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落日:邓贤 >

第25部分

落日:邓贤-第25部分

小说: 落日:邓贤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盔的日本义勇队员(日侨)端着枪从战壕里钻出来,猫着腰成散兵线包围上来。
  〃支那飞行士,侬的投降不死!〃〃……缴枪的,侬不死啦死啦!〃这些日侨都在中国生活了很长时间,所以把国语上海话日本话都讲得一踏糊涂。〃被称作支那飞行上的二十一岁的空军少尉阎海文起先想躲进居民家里藏身,但是天通庵路到处关门闭卢,一个人影也不见,他连敲几家都没人开门,不知是屋子里真没人还是拒绝收留他,总之飞行员后来只好躲在一堵断壁残垣后面想以装死来蒙混过关,问题是他发觉自己根本没法将死装得很像,而且也没法让健康有力的脉搏停止跳动,因为这并非且黑风高之夜,也不是荒无人迹地形复杂的深山老林,敌人脚步距离他仅有百米之遥,而光天化日之下是绝对不可能指望有什么魔法让一个大话太从敌人眼皮子底下消失的。他听见自己一阵阵心跳。
  敌人杂沓的脚步越来越近,他不用观望也能判断日本人至少有十几个。尽管溽暑八月,悲哀的中国飞行员还是感到脊背阵阵发凉,心如死灰,虽然我们无法确切知道那时的空军少尉对战争和人生的感受如何,但是据说当时有人看见他一动不动仰面躺在地上,眼晴噙满泪水,手指按在一支小巧的德国手枪上。在中国蔚蓝色的大月的天空下,明晃晃的阳光炙烤着空军飞行员的脸,将他的故事带向世纪末的远方。半个世纪以后,一位战后出生的新生代作家在一篇题名为《中国无被俘空军》的充满激情的小说中讲述了他母亲同阎海文交往的故事,我们才知道少尉还有一位富家出身的杭州姑娘在后方苦苦等着他。我读这篇小说时几乎流了泪,但是我没有谈到阎海文曾被同胞拒于门外的细节。敌人终于走近了,英勇不屈的空军少尉从地上猛坐起来,扣动板机接连击毙数名日本鬼子,然后把最后一粒子弹送进自己的大阳穴,完成一个东方军人杀身成仁的伟烈壮举。
  当时的报纸把阎海文的事迹宣传得沸沸扬扬家喻户晓,而中国飞行士宁死不当俘虏的勇气同样赢得尚武的日本人的敬佩。日本大阪《每日新闻》以崇敬的语气刊登这刚来自前线的消息,东京一家商社则在橱窗里展出〃文那飞行勇士〃阎海文用过的飞行服、降落伞、手枪、子弹壳等实物来招徕顾客。若干年后,战败的日本人又将上述实物交还给中国政府,只是后来国民党兵败大陆,阎海文们才落得从此一蹶不振无人喝彩的下场。〃……其实我们中国人并不怕死,抗战以来,像沈崇诲阎海文这样英勇献身的国民党官兵何止千千万万!〃一位曾经亲历抗战的文史馆员邹老先生坐在阳台上感慨地对我说,我注意到他身后窗台上有只黑猫始终满怀敌意地注视着我。〃……您的意思是不是说,不怕死并不等于能够有效地保卫祖国?”我试图短暂地转移一直笼罩我们谈话内容的陈旧的爱国主义主题。
  老先生默然。
