉!”
    肃宗至德元年,户八百一万八千七百一十。
    乾元三年,户一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十四。
    敕:“逃亡户不得辄徵,亲近及邻保务从减省,要在安存。”又敕:“应有
逃户田宅并须官为租赁,取其价直以充课税。逃人归复,宜并还。所由亦不得
称负欠租赋,别有追索。”
    《通典》:乾元三年,见到帐百六十九州,应管户总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三
十四,不课户总百一十七万四千五百九十二,课户七十五万八千五百八十二,管
口总千六百九十九万三百八十六,不课口千四百六十一万九千五百八十七,课口
二百三十七万七百九十九。自天宝十四载至乾元三年,损户总五百九十八万二千
五百八十四,损口总三千五百九十二万八千七百二十三。
    愚尝论汉以後以户口定赋,故虽极盛之时,而郡国所上户口版籍终不能及三
代、两汉之数,盖以避赋重之故,递相隐漏。且疑天宝以上户不应不课者居三分
之一有奇,今观乾元户数,则不课者反居其太半,尤为可笑。然则,是岂足凭乎
(详见《田赋门》)。
    代宗广德二年,户二百九十三万三千一百二十五。
    诏一户三丁者免一丁,凡亩税二升,男子二十五为成丁,五十五为老,以优
民。
    二年,敕:“如有浮客愿编附,请射逃人物业者,便准式据丁口给授,如二
年以上种植家业成者,虽本主到,不在还限,任别给授。”
    大历元年,制:“逃户复业者,给复二年。如百姓先卖田宅尽者,宜委本州
县取逃死户田宅,量丁口充给。”
    德宗建中元年,定天下两税户,凡三百八十万五千七十六。
    《通典》:主户百八十馀万,客户百三十馀万。
    《通典》论曰:“昔贤云:‘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夫子
卫,冉子仆,曰:‘美哉,庶矣!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既富
矣,又何加焉?’曰:‘教之。’故知国足则政康,家足则教从,反是而理者,
未之有也。夫家足不在於逃税,国足不在於重敛,若逃税则不土著而人贫,重敛
则多养羸而国贫,不其然矣(管子曰:‘以正户籍,调之养羸。’羸者,大贾蓄
家也。正数之户既避其赋役,则至浮浪,以大贾蓄家之所役属,自收其利也)。
三王以前,井田定赋。秦革周制,汉因秦法。魏晋以降,名数虽繁,亦有良规,
不救时弊。昔东晋之宅江南也,慕容、符、姚迭居中土,人无定本,伤理为深,
遂有庚戍土断之令,财丰俗阜,实由於兹。其後法制废弛,旧弊复起,义熙之际,
重举而行,已然之效,著在前志。隋受周禅,得户三百六十万,开皇九年平陈,
又收户五十万,洎於大业二年,干戈不用,唯十八载,有户八百九十万矣(自平
陈後,又加四百八十馀万)。其时承西魏丧乱,周、齐分据,暴君慢吏,赋重役
勤,人不堪命,多依豪室,禁网隳紊,奸伪尤滋。高睹流冗之病,建输籍之法,
於是定其名,轻其数,使人知为浮客,被强家收大半之赋,为编奉公上,蒙轻
减之征(浮客,谓避公税,依强家作佃家也。荀悦论曰:‘公家之惠,优於三代;
豪强之暴,酷於亡秦。是惠不下通,威福分於豪人也。’高设轻税之法,浮户
悉自归於编户,隋代之盛,实由於此)。先敷其信,後行其令,庶怀惠,奸无
所容。隋氏资储遍於天下,人俗康阜,之力焉。国家贞观中有户三百万,至天
宝末百三十馀年,才如隋氏之数。圣唐之盛,迈於西汉,约计天下编户合逾元始
之,而名籍所少三百馀万(贞观以後,加五百九十万,其时天下户都有八百九
十馀万也。汉武黩兵,人口减半,末年追悔,方息征伐。其後至平帝元始二年,
经七十馀载,有户千二百二十馀万。唐百三十馀年中,虽时起兵戎,都不至减耗,
而浮浪日众,版图不收,若比量汉时,实合有加数。约计天下人户,少犹可有千
三四百万矣)。直以选贤授任,多在艺文,才与职乖,法因事弊,隳循名责实之
义,阙考言询事之道。习程典,亲簿领,谓之浅俗,务根本,去枝叶,目以迂阔。
职事委於郡胥,货贿行於公府,而至此也。自建中初,天下编百三十万,赖分
命黜陟,重为按比,收入公税,增倍而馀(诸道加出百八十万,共得三百一十万)。
遂令赋有常规,人知定制,贪冒之吏,莫得生奸,狡猾之,皆被其籍。诚时
之令典,拯弊之良图(旧制:百姓备公上,计丁定庸调及租,其税户虽兼出王公
以下,比之二三十分唯一耳。自兵兴以後,经费不充,於是徵敛多名,且无常数,
贪吏横恣,因缘为奸,法令莫得检制,庶不知告诉。其丁狡猾者即多规避,或
假名入仕,或托迹为僧,或占募军伍,或依倚豪族,兼诸色役,万端蠲除。钝劣
者即被徵输,困竭日甚。建中新令,并入两税,常额既立,加益莫由,浮浪悉收,
规避无所)。而使臣置制各殊,或有轻重未一,仍属多故。兵革氵存兴,旧额既
在,见人渐艰。详今日之宜,酌晋、隋故事,版图可增其倍,征缮自减其半。赋
既均一,人知税轻,免流离之患,益农桑之业,安人济用,莫过於斯矣(计诸簿
帐所收,可有二百五十馀万户。按历代户口,多不过五,少不减三,约计天下,
除有兵马多处食盐,足知见在之数。者采晋、隋旧典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