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中国黄河调查 >

第39部分

中国黄河调查-第39部分

小说: 中国黄河调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以严重缺水的劣势去支撑利益集团对煤炭资源大规模开采的山西,将进一步加剧自己水资源供给的紧张。按每挖一吨煤要损耗2。5吨水计算,挖4亿吨煤要耗费10亿吨水。水资源短缺的山西能支撑大规模的煤炭开采带来的代价吗?
    计划经济分给山西的角色是挖煤送电,它被动地完成政府下达的煤炭任务,其工业结构很大程度上与煤炭联在一起。它的资源难以向其他行业配置,它的人才、技术和资本只围绕着煤炭转。
    煤炭的产量虽然在不断提高,可煤的价格掌握在政府手中,价格不由市场来决定。价值的严重背离给用煤的利益集团增加了利益,但却把这种成本抛给了采煤工人。整个煤炭工人获得的是计划价格下的收入,而不是在市场价格下使自己能获得更高的收入。不仅如此,他们与其他行业的收入差距还在一步扩大。
    阎锡山统治时期就在开采的大同煤矿至今仍在不停地开采,但计划经济给它留下的沉重包袱正愈来愈重地压在它身上。曾经为安置分流员工成立的劳动服务公司有2万人,他们分布在维修、商场、饭店、房产和机械行业,为煤矿提供后勤服务。
    可现在等待他们的命运是,有些人不得不内退接受低收入回家,另一些人的工资还被拖欠着。上班的工人人均收入也只有340元,这种收入与他们奋斗了大辈子付出的代价相比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煤矿企业的文化是沉闷和压抑的,矿工们被动服从,这种文化使他们失业以后几乎没有技能重新开创新生活。这种文化还影响到他们的孩子,大同矿区的青年宁可呆在家里待业,靠着父亲在煤矿冒着生命危险、脸上粘着一片炭黑换来的微薄收入,也不主动去开拓自己的生活。
    资源的优势在于合理利用资源,使人们的生活水平得以提高,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可山西丰富的煤资源很大部分要向外地供应,这种供应关系到一些省市经济增长的速度。
    将光明留给东部,污染留给自己是山西向外省输煤的一个表现。东部工业启动以前是建立在山西提供的计划价格原料的基础上的,他们的工业利润是靠低价原料,并在市场化的进程中积累了大量的财富。
    第十三章掩盖在煤炭中的利润流失无可奈何地承受利润流失(2)      东部经济的启动需要原料,客观上需要山西加大对煤的生产。财富的增加使每个在东部工业中就业的人,分享了更多的收益,占有的资源也比山西更多。也就是说,东部的工业化是建立在山西廉价的煤炭资源之上的,使他们有机会以极低的工业成本增加利润。
    东部得到的是山西计划价格下的煤炭,生产出的产品却按市场价格卖给山西,他们获得的是市场利润,而山西得到的是计划体制下的能源利润。
    低利润使一些国有老煤矿的生产经营资金出现短缺,无力进行扩大再生产。开采技术落后,装备水平低的煤矿带来的是资源浪费,同时还造成为煤炭企业奉献的工人的收入排在其他产业之后,他们的收入没有随着煤矿产量的增加而上升,改革成本仍压在他们身上。
    相对于电力、冶金、铁路这些靠煤燃烧获得利润的产业,煤矿按市场价格实现自己利益的愿望受到国家政策的控制。煤炭产业不仅落后于电力体制的变革,而且因价格不能由自己掌握变成了一个弱势产业。
    煤矿远离城市,必须在开矿的地方建立一个适合人们生存的环境,如商场、房子、学校等,一个矿城就这样与煤炭紧紧地联在一起。煤炭不是再生资源,一旦煤炭资源枯竭这些地区的学校、医院等费用由谁承担?工人的住房、收入、医疗等还有保障吗?一旦煤矿要分流人员,这些承受着低工资的工人失业后,他们会在更为艰难的环境中挣扎,迁移这些生活设施又需要巨大的资金。
    能直接迅速地看到利润的煤炭使山西的官员与企业对开采煤炭有很强的冲动,他们没有从煤炭获取的利润中来调整自己的经济结构,扩大新的产业。他们很少思考失去煤炭资源以后,原有的人才和技术又有什么用处。
    私人开采煤矿雇用外来廉价民工,矿主能从中获得超额利润,而危险留给了井下挖煤的民工,他们为了几个钱养家糊口有可能把生命留在井下。
    巨大损耗带来的后果是,1978年山西国内生产总值88亿元,占到中国的2。45%,排在中国第15位。而到2001年山西占中国的比重降到1。86%,排名猛然降到第22位,2001年山西工人人均收入是8122元,而上海是21781元,中国平均水平是10870元。
    直到煤炭供应价格发生了变化,山西单一的煤价才随着市场需求提高,可现在山西的煤炭面临着陕西、内蒙、山东的竞争。
    令人悲哀的是随着山西煤炭开采不断上升,可它的经济增长实力却在中国各省市的排名中逐年下降。实力下降和矿产枯竭后留下的失业工人、被污染毁坏的矿山、集聚着大量产业队伍的矿区,已经愈来愈重地成为以煤炭为主的山西的负担。
    损耗与补偿极不均衡,使山西以煤炭为单一产业的经济结构,在市场的竞争中开始一步步地恶化。为实现经济增长又不得不超量开采资源,最终演化为损耗得不到补偿的衰竭性矛盾。
    煤炭向外输出利润流失这种严重失衡的利益分配格局带来的后果是,为什么开采煤炭最多、向外输出也最多的山西,却在经济增长与人均收入中远远落后于不产煤炭的一些发达地区。
