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莫泊桑述评 >

第15部分

世界文学评介丛书 一个人和他的影子-莫泊桑述评-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些野外的生活以及所见所闻后来都成了莫泊桑小说的直接题材。

  他仿佛把自己当作了一个巨大的蛛网,无论捕捉到了什么,都要将它放在“艺术”这个模子里压一下。对他来说,题材本身的道德属性并不重要——这个怀疑论者是不会对任何“道德”有持久的信仰的——重要的是:怎样赋予题材一种“艺术的道德”。对于一个艺术家而非道德家而言,艺术的考虑是高于道德的考虑的。

  《真实的故事》这个短篇小说是一篇把“情感”这种东西当作猎物一样玩弄的故事。故事的场景选在一个城堡里面,几个半是乡绅半是农民的诺曼第人打猎归来,正围着炉火聊着天。这时,他们中的一个——破落贵族德·瓦尔涅先生——从酒杯上抬起一双浑浊的眼睛,给他们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二十五岁的时候,德·瓦尔涅用一匹小马从另一位绅士家换回了一个他中意的使女,萝丝。在瓦尔涅的诱使下,主仆之间产生了炽热的肉体爱情,而萝丝呢,除了肉欲之外,还悄悄滋生了一种“依恋”的情感,不久将会看到,“依恋”正是萝丝致死、也是那匹小马致死的原因。萝丝不久怀孕了,为了不让这种丑事弄脏自己的门楣,瓦尔涅把萝丝嫁给了一个既残忍又贪婪的农民,而他自己则躲到都兰去了。几个月后,当他返回城堡时,萝丝早已抑郁而亡,正像那匹思念旧主的小马在忧伤中死去一样。

  莫泊桑是用一种轻松的语调叙述这个故事的,这就让读者——尤其是远在俄国的那位伟大的读者,那个基督教人道主义者,托尔斯泰——怀疑莫泊桑的道德的纯洁性。托尔斯泰批评他“对所描写的事物没有正确的即道德的态度。”然而,这种指责基本上是出于一个误解。假若我们对莫泊桑的文体在段落间的变化细细审察一番,就会发现:并非是莫泊桑而是瓦尔涅在以一种轻松的语调谈论自己的荒唐。这就使残酷性赤裸裸地映射在这个故事的每个细节上面。这是“艺术的道德,”它的实质并不在于提供一种道德评判——这恰恰是法国写实主义作家们厌弃的——而是在于提供活体解剖似的场景,让读者自己得出结论。

  假若我们从更宏观的视野比较一下同一时期的俄国作家与法国作家在精神气质上的不同,也许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这一时期的法国文学的内在倾向,当然,也更有利于理解莫泊桑这个在现实主义与自然主主两种倾向之间游刃有余的作家的文学见解。俄罗斯的伟大作家——随便举出几个:托尔斯泰,陀斯妥耶夫斯基,甚至侨居法国多年的屠格涅夫——对于俄罗斯的苦难有着深切的体验,这种体验最终又与他们内心中根深蒂固的宗教感缠在一起,以至当他们行动、当他们写作、当他们说话的时候,都带有一种“传教士”的气质。要知道,信奉东正教的俄罗斯没有经历宗教改革的冲击,它的宗教的世俗化倾向远远没有西欧那么明显。这样说吧,直到托尔斯泰那个时代,宗教仍有纯净的一面,仍是受苦受难者的灵魂避难所。宁静、肃穆、崇高而又忍让的宗教,对于俄罗斯的作家们来说,是不容亵渎的圣物;就连托尔斯泰本人的外貌,到了后期,都有了一些“使徒”的特征。而经历了多次世俗化浪潮的法国,此时虽又兴起了什么宗教重建的运动,而与其说这种重建的宗教是基于人的质朴的良知,还不如说是基于一种政治策略,因而它是不稳固的。

