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 >

第17部分

西风吹书读哪页-纽约时报书评 100年精选-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必要,因为它阻碍了叙事的发展,最能好被删掉。除此之外,我还没有发
现其他缺点。毫无疑问,这是一本很好的小说,而且我能肯定,它终将被证
明是一本伟大的书。许多东西一读就能感觉到。有一点可以肯定:海明威依
然才华横溢,他的作品并未耗尽他的才思。《丧钟为谁而鸣》是一个知道生
活真相并知道如何表达的男人的书。海明威已找到了比羚羊和狮子更大的猎
物。猎人从山中回来了。
(J?D?亚当斯,1940 年10 月20 日)
被信仰毁灭的人──《中午的黑暗》,
阿瑟?凯斯特勒著
在这篇精细微妙的小说中,作者有力地解释了莫斯科对叛国罪审判之
谜。这本小说突破了常规局限,可以作为有关政治哲学的讲义来解读。但是
这种评论不会吓着书中的任何一个人,因为它具有戏剧般的力量,充满温暖
的感情,而且说理简单有力。它像一部传奇剧一样引人入胜。它完全不同于
那些表面上作为小说,实质上是对某种话题作出评论的书。它并不着眼于审
判的背景因素,也不以透露秘密取胜,也不避开对东方人心理的概括。审判
在外表上具有那种特别的俗丽的俄罗斯特征,但实质上是讲述实用的专制主
义与人文主义的民主思想的碰撞。
小说的中心人物鲁巴乔夫是被斯大林清洗掉的老布尔什维克中的一个代
表人物。小说以1938 年他被逮捕开始,而这逮捕是他一直就预感到要发生
的。他并没有犯他后来承认的任何一种罪。照我们通常的标准,他是无辜的,
但他在内心知道自己是有罪的。为什么?因为在过去40 年中,他坚定不移地
投身革命,使用不管多么可怕的方式,来为实现其抽象的目的而斗争。当怀
疑开始潜入这种人的头脑,当他开始问自己:为了实现革命目的,是否应以
人类如此之大的痛苦为代价时,他知道自己有罪过。而他明白,他有这种人
文主义异端思想,就必须以被处死作为惩罚。作者以其聪颖,顺着鲁巴乔夫
的思路,得出了最终的、感人的自白:“我不再相信我不可能犯错误,所以
现在我不知往何处去。”
虽然这是一本监狱小说,它并没有沉溺于对压迫环境的细致描述。鲁巴
乔夫并未受到野蛮的对待。一旦他的罪过在苏维埃体系下被确定无疑,最重
要的,也是最感动人心的戏剧环节在于他是在公开的审判中承认自己的罪
过,还是在沉默中死去。
这一问题掌握在两个从事调查的法官手中,他们是伊万乔夫和格雷金。
他们想要鲁巴诺夫对公众承认自己的罪行,因为他是革命的重要领导人之
一,如果不加解释就把他清洗掉,会对人民士气产生不利影响。伊万诺夫自
己也是老布尔什维克,能抓住鲁巴乔夫的思想要害。
伊万诺夫主持了前两次审讯,通过势不可挡的逻辑,他让鲁巴乔夫明白
了自己尚未意识到的问题。他让鲁巴乔夫明白:自从后者被德国纳粹囚禁两
年释放回来后,他就开始不满了,鲁巴乔夫本来有资格在国内得到一个重要
职位,但他立即要求出国去执行一项新使命。“你大概是在这里感到不自在,
对不对?在你不在国内的几年内,这里发生了一些变化,你显然不赞同。”
一旦鲁巴乔夫承认他不喜欢对老同志的清洗,他立刻落入了陷阱。因为按照
俄国人的思维方式,内心的不满肯定会导致公开的反抗。
伊万诺夫和鲁巴乔夫玩弄着一种精心设计的游戏。他竭力让鲁巴乔夫回
忆起自己以前接受了党的纪律,并试图劝说后者自己承认犯了错误。事实上
