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

第12部分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第12部分

小说: 与孙子兵法同步思考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守奇招,不但避免了强敌的攻击,而且弱化了敌人的战力。
    这时候,正好传来慕容垂病逝的消息,身为太子的慕容宝急着回去即位,便下令撤军。而这些讯息,全部被拓跋珪掌握在手,接下来的行动,已在心中。当后燕大军来到参合陂,在神不知鬼不觉之中,北魏大军忽然掩杀而至;人困马乏,又无斗志的后燕军,仓促间应变不及,在拓跋珪“动于九天之上”的战术下,全军覆没。
    四年后,慕容垂(之前传说病死是谣言)又亲自领军讨伐拓跋珪。这一次,拓跋珪还是用老战术,又再一次“动于九地之下”;任凭慕容垂有多大本事,但找不到敌军主力,也让他英雄无用武之地。时间拖久了,依然出现后勤补给问题;没东西吃了,当然只好班师回朝。当大军行至参合陂时,慕容垂看到八万子弟兵漫山遍野的白骨,不禁悲从中来,本来已不甚健朗的身体,加上年事已高,在诸多打击下,吐血身亡。
    面对强敌来攻,拓跋珪采取“不若则能避之”、“少则能逃之”的原则,不与正面对决:不仅如此,他还以“藏于九地之下”弱化敌人。当敌军兵形已现,破绽已出时,再“动于九天之上”,迅猛地发动突击,终于第二次击败了强大的对手。而北魏也就在这两次大胜后,国力大增,最后统一了长江以北,建构了一个后秦苻坚之后,隋朝杨坚之前的最大帝国。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
    预知众人都能看到的胜利,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打赢了天下人都叫好的仗,不是高明中的最高明。
    兵力远远强大于敌人,打赢了这种仗,是理所当然,没什么了不起。
    同样的道理,如果敌人的缺点、弱点一目了然,就着这些要害攻击就能取胜,当然也没啥好赞美的!
    道理很简单,因为这是一般人都做得到的事啊!这样的人,当然不能称作善于用兵者了!
    敌人基本条件比我好很多,一般人看不到的对手的毛病,我看出来了;敌人没毛病,我就是能帮他制造毛病:甚至一般人认为稳输的仗,我却打赢了,而且大胜,这才叫真正懂得用兵之道的人。
    战胜而众人不知何所胜——井陉之战
    井陉大战前夕,当韩信知道对手陈余拒绝军师李左车献的绝妙好计,心中一块石头落地后,随即展开布署。他先派二千轻骑兵,人人手持汉军旗帜,埋伏在赵军背后,并特别吩咐:
    “赵军看到我军退走,一定倾巢而出;你们一看到赵营一空,立刻快速抢进,把赵旗换成汉旗。”
    随后让部队吃了些小点心后,郑重宣布:
    “等今天破了赵军后再举行大会餐!”
    随即下令部队开拔,将一万部队背着汦水列阵,准备与赵军开战。
    赵军看到韩信阵势完全不符兵法不背水列阵的原则,大笑不已,都以为韩信是个笨蛋。既然敌人是个软柿子,不狠狠捏一把才怪,于是倾巢而出。由于汉军背水列阵,退无可退,在这种形势压力下,人人奋力死战。赵军以优势兵力攻击了几次,都不能取胜后,想回营休整再战,却发现己方营垒插满了汉军旗帜。个个大惊失色,以为赵王及将领已被俘虏,顿时阵脚大乱;这时,汉军忽然从两侧发动突击,赵军更加慌乱;最后在汉军的夹击下,全军覆没。
    事后,将领们很迷惑地问韩信:
    “兵法上最忌讳背水布阵,您下这道命令的时候,我们心里都不服,非但如此,还宣布:等破了赵军大会餐,我们更不以为然,结果居然大胜,这是为什么?”
    韩信答道:
    “其实我的做法完全合乎兵法,只是你们没有注意而已。兵法上不是说“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吗?我刚拜大将,大家心中都不服;在这种情况下,让你们去打仗拼命,如果不把你们摆在背水的死地上,那你们还不开溜吗?只有把你们置之死地,才会人人死战,我们就是这样打胜的。”
    大家听了都很服气。
    刘邦手下,战将如云,但为什么拜一个无名小卒韩信为大将?
    不提刘邦,就以韩信手下而言,也不乏能征善战之士;但为什么就没人提出像韩信这样的战术来呢?最重要的原因是,他们看不出形势的奥妙,也不能利用形势创造条件。就好像下棋一样,一般人最多只能预知下一步棋;而真正的高手想得远,看得深,能预知下十步棋。所以,只要对手一落子,兵形已在心中,早巳想好应付对策,等着对手进入他的逻辑;事实上,仗还没打完,而胜负已现矣!
    换个角度看,如果领兵的不是韩信,而是其他一般的将领,恐怕未必能设计出像韩信这样针对敌人特点而发的战术来。缺乏良好的战术指导原则,就算汉军的战力超强,在基本条件不如人(赵军人多而佚,汉军人少而劳)的劣势下,好一点是两败俱伤,坏一点则是汉军败亡。
    能预见众人所不知,与只能见众人之所知,差别就在这里。
    所以,孙子才会说:
    能举起秋天鸟兽的毫毛,不能算力气大,因为毫毛实在太轻太轻了,除非没手,否则谁“举”不起来呢?
    能看到日月这么明显的星辰,不能算是眼力好,因为除非瞎子,否则谁看不到呢?
    能听到震耳欲聋的雷声,不能算是好耳力,因为除非聋子,否则谁听不到呢?