  〃……我还想请教一个问题。〃我小心翼翼步入危险的雷区,〃您讲的那些历史故事,当然都很生动,很感人,比如驾机撞敌舰啦,宁死不屈啦,等等,可是我们怎样来判断这些历史素材的真实性呢?……打个比方说,阎海文击毙的敌人只有零介而不是三个更不是五个,或者他不是自杀而是被敌人开枪击毙。我们甚至可以设想一下,阎海文举起手来走进战俘营,直到抗战胜利同恋人团圆。活着不是比牺牲更富有人道主义的意义吗?而沈崇诲并没有撞沉而是撞伤,甚至根本没有撞上敌舰……〃〃你怎么可以这样对待抗日先烈?!〃老先生理所当然愤怒起来,那头猫也呼噜呼噜地发出威胁。〃……他们为了民族利益不惜生命,血染沙场,使我们每个活着的人想起他们就心里难过……过去极左路线向他们泼污水,搞得面目全非,现在你居然敢怀疑和中伤他们,你是什么态度?你的立场到哪里去了?你的屁股同谁坐在一起,同日本人吗?……〃地雷终于爆炸了,我只好狼狈逃窜。幸好我的屁股上没有“made
  injapan(日本制造)〃的字样,否则我就是浑身有嘴也说不清楚了。这是许多年后,我在上海查询史实时遭遇的许多次不受欢迎的采访中最微不足道的一次。
  《文汇报》载:一九九三年初,〃上海通天庵路也就是半个世纪前阎海文烈士为之献身的地方,近日发生一起轰动上海的公开污辱妇女案。案犯某某,与邻居某某(女)因小事口角,双方恶语相向。案犯竟将女邻衣裤剥光,赤裸裸拖至光天化日的大街上侮辱近两小时,围观者达千人之众,道路阻塞,竟无人出面制止。后来案犯受到法律制裁,被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公元一九九三年四月,我到上海开笔会专程去到通天庵路转了转,那里果然是一片贫民区,房屋低矮,垃圾遍地,女人拎着马桶走来走去。一个抬垃圾的老头把炉渣灰翻得沸沸扬扬。我想这大约就是中华民族改革开放的艰难历程和沧桑岁月留给世纪末的一个珍贵纪念吧。好在阎烈土们没能亲眼目睹通天庵路上展览裸体妇女的一幕,否则我相信他们高尚的理想主义情操和视死如归的抗日斗志都将因此打许多不必要的折扣。
  毕竟岁月悠悠,历史如江河大川,滔滔不绝。由于真正的当事人已经灰飞烟火,飞机和军舰的残骸都己经沉入大海,因此那些幸存的采访对象(大多年逾古稀)可以依据各自的爱国主义激情白由地发挥残存的想象力,将那段历史变成一个充满迷人魅力的浪漫主义的迷宫。我相信无论怎样高明的历史学家都将在这里迷失方向。好在我的使命不是考证历史,而是取舍历史长河里无数可能性中的任何一种来完成我的纪实文学写作。后来我终于弄明白一个浅显道理:当历史的躯干腐烂之后,岁月的土壤就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和发酵出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它们是滋养文学家创作灵魂的不可缺少的甘露和养料。这就是为什么作家总是被那些故事而不是结论所吸引的主要原因,同时也是充满情感魅力的文学作品同那些表情严肃的历史学著作之间的本质区别。史载:〃……队员沈崇诲、轰炸员陈锡纯所驾之机,在南汇附近脱离队形,于吴淞口外,坠落海中。〃云云。(摘自〃南京空军总指挥部作战命令(民国二十六年空字第七号令)〃,见《八·一三淞沪抗战》第三八五页,中国文史出版社一九八七年十月第一版)抗日烈士的业绩和精神永远不会磨灭!
