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言情浪漫电子书 >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

第24部分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第24部分

小说: 世界现代后期文学史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政局混乱,诗人的思想感情也处在极端矛盾之中,诗中便常常流露出虚无主 

义情绪,希望在大自然里或者在超现实的空幻境界里逃避。《星空》缺少《女 

神》中那种热烈奔放的诗情,但在反对旧世界、赞美英雄的精神上和《女神》 

是一致的。 

      《前茅》共收诗歌23首,多数写于1923年。此时诗人的思想发生了显 

著变化,力图摆脱泛神论思想的影响,重新正视坎坷的现实。《前茅》中的 

诗,大部分是抒写革命情怀的,诗人已经辞别了《星空》中的苦闷和徘徊, 

对革命前途充满了乐观。在艺术技巧方面,《前茅》中有些诗内容空泛,过 

于概念化。 

     郭沫若于“五四”运动后开始了历史剧的创作。他力求用话剧这一艺术 

形式对历史做出新的解释,以起到为现实斗争服务的作用。历史剧《卓文君》 

 (1923)、《王昭君》(1923)、《聂嫈》(1925)都是描写叛逆女性的作 

品。《卓文君》通过文君之口“我不相信男子能再娶,女子不能再嫁”,表 

现出作者反对封建社会的夫权思想,符合“五四”时期青年个性解放的要求。 

 《王昭君》突出昭君藐视帝王王权的反抗强暴的性格,表现出维护人格尊严 

的思想和“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从另一方面反映出“五四”思潮的 

特色。 《聂嫈》取材于战国时代聂政助严遂刺杀韩相侠累的故事,着重写聂 


… Page 72…

  嫈、聂政姐弟舍己为人,意在号召大家联合起来、对付我们的共同敌人。 

       抗战爆发后,反动政府的法西斯统治,促使作家们借古喻今,用隐晦曲 

  折的形式暴露黑暗现实。从1941年12月到1943年4月,郭沫若先后创作了 

  五幕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四幕剧《孔雀胆》 

  及五幕剧《南冠草》。这些剧作,通过不同的历史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情节, 

  表现了反对侵略、反对暴政、主张爱国爱民、团结抗日的主题。鞭挞了贪婪 

  狡诈、卑鄙自私的丑恶灵魂,歌颂了见义勇为、忠贞刚直的高尚品德,在当 

  时的社会中起到了教育与鼓舞的作用。其中 《屈原》是这一时期成就最高的 

  代表作。 

        《屈原》借用屈原的时代来象征当时的时代,塑造了光明磊落、忧国忧 

  民的政治家兼诗人屈原的形象。通过屈原的斗争和遭遇,来表现作者对黑暗 

  世界的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憧憬。屈原朗诵的《桔颂》,展现出他的人生抱 

  负:“在这战乱的年代,一个人的气节很要紧……我们生要生得光明,死要 

  死得磊落。”《桔颂》作为全剧的主旋律,强调了剧本的主题——“不挠不 

  屈,为真理斗到尽头!” 

