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郝万山讲伤寒论 >

第151部分

郝万山讲伤寒论-第151部分

小说: 郝万山讲伤寒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容易急躁,容易激惹,一点事儿就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理智不能控制感情,那这肯定是“阳气内郁”的一种表现,这就是四逆散证,正因为“阳气内郁”,所以就可能出现各种各样的“或见证”。“或咳”,就是咳嗽,这是阳郁气滞以后,气行则血行,气行则水行,气郁以后,水液代谢就会失调,就容易生痰,容易生饮,寒饮犯肺,就可能出现咳嗽。所以气郁怎么造成的咳嗽呢?气郁,水液代谢就容易失调,饮邪就内生,饮邪就犯肺,就容易出现咳嗽。所以在遇到咳嗽的时候,张仲景要加五味子和干姜这两个药,温肺化饮,敛肺气;“或悸”,心慌心跳,这正是饮气凌心所造成的。所以遇到有心慌心跳的时候,仲景加桂枝来温通心阳。“或小便不利”,这是阳郁气滞,水道不调的表现,所以要加茯苓来利水,畅达三焦。“或腹中痛”,这是阳郁寒凝,阳气郁,脾气就失去了肾阳的这种协助,就导致了阴寒凝滞于腹部,阳郁寒凝,筋脉拘挛,所以就出现了腹中疼痛,那这个时候仲景加了炮附子,来温里祛寒,这个腹痛他没有用芍药,因为是阳郁寒凝,所以他用炮附子来温里祛寒。“或泄利下重”,这个泄利从加五味子和干姜来看,这个下利应当是寒饮下注,五味子和干姜是治疗寒饮常用的一对儿药,见到下利,他用五味子、干姜这是寒饮下注所造成的。这个下重,他加薤白,薤白是通阳的,是宣痹的,这个下重不是湿邪凝滞,而应当是阳气不能通达,是气郁的表现,阳气不能通达,是气机不畅的表现。
  “或见症状”虽然多,但都不外乎是气郁所造成的,治疗的基本方是四逆散。四逆散的药物组成是:柴胡、芍药、枳实,甘草——枳,甘,柴,芍,这个方子是疏肝的祖方。后世的柴胡疏肝散,是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来的。王清任的少腹逐瘀汤,也是以这个方子为底方,加了活血化瘀药,现在我们市场上有血腑逐瘀冲剂来治疗胸痹,来治疗冠心病,应用非常广泛。
  少阴阳郁,为什么用疏肝的药,四逆散是疏肝的祖方,为什么要用疏肝的药?这是因为肝是主疏泄的,全身气机的调畅,全仰赖肝的疏泄的功能,所以每个脏的阳气内郁都要疏肝,所以“少阴阳郁”也要疏肝。
  后世医家把这一条,有的人主张这就是肝气郁结,你把它放到厥阴病篇更合适一些,但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就把它叫做少阴病,这是治疗“少阴阳郁”的。
  四逆散确实是一个很好用的方子。在现代社会,人们的压力大,工作紧张,所以经常有肝气郁结的临床表现,从幼儿园的小孩到70、80 岁的老人都有精神情志不爽,肝气内郁的这种可能,所以四逆散在临床上用的机会就非常多。
  有一年我到外地,带着学生实习。当地的医生中有一个老医生,他的病人特别特别的多,我每次出去都是和刘渡舟老师一起,刘渡舟老师就说:“你呀,就穿上白大衣,今天也不要带学生,你看我们北京的来了呢,还不如人家当地的一个老唐大夫的病人多,你去看看这个老唐大夫有什么绝招。”那个时候我和学生的年龄差不多,我也穿上白大衣当作学生,那个唐大夫也给我们带学生嘛,我就跟同学们在一起看唐大夫去开方,结果我发现他半天要看40 个病人当中,有25 到30 个病人,他开的是同一张方子。这个方子什么药物组成的呢?柴胡、黄芩、陈皮、赤白芍、枳壳、甘草、还有生、熟山楂,我们一般用生山楂就是生山楂,用焦山楂就是用焦山楂,他用生熟山楂,就这么一组药。初诊病人也是这个,复诊病人也是这个,肾病也是这个,肝病也是这个。可是病人复诊的时候,“哎呀,唐大夫,吃了您的这个药真痛快,心里也不烦了,睡觉也睡得好了,也能吃点儿饭了,您再接着看吧,我不再找别人了,我就靠您了。”看的时间长了,我就问唐大夫,我说:“唐大夫,怎么不管什么病您都是这个方啊?”他说:“你说说人得了慢性病的话,你比方说支气管哮喘,一喘喘了20 年了,你一开头就用大剂量的治支气管哮喘的药,能给他解决问题么?”我说:“不能。”“你看我们这个地方都穷,你给他开三付药他还拿,你给他开七付药他就不拿,他想这七付药太贵,你要是三付药没有一点效果的话,人家就不来找你看了,所以我开头就拿这个方子开道,所有的慢性病的病人都有心情不愉快的问题,都有食欲不振的问题,你吃完这个方子,心里很痛快,食欲一增加,他就对你建立了一种信任的感觉,以后他就靠着你来看病,等他对你完全有信任感的时候,你再给他发挥治他本身的病,那你吃十付、二十付、三十付、四十付他心里头也能接受。”原来唐大夫是这样的思路。而这个方子你分析分析,是什么组成的呀?小柴胡汤两个主要药,四逆散的三个主要药,再加上陈皮,和生、熟山楂,这就像二陈汤,二陈汤用到陈皮么,那不是疏肝、调胃清胆、畅气、导滞的吗。对这种慢性病的病人,精神不爽,食欲不振,用完他之后,精神爽快,心中痛快,那是,病就好了一半,所以四逆散在临床上应用是非常广泛的。
  我们的讲义上写了一大段这个方子的临床应用,看讲义的183 页,中间“本方是治疗肝胃(脾)气滞的基本方剂,运用范围极广,慢性肝炎、胰腺炎、胆囊炎、肥厚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溃疡性结肠炎、痢疾、阑尾炎、胆道蛔虫证、胆石证、食道痉挛、胃肠神经官能证,肋间神经痛”等等。你看看他的应用范围多广泛,所以我们要学疏肝的方法的话,这个方子是个很好的方子。
  好了,少阴病的兼证,太少两感,少阴急下,少阴阳郁,我们就谈完了。
