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证严法师说故事 >

第13部分

证严法师说故事-第13部分

小说: 证严法师说故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就是告诉我们,平时待人要时时退一步,爱心要时时宽一寸,必能保有海阔天空的胸襟。
 
 
小国夫人的福报因缘
 
   人与众生的差别就在于人有礼义廉耻;当佛陀住世时,有这么一段故事:有一次佛陀带着僧团游化诸国,经过一个很小的国家,这个小国家的国王很景仰佛陀,听到佛陀要经过他的国度,认为机会难得就赶紧在边境上迎接,当他见到佛陀时非常恭敬,很虔诚地邀请佛陀入宫接受供养,佛陀慈悲地答应他,然后带着弟子们浩浩荡荡地进皇宫去。
   宫内的人很慎重地准备了斋饭,佛陀和弟子们就在那里接受了丰盛的供养。那时国王很高兴地将他的夫人请了出来,夫人也很虔诚地顶礼佛陀,但是比丘们看了国王的夫人,每个人心中都很纳闷。
   圆满供养之后,佛陀为他们说法,然后国王和夫人又很虔诚地送佛陀一行出门。佛陀带着弟子们离开皇宫后,途中有一棵大树,大家就在大树下休息,众人围绕着佛陀席地而坐。此时,佛陀问弟子们:「刚才接受国王供养,他的夫人出来施礼时,我看到你们有疑惑的表情,是怎么回事?」
   比丘之中就有人回答说:「我们心里很疑惑的是:虽然那个国家很小,国王也只是一个小国王,但他也是一国之主啊!为什么娶了一位那么肥又那么邋遢的女人作为王妃呢?真是让人觉得困惑。」
   佛陀听了微微一笑说:「你们知道吗?人生最重要的是知『廉耻』,国王跟他夫人的姻缘就是出自一个知『耻』。」
   比丘们听了很疑惑,佛陀又说:「你们认真听我说,当那位夫人还很年轻时,有一天她出门去,在途中忽然内急,必须找个地点方便;当地人习惯于随处便溺,可是她很胖,要蹲下去很不方便,所以她就找了一处较高的地方蹲下来方便。」
   突然听到国王出来巡视,要打从那儿过,她一时急了就用身上披的布将全身裹起来。国王经过正好看到她这般模样,心想:这女孩很懂得自爱,所以知道将她的身体包得很好,像这样的女孩就是知廉耻的人,如果将她娶回家必定会以身教帮我料理天下事。
   因此国王就问身边的侍者:「是否有人知道这女孩住哪里?」侍者就去调查,然后告诉国王:这女孩是某某人的女儿。国王回宫后就派人去提亲,然后把她选进宫里。佛陀说:「就是这么简单的因缘,只是出于一个知耻的举动而已。」
   胖女孩知道廉耻,所以用整块布把全身遮盖起来;而小国王抱着尊重廉耻的心,觉得她知廉耻、懂得自爱,只是凭着这种直觉就将她娶回来。但是女孩子进了皇宫之后,她的本性原就邋遢,人也越来越胖,所以当比丘们看到她时,才会觉得国王的夫人为什么那么胖?那么邋遢?佛陀说:「她就是因有这分知耻的心和动作,才得到可以进皇宫的福报。」
   所谓「一念三千福」,心中如有一念善;一念的礼义廉耻,再加上小小的动作,往往就可能影响人的一生。人生的转变往往维系于时时刻刻的小动作,而这个动作说不定在因缘成熟时就会带来福分,因此我们要时时培养廉耻之心,廉耻就是清净无污染之心,有廉耻之心才不会受人耻笑。
   总之,我们要先学做人,直到「零缺点」时,才能渐渐达到佛陀的境界,做人如果还有缺点,那要成佛就难了。有人可能会说:「要做到零缺点很难,那成佛不是也几乎不可能了吗?」不会的,有志者事竟成!像那位国王的夫人只是一个动作就可以得到那么好的福报,可见不能轻视一点点的动作,一点点的善心净念,因为它们都可以累积成大福缘。
 