他成功了。但党内认为他对待鲁巴乔夫太慈善,于是将他枪毙了。最后一次
审讯——在鲁巴乔夫已同意承认错误之后——是由格雷金主持的。这次审讯
是一次漫长的,微妙的折磨。它的任务是根据鲁巴乔夫的坦白给他安上具体
的罪名。很难说清这两人斗智过程中激起的兴奋感;这么说就够了。“他俩
已达成了一种默示的同意:如果格雷金能证明指控本质上是正确的——虽然
这种指控是逻辑上的抽象的东西——那他就可以随意添加缺乏的犯罪细
节。”
但是在格雷金表面上赢得这场斗争的胜利时,鲁巴乔夫内心发生了巨大
的变化。他再次成为一个正常的人,一个有感情,有血有肉的人。在理智上
他同意格雷金的观点,但在情感上他承认,人类很可能不应该顺着逻辑走到
底——“只有理智很可能象一个有缺陷的罗盘,它引导你踏上一条蜿蜒曲折
的道路,最终目标在迷雾中消失。”
《中午的黑暗》的强大吸引力在于其强烈的悲剧性的讽刺。鲁巴乔夫虽
然在作完深深打动人心的最后告白后被枪决,但真正的胜利者并不是压迫他
的当局,而是他自己。
(哈罗德?施特劳斯,1941 年5 月25 日)
建筑大师──《源头》,
爱恩?兰德著
爱恩?兰德是一个极具实力的作家。她的思维巧妙细致,写出的东西卓
越、优美而尖刻。《源头》是她的第二部小说,已有5 载酝酿。作品篇幅不
小,但引人入胜,讲的是人类与邪恶进行旷日持久的战争的事情。
故事以建筑业为背景,这个领域对小说家来说相对比较陌生。它成功地
塑造了“创造者”和“二流货色”的形象。霍华德?劳克属于创造者,他体
魄强健,在别人还在争吵要不要让他按自己的想法去行事时,他已兴致勃勃
地干了起来。所有成功的建筑师为了反对他而联合了起来,这些人中有的嘴
上老挂着传统风格的华美崇高,有的则认为将各时期的风格杂合起来最为完
美。反对劳克的有一个迷人的小子,跟他一块上的学,得过各种奖:这位彼
特?济亭还在继续获奖,通过一副好长相,通过其人格的寡廉鲜耻来青云直
上,欺世盗名。反对劳克的还有多米尼可?弗兰肯,因为她爱他,对这个堕
落、贪婪的世界心存畏惧并恨之入骨。
不过,所有人中,埃斯沃?图黑,一家有名报纸的专栏作家,才是劳克
的真正对头。埃斯沃?图黑可以说完美地体现了当代的邪恶。他清楚为什么
要教彼得?济亭学坏,在一段文字中他讲述自己如何毁掉了那个年轻人并将
之抛弃,这时堪称最淋漓尽致地展示了一种法西斯式的思想:即通过利他主
义的观念来破坏个人的完整,通过打哈哈和忍受来混淆一切是非标准,通过
牺牲来进行奴役。
兰德小姐站在自己的立场上反对集体主义,“二流货色的圭臬,古代的
猛兽”,它们将人们的智力降至“下流的水平”。她为个性唱了一曲赞歌。
作品中所有的人物都有光耀夺目的文学色彩,他们都以她的声调开口说
话,分成两班展开论争。她使用了滑稽模仿、讽刺、还原等手法来刻划这些
二流货色。她的人物都经过了浪漫化处理,以大于生活实态的方式来展示善
与恶。可是她不得不道出的所有东西中没有一样是用二流的方式道出的。当
你回味这部《源头》时,你不禁会想起《魔山》,想起《建筑大师》。
(洛琳?普鲁埃特,1943 年3 月16 日)
被火烧毁──《四个四重奏》,
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著
依我之见,有人曾在某处,根本没有动脑筋地说, 在目前的战争年月里
还没有产生可以永垂诗史的诗作,意思是说,不知怎么搞的,诗歌竟没有对
得起它所处的伟大的历史境遇。有托马斯?斯特恩斯?艾略特先生的《四个