  法国作家不会感到一种内心忏悔的冲动,而这正是托尔斯泰以及陀斯妥耶夫基长篇累赎的一个主题。法国家作嘲弄一切,甚至嘲弄自己,但是,他们决不嘲弄唯一一座神祗——艺术。比起俄罗斯作家,法国作家更象艺术家;而俄罗斯作家,则更象人,大写的人。

  让我们还是回到莫泊桑。同一时期(一八八二年)的一篇题为《我的舅舅斯泰纳》的短篇小说处理的恰好是宗教——准确地说,是教会——题材。“一个由于愚蠢无知才变成的自由思想家”索斯泰纳因参加一次反对教士的示威多喝了点酒而得了消化不良症。出于对于死亡的恐惧,他让一个被他经常漫骂一气的老耶稣会士来行圣事。老耶稣会士以几个“奇迹”证实了天主的伟大与无所不在,而索斯泰纳也就立刻放弃了共济会,连人带财产一起投到耶稣会神父的门下。可他也许忘了不久以前他的一番豪言壮语:“我们正是创立宗教来反对宗教。我们以自由思想为武器,来消灭教权主义。共济会是一座堡垒,凡是希望打倒神灵的人都可以加入。”当人指出他在信仰方面的矛盾时,他是这样解释的:“共济会也是一种宗教呀!”

  这种讽刺在一八八三年的那篇 《泰奥迪尔·萨博的忏悔》中得到了强化。马尔丹维的一个木匠,远近有名的激进派,萨博,——他曾指着路过的教士开玩笑地说:“这一位刚在柜台上把他的天主吞下去。”——因几百个法郎的缘故,而向本堂神父作了忏悔,放弃了激进观点。本堂神父了为加强日益被削弱的教会力量,也接受了这位“迷途羔羊”的忏悔。这里,毫无疑问,弥漫着一种读神的气息。索斯泰纳与萨博并非因为信仰的缘故而选择了宗教,而是因为某种世俗的理由,——通过教会,可以达到某种世俗的目的。

  前面我们曾谈到过莫泊桑对于天主教以及其它任何一种宗教的态度。同佯,他对任何一种世俗的社会理论也没有太多的尊敬。在 《羊脂球》中,他赋予那个仅会说些漂亮话的“民主党”高尼岱一种懦怯的色彩;这里,他又对“共济会”一类的组织显出一种过分轻蔑的态度。而对当时兴起的社会主义理论,他也深表怀疑。有意思的是,这位阅历不多的作家却对自己那个时代的一件历史大事几乎只字不提,这件历史大事就是普法战争之后的巴黎公社的建立及其在梯也尔的“流血周”中的失败。当他从埃特尔塔海滨重返巴黎的时候,看到街垒的废墟,他写道:“无疑,作为写作的题材,街垒是很好的,瓦莱斯先生已经屡试不爽;不过我认为,街垒并不比保尔和维吉妮的爱情故事更能解决人民的面包问题。”他说的这位瓦莱斯先生是儒勒·瓦莱斯,巴黎公社的委员,曾指责自然主义者脱离政治斗争。

  要是我们联想一下另一位“为艺术而艺术”的大诗人波德莱尔在二月革命的那些日子里呈现出的形象——在巴黎的街垒后面挥舞着步枪,高喊“打倒奥皮克将军!”(他的继父)——那么,我们也许不会匆忙地在“为艺术而艺术”与政治上的模糊性之间划上等号。要是我们再从自然主义兴起的意识形态潜在文本审视这一“政治上的模糊性”,那么,我们就会看到,自然主义 (甚至此前的现实主义)正是在对现实社会的失望情绪中产生的,它在政治上的模糊性无疑也是社会的政治力量的模糊性的一个映射。这种对于自身位置——在历史中的位置——的认识使自然主义者们放弃了浪漫主义时期的“先知”地位,而以冷静得近乎残酷的眼光研究左右历史运动的那个隐在的法则。一旦文学变为研究而非渲泻,那么,指责它在研究中的冷静也就相当于指责它曾在渲泻中的不冷静。超乎于历史的混乱之上,以某种外在于历史的视角——全能的视角——透视历史,这是那个时代精神领域的一种倾向。要是没有这种理解,我们也就无法理解三十年后——一九一四年——当普遍认为将要出现“历史”(一战)的时侯,作为当时精神界领袖的罗曼·罗兰从“历史”中抽身出来,并以《超出混战》的宣言为自己的“退出”作解释。

