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当代文化教育史-第2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结构主义教育理论受到重视。60年代,由于中小学教学大纲的水平大幅度提
高,脱离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曾导致大量落后生的出现。 70年
代的第三次教育改革,不仅使高等教育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的特点,且使中
小学教育面向智、德、体全面发展的方向,既保持注重基础知识的划一性,
又有适应地区与个性特征的灵活性,力图使教育适应产业结构向“知识密集
… Page 87…
型”的转变。在数量方面也有很大发展。据 1980年统计,幼儿园为 14893
所(国立48所,公立6064所,私立8781所),园儿为2407093人,专职教
员100958人;小学24945所 (国立72所,公立24707所,私立166所),
学生11826573人,专职教员467953人;初中10780所 (国立76所,公立
10156所,私立548所),学生5049402人,专职教员251279人,毕业生的
升学率为94。2%;高中5208所(国立17所,公立3951所,私立1240所),
学生4621930人,专职教员243592人,毕业生的升学率为31。9%;大学446
所(国立93所,公立34所,私立319所),学生1835312人,专职教员102989
人;设置研究生院的大学有257所(国立77所,公立21所,私立159所),
研究生53992人;短期大学517所(国立35所,公立50所,私立432所),
学生371124人,专职教员16372人;高等专科学校62所(国立54所,公立
4所,私立4所),学生46348人,专职教员3721人;专修学校2520所(国
立187所,公立146所,私立2187所),学生432914人,专职教员20211
人。
70年代以来,日本中小学校的“学校暴力”和“少年非行”较为流行,
在高等教育方面的“过剩博士”也有增无减,反映日本教育面临的困境。同
时,日本正在按终身教育原则,加强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之间的
联系,面向21世纪,探索适应未来社会经济和科学发展的教育模式。
学制
义务教育年限从6年延长到9年。确立了中6·3·3·4新学制,即小学
6年和初中3年为义务教育,高中3年,大学4年。在小学下面有幼儿园,
在大学之上设研究生院。幼儿园是非强制性学校,招收3岁以上的儿童。其
目的在于通过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有教育意义的环境,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
小学和初中是强制性学校。所有年满6岁的儿童都要上小学,所有读完小学
课程的儿童都要升入初中继续学习。小学对6~12岁童进行初等普通教育。
初中是在小学教育的基础上,对12~15岁儿童,进行中等普通教育。高中是
在初中教育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高等普通教育和专业教育。高中分普通科
和职业科。前者以普通教育为主,后者以职业教育为主。不论是普通科的毕
业生还是职业科的毕业生,都有资格考大学。大学是作为学术中心,在向学
生传授广博知识的同时,传授和研究精深的专门的科学、艺术,并发展学生
的才智、道德以及应用能力。有条件的大学可设研究生院,使大学毕业生获
得对学术理论及其应用进行深入的学习与研究的机会,促进文化和科学的发
展。除了上述初等、中等、高等学校外,还设有盲人学校、聋哑学校和养护
学校,对身心有缺陷的儿童进行教育。师范教育,改革前只通过师范学校培
养教师的“闭锁制”为“开放制”,即凡经文部大臣批准,在教学计划中加
入取得教师资格所必需的学分,任何大学均可培养教师。初等和中等学校的
教师,一律在大学培养。这种新学制,清除了旧学制的封建等级性,具有资
产阶级民主的色彩。在改革学制的同时,提高了社会教育的地位。 1949年
6月公布了《社会教育法》,要求在全国各地建立公民馆、图书馆、博物馆、
青年之家、儿童中心等设施和机构,作为社会教育的主要场所,通过学校教
育系统和社会教育系统共同担负起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的任务。战后这一系
列的改革使教育有了很大发展。
自1951年9月签订的旧金山和约于1952年4月28日生效后,日本获得
了“政治独立”。从50年代下半期开始,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时期,随着社会
… Page 88…
政治、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变化,逐渐暴露出新教育制度不能适应这种变
化。主要是照抄美国式的学制和忽视职业教育等,不符合日本的国情,不能
满足社会和工业上对人才的需要。早在1951年11月,政令改革委员会就向
内阁提出了一项《关于改革教育制度的咨询报告》,要求“建立一个能适应
社会实际需要的灵活的教育制度”。1956年11月“日经联”发表《关于适
应新时代要求的技术教育的意见书》,对新教育制度提出了尖锐批评,要求
