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

第30部分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第30部分

小说: 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而《内经》则无也。故张介宾曰:“阴,如前手少阴也,或足
少阴而言亦可。盖心主血,肾主子宫,皆胎孕之所主也。搏,
搏击于手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
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
初观文义,张注自较王注为优,将“阳别”之“阳”释为“阴脉搏
手”,“别有和调之象”,确有见地。
    通观“阴阳别论”原文,篇中“阴阳”两字之含义非一,皆具
相对性,此处阴阳两字,当指阴经阳经而言。人身十二经脉,
手足各三阴三阳,六阴经中,惟心肝肾三经为阴血之经,而三
经中仅足少阴肾与胎孕最为相关,故约而言之。“阴搏”之
“阴”,当指肾经,其相应之脉位在于两手尺部。此则景岳之注
甚是。妇人怀妊之后,六脉皆现缓滑流利,不惟尺脉为然。而
阴脉(当以尺部足少阴肾经脉为主体)之搏动,与三阳经脉象
之搏动同中有别,尚须区分,足为“阳别”。
    关于此点,余早岁侍诊于业师吴竺天先生,曾请师示妊娠
脉法。师诲余曰:“三部脉缓滑冲和,转展流利,寸关浮沉正
等,尺部稍俯,即是妊娠早期之脉。若尺脉不俯,即有疑问,当
须仔细辨察,以免鱼目混珠。尺脉何以稍俯?盖受孕之初,男
精女血凝于胞宫,肾气引全身之气血精华,集注至阴之地沉潜
于里,以发育胎儿,是以尺脉当稍稍见沉。俯者略低之谓,亦
即稍沉之意焉。”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指
出妊娠之诊断:“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
热,名妊娠。”“渴,不能食,无寒热”为妊妇之症状,姑置不论。
而其脉象“得平脉,阴脉小弱”,  余之理解为:此处所说之“平
脉”,并非常人脉法中之“平脉”,而是妊娠妇女之“平脉”。亦

即缓滑冲和,转展流利之脉象。于此脉象基础之上,复见少阴
肾脉较寸关略见“小弱”,弱脉之体状为沉而细,故“阴脉小弱”
并非尺部见小脉与弱脉,当是滑利之孕脉至尺部略小而略俯,
正与吴师数十年之经验相同。
    其二,《素问·平人气象论》曰:“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妊
子也。”此句经文,为诊断妊娠之另一脉法。惟“手少阴脉”究
属何处,诸家见解不尽相同,可概括为二三种意见:一指神门穴
处之动脉。如王冰注曰:“手少阴脉,谓掌后陷中者,当小指动
而应手者也。”二指左寸脉。如马莳注曰:“左寸部属手少阴心
经,而手太阳小肠经之脉,为之表里。”《脉赋》云:“太阳大是男
妊.故知手少阴之脉动甚者,为妊男子也。”三指两手寸口脉之
尺部。如高世轼注曰:“少阴,尺脉也。”“两手少阴脉动甚者,
则知肾气有余,感天一所生之气,故妊子也。”对于上述三种不
同见解,余赞成启玄之注。经文明谓“手少阴脉”词义清晰,历
历分明,故当依文解义,直指手少阴心经之脉,毋庸迂回曲折,
舍近就远。
    至于少阴脉之部位,在于左寸心部抑或神门穴处?两者
均为手少阴之动脉,而左寸心部为寸口脉三部之一,妊娠脉滑
数流利,三部统一,两手皆然,决无仅见于左寸,而余处不见之
理。亦无论经文或千百年来之前人经验,均无独以左寸脉“动
甚”以决妊娠之理.是故左寸之说不足为据。
    手少阴脉当指小指内侧手少阴心经神门穴处之动脉,十
二经皆有动脉。《内经》原有明文。神门穴处之动脉即是手少
阴心经之动脉。此处之动脉,平素很难测知,即或指下有应,
亦极微弱,每在似有似无之间。有两种情况,神门穴处可见明
显之脉搏跳动:一是患有严重神经衰弱者,心血虚耗,心阳亢
盛,可见神门脉动,然终不见妊娠脉缓滑冲和,转展流利之象,