    因此,要改变山西煤矿损耗使他们的利润高于生产成本的状况,就必须建立一种补偿机制。只有经过补偿使山西获得开采能力,才能使需要用煤的地区能有更优质的煤消费。继续以损耗为代价去开采煤炭,可能使山西煤矿开采能力进一步衰弱。
    山西煤占中国外调煤的70%,煤炭给山西带来的财政及相关收入占50%,这显示了煤炭在山西经济中占有的重要位置,也是计划经济在山西的突出体现。
    煤是一个不可再生的紧缺资源,随着中国其他地方进一步开放与经济的增长,对煤的需求还会进一步强烈。地区占有资源的不平衡使政府还会对煤统一调配,以缓和各省用煤引起的紧张与矛盾,这决定了山西的煤还不能自由地进入市场,它还会留守着计划的大门。
    第十三章掩盖在煤炭中的利润流失不同体制下的集团争夺      行政主导下的煤炭开采权与利益分配格局,使山西的煤炭业仍然披着浓厚的计划外衣。这种开采制度的落后使山西煤炭被各个地方部门条块分割、各个权力部门在自己的势力范围内掌握着煤矿开采权,其目的是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那种粗放经营,各自为政,竞争无序,压价销售,互相争夺是这种利益分配格局的表现。
    以条块分割各自占有资源的开采局面,导致的是不同企业由于隶属关系不同,获得的煤炭占有量也不一样,也就是不同的权力部门决定着煤矿企业获得不平等的利润。
    地区分割造成的不平等竞争地位,使山西形成了省、市、乡镇离外来大集团开采煤矿的局面,他们都是最大限度地从煤炭中寻求利益。他们的开采规模、资金投入、产品销售、税收和基金征管等方面获得的政策支持也不一样。
    因此,为了实现各自利益的部门都加速参与到对煤炭资源的争夺中。在利益集团争夺的同时,前几年因煤炭价格下跌,1998年山西省煤炭行业拖欠工人工资达13亿元,国有重点煤矿的亏损额占到山西地方国有企业亏损额的大约一半。
    而1999年底,外省拖欠山西的煤炭款额高达120亿元,其中山西省七大重点煤矿煤炭货款拖欠总额达90亿元,占拖欠总额的75%,巨额逾期煤炭应收账款给山西带来严重的危害,使原本困难重重的山西煤炭企业的能量更加虚弱。
    煤炭暴露出的利益冲突,是计划体制给山西煤炭开采格局留下的矛盾,它表现为开采煤炭的利益集团获得了巨额利润而工人的收入却在下降、大的煤炭集团对当地资源的吞并与地方获得的收益减少、占有煤炭资源的电力集团获得了自己的利益,却使煤矿承担着低价格供煤带来的损失、垄断煤炭资源的国有企业阻止私人资本的公平竞争。
    大型的国有煤矿有自己的专用铁路,他们形成了开采、运输、销售一条龙化,他们获得利润的能力进一步加强。
    体制的不同及利益之争使地方的国有煤矿由省运销公司代为订货,煤矿企业不直接与用户见面,由运销公司为煤矿企业结算。一个集运站辐射多个煤矿,一列车装运的煤炭是哪个煤矿的,煤炭企业都不知道,煤矿公司只能根据运销公司下达的指标来决定产量。
    由能源基金成立的煤炭运销公司最终发展成了一个中介公司,通过掌握煤矿的销售、运输权,他们分布到了山西各个产煤县市,获取了运销中高额的利润。而地方政府与煤矿企业都希望自产自销直接走向市场,这样煤矿与政府都能获得更多的财政收入。
    由于运销公司控制销售,使煤矿公司与用户不能进行价格的谈判,这种违背市场竞争的管理方式,使煤矿公司失去了市场需求的判断,丧失了选择用户的主动权,生产处于和市场完全相分离的状态中。
    产销割裂的现行体制,既不能实现山西省对煤炭总量的控制和安全保障,又因这种煤炭运销体制,各利益集团无论通过什么途径,采取什么手段,只要取得运销公司的销售指标他们就可以开足马力生产。
    掌握了销售权的运销公司,还以压低煤炭价格的手段获取高额利润,煤矿却失去了与用户谈价的权利。铁路、电力都是垄断行业,煤矿相对于他们是弱势群体,煤矿必须向他们保障供煤。
    乡镇煤矿虽然数量多,但它们开采设备差,产量低。它们开采挑肥拣瘦,开采一吨煤要破坏几吨资源,追求短期利润使它们不愿在煤矿安全上多投资,导致事故不断发生,而一些小煤矿直接关系到乡镇的利益,乡镇不会主动关闭它们。
    由这种体制造成的资源配置严重扭曲,各权力部门设置的阻碍引发的各种矛盾,在不断增加着各利益集团的摩擦与碰撞,使煤炭资源带给山西财富增长的代价日益增大。
    可悲的是,山西至今没有产生一个能在全省开采煤炭的大集团。山西各类煤炭企业4768家,乡镇煤矿就达4290多家,年产量能实现4万吨的乡镇煤矿就达4290多家。炼焦公司有1000多个,可产量在百万吨以上的仅有4家,如此数量多规模小的煤矿,哪能对山西煤炭开采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开采权的分割,使山西的煤矿企业只能在当地的煤矿开采。即使经过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开采后一些老煤矿区资源已经进入枯竭的衰老时期,也很难跨区域去兼并那些弱小的煤矿,以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与规模的扩张。
    集团跨地域开采要打破的是各地方政府对资源的控制权,利益分配格局的打破又是地方势力所不愿接受的。而找不到新的煤矿资源他们庞大的产业队伍就面临着生存危机,他们有时一个矿区就集聚着几十万人,煤矿的关闭将会引发他们心理上的巨大震动。
    就在山西一些老煤矿处于资源枯竭时,那些具有垄断背景的大集团,凭借垄断获取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