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佛教知识 >

第92部分

佛教知识-第92部分

小说: 佛教知识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三世因果,是最安全的。而全体人类若都能接受神识的三世因果,便可完成互敬、互助、
互谅、彼此共存共荣,而不相互伤害的生存环境。否则的话,造如是因,必得如是果,善恶
不分,利害互见,便会造成将来世界的动乱与不安。 
    □ 佛教对于命相、风水的看法如何? 
    命相、星相以及风水地理,起源很早,以星相家的传说,可以推到太古以前,天地始成
之时,也就是当宇宙存在的同时,就已形成了他们的原理。 
    以佛教的观点看来,对于命相、风水之术,既不否定也不肯定,因为他们虽有一定的道
理,但并不是绝对的真理,可信但不足以迷信,可不信,不信亦无大患;所以,释迦世尊禁
止弟子们从事星相、风水、卜筮等的行为,但也没有反对他们的存在。 
    星相,就是天体的运行和我们所处地球位置的关系,彼此间有其一定的轨道,而产生了
气候季节的变化、地理位置的配置和人物居住的环境。若配合了出生的时日年分,予以相
加、相乘和相除,便成了生辰八字的命理原则。比如马年生于冬天的北方,命不会好,因为
马在冬天的北方,没有草吃;如果兔年生于春天的南方,在近山靠水之处,则命运一定会
好。可是从佛家的立场说,人的祸福吉凶,是由于过去世的善恶业因而感得今生的果报,这
是先天的;如果加上后天的努力或懈怠,就会改变或影响这生的命运,这是后天的因素加上
先天的条件,而构成所谓命运的好坏。 
    因为过去世所造不同的业因,所以感受到今生不同的环境。所谓环境,包括父母的遗
传,文化和文明的背景,养育和教育,乃至兄弟等亲戚、师长、朋友、同事、同学,都会影
响一生的命运。如果前生的业因虽坏,感得今生的环境也坏,那也未必是决定的坏;只要注
意内心的修养,身体的健康,知识的增长和智慧的开发,就会改变原有的命运。所以,仅仅
根据生辰八字的命理,来判断人一生的运道,对中下等人不无道理,对中上等人,特别是上
上等人,是无法掌握的。 
    命理和相理应该分开来说:命理是到出生为止的所谓生辰八字,属于先天的。相理是从
出生之后,一方面接收了父母遗传的身相,包括面相、骨相、声相、手相;另一方面由于后
天的锻练或糟蹋,健康或残障以及心理的是否正常平衡,而会使得出生时的身相随著生命的
过程有不同程度的改变,这才是相理的总和。所以,命理不能转,相理随时变、随心变,因
此相无定相,命无定命,当然是可信可不信。 
    至于风水、地理是依据天体的方位和地理的形貌而决定它对于人的影响力的好坏利弊,
这是属于自然,也是属于常识的。顺乎自然即可以得天时之正、获山川之利;背乎自然,则
相反。这从哲学上讲,是属于形而下的应用哲学或自然科学。近代的人又以磁场、磁力的科
学依据来说明风水、地理的原理;磁力集中点,磁场的顺方位,对于人体有益,也对于人的
心情有助;否则,也是相反。 
    所谓风水,风是空气,是来自空中的活力;水是万物生长之必需,是来自地下的活力。
有了这两种活力的配合,再加上能够吸收充分阳光的地理位置,那不等于近人所说的生命三
要素:阳光、空气、水吗? 