四重奏》在我面前,我想纠正一下这种认为我们时代稍微像样一点的诗人都
对世事“漠不关心”、都没有意识到我们这段艰难岁月事态之严重的含混的
指责。在过去20 年里,英美卓越的诗人都已觉察到下一场世界大战的潜在危
险,他们已提醒读者注意一些隐患,后来果然出事了。在这种意义上,目前
这一代所写的一些佳作仍然可称作是“战争诗”。
预料到(虽然并没有公然预言)过去20 年里人们情感所发生的变化,对
艾略特先生来说似乎是不可避免的,他的洞察力使他发言时已不仅仅具有个
人权威,在《四个四重奏》中他这样声明道:
这就是我,路走了一半,已经是20 年——
20 年大部分都虚度过,这两次大战间的年月。
人们还记得艾略特先生在慕尼黑协定之前很早就写的那首《政治家的难
题》,人们不会忘记其中警世的文字、反讽的段落和虔敬的精神,因为艾略
特先生恪守了他在《灰星期三》中对读者允诺的东西。他继续在向前迈进,
以其《岩石》中的合唱,《大教堂谋杀案》中的场景,更重要的是,从其最
近由四首诗组成的集子来贯穿始终,这四首诗的标题中都含有一个地名,它
们是《燃烧的诺顿》、《东库克》、《干赛尔维其斯》和《小吉丁》。
我们认得出,“东库克”位于由伦敦去往艾克赛特的途中,附近有许多
美丽的教堂和古代的作坊园子,干赛尔维其斯是北大西洋海岸的一小群礁
石,更有意义的是,小吉丁是尼克拉斯?法拉尔的《路德派女修道院》中英
国圣公会败退的地方,关于这次败退,J?H?肖特豪斯在其浪漫历史剧《约
翰?英格尔桑特》中的描写让人印象至深。不过,认出这些地方只能算是了
解这四首诗脚注中的内容。你可以迫不及待地给每个地方都拍了照,可仍然
感受不到四重奏以其旋律和诗般的间奏传达的情感。而我们读这些诗必须是
因为其情感和内涵的分量——我想我这样说不会有错,《四个四重奏》(可
以不用有任何华兹华斯式的东西)是自华兹华斯写了《序曲》以来,所有这
一类诗中最出色的一首。
你可能会觉得《序曲》由于有一个副标题“或一个诗人思想的成长史:
一部自传体的诗”而显得自命不凡。不用说,艾略特先生并不想给对诗的构
成哲学感兴趣的读者加上这样一个不堪负重和假模假样的声明,但是有一点
却是事实,艾略特先生想在此书中囊括自1922 年《荒原》在《日昝》杂志发
表以来他所写的几乎所有东西。在《燃烧的诺顿》中(顺便讲一下,这首诗
是他《诗合集,1909—1935》一书中的最末一篇,现在他又将之重印,用作
《四个四重奏》的第一首),他极大充实了《灰星期三》中的虔敬的基调,
读完《小吉丁》后我们发现较早的那首诗第一次以一种新的方式表达了艾略
特先生极具个人特征的主题。这些主题中,有一个绝非次要的主题:
只到那儿去寻找吧
在那个灰色的光线与绿色的空气相遇的地方
隐士的祈祷室,朝圣者的祷告
不管新诗中的某些篇章看上去如何直接地回应了《岩石》和《大教堂谋
杀案》中的合唱,或呼应了《家庭重聚》最后一幕中的一些诗句,艾略特先
生的几个四重奏都给人的印象是,传达的是一些新近醒悟的洞见,其分寸感
也使作品很少会不愉悦读者的思维耳目。拿《干赛尔维其斯》第三节作结尾
的诗段来说吧,其情感的质地让人想起《福者之歌》(《摩诃婆罗多》的一
部分)中克里希纳和阿求纳之间的谈话。如果你对此有兴趣,你可以在读的
时候往那些似为非时间性的话语中加入一些时间性的包义:
啊,航海者,啊,水手
你们这些要到这港口来的人,你们这些
身经海洋的折磨和审判的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