  下面看热移膀胱证。“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也。”少阴能够出现热移膀胱,这是寒化证不能够做到的,“少阴寒化证”如果不用药物治疗,尤其是那个阳衰、真阳不足的那种寒化证,不去用温热的药物治疗,他很难自愈。所以这里的少阴病,能够外出膀胱,应当是一个“少阴热化证”。少阴阴虚有热,当少阴的正气恢复的时候,就移热于膀胱,出现了尿血,热在膀胱,热迫血行,出现了尿血。膀胱是一个太阳,大阳,如果热在膀胱的话,他可以见到一身手足尽热,就出现了“阳热证”的表现,这正是“阴病出阳,脏邪还腑”的临床特征。
  我们在学太阴病篇的时候,曾经谈到:“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太阴者,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大便硬者,为阳明病也”,那是“太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我们现在学的293 条,“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这是“少阴病”的“脏邪还腑,阴病出阳”,既然出现了热在膀胱,热迫血妄行的尿血,那我们临床怎么治疗呢,还仍然用治疗“少阴热化证”的那个猪苓汤,用猪苓汤加凉血止血的药:白茅根、仙鹤草、三七粉就可以了。
  太阳和少阴相表里,所以当我们研究生入学考试也罢,或者我们研究生做小论文,考试的时候做小论文,我们经常问到:试论太阳与少阴相表里。那一定要以《伤寒论》的原文为依据了。要回答这个问题的话,那么首先说:太阳和少阴脏腑相连,肾和膀胱是相连的,经脉相互络属。在生理上,膀胱气化机能是靠肾中阳气的温煦,而肾主水的这种功能,是靠膀胱来实现的;在病理上,太阳和少阴可以同时感受邪气而发病,叫太少两感,那你就可以举上“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你可以举上“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这就提示了太少两感,它可以同时发病;你也可以举上太阳误治或者失治以后邪传少阴的例子,比如说“太阳病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等等,干姜附子汤主之,也可以举上“太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瞤动(听抄者注:瞤shùn,掣动;颤动。如:瞤动(肌肉掣chè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这提示了太阳之邪可能内传少阴;那么,少阴之邪可以外出太阳,那你就举293 条的例子,“少阴病,八九日,一身手足尽热者,以热在膀胱,必便血。”这样的话,就以《伤寒论》原文为依据,把太阳和少阴之间的在病理上的相互影响就都谈得很清楚了。
  如果说前面我们谈到的是少阴病的“气分证”的话,其实少阴病也有“血分证”。
  看少阴的伤津动血证,284 条:“少阴病,咳而下利,谵语者,被火气劫故也,小便必难,以强责少阴汗也。”
  有咳嗽,有下利,这可以是“寒化证”的真武汤证;阳虚水泛,水邪犯肺就咳嗽,水邪侵渍肠道就下利,也可以是“少阴热化证”的猪苓汤证,水热互结,水邪犯肺,水热邪气犯肺就可以出现咳嗽,水热邪气下侵肠道可以有下利。但是这两个证候,无论是“寒化”或“热化”,都不可能出现“谵语”,那么现在为什么出现了谵语了呢?“被火气劫故也”, 是被医生误用火疗,强迫发汗所造成的,然后火热入内,伤津化燥,燥热上饶心神,而出现了“谵语”,在这个病程中,它必然出现了小便难,小便难就是没有尿,尿少。这是因为误用火疗,伤津耗液,化源不足,当然尿少。所以仲景解释它的原因,“以强责少阴汗也”,这是因为你用火疗的方法,来强迫这个少阴病来发汗,不管是少阴寒化还是热化,你都不能用汗法,因为他本身阴液不足,你用了汗法强迫发汗,汗血同源,发不出汗来就要伤阴,这是伤津证。
  下面看动血证:
  “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这个“但厥”是阳虚,这个“无汗”是阴亏,别的医生看到病人没有汗,而用发汗的方法,本来他津亏,化源不足,就没有汗,这样就必动其血,就容易动血,那么动血的话这个血从什么地方出来呢?“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为难治。”这个出血呢,从上部来出血,或者是结膜出血,眼结膜出血,或者是口鼻出血,这叫什么证候?这叫“下厥上竭”,阳气虚下,而见到厥冷,阴血脱于上,而见到阴血的枯竭。把这个证候,张仲景把他叫做“下厥上竭”,下厥上竭这个名词我们讲义上有注,我们的题库里的名词解释中,也经常出现这个词,所以我们学习这一条就知道,对一个少阴病来说,应当禁用发汗,发汗就容易伤津,或者容易动血,上面这一条是伤津,下面这一条是动血,好,这个问题我们就讨论完了。
  我们说少阴经脉循喉咙,挟舌本,所以当少阴经有邪气的时候,他就可能出现咽喉疼痛的证候,下面一组咽痛证,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少阴经证。
  先看310 条,“少阴病,下利,咽痛,胸满,心烦,猪肤汤主之。”
  这里的“下利”,没有提到“脉微细”,也没有见到“但欲寐”,还没有伴有“手足厥冷”,这就是一个一般的下利。“下利日久,真阴耗伤”,
  真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