  自然主义几乎抛弃了“我”这个带有过分主观色彩的第一人称叙述,认为它是浪漫主义的一个不负责任的发明,其肇始是华兹华斯《抒情歌摇集》里的那句“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外露”。即使自然主义者极偶然地用了“我”这个叙述人称,那也是将它充分客观化了。自然主义倾向于呈示客观的存在物,它不像一个提词员似的经常打断叙述,插入到场景中。它的倾向性最多是显示在题材的选择与处理上,而我们从题材的选择及处理中直接演绎作者的倾向时,往往得格外留神。

  假若说莫泊桑对天主教及任何一种社会理论都采取了一种虚无主义的态度——这是他此后的最明显的倾向——那么,他却展望着某一种“历史的力量”,他把这种力量称为“贵族”,不是源于血缘的“贵族”,而是某种“精神贵族”:“我所说的贵族,并非豪门贵族,而是一个民族的真正有智慧的那一部分。”这种“贵族”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历史中:“在民众中正在经历着一种选择,一些比较聪明的人正从民众中分离出来,构成另一个中间的、更有文化的、高等的阶级;高等种族的人则经常由于脑力衰竭而回到民众中来。”无疑,莫泊桑在描绘这一种精神贵族时,闪现在他脑海里的一个样板肯定是克鲁瓦塞小团体。当然,这些团体是排他性的,只是少数人的社会;进入这个社会的资格不是财产或者门第,而是精神的富有。对于那些既无财产也无学识的下层社会来说,这个社会的大门是紧闭的。这种天真的社会构想除了是对现实社会的政治力量——上层社会及其对立面的下层社会——的失望之外,还是什么别的呢?这种失望的一个后果是:让虚无主义的雾气笼罩自己的命运以及“历史”的命运,而这将是悲观主义的肥壤。莫泊桑一八八四年的一篇专栏文章这样悲观地写道:“我们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看不到,什么也办不到,什么也猜不到,什么也想象不到,我们被封闭和禁锢在自我之中……只有死亡是一定的!”

  莫泊桑写下这种叔本华似的句子的时候,也是他在文学上硕果累累的时候。一八八四年以及一八八五年,他一连出版了五个小说集以及继

  《一生》之后的又一部长篇小说《漂亮朋友》。

  在这些小说集中,他重复了以前的几个主题——小职员的,普法战争的,诺曼第的——因而更多的不是从深度而是从广度上描绘了那个时代。

  谈起那场作为民族耻辱的失败,莫泊桑仍把责任加于“集体”。他隐约地指出过:当个人融入集体而被一种夸大的集体热情支配时,那他往往陷入一种盲目之中。 《两个朋友》便以莫里索和索瓦热的可怕遭遇说明一种盲目的集体狂热的灾难性的后果。莫里索和索瓦热,两个钓鱼迷,仗着几杯苦艾酒的酒力,居然悄悄离开被围的巴黎,前去玛朗特岛钓鱼。当然,钓鱼这种和平时代的爱好一旦被置于战争的恐怖场景上,就具有了某种黑色幽默的色彩;而这两个钓鱼迷一心想着侥幸地躲过“敌人”的视野,却不知道战神的怒眼正窥视着每一个穿军服和不穿军服的人。就在他们忘情于垂钓时,远处的瓦来利昂山响起了大炮的轰隆声。“除非是傻瓜才会这样自相残杀!”性情一向平和的莫里索愤愤地说:“您倒想想看,”索瓦热接过他的话,说,“只要世界上还有政府,这种情况就永远不会改变。”而当莫里索暗示也许共和国制政府可使法国免于战争时,索瓦热打断他,说,“有了国王,我们就要同外国打仗;有了共和国,我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