所显者无非病脉。二是妇人怀妊后经停匝月,神门穴处即现
妊娠独有之滑利脉象,指下分明,清晰可辨,直至分娩后,始渐
消失。此一脉象用以解释“手少阴脉动甚者,妊子也。”一句经
文.最为恰当。余昔年曾与妇科医师合作,以神门脉诊断未婚
先孕者,然后作放射免疫测定加以证实。几乎箭无虚发,历验
不爽,正可为此作一反证。
    至于王叔和《脉经》曰:妇人“三部阴脉沉浮正等,按之无
绝者,有娠也。”何谓“沉浮正等”?王宏翰释曰:“按之浮沉正
等者,即仲景所谓寸关尺三部之脉,大小浮沉迟数同等也。”又
曰:“叔和谓妇人之脉,三部浮沉正等,又按之无绝者,谓阴阳
和洽,有妊之兆也。”
    叔和《脉经》之说乃妊娠妇人早期过后之常见脉象,因胎
气渐盛,阴血渐充,尺脉盈满,故见三部浮沉正等而滑利不绝。
    综上所述,如何能早期从脉诊测知妊娠?育龄妇女正常
之月经规律突然改变,经汛过时不来,而又身无他病,寸口脉
见缓滑流利,两尺较寸关稍沉而按之滑甚者,是为胎孕早期正
常之脉。或按神门穴处,有明显脉动而又滑利不绝者,亦为早
期妊娠之脉象依据。
    甘麦大枣脏躁愈
    脏躁一症,首见于《金匮要略》,皆由忧思日久,子脏枯燥,
心火炎上,神明不宁而成。与癫狂之气郁痰凝,心肝火炽者迥
异,因而治疗之法,亦当有别于癫狂。仲景之甘麦大枣汤,实
为治疗脏躁千古不易之良方,据患者所现之脉症,增益药味,
投剂得当,如响斯应。爰录二:例于下:
    例一某局女会计宋某,年三十许,于1970年初,忽病哭

笑无常,每日必发多次。发作之时,时而悲泣,伤感不已;时而
喜笑怒骂,亲疏不避;时而欠伸频作,有若神灵所附。约一小
时后,或作喜笑,或不笑,继则谴然自释,重归平静。清醒后与
常人无少异,亦能治理账务。曾屡往某精神病院就诊,诊断为
“精神分裂症”,已治数月不应..余往诊时,病正发作,所见一
如上述。病止后诊其脉弦而绌,舌质干红,苔薄白。此症显然
是《金匮》之脏躁,仲景曰:“妇人脏躁,喜悲伤欲哭,象如神灵
所作,数欠伸。”正与此例病情相符..即以甘麦大枣汤加入养
血柔肝、宁心安神之品:
    淮小麦30g甘草4.5g大枣7枚  当归9g炒白芍9g
    柏子仁9g太子参9g炒竹茹4.5g炒枣仁9g茯神
    9g合欢皮15g
    服五帖,病由日发数次,减为五日内仅发两次,服至十帖,
诸症悉蠲。数年后,邂逅其全家于中山公园,云愈后一切安
然。
    例二某局严科长之妻,年近半百,素患冠心病,失眠经
久,睡去则恶梦频仍。1975年初春,与澡堂服务员发生口角,
有理而受屈,遂精神失常。语多而无伦次,见人辄讲述其事,
终日喋喋不休,夜眠则惊惕常作,此外别无他症。已服精神专
科镇静药,半月不应,邀余治之。余诊其脉细软带滑,视其舌
质淡,苔则薄白。余推究病情:据其年龄已在更年之期,经汛
濒临断绝,阴阳本易错乱,加之脉细舌淡,气血亏乏。口角斗
气,致使肝失条畅、心神受激而病发矣。论其见症,虽与上例
迥然不同。而其病机实相类似。所不同者,前例兼见阴伤血
燥,此则伴有心肝阳亢。爰疏一方:
    淮小麦30g炙甘草9g大枣30g石菖蒲6g炙远志
    6g珍珠母30g龙齿12g丹参9g竹茹4.5g