       郭沫若的历史剧,以豪放、热烈和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构成了他独特 

  的艺术风格。他注重历史剧作的现实意义和社会效果,善于将自己的情感融 

  入到艺术形象之中,从而表现出他的主观倾向性。 



                                      4。茅盾 



        (1)生平与创作 

       茅盾 (1896—1981),现代作家、社会活动家。原名沈德鸿,字雁冰。 

  1896年7月4日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父亲沈永锡是位思想开明的医生, 

  母亲陈爱珠知书达理,对茅盾管教甚严,在茅盾幼年时即教给他许多文学、 

  地理和历史方面的知识。家庭的熏陶培养了茅盾对文学的兴趣。茅盾说:“我 

  的第一个启蒙老师是我母亲”(《我走过的道路》)。 

       茅盾幼年时读过家塾、私塾,学过《三字经》,1907年进入乌镇植材高 

  等小学读书,接触了修身教科书和历史教科书以及《礼记》、《古文观止》 

  等文章,并对绘画发生了兴趣。1909年,他考入浙江湖州第三中学堂,1911 

  年转入嘉兴中学堂。辛亥革命爆发后,因抨击学监而被学校除名,后转入杭 

  州安定中学校学习。那时,茅盾所读的书都是中国古籍,除了正统的经史子 

  集外,还博览了小说、戏曲、弹词,尤其是对小说有特别强烈的兴趣,以至 

  于写作文都有点小说的味道。 

       1913年茅盾中学毕业以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6年8月,进入上海商 

  务印书馆编译所工作,开始在《学生杂志》、《学灯》等刊物上发表文章。 

       1916至1926年,是茅盾文学活动的第一个时期。主要从事了三方面的 

  工作:其一是从事文学理论的建设。他一方面正面宣传、倡导写实主义,认 

  为“文学是表现人生的东西;不论它是客观的描写事物,或是主观的描写理 

                              ① 

  想,总须以人生为对象”, 另一方面他对旧的文学观点“文以载道”进行批 

  评,同时反对把文学当做游戏,当做消遣品。阐述这些观点的文章很多,如 

   《文学与人生》、《“大转变时期”何时到来呢?》、《社会背景与创作》、 



① 《中国文学不发达的原因》,载《文学旬刊》第1 号,1921。5。10 署名玄珠。 


… Page 73…

 《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小说》等等。这些文章表达了他的文学观点:文学应 

反映人生、表现社会,文学创作应充分揭示出社会背景,文学应担负起唤起 

民众的重大力量的重任。他的文学观点对新文学理论的建设,对于批判封建 

复古派起到了重大作用,对新文学运动产生了重大影响。其二是他组织文学 

社团活动。1921年1月,茅盾和郑振铎、叶绍钧、王统照等12人在北京成 

立了“文学研究会”,接编并全部改革了商务印书馆的《小说月报》,1921 

年5月,与陈大悲、柯一岭等在上海成立民众戏剧社,创办《戏剧》月刊。 

其三是茅盾从开始文学活动时起,就致力于外国文学的翻译和介绍工作。在 

他主编《小说月报》时,就倾重于介绍俄国文学、苏联文学和东欧、北欧等 

被压迫民族的文学。曾出版 《俄国文学研究》(第十二卷号外)和《被损害 

民族的文学号》(第十二卷第十号)。对于为什么和怎样介绍外国文学的问 

题上,茅盾说,他之所以这样做,一半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创作,另一半 

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中国反帝反封的思想要求民主运 

动,介绍外国作品也要为中国民主活动服务。 

    在从事文学活动的同时,茅盾还积极进行革命工作。1920年底,茅盾为 

中国早期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刊物《共产党》撰写稿件,参加“马克思主义研 

究会”的活动。1921年2、3月间,由李汉俊介绍,茅盾加入共产主义小组, 

成为中国共产党最早的一批党员之一。同年在共产党办的第一所学校——平 

民女校任教,为党培养干部。他还参加了党的筹备和早期工作,担任直属中 

央的联络员工作直至1924年。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茅盾直接投身于 

群众斗争之中。随着革命形势的高涨以及和马列著作的接触,茅盾的文学观 

点发生了变化:“五四”时,他的文学主张是小资产阶级的进步的文艺主张, 

1925年,他写了《论无产阶级艺术》,力图用马列主义观点,比较全面地论 

述无产阶级的内容形式等,表明他的文学主张、观点发生了质的变化。 

     1926年1月,茅盾在广州担任了国民党中央宣传部秘书,3月,“中山 

舰事件”后,茅盾回到上海,1927年1月,在武汉,茅盾任中央军事政治学 

校教官,后任《民国日报》主编,1927年8月被蒋介石通辑,从此,他以茅 

盾为笔名,开始创作和进行其他文学活动。 

     1927年9月,茅盾发表了第一篇中篇小说《幻灭》。到1928年6月, 

先后完成了《动摇》、《追求》,这两部中篇与《幻灭》一起被称为 《蚀》 

三部曲。同年8月,茅盾离开上海,避居日本。在日本,写有长篇小说《虹》 

 (未完)和一些短篇小说、散文诗作以及《神话杂论》、《西洋文学通论》 

和《北欧神话ABC》、《中国神话研究ABC》等著作;《从牯岭到东京》、《读 

 〈倪焕之〉》等论文。1929年7月,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野蔷薇》。 

     1930年,茅盾从日本回国。这时,国内左翼文学运动正蓬勃展开,茅盾 

加入了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翌年5月,任左联执行书记,从此,茅盾和鲁迅 

一起,从事革命文艺活动和社会斗争。 

     1932年前后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之前这段期间,是茅盾创作力量最 

旺盛、收获最丰富的时期,完成了中篇小说《路》、《三人行》和著名长篇 

小说《子夜》、中篇《多角关系》、《少年印刷工》、短篇小说集《春蚕》、 

 《烟云集》、《茅盾散文集》,翻译了丹钦科的《文凭》和吉洪诺夫的《战 

争》等书,此外,他还写了大量的杂文、文艺短评和作家研究专论等。由于 

他善于借助各种体裁,采用多种手法来塑造不同性格的典型人物,并从广阔 

的生活图景中揭示蕴藏其中的内在联系和历史动向,所以,在中国现代文学 


… Page 74…

  史上,茅盾被称为卓越的革命现实主义作家。《子夜》也被称为中国现实主 

  义的奠基之作。 

       1937年抗战爆发后,茅盾主编了《呐喊》周刊,1938年3月,茅盾当选 

  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这一时期,主编《立报》副刊《言林》和 

   《文艺阵地》,并写了中篇小说《第一阶段的故事》。1938年底,茅盾应邀 

  到新疆学院任教并主持该地的文化协会工作。1940年,新疆督办盛世才暴露 

  其反动面目,茅盾被迫离开新疆返回内地。途经延安,曾在鲁迅艺术学院等 

  处讲学。10月,从延安到重庆,完成了散文《风景谈》和《白杨礼赞》。1941 

  年“皖南事变”后,他在香港完成了长篇小说《腐蚀》,揭露国民党特务机 

  构残害人民的罪行。9月,创办并主编《笔谈》半月刊。1942年6月,茅盾 

  在桂林写成长篇《霜叶红似二月花》、长篇报告《劫后拾遗》等,1942年底, 

  再赴重庆。1943年4月,出版散文集《见闻杂记》,1943年8月起,陆续发 

  表长篇《走上岗位》(未完成),1945年,完成了第一个剧本《清明前后》 

  的创作。同年6、7月间,重庆文艺界为庆祝茅盾50诞辰和从事文学活动25 

  周年举行纪念活动。 

       1946年以后,茅盾主编《文联》杂志,发表了《应走和平民主路线》、 

   《认清国情》等,翻译了许多苏联小说并应邀访苏。1948年,完成长篇小说 

   《锻炼》以及一些短篇。1949年7月,当选为全国文联副主席、文学工作者 

  协会 (作协前身)主席。 

       新中国成立以后,茅盾担任第一任文化部长,长期从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