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论语疏证:解读论语 的权威力作 >

第28部分

论语疏证:解读论语 的权威力作-第28部分

小说: 论语疏证:解读论语 的权威力作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
  《说苑反质篇》曰:古有无文者,得之矣,夏禹是也。卑小宫室,损薄饮食,土阶三等,衣裳细布。


子罕篇(1)


  ○子罕言利,
  《里仁篇》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又曰: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孟子梁惠王上篇》曰: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厌。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又《告子下篇》曰:宋将之楚,孟子遇于石丘。曰:“先生将何之?”曰:“吾闻秦楚构兵,我将见楚王说而罢之。楚王不悦,我将见秦王说而罢之。二王我将有所遇焉。”曰:“轲也请无问其详,愿闻其指,说之将何如?”曰:“我将言其不利也。”曰:“先生之志则大矣,先生之号则不可。先生以利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利以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利也。为人臣者怀利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利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利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终去仁义,怀利以相接,然而不亡者,未之有也。先生以仁义说秦楚之王,秦楚之王悦于仁义而罢三军之师,是三军之士乐罢而悦于仁义也。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何必曰利?”
  《荀子大略篇》曰:故义胜利者为治世,利克义者为乱世。上重义则义克利,上重利则利克义。故天子不言多少,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丧,士不通货财。有国之君不息牛羊,错质之臣不息鸡豚,众卿不修币,大夫不为场园。
  《春秋繁露玉英篇》曰:凡人之性莫不善义,然而不能义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终日言不及利,欲以勿言愧之而已;愧之,以塞其源也。夫处位动风化者,徒言利之名尔,犹恶之,况求利乎?
  又《天道施篇》曰:利者,盗之本也。
  《史记孟子荀卿传》曰:太史公曰:余读孟子书至梁惠王问何以利吾国,未尝不发书而叹也。曰:嗟乎!利诚乱之始也。夫子罕言利者,常防其源也。故曰:“放于利而行,多怨。”
  与命,
  《雍也篇》曰:伯牛有疾,子问之,自牖执其手,曰:“亡之,命矣夫!斯人也而有斯疾也!斯人也而有斯疾也!”
  《宪问篇》曰:公伯寮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子曰:“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颜渊篇》曰: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树达按:《论语》一书孔子自言命者,惟伯牛与公伯寮二事。子夏之言盖亦闻之孔子,然则信乎其罕言也。
  《史记外戚世家》曰:孔子罕称命,盖难言之矣。非通幽明之变,恶能识乎性命哉?
  与仁。
  《公冶长篇》曰:或曰:“雍也仁而不佞。”子曰:“焉用佞,御人以口给,屡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
  又曰: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万乘之家,可使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带立于朝,可使与宾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又曰: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之,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宪问篇》曰:“克伐怨欲不行焉,可以为仁矣。”子曰:“可以为难矣。仁则吾不知也。”
  《礼记儒行篇》曰:温良者,仁之本也;敬慎者,仁之地也;宽裕者,仁之作也;孙接者,仁之能也;礼节者,仁之貌也;言谈者,仁之文也;歌乐者,仁之和也;分散者,仁之施也;儒皆兼此而有之,犹且不敢言仁也。
  《述而篇》曰: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
  树达按:《论语》一书言仁者不一而足,夫子言仁非罕也。所谓罕言仁者,乃不轻许人以仁之意,与罕言利命之义似不同。试观圣人评论仲弓、子路、冉有、公西华、令尹子文、陈文子之为人,及克伐怨欲不行之德,皆云不知其仁,更参之以《儒行》之说,可以证明矣。抑孔子不敢以仁自居,虽曰谦逊之辞,其重视仁亦可见也。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子曰:“麻冕,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
  《书顾命》曰:王麻冕黼裳,由宾阶,卿士邦君麻冕蚁裳,入即位,太保、太史、太宗皆麻冕彤裳。
  《白虎通绋冕篇》曰:麻冕者何?周宗庙之冠也。《礼》曰:“周冕而祭?”冕所以用麻为之者,女工之始,示不忘本也。
  拜下,礼也。今拜乎上,泰也。虽违众,吾从下。”
  《仪礼燕礼》曰:主人盥,洗象觚,升,实之,东北面献于公,公拜受爵。主人降自西阶,阼阶下北面拜送爵。(此主人献公拜下。)
  又曰:更爵,洗,升酌膳酒,以降,酢于阼阶下,北面坐奠爵,再拜稽首。(此主人自酢于公拜下。)
  又曰:小臣自阼阶下请媵爵者,公命长,小臣作下大夫二人媵爵,媵爵者阼阶下,皆北面再拜稽首。(此献毕二人媵爵于公拜下。)
  树达按:《仪礼》记臣与君行礼,皆堂下再拜稽首。今举燕礼数事为例,余不备述。
  《述而篇》曰: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
  树达按:此二事皆择善而从之实例也。
  ○子绝四:毋意,
  《先进篇》曰:赐不受命,而货殖焉,亿则屡中。
  《卫灵公篇》曰:子曰:不逆诈,不亿不信,抑亦先觉者,是贤乎。
  《礼记少仪篇》曰:毋测未至。注云:测;意度也。
  《春秋昭公十二年》曰:春,齐高偃帅师纳北燕伯于阳。《公羊传》曰:伯于阳者何?公子阳生也。子曰:“我乃知之矣。”在侧者曰:“子苟知之,何以不革?”曰:“如尔所不知何?”何注云:此夫子欲为后人法,不欲令人妄亿错。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树达按:意字与《先进》、《卫灵公》二篇亿字义同,皆谓意度。毋意正《少仪篇》所谓毋测未至也。朱子训为私意,古训未之闻,殆未是也。
  毋必,毋固,毋我。
  《里仁篇》曰: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微子篇》曰: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列子仲尼篇》曰:子夏问孔子曰:“颜回之为人奚若?”子曰:“回之仁贤于丘也。”曰:“子贡之为人奚若?”子曰:“赐之辨贤于丘也。”曰:“子路之为人奚若?”子曰:“由之勇贤于丘也。”曰:“子张之为人奚若?”子曰:“师之庄贤于丘也。”子夏避席而问曰:“然则四子者何为事夫子?”曰:“居!吾语汝。夫回能仁而不能反;赐能辨而不能讷;由能勇而不能怯;师能庄而不能同。兼四子之有以易吾,吾弗许也,此其所以事吾而不贰也。”(又见《淮南子人间篇》、《说苑杂言篇》、《论衡定贤篇》。)
  《孟子公孙丑上篇》曰:可以仕则仕,可以止则止,可以久则久,可以速则速,孔子也。
  又《万章下篇》曰:孔子之仕于鲁也,鲁人猎较,孔子亦猎较。


