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武侠仙侠电子书 > 中国名著诞生记 >

第7部分

中国名著诞生记-第7部分

小说: 中国名著诞生记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涿鹿一带进行上改。这时我是一个新课题。我走马看花地住过几个村子。最
后在温泉屯停留得稍久一点。说实在的,我那时对工作很外行,在内战遏人
的形势下,要很快的了解分析全村阶级情况,发动广大贫雇农,团结起来,
向地主阶级进行斗争,以及平分土地、支前参军等等一系列工作,我都有点
束手无策。工作主要是陈明、赵可做的,我跟着参加会议,个别谈话,一个
多月,工作全部结束时,张家口也吃紧了。中秋节刚过,我们回到涿鹿县政
府,遇见到这一带观察部队转移路线的朱良才同志。他一见到我便说:“怎
么你们还在这里!快回张家口去!”这时我想到温泉屯的刚刚获得土地的男
女老少,很快就要遭到国民党反动军队的蹂躏,就要遭到翻把地主的报复迫
害,找怎样也挪不开脚,离不开这块土地,我曾想留下,同这里的人民一道
上山打游击;但这也必须回到华北局再说。自然我不可能被准许这样做,我
到晋察冀老根据地去了。在一路向南的途中,我走在山间的碎石路上,脑子


里却全是怀来、涿鹿两县特别是温泉屯土改中活动着的人门。到了阜平的红
土山时,我对一路的同志们说,《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已经构成了,现在需
要的只是一张桌子、一叠纸、一支笔了。这年十一月初,我就全力投入了创
作。

我以农民、农村斗争为主体而从事长篇小说的创作这是第一次。我的农
村生活基础不厚,小说中的人物同我的关系也不算深。只是由于我同他们一
起生活过,共同战斗过,我爱这群人,爱这段生活,我要把他们真实地留在
纸上,留给读我的书的人。我不愿把张裕民写成一无缺点的英雄,也不愿把
程仁写成了不起的农会主席。他们可以逐渐成为了不起的人,他们不可能一
眨眼就成为英雄。但他们的确是在土改初期走在最前边的人,在那个时候实
在是不可多得的人。后来我又参加过两次土改;近二十年来我绝大部分时间
也是在农村,接触过各种各样的人,其中大多数是农民或农民出身的人;我
遇见过比张裕民、程仁更进步的人,更了不得的人;但从丰富的现实生活来
看,在斗争初期,走在最前边的常常也不全是崇高、完美无缺的人;但他们
可以从这里前进,成为崇高、完美无缺的人。

我写《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就得进入书中人物的内心,为写他们而走进
各种各样的生活,这些人物却又扎根在我的心中,成为我心中的常常不能与
我分开的人物。因此我的书虽然写成了,这些人物却没有完结,仍要与我一
同生活,他们要成长、成熟,他们要同我以后的生活中相遇的人混合,成为
另一些人。他们要成为我创作事业中不可少的这里那里、新的旧的、各种各
样的朋友。这也是我写这本书的另一点体会。

那年冬天,我腰痛很厉害。原来一天能走六七十里,这时去区党委二里
来地走来都有困难。夜晚没有热水袋敷在腰间就不能入睡。白天我把火炉砌
得高一些,能把腰贴在炉壁上烫着。我从来没有以此为苦。因为那时我总是
想着毛主席,想着这本书是为他写的,我不愿辜负他对我的希望和鼓励。我
总想着有一天我要把这本书呈献给毛主席看的。当他老人家在世的时候,我
不愿把这种思想、感情和这些藏在心里的话说出来。现在是不会有人认为我
说这些是想表现自己,抬高自己的时候了,我倒觉得要说出那时我的这种真
实的感情。我那时每每腰痛得支持不住,而还伏在桌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写下
去,像火线上的战士,喊着他的名字冲锋前进那样,就是为着报答他老人家,
为着书中所写的那些人而坚持下去的。

借这次重印的机会,我要感谢胡乔木、艾思奇、萧三等同志。一九四八
年的夏天,他们为了使《桑干河上》得以出版,赶在我出国以前发行,挥汗
审阅这本稿子。当我已经启程,途经大连时。胡乔木同志还从建平打电话给
我,提出修改意见。这本书得到斯大林文艺奖后,胡乔木同志还特约我去谈
《桑干河上》文字上存在的缺点和问题。这些至今我仍是记忆犹新。

《太阳照在桑干河上》绝版以来,我心里还常怀着一种对许多友人的谦
意,好象我做了什么错事,对他们不起。其中我常常想到的是,坂井德三先
生、金学铁先生等。他们热心中外文化交流,把《桑干河上》译成外文。他
们自然也曾为这本书的绝版而感到遗憾吧。现在,好了,好了,我虽没有什
么新的好消息告慰他们,但这本书复活了,他们可能有的某些不愉快的心情
也可以解冻了。我遥祝他们健康。这本书得以重见天日,首先我应该完全感
谢我们的党。我以我们正确、英明、伟大的党而自豪。世界上有过这样敢于
承担责任,敢于纠正错误的党吗?现在我们的祖国不管存在多少巨大的困


难,但我们是有希望的,前途是光明的。让我们团结起来,在党中央领导下,
为着九亿人民的幸福,为着人类的美好未来,努力工作,努力创作吧。

一九七九年五一节于北京


赵树理

(1906—1970)


