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第1部分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第1部分

小说: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 Page 2…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了作为世界古代后期人类文明典范的罗马与中国秦汉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教育制度、教育内容、教育方针和学校教育、培养目 

标以及作为教育手段之一的体育的发展,同时阐述了这个时期的著名教育家 

及其教育思想等。本书从整体上说明了世界古代后期的文化教育事业是文化 

教育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时期,为后世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Page 3…

世界古代后期文化教育史 


… Page 4…

                                 一、概述 



     古代后期,随着社会的发展,文化教育也得到很大的发展。这时期,作 

为人类文化教育的典范是罗马与中国。 

     罗马处于今意大利。在地理上,意大利是一个靴形的半岛,北接阿尔卑 

斯山,向南伸展到地中海中部。纵贯全境的亚平宁山脉,构成了半岛的屋脊。 

在北部有波河所冲积的平原,在中部有台伯河。广阔的草原和丘陵地带为文 

明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意大利半岛约比希腊半岛大四倍,它不像希腊 

半岛那样被山峦和海湾分裂成许多狭小的地区,而是一个比较适合于政治统 

一的地理单位。虽然意大利半岛东邻希腊,但由于东岸多为悬崖险滩,因此 

半岛上接受希腊文化的传播,却是始于南端和西岸。 

     远在石器时代,意大利半岛上就有人居住,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左右, 

他们都还处于氏族社会阶段,其中定居于台伯河流域拉丁姆平原上的一些部 

落,被称为拉丁人。由于地中海东部较为先进的文明的传入,意大利人逐渐 

开化了。根据罗马建国的传说,罗马城始建于公元前753年,罗马城原为台 

伯河南岸拉丁姆地区的一片丘陵地带。罗马起初并没有城墙,大概直到“王 

政时代”的后期,即公元前6世纪时,才在七个小山丘的周围筑起一道防御 

工事,以资防守,所以罗马城曾被称为“七丘之诚”。而罗马名称则来源于 

传说中的神话人物罗慕洛,随着罗马城的建立,国家形态开始产生,它的城 

楼已开始指向文明了。 

     罗马城的地理位置非常优越,它是台伯河流域的枢纽,控制着拉丁姆地 

区的交通,它借台伯河与海外往来,帆樯可直达城下。然而它又离海岸约二 

十五公里远,可免受海盗的抢掠。城堡依山傍水,便于防守。罗马城处于意 

大利半岛中部,周围有广大的农业区提供给养。其后,罗马经几百年的武力 

扩张,首先是统一了意大利半岛,继而统一了整个地中海世界。直到今天, 

罗马城仍旧是意大利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历史上被称为“永恒之 

城”,历数千年而不坠,这都是由它的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造成的。 

     由于罗马的地理环境是沿地中海向周边发展,重商重战,本性开放,喜 

欢吸引和扩展,因此,罗马的文化,曾经受到希腊文化的深厚影响。特别是 

公元前2世纪中期,希腊世界被罗马人的武力所征服,成为罗马帝国的一部 

分。但罗马人在继承希腊文化的同时,也加以阐发和改造,使之适合于当时 

的要求。 

     罗马人在接触了希腊文化之后,先是吸取了希腊人的神话,把希腊人信 

奉的神祇附会为他们自己的神祇。如:希腊的天神宙斯被附会为朱庇特,是 

宇宙万物的主宰;宙斯之妻赫拉被附会为朱诺,是妇女、婚姻和生育的保护 

者;地母德米特被附会为谷神色雷丝,保护谷物的丰稔;阿芙罗蒂被附会为 

美神维纳斯,掌管人世间爱情;海尔海斯被附会为商业之神美久利,保护国 

际间的贸易往来。然而罗马人通常最信奉的,则为战神姜纳斯和灶神维斯 


… Page 5…

达,认为前者主司战争的胜负,后者主司家庭的祸福。而当基督教在罗马世 

界得到很大发展时,又被罗马皇帝尊为国教,禁止对诸神的崇拜,这样,希 

腊——罗马的古典文明便无可奈何地衰落下去了。说明了罗马人善于吸收和 

扩展。 

     罗马社会的教育也继承了希腊的教育方式,学习的是希腊语言、希腊文 

学。荷马的史诗,莎芙、品达等人的诗篇,爱斯奇里斯、索福克里斯、幼里 

庇底斯、阿里斯托芬等人的戏剧,都被罗马人当作宝贵的文学遗产而接受过 

来。当时罗马的贵族子弟,多跑到雅典城去留学。在罗马的知识界中,希腊 

文与拉丁文是并用的。然而,罗马人不久就逐渐脱离了希腊人的窠臼,创造 

出他们自己的文学。共和时代末期和帝政时代初期,罗马的文学家和教育学 

家蔚然兴起,他们写下了许多不朽的杰作,使简洁有力的拉丁文臻于完美。 

     在文化方面,罗马人一般是继承希腊人的宗风,然而,他们也有新的创 

造。建筑上,罗马的建筑家采用希腊的营造法式,但给它加上了比较宽的拱 

门和圆形的屋顶,这样就使建造较大的建筑物成为可能,而且在风格上更显 

得庄严和肃穆。造型艺术方面,罗马人并不像希腊人那样致力于创造人体美 

的典型,而只是雕塑真实的人物,他们所制作的一些浮雕,都生动地表现出 

当时社会生活的情景。体育上,罗马人强调军事体育,而不像希腊人那样注 

