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现代都市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 >

第4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文坛群星-诺贝尔文学奖史话(上)-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一位女作家夺魁

  ——1909年获奖者: 〔瑞典〕塞尔玛·拉格洛夫(Seima Ottiliana Lovise Lagerl■f)

  鉴于瑞典女作家塞尔玛·拉格洛夫在创作上的杰出贡献,瑞典文学院授她1909年诺贝尔文学奖是由于他作品中“崇高的理想主义、生动的想象能力和心灵上的敏感”,荣幸成为第一位女作家夺魁而列入诺贝尔文学奖的史册。

  从1904年起,拉格洛夫每年都被推荐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推荐者不仅有本国的科学院院士,而且还有挪威、芬兰等国的一些学者,由此可见拉格洛夫的影响早就越出了国界。

  其实,拉格洛夫的夺魁所遇到的麻烦并不比任何一个获奖者少。虽然她1907年出版的《尼尔斯的奇遇》一书震动了整个瑞典,那年她过五十岁诞辰时接到了无数令她深为感动的贺函。可是她那年的竞争却引起了轩然大波。原来《尼尔斯的奇遇》一书是拉格洛夫在全瑞典小学教师的敦请下写成的,他们的职业团体相当先进,会长本来是一位教师会的会员,后来出任了瑞典头一个自由政府的大众教育部长。他的名字被印在《尼尔斯的奇遇》的书名页上面(在出版商名称底下),这样做的用意或许是想藉此抬高瑞典教育革新的威信。可是这件事情却激怒了保守派的人士,他们的反对异常猛烈,一位曾经在1904年支持过拉格洛夫的历史教授,也因此撤回了他的推荐书。更另人感到惊异的是,瑞典文学院的常任秘书威尔生教授也卷入了这一反对本国人拉格洛夫获选的声浪。他一会儿拉出比利时的梅特林克,一会儿又涂改一份不利于拉格洛夫的材料,但这一切都无济于事。瑞典文学院七名院士联合签署了一份强有力的材料,支持拉格洛夫获奖。经过两种意见的反复较量,终于在11月11日的会议中,瑞典文学院就压倒的多数通过了拉格洛夫当选。

  拉格洛夫于1858年11月20日诞生在瑞典西部伐姆兰省玛巴卡村的贵族地主家庭。从小就接触到安徒生的童话,二十岁以后,她到斯德哥尔摩读书,毕业后在伦茨克罗纳任教师。三十二岁那年,拉格洛夫发表第一部小说《古斯泰·贝林》的传说(1891)便一举成名。1895年,拉格洛夫到意大利和巴勒斯坦旅行,写了一些以古代北欧传说和意大利现代社会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在《假基督的奇迹》(1899)里,她企图把社会主义和基督教揉合在一起。1900年发表的《尼尔斯历险记》使她在北欧获得与《安徒生童话》的作者齐名的声誉。这篇童话写一淘气的小男孩变成一个姆指大的小精灵,骑在鹅背上游遍瑞典的故事。作者把尼尔斯的历险与对她家乡的地理、历史和文化的描述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堪称为一本知识丰富的教科书,深得儿童们的喜爱,至今仍是世界儿童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拉格洛夫一生独居,没有儿女。“尼尔斯”成了她宝贝的独子,她把一幅尼尔斯骑鹅旅行的画像,背衬着瑞典国家地图,精心地挂在她书房的墙上,以便她天天能看到。她那可爱的尼尔斯陪伴她度过孤寂的笔耕生涯,尼尔斯还为她赢得了无数小朋友,他 (她)们纷纷从丹麦、挪威、德国等地来到拉格洛夫的庄园,看望和感谢这位曾给小朋友们生产重要精神食粮的伟大作家。

  1940年3月16日,年逾八十的拉格洛夫在她所最热爱的玛卡巴庄园病逝。“歌德的总督”加冕

  ——1910年获奖者: 〔德国〕保尔·海泽(Paui J·L·Heyse)