山西沁水人。中共党员。一九二五年在山西省立长治第四师范读书期间
参加学生运动。一九三三年后当过小学教员、杂工。一九三七年后参加抗日
工作,曾任山西阳城县新编第八区区长,《黄河日报》路东版副刊编辑,《中
国人》报、新华书店、《新大众》报编辑。一九四九年后,历任《说说唱唱》
主编,北京市文联副主席,中国曲协主席,中国文联第一至三届委员,中国
作协第一、二届理事,中共八大代表,全国人大第一至三届代表。一九二六
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盘龙峪》、《李家庄变迁》、《三里湾》,
中篇小说《李有才板话》,短篇小说《小二黑结婚》、《锻炼锻炼》、《卖
烟叶》及《赵树理文集》(四卷)。

在民间文艺的根基上——《三里湾》诞生记

—。。 为什么要写《三里湾》
中国革命从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资本主义的新民主主义阶段转入以社
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为内容的过渡时期的开始,全国人民在这种新的
历史任务之下都经过了一个创造新经验的时期。在这时候,文艺界在创作方
面虽曾有一度不太活跃,可是作家们并没有闲着,大部分都到各种社会主义
工业或农业建设的业务中,跟着大家摸索经验。我是愿意写农村的,自然也
要去摸一摸农村工作如何转变的底,于是,就在一九五一年的春天,又到我
所熟悉的太行山里去。

这地方是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初期就开辟了的老解放区,群众觉悟较高,
在抗日民族解放战争和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期保证着战争的一切需
要,而且在战争中老早完成了土地改革工作;在农业生产组织方面,自一九
四二年减租减息(土改的初步)开始后,就出现了初级形式的互助组织。可
是在革命由新民主主义性质转变为走向社会主义的过渡时期性质的时候,这
地方的农业生产领导者也曾有一段觉着工作不太顺手:第一,在战争时期,
群众是从消灭战争威胁和改善自己的生活上与党结合起来的,对社会主义前
途的宣传接受得不够深刻(下级干部因为战时任务繁重,在这方面宣传得也
不够),所以一到战争结束了,便产生革命已经成功的思想;第二,在农业
生产方面的互助组织,原是从克服战争破坏的困难和克服初分得土地。生产
条件不足的困难的情况下组织起来的,而这时候两种困难都已经克服了,有
少数人并且取得向富农方面发展的条件了;同时在好多年中已把“互助”这
一初级组织形式中可能增产的优越条件发挥得差不多了,如果不再增加更能
提高生产的新内容,大家便对组织起来不感兴趣了;第三,基层干部因为没
有见过比互助组更高的生产组织形式(像农业生产合作社这样半社会主义性
质的组织,在这时候,全国只有数月很少的若干个,而且都离这地区很远),
都觉着这一时期的生产比战争时期更难领导。

我到了中国共产党的一个地委会(山西长治专区),碰到他们也正在研
究上述那些不太容易解决的问题。他们根据当地的情况,拟定出一种合作的


形式,决定在本专区试办十个农业生产合作社。我也参加了他们的拟定办法
和动员工作,并于动员之后往两个愿试办的农村去协助建社。

这次新的经验,果然给领导生产的奚,区级干部开辟了新道路,给附近
农村增加了发展生产的新刺激力——虽然生产动力和土地所有制没有变动,
但以统一经营的方式增加了土地、劳力、投资等的生产效率,以土地、劳力
按比例分红的办法照顾了土地私有制,保证了增加产量和增加每个社员的收
入——试验的结果良好,附近农民愿意接受,中央也批准推广。

我从前没写过农业生产,自他们这次试验取得肯定的成绩后,我便想写
农业生产了,但是我在这次试验中仅仅参加了建社以前的一段,在脑子里形
不成一个完整的社会生活面貌,只好等更多参加一些实际生活再动手,于是
第二年便仍到一个原来试验的老社里去参加他们的生产、分配、并社、扩社
等工作。一九五三年冬天开始动笔写,中间又因事打断好几次,并且又参观
了一些别处的社,到今年春天才写成《三里湾》这本书。

二为什么写了那样几个人

在农村领导农民走社会主义道路的,自然是共产党。有些好党员,在办
社的工作中显示出高尚的品质、丰富的智慧和耐心、细致的作风——他们都
是不脱离生产的人员,但是能够把领导工作放在第一位,把个人的生产放在
第二位,经常为了会议、为了计划、为了解决个别问题。。而废寝忘食。他
们的文化程度一般都不甚高,但是对人对事都能实事求是地分析研究,作出
非常实际的具体对策。千头万绪的事情碰在一个时期,在他们是见惯了的,
可以分开轻重缓急一件一件处理,不会弄得手忙脚乱。正因为农村中到处有
这样一些好党员,才把推广农业生产合作社形成一种全国性的运动。为了表
现这种人,所以我才写了王金生这个人物。

接受党的领导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最快的是翻身贫农,而就我见到的翻
身贫农参加社的,更有两种可爱的人:一种是在生产上创造性大的人,这种
人每遇到传统的生产技术不如自己想像得顺利的时候,就产生改良工具或改
变作法的念头。他们作些新的研究、试验,得到一些成功,从而把自己的兴
趣逐渐从生产目的(经济收入)转移到生产工作本身上来,只要新的试验有
成绩,赔一点本也满意。他们在个体经营的小块土地上耕作,那些发明创造
一来需要有限,二来试验的地盘大小,三来也得不到鼓励或帮忙。入社以后,
社是新扩大了的生产组织,有些地方常感到在经营小块土地时候的传统办法
不够用,须要接受一些和创造一些新的事物来补那些空子。领导者把这些责
任委托了他们,鼓励他们,给他们必要的土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