重动作的协调和形体的美。希腊由专门的体操学校训练儿童的体质和学习竞 

技的技能,罗马的体育主要由家庭进行,父亲教儿子学习角力、骑马、投枪 

以及游泳等军事体育项目。到了帝国末期,由于基督教提倡禁欲主义,使罗 

马体育遭到了扼杀。 

     罗马人对世界文明最大的贡献,是他们的法律和法学思想。早在公元前 

450年左右,他们就颁布了《十二铜表法》,体现了他们以法治国的精神。 

很早的时候,罗马就出现了律师和法学家。美德教育和法律教育成为罗马社 

会的主要教育。在罗马共和国后期和帝国初期,修辞、法律等科目成了罗马 

高等教育的主要课程。罗马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是培养雄辩家,雄辩术也成 

为当时从事政治活动、进行党派斗争的重要工具。那时,一个从事政治活动 

的人,不仅要有修辞、雄辩的修养,还要精通文学、法律等学科,要有广博 

的知识。在此基础上,古罗马产生了西塞罗、昆体良等著名的对雄辩术有很 

深理论研究的教育家。但这个时期,学校教育仍然是接受希腊的模式。帝国 

后期,当基督教被尊为国教后,以前罗马创立的学校教育消亡,基督教会的 

学校纷纷创立,希腊——罗马文化即开始与基督教教义合流,学校培养的目 

标也发生变化,主要培养能忠于教会,为基督教服务的人才。这一时期,教 

育家以奥古斯丁最为著名。 

     因此,罗马的文化教育起初是接受希腊文化影响,经过一个漫长时间 

后,而被基督教所控制。 

     古代后期的中国,指的是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一时期的中国,由于 

政治和地理等因素,不像古罗马那样一直有着稳定的政权和对外扩张的野 


… Page 6…

  心,因此在文化教育上也呈现出和古罗马迥异的风格。 

       中国大陆的特点,一是面积巨大,二是边缘环境恶劣,东面是太平洋, 

  西面是戈壁,南面为群山,北面是草原,比较起来,唯北方尚可发展,但又 

  有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反抗。于是,自春秋时代起,便在中原北部修筑长城, 

  以至到秦朝时,长城绵延万里,使中国文化成为四面严防的独特文化。在这 

  样的地理环境下,农业就成为中国历史文化的经济基础,儒学成为中国历史 

  文化的思想基础。因而,中国的传统文化,表现出浓烈的大陆文化、农业文 

  化和儒家文化的色彩。她的传统文化的品格是内向的,不善于接受新的文 

  化,一旦有新的文化介入,立刻就会被她的传统文化所湮没,而成为她传统 

  文化的一部分。 

       春秋战国时代,是中国历史上辉煌的时代,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百家 

  争鸣,百花齐放的时代。秦的统一,汇集了各国文化,而秦始皇的文化专制 

  统治,并没有给秦文化的发展带来福音。代之而起的是统一的汉朝。中国古 

  代的文化又开始了它生生不息的创造力。 

       汉初,文化思想领域比较活跃,不仅黄老学说,而且儒、法等诸子百家 

  在不同程度上又相继复活。虽然在时间、广度、规模、流派上不能与先秦姿 

  态万千的学术流派相比,但打破了秦代定法家为一尊的局面。在此基础上, 

  议论争辩之风相当盛行,形成了先秦之后学术界再度活跃的局面。到了汉武 

  帝时期,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坐上了 

  我国文化思想中正统的宝座,儒学从百家之中超升出来而被尊为“经”,儒 

  家哲学也成为永恒不变的真理。以后中国的各个朝代,都从儒家学说为正 

  统,儒家学说成为统治中国的主要思想。 

       文化教育在中国古代就很发达。夏商周时期就有类似学校的机构,教授 

                                                                ① 

  的对象为贵族子弟。春秋以后,“天子失官,学在四夷”,开始在民间出 

  现了私人讲学授徒。战国后,聚徒讲学成为一时风尚,著名学者皆讲学授徒, 

  多数知识分子也把从师作为入仕的重要途径。到了秦汉时期,由于出现了统 

  一局面,文化教育事业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为中国古代文化教育奠定了基 

  础。 

       秦朝实行“吏师”制度,“以吏为师”,学习法律。汉初,行黄老之学, 

  文化教育被提上了日程。汉武帝时,表彰儒术,兴办太学,学校规模日益扩 

  大,太学生人数与日俱增。讲授儒家经书、教授学生的教师称“博士”。太 

  学生不光有家累千金的达官显贵子弟,也有的是贫寒人家的子弟。太学用考 

  试的办法督促学生学习,考查他们的学习成绩,以成绩高下选补官吏。因此 

  太学成为训练儒学人才的机关,培养了不少博学通达之才,也培养了不少国 

  家的管理人才。及至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政权更迭频繁,学校也兴废无常, 

  功效不著,但太学仍在发展。西晋在太学之外,又设国子学,招收高级贵族 



① 《左传·昭公十七年》。 


… Page 7…

子弟。这一时期,由太学或国子学出身做官的人,已为数不多,这与汉代由 

太学而至官的情况有了很大区别。这一时期,强调门第,形成了以世家大族 

为主的“九品中正制”的选官法。 

     汉代,独尊儒术,强调天人合一。魏晋时期,产生了用道家思想去解释 

儒学的玄学,独尊儒术思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