有计划地培养科技人员和技术工人,加强理科教育和职业教育。在这种呼声
下,日本政府多次部分修订《学校教育法》等法规,对学校教育体制和内容
作了一些局部性的调整。1962年设立了招收初中毕业生的5年制高等专科学
校。其目的是,传授专深的学艺,培养职业所必需的能力。初建时只设工业
高等专科学校,1967年设商船高等专科学校,1971年设无线电工业高等专科
学校。这就保证了工业上急需的中级技术人员的来源。1964年,从法律上承
认50年代初就实际存在并不断发展的短期大学。法律规定短期大学的修业年
限为2~3年,目的在于传授和研究高深的专门学艺,培养学生在职业上或实
际生活中所必需的能力。1976年,又设立了专修学校。这种学校是从社会上
大量存在的进行职业教育训练的各种学校中择优升格而来的,其目的是,培
养学生从事某种职业或实际生活的需要的能力,修业年限为1~3年。专修学
校设专门课程(招收高中毕业程度者),高等课程(招收初中毕业程度者),
一般课程(不问入学资格)。在整个60年代,日本政府推行高中教育结构多
样化政策,不仅有普通高中、职业高中、综合高中;有全日制、定时制、函
授制;而且在职业高中的专业设置上也灵活多样。经过这样一系列调整,形
成了现行的6·3·3·4制为基干的学制。日本学制图如下页所示:
教育行政
战后,在教育立法上实行“法律主义”,废除中央集权制,采用地方分
权制。日本政府,经教育制度刷新委员会审议,提出 《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民
主化》和《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机构》的意见,颁布《文部省设置法》,明确
规定文部省的性质及职权范围。文部省的性质是专以指导和建议为本务的中
央服务性机关,其主要职权:①执行由国库补助和负担的教育预算;②调查
和规划有关发展教育、学术和文化等事宜;③审定教科书,指定各种义务教
育学校使用的教科书发行人,购置教科书,以及确定无偿供给和薪金等事项;
④对地方公共团体机关,县办有关教育、学术、文化和宗教事业的行政组织
和经营管理给予指导、建议和劝告;⑤批准
… Page 89…
大学和高等专科学校的设置;⑥批准都、道、府、县和指定城市 (指京
都、大阪、横滨、神户、名古屋)的教育长;⑦对大学、高等专门学校及研
究机关的研究活动,负责联系和支援工作。
关于地方教育行政,于1948年7月公布《教育委员会法》,确立地方教
育委员会制度。其要点为:①都、道、府、县及市镇、村各设教育委员会,
管理并执行有关教育行政事务。如无特别法规定,文部大臣(省)亦不得行
使行政上的监督和管理。教育委员会又与地方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而独
立,是一个强有力的地方教育机关。②文部大臣 (省),都、道、府、县教
育委员会及市、镇、村教育委员会三者之间,就权限而言,原则上无上下从
属关系。③教育委员会委员人数,都、道、府、县为7人,市、镇、村为5
人。其中除1人由地方议会选出外,其他委员由居民直接选举。委员任期4
年,每2年更换半数。④教育委员会决定公立学校及其他教育机关的设置与
废止,公立学校的从事管理与教育计划的编制以及社会教育行政等。⑤教育
委员会采取教育长制。经委员会决定任用对教育行政富有专门学识经验者为
教育长。由教育长建议,组织事务局,处理教育行政事宜。⑥教育委员会虽
在行政上完全与地方议会及地方公共团体首长分离独立,但有关教育经费,
须经地方议会审定。⑦教育委员会在不违反法令的范围内,得制定本委员会
的规则。
在教育管理体制方面,1956年6月,再次公布《关于地方教育行政的组
织和经营管理的法律》,对教育委员会制度作了若干重大修改。主要是废除
教育委员会的选举制,改为任命制,从而加强了教育行政的集权制。
日本的教育经费是随国民经济的发展而逐年增加的。60年代以来,在“教
育投资论”的影响下,教育经费有显著的增长。1961~1970年,国民生产总
值增加3。5倍,国民收入增加3。4倍,教育费总额则增加了3。7倍,超过国
民生产总值和国民收入增长率。这就保证了日本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
… Page 90…
4。印度
(1)文化事业
新闻
印度是亚洲新闻事业较发达的国家。但人口多,每千人拥有日报不到20
份。报刊为私人企业,广播、电视则由政府经营。
1947年独立后,新闻事业迅速发展。1985年有报刊19937家,其中日报
1334家,周刊5898家,总发行量5000万份。报刊出版发行主要集中于大城
市。用85种文字出版,其中16种为本国主要文字。印地文报刊最多,计5655
家,英文次之,计3689家。日报中有印地文报442家,英文报11家。英文
报的发行量和影响都较大。
主要报纸控制在大资本家手中,形成大的报系,如R。N。戈恩卡家族的《印
度快报》报系、达尔米亚…贾殷财团的《印度时报》报系、比拉家族的《印度
斯坦时报》报系、塔塔家族的《政治家报》报系、T。K。高希家族的《甘露市
场报》报系、卡斯图里家族的 《印度教徒报》报系等。在印度报刊总发行量
中,40%属联合股份公司经营的报刊,36%属个人所有的报刊,8%属社团报
刊,2%属政府报刊。
广播电视由政府新闻广播部主管。1951年中波广播覆盖全国人口的21
%,50年代末期达到55%,1984年增长到95%。全印广播电台和所属各台
每天使用21种境内主要语言和246种地方语言广播。1959年在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