  德意志是歌德的祖国。一个世纪以前,这位大诗人曾在魏玛公国,在故乡法兰克福和异国意大利写下了举世闻名的《浮士德》、《少年维特之烦恼》。青年时代的保尔·海泽就从这位前辈的作品和思想中受到了巨大的艺术感受。由于海泽熟读歌德的著作,并有精辟的理解能力,因而被后人称为“歌德的总督”。19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就飘然降临于继歌德之后的又一伟大文学家——保尔·海泽的头顶。

  参加 1910年诺贝尔文学奖竞选的共有 25位著名作家。其中有法朗士、布兰、梅特林克等。瑞典文学院的授奖是为了“表彰他作为抒情诗人、剧作家、长篇小说家在长期创作生涯中所显示的渗透着理想的非凡的艺术才能”。

  同往年不同的是,这一年的获奖者消息并没有保密到发奖的12月10日这一天,新闻在前一个月就发布了。海泽对前往慕尼黑来访的记者说:“这个消息令我感到震惊,正如它震惊了全世界一样。我不知道什么人推荐了我,我也不知道其他还有那些人参加竞选。我只听说被提名的人当中有一位法国人——一个著名的神秘主义者,依我看来他不能代表法国文学。当然,一个人是很高兴看到自己毕生的宰勤劳作被认识、被加冕……”

  海泽于1830年3月15日出生在德国首都柏林。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1847年考入柏林大学,攻读古典文学和哲学,1852年获博士学位。发表于1853年的短篇小说《倔强的女性》是海泽的处女作,也是他最杰出的代表作。它是作者对生活和社会观察之后才写成的。小说的主人公是穷人的女儿,名叫劳列拉,她生性倔强,年少时曾经看到父亲对母亲的虐待和折磨,但母亲对父亲却毫无怨言,直到父亲死后,母亲还在怀念他。劳列拉对母亲十分同情,尚未成年就去做工,用挣来的钱赡养有病的母亲,但他对母亲的忍让哲学表示异议。她为了不遭受母亲那种痛苦的命运,一直不愿意与男青年交朋友,但曲折的生活经历,终于使她爱上了渔夫东尼奥。海泽的作品大多数以爱情为题材,除代表作《倔强的女性》之外,还有《愤怒》(1855)、《脱雷比的姑娘》(1858)、《安德里亚·德尔芬》(1862)、《特雷维索的绣花女》(1868)等。海泽是一位高产作家,他从1855年至1895年四十年间,创作了中、短篇小说一百二十多部,戏剧二十多部,还有评论、诗歌、译著等。他的高产令后人十分佩服,一位文学史家说:“文艺这个手工劳动对他来说,可真是太轻松了。”

  海泽的获奖使他成为德国第一位文学圈内人加冕。当时传出一条消息,说海泽是一个百万富翁,从丰厚的奖金意义上说,这笔巨款不必给他。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威尔生出面解释:海泽生活得不错,但不是一位百万富翁。结果倒是海泽宣布:他将从全部奖金中拨出四万马克捐献给社会上的慈善、福利事业。海泽由于年迈,他不能亲临斯德哥尔摩领奖。

  1914年4月2日,海泽以八十四岁的年龄病逝于慕尼黑,他在这个城市度过了生命中的绝大部分时光,他的文学创作大多是在那里完成的。

  独占鳌头的 《青鸟》

  ——1911年获奖者: 〔比利时〕“莫里斯·梅特林克(Maurice Maeterlinck)

  如果把诺贝尔文学奖比作一颗挂在高山之巅的灿灿闪亮的珠宝,比利时著名作家莫里斯·梅特林克创作的《青鸟》则是一只名副其实的独占熬头的“青鸟”,一嘴啄取了1911年诺贝尔文学奖这颗珠宝,成为轰动全球的新闻人物。