    可是我所熟识的名地理学家李易浓先生说:要有①积功累德②生辰八字③地理风水,三
个条件都配合得好,才能够富贵寿考。所谓生辰八字,就是先天的命理;所谓积功累德,就
是后天的努力修养;地理、风水只占其中三分之一。如果命坏而又心恶、行为不正,不会找
到好的风水;纵然已得好的风水,也会遭受水灾、地震等的自然灾变所破坏。而且他又说:
「三分风水七分做。」也就是风水必须加上人为的努力,去改善环境。因此,从佛教的立场
说,风水、地理虽然有其道理,但也未必是决定的道理。 
    古来祖师都能在高地峻岭,深山大泽,辟草莽,建丛林,安众养道,成为后来的名山。
既是名山,必占好的风水、地理,历千年而不坠,经万世而不败,这是多么好的风水、地
理;但是他们都没有风水、地理的专业知识,而且往往还能够改变地理,不假以人工而有自
然变化的现象。像民国二十五年虚云老和尚复兴曹溪门庭南华寺的时候,就发生了大雨筑
堤,河流改道的事实。 
    另外,我们北投中华佛教文化馆新馆的地理位置,只因我本人从四周环境和方位所得到
的自然反应,觉得非常舒畅,所以没有请地理师之前,就已做了择地的决定,结果,由专家
们勘定之时,都说:「好!好!」我可说是一个毫无地理、风水知识的人,只是知其原理,
认为此理与彼理,应该理理相通才是。因此,我既信又不信;为了我自己,我不必去信;为
了随俗,以慰大众,请专家勘定做为参考,也无伤大雅。所谓参考,仅止于参考,不可盲从
盲信,否则反而会遭致心理上的困扰及生活上的不便。 
    反观,职业的星相士或被誉为卓越的星相家,很少能为他们自己找到好的风水、地理,
也很少有星相学家用他们自己的学理和经验来改变他们自己的命运。因此,佛教徒应该以学
佛为根本,以佛法来化导众生为根本,若以命理、星相、风水为专业,则是本末倒置。上智
者不妨涉略,中下之人若研究此等杂书、外术,浪费时间,妨碍正修,宜予设限。 
    □ 「念佛一声罪灭河沙」是真的吗? 
    这是出于《法华经》的经句,是从发心的观点说。 
    佛教的灭罪理论和基督教的赎罪思想不同。基督教说,耶稣受十字架钉死就是代世人赎
罪,凡是信教的人,都能免罪而成为无罪。但是又说,人不以自己的善恶行为做为有罪无罪
的判断,人之能否进入天国,是看上帝的审判来决定,因此,基督教的赎罪之说,有它的矛
盾。上帝既然基于爱来造人,又要基于人类的原罪而来赎罪,结果只有为上帝选中的人能被
召至天国,其他的人都将被丢进炼狱,爱与罚、善与恶,不是基于人类的道德,而是出乎上
帝的大能或权威,基督教强调信者得救,伦理的矛盾与否,对他们不能构成问题。 
    佛法不是如此,佛能救济众生,这是诱导、启开众生自己来去恶向善,再自有漏善而至
无漏善,也就是从不造三恶道的因为起点,继续努力则修人天福报,成为有漏善。再修菩萨
道乃至于佛道,成为无漏善,即是彻底灭罪。 
    经说:「罪性本空由心造,心若灭时罪亦亡。」罪是由于造作恶业所成,又叫做烦恼垢
和罪垢。罪的完成必须有三个条件:有心犯罪、知道是犯罪、确已犯了罪。比如杀人,预谋
杀人、知道是杀人而真的杀人,如缺其一,便不成为重罪或不成为犯罪,其中最主要的是意
念。若未预谋杀人,也不知道是杀人,而人被杀了,不算犯杀人戒。比如心狂意乱,失去理
智的人,虽杀人不犯杀人罪。 
    念佛的人,心向于佛,只此一念已超三界;如果第二念忘掉了念佛,则仍在三界。念佛
心与佛相印,则远离无量罪业,念念念佛,念念离无量罪业,永远念佛则不受三界果报。 
    灭罪的意思,第一层次是远离罪恶的业因,第二层是不受罪的果报。所谓不受果报,也
有两层意思,第一是已得解脱之人,虽受三界身,不以为苦,所以,等于没有果报;第二是
罪业种子久久没有机会受报,就如植物的种子置于石头之上,曝于烈日之下,久了自然失去
发芽的功能。 
    □ 带业往生等于逃债吗? 