    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古代所谓很会打仗的人,他们之所以获胜,是因为充分掌握了胜利的契机,才轻松取胜的。
    这种轻易获胜的战役,表面上看来平淡无奇,显现不出智慧的威名,也看不到凶猛的攻击战力。
    就因为这些善战者专打有把握的仗,所以,在争战过程中,总是不会出纰漏;而之所以能不露破绽,是因为在争战之前,早已经过精准的算计,掌握了胜敌的契机;在开战之前已知对手已处于必败之地,因而轻松获胜的。
    所谓“胜于易胜”,说起来简单,其实不容易;因为不但要能知己知彼,还要能在对手兵形未现时,就能见形趁势。也就是说,在两军尚未正式开战前,就能把对手的弱点摸个透,再以我的强点针对对手的弱点猛击;因为事前经过精准的计算,所以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平平无奇,好像是幸运获胜一般,其实不然,看看下面这个李左车的例子就知道了。
第二部分第4篇 形(3)
    借形趁势 李左车轻松取燕齐
    井陉大战,韩信歼灭了陈余大军,并生擒了献必胜之计给陈余,因为陈余不用,把稳赢的仗打输,因而被连累的军师李左车。
    韩信知道李左车胸中韬略远在他之上,对他礼遇有加,并向他请教下一个目标——攻燕伐齐之道。李左车说道:
    “将军先前俘虏了魏王,收拾了夏说,现又以寡击众,大破二十万赵军,斩杀了赵军元帅陈余,威名达于天下,论争战是您最擅长的事了。然而,经过这几次大战之后,尽管您的军队向来骁勇,但想必现在也已经兵困马疲;如果直接挥师燕地,在您的威名下,燕军一定不敢出战而坚城固守。以您现在兵疲又缺粮的情况来看,久战于您不利。而一旦耗久了,如果连一个弱小的燕地都拿不下来。齐国看到了,更会坚定与您抗衡的决心;这一来,您的麻烦就大了!事实上,真正会用兵的人,决不以自己的弱点去打敌人的强点;恰恰相反,而是以自己的强点去打敌人的弱点。”
    韩信问道:
    “如何以我之长攻敌人之短呢?”
    李左车回答:
    “您的强点是能征善战,这是天下皆知的事;弱点是兵疲马困又缺粮,但这点没人知道。我建议您不妨赶快休整士卒,好好安抚赵地人民,以防赵地生变;然后派个能言善辩之士带着您的信去燕地劝降。燕人知道您的厉害,知道不和您为敌,就能保全身家性命,一定会同意投降;只要燕人一降,齐人更不可能独立对抗您,情势本身就使他们非降不可;这样一来,以后的事就好办了。战争这种事,有时就要用用敲山镇虎的策略;即使是老虎,当它知道对手力量比他强大时,他也会不得不屈服。”
    韩信听了,立刻照办,燕国果然立刻献上降书。
    在一般人的理解上,一定会以为,韩信会趁着大胜赵军的余威,直接挥师燕地。经过一场大战后,拿下燕地。
    但李左车可不这么想,他知道燕虽弱,但以韩信部队眼前的状况而言,正面对决燕军,未必占得了多少便宜。他高人一等的地方,就是以兵威对敌人施加压力,因为形式上韩强燕弱,之前的三场大胜仗,就是韩强的证明。但韩虽强,并不想启动干戈;而不动干戈,燕人就能自保。这一来,对燕人形成了强大的投降诱因,接下来的发展,也就顺理成章了。
    然而,一般人在看到燕人归服时,并不知道其中有这么多深思熟虑,有那么周折;所以韩信取燕表面上看起来,“无奇胜、无智名、无勇功”。其实不然,因为它是一场机谋权变的智慧型胜利,只是一般人看不出来而已;而这样的将领、这样的战术、这样的用兵,才是孙子心目中真正的善之善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
    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善于争战的人,以实力为保全自己的基础,让敌人无机可乘;非但如此,还能掌握对手的破绽,创造获胜的利基。
    就因为不给敌人获胜的契机,又能掌控对手致败的利基;所以,在开战之前,是以胜利之果印证胜利之因。相反的,败兵则是在实力不如人,谋略不如人的必败劣势下,以失败之果印证失败之因。
    善于用兵的人,修明政务,严明法令,所以能掌控成败胜负。
第二部分第4篇 形(4)
    不失敌之败 刘邦扫灭英布
    刘邦击败项羽称帝后,开始兔死狗烹地杀功臣。首先“中奖”的是武将中位居一、二名的韩信、彭越。位居第三的英布看到韩、彭因功高震主而送命后,心中也开始产生疑惧;与其等你来杀我,不如我先动手,于是发兵造反。
    刘邦找来谋士薛公间计,薛公说:
    “英布若使出上计,则山东就不再是汉家天下;使出中计,胜败之数不可知;若是出下计,陛下就高枕无忧了。”
    接着又说明何谓上计、中计、下计;然后笃定地告诉刘邦!
    “英布是当年在骊山当苦力的囚徒,现在当了国王还不满足,又想当皇帝;这种人是小鼻子、小眼睛的自私鬼,从来不会为后人、为老百姓想,一定会出下计。”
    英布起兵造反时,曾自信满满地对部将说:
    “刘邦年纪大了,厌恶兵事,一定不会来;但他的将领中我怕的只有韩信与彭越。如今这两个人都被他宰了,其他人都不是对手!”
    薛公算是把英布看穿了。英布后来的行动,全被他料中,全被他掌握,真的采取下计;而且更出乎他意料的是,领兵来战他的,居然是他以为年老厌兵的昔日大老板刘邦。
    一场大战下来,英布大败,只带了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