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117部分

佛教知识-第117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少应为二万。(蕅益大师开口便是三万五万,甚至每日念十万。)两经之中,您应以《无量
寿经》为主,力求今生往生极乐。
    二十六、诫求知解
    仁者近来研究《金刚经》,颇为勤苦,前进一步,甚以为慰。但应注意切不可流于一般
治学方法。一般以求解多知为目的,此实背道而驰。知解门开,则悟门塞。六祖不识字,只
听了约半卷经,即〃自家日生智慧〃,压倒神秀国师,这才是善读经者。六祖之悟,即大密宗
之且却(义为立断),故禅密一味也。
    二十七、劝因标见月不可认标为月
    唐译《金刚经》及《普贤行愿品》(均有注解)即付邮,两书皆奉赠,不必寄回。一切
经论无非因标指月,贵在见月,不必在〃标〃上苦苦大作文章,学者最忌认标为月,如是则成
为迷中倍人,不但终身不能见月,而且以标为月,正所谓错认驴鞍桥为阿爷下巴颏者矣。故
须行解相资,一方面参究,一方面单提一句佛号或真言。念兹在兹,才可望稍解如来真实之
义。净土法门乃圆中之圆,顿中之顿。经云:〃多有菩萨,欲闻此经而不能得。〃菩萨尚难得
闻,况余人乎!又小本曰此为〃一切世间难信之法〃。所难信者,端在〃不可思议〃四字,故非
语言文字思维分别之所能知矣。《大经》甚深,慎勿等闲视之。

(七)答E老居士
    一、答(一)大经经文来历,(二)修持内容,(三)临终情况
    承询夏师所会《无量寿经》经文来历,此问甚为重要,敬答于次:
    (一)夏师会本中经文之来历问题:弟在注经前,曾把会本中每句经文都从五种原译
中,找到来历。绝大多数都是某一译的经文,也有不少是综合数译的原文而成。先舅南梅序
文中说:〃无一义不在原译之中,无一句溢出本经之外。〃先舅氏之说,是真实报导,绝非虚
文。
    夏师会经的原因,就是因为宋代王龙舒与清代魏默深所会之本,有少数经文,乃会集者
所自撰,故不如法。夏老力救此病,方成今本。现此会本已为海外佛教界公认为《无量寿
经》九种中之善本,并采入新印之续藏。弟为此经作注解,非出于师生之私情,而实为关系
众生慧命之大事因缘也。
    您谓会本对魏译有删节。诚然,确是删节不少。此经第八种乃清代大居士彭二林所作,
乃专就魏译删节而成。至于鸠摩罗什大师(乃七佛之译师),于译经时即有删节。《阿弥陀
经》本是十方佛赞,大师删为六方佛;《金刚经》中〃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梵文原经
为八句偈,但大师所译则删为四句矣。盖为契合华人根器,删繁取要,正是弘经之方便也。
    (二)至于每人之修持内容,实无定法,佛法只是应病予药。因众生有种种病,故如来
有种种法。因众生之病不同,故医师之处方不同。决不可只用一个药方治一切人之病,对于
某一个人而言,亦应针对病情而用药,今天上火应吃泻药,后病腹泻便不能再吃泻药。修持
之道亦复如是。例如磕十万大头,本为四加行之一,乃人人所必修者,但对您而言,高龄多
病,且已修密数十年,则不必再专修此法矣。
    具体修行因人而异。(至于每一人,亦可因其修持过程中之情况而异。)或重忏悔,或
重读诵,或重参究,或重禅定,或重持名,或重持咒,或专修,或兼修,种种排列组合,不
妨千变万化,但总原则,只是以对症为宜,总不应离开以下两句名言:
    持戒念佛看经教  察过去习无自欺
    〃无自欺〃三字,至关重要。真实修行,应以深信切愿,老实持名(或咒)为主。
    (三)①念佛人(指信愿持名之人)临终有瑞相,上品往生者也。