  这一年,每位“有希望”的竞争者都纷纷披褂上阵。当然,许多“没有希望的”角逐者也跟着登场。和往年一样,最热心的还是法国。这次,法国的一些“圈外”人士及团体推出了一个世界文坛上赫赫有名的人物:“昆虫世界的荷马”——范白尔。范白尔虽然是一位昆虫学家,但他的著作却具有无上的文学价值。法国报刊上发表许多文章,报道这位德高望重的长者的经济困境,并向世人呼吁:以诺贝尔奖来帮助他乃是一项“无可推托的责任”。但因提名者没有送出正式的推荐书而未被正式列入竞选者档案;而法兰西学院的19名院士联合签名,郑重推荐另一名作家罗狄,并详细地开出罗狄的著作书目及发行数量、评论文字等,足有六十页之多;英国改变以往集中力量支持一位作家的作法,同时推出哈代、詹姆士、萧 (伯纳)等人;意大利则推出了小说家弗加沙洛,然而他在推荐书刚刚送去不久便去世了;和法、英国的威势。阵营赫赫的推荐形在鲜明对比的是,梅特林克的推荐书(毕尔特写)简单得仅有极短的五行文字。这“无心插柳”与“有意栽花”的对照,足见评奖内幕之奥妙。

  梅特林克1862年8月29日出生在比利时根城的一个公证人家庭里,少年时代在圣巴尔贝的耶苏教会学校接受教育,中学毕业后按照父母的旨意进入法律专科学校学习,二十七岁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暖房》,六幕十二场的童话剧《青鸟》的创作成功,使梅特林克成为二十世纪初期欧洲最杰出的象征主义剧作家。他的著作具有丰富的想象和诗意的幻想等特色。这些作品有时以童话的形式显示出一中深邃的灵感,同时又以一种神妙的手法打动读者的感情,激发读者的想象。《青鸟》通过樵夫的两个孩子蒂蒂尔和弥蒂尔在圣诞节前梦见他俩受仙女白丽伦之托,为她病重的女儿去寻找青鸟——幸福的象征,表达了“只有甘愿把幸福给别人,自己才会获得幸福”的思想,《青鸟》发表后的第三年,即获诺贝尔文学奖。他是由一位瑞典官员——瑞典驻罗马的公使毕尔特推荐的。

  梅特林克得知获奖的消息时,他正在意大利。梅特林克给瑞典文学院寄去了一封表示感激的信。信中说:“这是一个作家所能获得的最大的荣耀了。我必须告诉各位,我是多么清楚这点,同时,也必须告诉各位,我是多么感激。此刻,文字是实在无法表达我的心意的”。起先他宣布他将于12月10日前往斯德哥尔摩领奖,后因其健康因素迫使他改变了计划,由比利时驻瑞典公使渥特斯代为领奖和发表答谢辞。

  1932年,比利时国王封梅特林克为伯爵。二次大战期间,他流亡美国。1949年在法国尼斯病逝。

  无产阶级早期革命的伟大写照

  ——1912年获奖者: 〔德国〕豪普特曼(Gerhart Hauptmann)

  假如说,梅特林克那部精湛的象征主义童话剧 《青鸟》颇能引起观众神奇联想的话,那么,豪普特曼以1844年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斗争的历史事迹为题材的五幕时事正剧《织工》则应是成为无产阶级早期革命的伟大写照。许多文学家特别推崇他的一点是“他敢于发表和德皇威廉二世的政策大相径庭的革命性见解。伦敦《帕尔摩尔官报》有段评论颇足以代表当时大多数人的想法,将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豪普特曼先生,是顺乎历史潮流的,但德国皇帝恐怕不会由衷地感到欣喜。

  这届文学奖引起了很大的骚动。诺贝尔委员会的会议和辩论是在一种迟迟不能获得决议的情况下进行的。瑞典文学院本身的内部发生了一个极大的变动。1912年6月15日,常任秘书威尔生博士在斯德哥尔摩去世,近半年时间,这一具有极大影响力和繁重事务的职务一直空缺,直到年底才有人正式接任。其次,参加本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角逐的32名成员中,有许多年逾古稀、成就卓越的文坛老将。法国正式推出名声赫赫的“昆虫专家”范白尔、作家罗狄和柏格森等人;瑞士推出了“奥林比亚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