    上方服二十余帖即释然病解,至今已二十余年,乍见之
下。俨然一龙踵老妇矣。虽仍体弱多病,而此症终未复发。
    上述两例病案中,第一例之症状与《金匮要略》所述较相
类似,对余之诊断与用药必无异议,而第二例则不然,其见症
仅见多语及夜寐不安,而仲景原文中并无此症状,如何可作脏
躁论治?关于脏躁之症状,余公侠医师在“从临床体会谈谈甘
麦大枣汤的应用标准”一文中,作如下五点归纳:(刊于《江苏
中医》1958年第8期)
    1.患者言行失常,或无故悲伤,或喜怒不节者。
    2.心烦不得眠,或恍惚多梦,或坐卧不安,或身如蚁走样
者。
    3.汗多,口干,不思饮食,大便秘结,常数日不更衣者。
    4.怕一切声光,怕与人交言,喜独居暗室者。
    5.腹诊右腹肌挛急,或右胁下脐傍拘急,有结块者。
    以上症状,不必悉具。本方加当归、白芍、茯神、枣仁、龙
齿、牡蛎、柏子仁等,则效果更佳。
    盖脏躁之病因,无非五脏阴液之不足,“喜悲伤欲哭”乃
肺金津虚而然。“数欠伸”是肝肾之虚而见周身疲惫。心肝血
虚则神乱“如有神灵所作”。今患者因兼肝阳微亢、心气激越
而致多语,梦扰,正在本证范围之内,尚未越出雷池也。故以
甘麦大枣汤加味治之竟收药到病除之效。
    崩漏治验两则
    一、“不补补之”治血崩
    妇人崩中漏下之症,有因于血热者,有因于血瘀者,亦有
因于脾肾虚损者,依法治之,必有良效。而余曾见年龄五十左

右之妇女,正处更年期中,或老年妇人,有一种血崩,往往诸药
罔效。据其见症,知为肾虚,而投以左右归及二至、六味、八味
等方,皆难必效。自得魏之绣“不补补之”之法,投剂辄应,随
手取效。始知此等血崩不仅肝肾亏损,且病及奇经以致冲任
摇乱、封藏不固,当另求治法方可。
    魏之琇于《续名医类案》中自出一案,载其治刘媪七十崩
血,淋漓两月,遍服归脾、六味、四物、八珍、十全等方皆不能合
者,为制“不补补之”之法:用熟地二两(半炒炭)、枸杞子五钱、
枣仁五钱、白芍三钱、黄连三分,水煎服,复杯即应。
    此证在于老年冲任精血虚损,以致摄纳无权,又以阴阳失
调而兼心火微盛.治法首当益奇经之精血,同时助其摄血之
力,稍佐清心泄热。盖心为血之主,心经有热,经血易于妄行,
其热流入奇经,更难解散。全方药仅五味皆与奇经有关,熟
地、杞子益冲任肝肾之精血(熟地一半炒炭乃取“血见黑即止”
之义,意在止血也)。枣仁善养血敛阴而固摄奇经,具止汗摄
血之良能。且枣仁同杞子有相须之妙,更增益精摄血之力。
又本方妙在黄连合白芍,苦寒以坚阴。全方之组合,药简理
深,义精力专,故能力挽狂澜,履险如夷也。某厂陈厂长之室
徐氏,于四十三岁时来诊。向来家境清寒,粗茶淡饭,红豆碎
麦食以为常。浸至营养不良,形赢色萎,兼以壮年生育过多,
产后失于调护,积渐成疾,而致脾肾双亏,气血两虚。凡经行
必出血如崩,亦必服中药而后血始能止。1970年12月6日急
电邀诊,余迅即驰往。
    诊知经行五日,其色黯黑,微带腥臭,夹细小紫血块甚多。
腹不胀痛,但觉头晕目眩,整日经水淋漓,夜间衣被尽濡。按
脉沉细带滑,两尺极微。舌体淡白而瘪,尖多红刺。审证及
脉,乃虚中夹实、虚多实少之症。经行出血如崩、头目眩晕,脉

象沉细尺微,显属中气不摄,肝肾俱损之候。血出腥臭,色紫
块多,舌尖红刺,是血分瘀热之象。治宗魏之琇不补补之之
法,益肝肾而固奇经,兼以疏导导气血。方为:
    炒白芍15g  炒枣仁15g  丹皮6g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