       ②念佛人临终有恶相,决定不能往生者也。
       ③念佛人临终念佛,既无瑞相,亦无恶相,亦皆往生(此乃古德所说。)
    二、答大经会本中最后所增四句之深旨
    您问夏师所会《无量寿经》定本中最后增入〃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常习相应,无边诸
行〃之因缘问题。此问有关当前及未来之法运,经您提出,功德极大。
    所问之四句,乃夏师于本经印成之后,而决定补入者(补于勘误表中)。于是此本乃真
成为定本,而不再改变。盖此四句十分重要,既表明净密不二,净宗即是密教显说,又显示
宏修密乘乃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等,共同之行持。此四句在八相成道之转法轮相中。德遵普
贤之诸大菩萨,能于十方示现八相成道之佛(此乃权小之佛,非究竟圆满之果觉),故可〃
以诸法药,救疗三苦〃。而其中之首,即为〃升灌顶阶,授菩提记〃。使诸根成熟众生,能上
升至灌顶之位(可见灌顶之重要,千万不可轻视),并授给菩提之记,此即俗说之授记成佛
也。此下即为最末增入之四句,首曰:〃为教菩萨,作阿阇黎〃。如上德遵普贤之诸大菩萨,
为教导其余诸菩萨,皆能成为密教之金刚阿阇黎。因密法乃究竟之方便,令众生之三业,顿
同如来之三密,但能相应,便得究竟成就。佛果之究竟处,正在此度生方便之究竟,故须教
导诸大菩萨皆能成为阿阇黎,辗转传授此究竟方便之密法,普令速证究竟之果觉。下续接〃
常习相应,无边诸行〃。此中〃相应〃即〃瑜伽〃。前者为义,后者为音。故此四句之义,即
为:为教菩萨作阿阇黎,以及受教之菩萨,为能充当阿阇黎,彼此皆须实修种种瑜伽(相
应)之密行(即修种种密法)。如是则能〃成熟菩萨无边善根,无量诸佛咸共护念。〃经文极
表密法之重要。
    又《净修捷要》云普贤菩萨〃化身金刚萨埵,永为密教初祖〃,故知密教初祖正是普贤,
每代祖师皆是金刚萨埵,(如信不及,则可看为金刚萨埵之代表。)是故经中,德遵普贤诸
菩萨,普教余诸菩萨咸能充当阿阇黎。盖以普贤与金刚萨埵本来不二,宏扬密乘正是普贤之
本愿也。
    又普贤大士之极果,即普贤王如来,亦即阿达尔嘛佛。密教中称金刚萨埵乃因位,普贤
王如来乃果觉。故弟常对人说,修金刚萨埵法,初步即是到家,即此意也。
    三、粗答〃发菩提心〃与〃称性极谈〃
    (一)大菩提心者,浅言之,乃大智大悲大愿三结合之心,亦即行愿菩提心与胜义圆融
不二之心。《金刚经》云:〃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修一切善法,即得阿
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相即离相,此大智也。修一切善,大悲大愿也。三者结合即得阿耨
多罗三藐三菩提。若但离相,则易堕于豁达空;若但修一切善,则成为有为法。皆不能直趋
菩提。但终日度生,终日无度;终日念佛,终日无念;终日求生净土,终日无愿无求,方名
大菩提心也。能发此心,必证正觉。结合净宗则为广度众生,而求生净土,能信是心是佛,
仍旧老实念佛。如是行者乃必决定往生也。
    (二)〃称性〃中之〃称〃字,即是〃称心如意〃中之〃称〃字。此乃如来称心性登峰造极之
谈。开权显实,大畅本怀,称心而谈,和盘托出。故云:〃称性极谈〃。性者自性,乃此心之
本体,恒常不变者也。又称者相称之义,故称性指与本性相称。此性遍虚空,恒不变,体具
万德。今此谈亦遍虚空,恒不变,具万德。此谈与自性相称,故名称性之谈。
                              甲子冬小雪节(一九八四)

(八)答F居士