    所谓带业往生,是净土行者的观念,但在净土经典里面,不曾出现过这样的名词。所
以,数年前曾有密教的瑜伽士和显教的净土行者之间,发生了一场「消业往生」和「带业往
生」的论战。不过,根据《观无量寿经》和《无量寿经》中说到,凡夫持念阿弥陀佛名号,
仰仗阿弥陀佛在因地所发的大誓愿力,虽曾造大恶业,也能往生彼国。因此,中国净土行者
就倡出带业往生之说。 
    以通途而言,菩萨以愿力来世间救度众生,凡夫以业力来世间接受果报。在接受果报的
同时又再造业,不论造的是善业或恶业,均不能出离三界。造大恶业则下堕三涂受罪报;造
大善业则上升天界享天福;若既造善业也造恶业,则生人间和神道,既受苦报也享福报,且
苦多乐少。唯有修行清净的解脱业,也就是除了五戒、十善的善业外,再加上修定和慧,直
至烦恼断除为止,才能出离生死、永出三界。 
    而净土法门是殊胜方便,可仰仗阿弥陀佛本誓愿力而横出三界;凡是能够深信而发切
愿,愿生彼佛净土者,纵有生死重罪、无数恶业,亦能往生彼佛的极乐世界。其后继续薰闻
佛法、增长菩提。到了彼佛国土,由于环境殊胜,不但没有再造恶业的机会,且经过长期的
薰闻,使先前所造的恶业种子,也逐渐萎缩,不再发芽、生长而接受果报了。以上就是「带
业往生」的理论。 
    当然在西方净土,修到位阶不退,证得圣果,再还入娑婆,现种种身相,度种种众生,
其可托胎化生,可变化化生。若托胎化生,一样得接受和凡夫众生相同的身体和环境,一样
会受到众生所受的种种苦痛交迫、煎熬。此对众生而言,乃属业报,但对这些乘愿再来的圣
者而言,虽然也是受报,却不以为苦。所以,虽带业往生,却未曾逃债,虽身受果报,却与
凡夫众生大异其趣。 
    可见,如不往生净土,便将永远流转于生死苦海之中,一再地造业受报,受报造业,循
环不已,称为流转。若能往生净土,带业而去,消业而还,再来世间受报,已经没有苦果的
实质,而仅有类似于果报的现象。因此,我们也不妨相信带业往生、消业受报的观念。但这
和造业受报的凡夫是不能同日而语的,因为一个是自主的,以愿力来度众生;一个是受业力
牵制的,不能自主,是出于苦果和苦因的循环再循环。 
    不过,密教另有一套理论,认为可以修持密法,或以某一大修行者的加持力,能即身消
除一切业障,而以清净无障之身心,往生佛国。看来相当迷人,实则此乃与一神教的神力赎
罪、代罪、消罪、免罪的观念有点相似,与根本佛法的因果观念不甚相应。 
    □ 何谓念佛至一心不乱? 
    「一心不乱」这句话,出于《阿弥陀经》,在《遗教经》中也说到「制心一处,无事不
办」。一心不乱的意思是属于修定的法门之一,又称念佛三昧,或称般舟三昧,或称一行三
昧。在晋译《华严经》卷四十六〈入法界品〉中,列有二十一种念佛三昧;而《阿弥陀经》
则说若一日乃至七日,专持「阿弥陀佛」名号,能得一心不乱,临命终时,即得往生西方极
乐世界。 
    一心是对散心说的。若一方面口中念佛名号,一方面心中还有种种妄想,那是散心念
佛;如果念佛念到心口一致,没有杂乱妄想,只有佛号的相续,念念之间,只有佛号,不念
而自念,这便与《楞严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