 
业果的故事
 
   在佛教中有一段故事——有一位高僧行脚于各个寺院、去礼拜参访。有一回,他来到瓦观寺挂单,在寺中礼拜《法华经》;同时,也在那儿研究法华的道理。
   有一天,在半夜时分,他忽然肚子不舒服到厕所去,刚走到厕所门口,却见一个鬼站在外面。高僧一到,鬼立刻五体投地顶礼跪拜,高僧就问鬼说:「你为什么守在厕所门外,看你那么虔诚,为什么会堕入鬼身呢?」
   鬼就跪在地上悲泣地说:「过去生我也曾出家,当时在寺院中,掌过香灯、知客等执事,在那期间,不小心犯了戒律,所以死后就堕落做噉粪鬼。我知道大法师您的德行很高,唯有以您的德,才能超拔我。」
   这位法师就问:「你到底做了什么事?」鬼说:「我自己也不清楚,我一定是犯了戒律,所以才会受业报,但是不知犯了哪条罪?」法师就说:「不管犯了哪条罪,都是从身口意三业所造;你是否曾犯杀、盗、淫?」
   那个鬼说:「没有啊,我出家以后,身没有犯杀、盗、淫。」法师就又问:「你是不是犯了口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鬼想了想说:「妄言倒是没犯;恶口就难免了;两舌呢?也是难得清净;绮语也不敢说完全没有。」法师再问:「在心意方面,是否犯贪、瞋、痴?」
   鬼想了想就说:「很有可能是贪心,这就是我的毛病,以前做香灯、知客的时候,难免要面对很多人,在这当中,我有时会生起不清净心;贪了香油的供养,也贪图供奉的金钱,这个『贪』可能是我最大的罪:『瞋』也没办法控制:『痴念』也有,因为我智慧未开,时时心中都有烦恼,我想我的业可能是犯在口业和意业。」
   他真心诚意要改过,就向法师说:「我知道错了,请法师代我做功德。」他说:「在柿子树的下面,有三千钱在那儿,希望您请人掘出柿子树的树根,拿出埋在那里的钱,请为我做好事、超拔我的苦难。」
   法师等到天亮时,就邀几个人带着锄头,到柿子树下挖掘,果真挖出一个瓮,里面有三千钱。法师就用那三千钱为他写了一部《法华经》,剩下的钱全部拿去救济贫困。过了一星期后,那个鬼又来到法师的寮房,向他顶礼答谢说:「我的业已经转了,比过去好很多,以后我还会努力精进再精进,希望能脱离鬼身,将来回归人道,好好修行。」礼拜之后,鬼就消失了。
   生命的过程多么奥妙,而凡夫却往往无法了解。当我们造福时,可以得到多少福报?造恶时,又将承受什么样的报应?学佛就是要活得明明朗朗,了解为善作福,以后所有的善果都是自享的;为非作歹,一切的业也都必须自己承担,这就是修行所应了解的——如是因、如是果、如是报。
 