子罕篇(2)


  ○子畏于匡。
  《史记孔子世家》曰:或谮孔子于卫灵公,孔子去卫。将适陈,过匡,颜刻为仆,以其策指之曰:“昔吾入此,由彼缺也。”匡人闻之,以为鲁之阳虎,阳虎尝暴匡人,匡人于是遂止孔子,孔子状类阳虎,拘焉。
  《庄子秋水篇》曰:孔子游于匡,宋人围之数匝,而弦歌不辍。子路入见,曰:“何夫子之娱也?”孔子曰:“来!吾语女。我讳穷久矣,而不免,命也;求通久矣,而不得,时也。当尧舜而天下无穷人,非知得也;当桀纣而天下无通人,非知失也;时势适然。夫水行不避蛟龙者,渔父之勇也;陆行不避兕虎者,猎人之勇也;白刃交于前,视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知穷之有命,知通之有时,临大难而不惧者,圣人之勇也。由处矣!吾命有所制矣。”无几何,将甲者进辞曰:“以为阳虎也,故围之。今非也,请辞而退。”
  《韩诗外传卷六》曰:孔子行,简子将杀阳虎,孔子似之,带甲以围孔子舍,子路愠怒,奋戟将下,孔子止之。曰:“由,何仁义之寡裕也!夫《诗》、《书》之不习,《礼》、《乐》之不讲,是丘之罪也。若吾非阳虎而以我为阳虎,则非丘之罪也,命也。我歌,子和!”子路歌,孔子和之,三终而围罢。
  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
  《史记孔子世家》曰:匡人拘孔子益急,弟子惧。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使从者为甯武子臣于卫,然后得去。
  《白虎通圣人篇》曰:“圣人未没时,圣人亦自知圣乎?”曰:“知之。”孔子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
  ○太宰问于子贡曰:“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国语鲁语下》曰: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有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挝W,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羊。”
  《太平御览卷九百二》引《韩诗外传》曰:鲁哀公使人穿井,三月不得泉,得一玉羊焉。公以为祥,使祝鼓舞之,欲上于天,羊不能上。孔子见公,曰:“水之精为玉,土之精为羊,愿无怪之,此羊肝土也。”公使杀之,视肝即土矣。
  又《鲁语下》曰:吴伐越,堕会稽,获骨焉,节专车。吴子使来好聘,且问之仲尼,曰:“无以吾命。”宾发币于大夫,及仲尼,仲尼爵之。既彻俎而宴,客执骨而问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