    答临终一念可以往生
    承询〃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何以临终一念亦得往生?此问切要。盖信愿持
名之功德,超情离见,不可思议。正如蕅益大师所示:〃唯以信愿执持名号,则一一声悉具
多善根福德。散心称名,福善亦不可量,况一心不乱哉!〃盖直指称名即是多善根多福德。
蕅师所示,正与古经相符。六朝襄阳石经于〃一心不乱〃下,尚有二十一字,文为〃专持名
号。以称名故,诸罪消灭,即是多善根福德因缘〃。古灵芝、大估诸师皆尊石经。幽溪大师
更谓今经讹脱,读经者应补入此二十一字。若补入此二十一字则《阿弥陀经》与《大经》之
十念必生,《观经》之五逆十恶临终十念往生,《宝王论》之临终一念得生,均一味无殊
矣。
    称名妙法,以佛果德作我因心,故我因心顿显果德。蕅益大师谓持名〃全摄佛功德成自
功德〃,故一念亦得往生。夏师云:〃念佛即是自心现。〃古云:〃一声佛号一声心。〃盖信愿
称名时,即是当人妙明真心显现之时,故其功德微妙难思。莲池大师谓《观经》临终十念得
生,因念者顿契理一心故,故必得往生也。至于近世念佛者多,而往生者罕睹,皆以信愿有
缺故。蕅益大师曰:〃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得往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
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九)答C居士
    (一)论临终往生,唯凭佛力。(二)不闻不睹,何惧魔军。
    您所问(甲、乙、丙)三问题,试答如下:甲乙两问都是临终之事:甲、无人引导,甚
至干扰。乙、心脏病发,临终苦迫。因之畏惧,恐难往生。此二问实际是一个问题。其实皆
因对净宗是他力法门,体会未深。盖临终时能正念分明,安详往生,决非专靠自力。一般凡
夫何能有此水平?净土法门所以能普被三根者,端在弥陀愿力加持。行人如能信愿持名符佛
本愿,则弥陀于行人临终之际,必来接引。如玄奘法师所译之《阿弥陀经》云〃慈悲加祐,
令心不乱〃。盖因弥陀慈悲,以佛威神功德,加持庇祐行人,故此行人临终之时,才能不
乱,正念往生也。平日信愿持名,主要靠自力;临终正念往生,主要靠他力。他力无边,故
不必有所疑惧。如真欲往生,正好现在努力,提高正信,切愿求生。蕅益大师(莲宗九祖)
曰:往生与否,全在信愿之有无。盖谓如有信愿,即得往生,反之,则不能往生。可见目前
首应弄清楚净宗的道理,深信切愿,必得往生,其余一切,均不必多虑。
    丙、疑惧有外道作祟,来扰身心。此问题今日正好回答,因有实际事例可作证明。今秋
我在广化寺念佛七讲阿弥陀经宗要,末后引用印光老法师开示,谓念佛未得到一心者,不可
急求见佛。若有此躁妄求见之心,则为自家的冤对提供机会。他们必借机干扰报复,破坏行
人。讲完后,有一年老之女居士,前来问话。该人心情激动,神暗气急,颜色憔悴,形容枯
槁。连声问曰:〃您所讲的,正是我的病。我的病已两年多。因念观音,就想见观音。谁知
见到观音后,从此见种种相,扰乱不息。于是白天黑天,开眼合眼都见。或见善相,或见恶
形,心惊意怖,苦恼无穷。夜不能睡,昼不能休。精神疲顿,神经紧张。无法可医。纵满室
坐满了人,仍见满室都是恶相,遂致精神恍惚,身心俱疲,苦恼万分,命在旦夕。〃末后并
问是否应念大悲咒来除魔?
    我对答曰:〃您不必修法去压制,若去压制,即是在作对。则这个结子,拉得更紧,更
不易解开了。〃于是我告以一法:〃古有大德,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