 
饿鬼与天人
 
   佛陀时代有一则故事——当时,佛陀在只树给孤独园讲经,有一位很年轻的长者子常常去听经,觉得佛陀的教育既实在又很有智慧,因此,他一心向道。可是,家里的老母亲却很不高兴,虽然她不喜欢儿子常常亲近佛陀,不过,她非常疼爱儿子,也不忍违背儿子的心意。
   有一天,长者子向母亲提出要求:「我想出家为沙门!」
   然而,他的母亲怎能接受呢?她说:「只要我还在世的时候,你绝对不能出家。」又说:「而且这段时间内,你要认真做生意,不可以把心思分散,要赚很多钱才行。等我阖眼之后,要修行才由你去,现在只要一心一意赚钱就可以了,不可以亲近佛陀。」
   长者子很孝顺,他答应老母亲的要求,顺着她的意思去做。佛陀也教育弟子要孝顺「堂上活佛」——父母,因此,老母亲还在的时候,他要全心全意孝顺妈妈。
   他日日夜夜都专心于赚钱,但是他赚来的钱,母亲都舍不得用。有沙门来托钵,她也不肯布施。有时甚至大声辱骂出家人;若是乞丐来到门口,她就叫人打走乞丐。总之,她非常悭贪,没有一点儿施舍心。
   她把儿子赚的钱换作金银,然后在房子四周掘地窖,把金银都藏在里头;尽管儿子赚再多的钱,她总是说不够用。经过很多年,他的母亲因为一病不起而往生了。老母亲往生后,长者子就到僧团出家修行。
   长者子出家后跟随在佛陀的身边近十年,他非常用心地接受教法。后来,他找到一个清净之地,就向佛陀请求到那里筑茅棚静修。
   有一天,草屋外面来了一位衣着褴褛、蓬头垢面的女人,她全身像被火烧过一样,非常丑陋,她向里面又跪又拜的,啼哭不止。修行者出来问她:「妳从哪里来的?为何这般模样?又为何啼哭?」
   她说:「尊者,还认得我吧?二十年前我是你的母亲,因为我悭贪、辱骂贤人又阻碍你去修行,世间的恶业无所不作,所以死后堕入饿鬼道,受尽了种种苦楚煎熬;现在想要解脱苦难,唯有仗着尊者您的力量啊!」
   修行者听了心里非常悲苦,没想到自己出家那么久,而母亲却在饿鬼道里受苦,他问道:「我要如何才能救您?」
   她说:「一定要将我所有的东西拿去布施、造福、遗爱人间,我才能解脱。」
   他不知道母亲生前都把金银藏起来,便问:「有什么东西可以布施呢?」
   他的母亲说:「我把金银藏在房子四周的地窖,你可以把所有的金银挖出来,布施给贫困急难的众生,也可以供养有道的修行人。」
   于是,修行者赶紧去处理,他举行一次无遮大法会,也就是布施的法会,他把地窖里所有的金银换成粮食、物品,于四十九日内,凡是饥饿、贫困的人来,一律有求必应,把所有的家产完全布施出去。
   圆满的那天晚上,他的母亲像天人一样,穿着洁净的白衣来到尊者面前,向他叩头道谢,感谢尊者为她造福,让她得以免除饿鬼之苦,而且托儿子修行之福,已能往生天堂了!
   从这则佛陀时代所发生的故事,也可警惕现代的众生;平日财物应「取诸社会、用诸社会」,广为布施多多植福。
 
 
婆罗门请法记
 
   佛陀在弘法时,须面对芸芸众生,以及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者,不断地为人解惑。若有人提出问题,佛陀就为他们详细解释说明。佛陀提倡涅盘寂静的境界,也教导弟子们如何进入涅盘寂静的心境,凡是佛陀的弟子都很向往,甚至外教弟子对此也都很好奇。
   有一天清晨来了一位婆罗门教徒,他很敬重佛陀的人格,也能接受佛陀的教理,更向往涅盘寂静的境界,所以他也来听闻佛陀的开示。他恭敬作礼之后,向佛陀请教说:「佛陀,您所说的涅盘寂静解脱之境,是我向来向往欣慕的目标。但是,要如何才能解脱呢?如果我死了,要如何才能进入涅盘?灵魂如何脱离?灵魂又会到哪里去呢?」
   佛陀回答:「在我的理念当中是不生不灭,没有来去的。」
   这位婆罗门教徒听了觉得很疑惑,说:「为什么会不生不灭、没有来去?人死之后,难道还永远住在世间吗?」
   佛陀又为他解释:「人的本性是不增不减、不生不灭的,这种境界就是自在解脱之境。」他愈听愈不了解,心里愈是迷糊。
   佛陀说:「我的回答你不能了解,那现在换我问你,由你来回答。比如:有一根木柴被点着了,若有人问:『为什么会有一盏火?』那么你要如何回答?」婆罗门教徒就说:「我会回答:『因为有木柴被点着了,所以会看到火光。』」佛陀又问:「若是这把火光熄灭了,又有人问你:『火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