  天色微明,中央军上士班长张成富就率领一个由特等射手组成的伏击小组悄悄离开阵地,进入虹口公园附近一座建筑物内对敌人进行游动狙击。
  特等射手是从全团挑选出来的老兵,战场经验丰富,个个枪法如神,练就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夜间不用瞄准就能打火百米以外的香头。在当时国民党中央军里,能被称为神枪手的步兵射手极为稀少,往往百余人的连队只有一、二名或者数名不等。导致军队射击人才严重医乏和官兵零事素质不高的直接原因,是因为国民政府财政支出困难和军费开支的短缺。一名新兵从穿上军装到上战场,他所能接受的全部训练就是打完十五发子弹。同样令人难以置信的是,在三十年代的落后中国,一发子弹(工业产品)的成本竟相当于七斤半大米或者三十五只鸡蛋(农产品)的价值,而中央军士兵在战场上的全部装备也只有二十发子弹。区区十五发子弹显然不能造就射击天才,这就好比优秀汽车司机都是用成吨汽油浇灌的结果,而奥运会射击冠军许海峰决不可能每天只用弹弓练习瞄准一样。所以我们看到,班长张成富和他率领的狙击手无一例外都是在战场上死里逃生自生自火的幸存老兵。天光终于大亮起来。
  前方两三百米处就是敌人虹口据点,现在凭肉眼也能够看清敌人工事里黑洞洞的射击孔。张成富指挥射手们悄悄隐蔽在建筑物内,各自选好射击位置,然后派人爬上附近屋顶用竹竿挑起灰布军帽不停晃动。敌人果然上当,随着〃啪〃〃啪〃枪响或者一串机枪子弹飞来,军帽立刻被打飞。早已子弹上膛的特等射手马上瞄准敌人射击;枪响处弹无虚发,不及隐蔽的敌人纷纷中弹。等到敌人清醒过来企图寻找狙击手报复时,他们己经迅疾转移位置,准备射击新的目标。初战告捷,狙击小组接连打哑了敌人好几个火力点,消灭十几个敌人,其中还有一名挎指挥刀的日本军官。受到教训的日本人很快组织反击,他们在楼顶上也布置步枪射手,用居高临下的冷枪射杀暴露目标的中国官兵,并试图消灭对他们造成威胁的中国狙击兵。
  于是一场危险的射击对抗开始了。
  一名中国射手发现敌人工事里有个穿黄呢军衣的军官,就瞄准开了一枪,但是几乎枪响同时,立刻就有三颗步枪子弹从不同方向飞来击中了他。他甚至没有来得及叫出一声,头就软绵绵地搭在墙根上,鲜血顺着额头汩汩地往下淌。不一会儿,那个穿黄呢军衣的敌人军官又出现了,原来那是个专门用来引诱中国射手开枪的假人。张成富不由得怒火中烧。
  他吩咐人去弄来许多鞭炮,等天黑以后派人潜伏在敌人据点外面到处燃放,当受骗的敌人朝黑暗中开火时,中国射手立刻瞄准敌人枪口的火光射击。这一招果然很灵验,他们接连击毙击伤不少敌人,但是等到敌人发觉上了当,双方都陷入沉默的对峙。第二天白天,狙击小组再次进入阵地时,他们突然发现形势变得对中国射手很不利。敌人不仅在据点里,而且在到处制高点、楼房顶、平房上都埋伏下狙击手,只要中国射手一开枪,敌人的子弹就像长了眼晴一样立刻就会从四面八方飞来。狙击小组终于好像暴风雨中的小船那样沉没了,留下六死一伤的不幸记录。班长张成富中了敌人四颗子弹,他在临死前还瞪着眼晴想不明白:
  〃敌人……哪来那么多、神……枪手?〃
  过了很久以后,中国军方才从被俘的日本伤兵嘴里得知:在日军步兵中队(相当于连)里,优秀射手的比例通常都占士兵总数的三分之一左右。按照《皇军步兵操典》规定;日本新兵入伍以后,平均每月用于训练的子弹,步枪不得低于一百五十发,机枪不得低于三百发。而三十年代出版的英国权威的《韦氏大词典》曾对日本陆军做出〃……装备B级(二类),技、战术水平……尤其单兵射击技术为A级(一类)〃的恰当评价。
  由于第九集团军攻坚乏术进攻变阻,蒋介石命令中国王牌炮兵部队──南宗独立炮兵第一、二、三、四旅全部开往上海战区,以强大炮火打击敌人水面舰艇和支援步兵进攻。
  炮兵旅装备从德国进口的〃福卜斯〃七十五毫米山炮,最大射程九千米,最高射速为每分钟二十五发,是当时中国陆军中口径最大最先进的优良炮种。由于该炮在国内战场上和〃剿共〃中曾经屡建奇功,令几乎所有地方军阀闻风丧胆。我们从蒋委员长这种孤注一掷的举动中不难看出,他已经不是作个姿态而是己经完全陷大了战争的角色之中。
  第一次战斗发生在八月中旬某日上午约十一时。
  当时上海地区大雨如注,炮二旅五门火炮借助恶劣天气掩护悄悄运动到江岸预设阵地,前方的七千米处的黄浦江面上停泊着三艘敌人驱逐舰。打击敌人军舰是炮兵的主要任务之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