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 >

第14部分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第14部分

小说: 有关伤寒论六经争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病之发生,是三阳三阴经脉及脏腑受邪所致,故曰“六经受病”。

尢需深思者,皇甫氏论述六经,并未引述仲景之文。如此则无法判定,仲景三阳三阴概念,皇甫氏是否认为其与“六经”有着必然联系。尽管从原著分析,二者有着惊人的一致性。

时至《诸病源候论》成书,巢氏大量引述《内经》、《伤寒》之文以释伤寒候。承皇甫氏之说,谓六经受病而为伤寒。而于六经之概念,曰三阳三阴,既有经脉之外,亦有脏腑之内,更有生理层次浅深之分。其实质是巢氏之六经概念,由《内经》经脉系统渐次扩展,已有包容《内经》三阳三阴概念诸多内涵之势。

宋人朱肱曰:“古人治伤寒有法,非杂病可比,五种不同,六经各异。”并认为六经即足之六条经脉。其说禀承《内经》之六经原意,而将手足十二经缩限于足之六经。金人成无己则以“三日六经俱病”,以释原文之“三阴三阳、六脏六府皆受病”,又明确六经为经络脏腑之总称。至此,六经概念已开始为医家习用以指代三阳三阴概念,《内经》三阳三阴概念之多种内涵皆可赋之予六经概念,以致形成后世六经与三阳三阴混称互代之局面,故有六经气化、六经形层、六经地面等诸多学说的出现。

值得注意者,后世六经概念,虽以《内经》六经为据,拓展其内涵外延而接近《内经》三阳三阴概念,然较之《内经》之三阳三阴概念,六经地面(六经地形)、六经形层等学说,在某些方面已突破《内经》之范畴,而略有扩展之势,而某些方面则与《内经》三阳三阴概念所指,不相类同,是以后世六经概念,与《内经》三阳三阴概念之间,有部位错位之现象。

五.结语

因此,我们可据形式逻辑之概念与集合加以总结:《内经》六经概念(子集)隶属于三阳三阴概念(母集),单纯指代经脉系统(手足十二经);皇甫氏之六经(子集),较之《内经》六经范围扩大,意指经脉及相应脏腑,仍隶属于三阳三阴概念(母集);巢氏六经,概指经脉、脏腑及生理层次,基本相类于《内经》三阳三阴概念(等价集),此时六经已具备与三阳三阴概念互换之基本条件,但其实质范围,仍小于《内经》三阳三阴概念。自此以降,六经概念范畴或缩小,或扩大、或部分错位,众说纷纭,论争不休,究其根由,皆源自医家对《内经》和《伤寒论》三阳三阴概念理解不同。

据上述可知,六经一辞,原指经脉,隶属于三阳三阴概念。随时代之进程,其内涵与外延不断变化,以致后世六经与三阳三阴概念互混交错,但其实质仍有一定差异。须特别申明者,无论六经内涵与外延之变迁如何,其为生理概念之属性,始终未曾变化。因此,近代病理层次说、症候群说、病证虚实说等,难免有混淆概念之嫌。

六经实质小议…陈瑞春

《伤寒论》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它渊源于《内经》。《内经》所论六经与《伤寒论》的六经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从学术源流看,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合十六卷。”据此,再结合《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阴阳离合论”、“玉真藏论”、“生气通天论”、“热论”、“评热论”等篇章,所论皆与伤寒六经病的发展有一定的联系,其中尤以“热沦”和“评热论”的关系最为密切,说明伤寒六经来源于《内经》是无可置疑的。然而,从学术发展看,《伤寒论》六经病的名称,虽源于《内经》;但其实际涵义,所包括的六经病证治,则与《内经》并不一致。概括地说,《内经.热论》是以经脉论证为中心,从经脉循行路线和表里相关来归纳,其范围较窄,有实热证而无虚寒证;《伤寒论》是以辨证论治为中心,从病情属性、邪正消长的情况来归纳,其范围较广,有实
热证,亦有虚寒证。前者不能包涵后者的证候,而后者可以概括前者的证候。《内经》所论热病有论无方,而《伤寒论》有论有方,并赋予六经以新的内容,源于《内经》而又高于《内经》.
对于六经的形质,历代医家持有不同的争议,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论点:

一 、脏腑说
所谓六经实质即是脏腑,以六经病分属五脏六腑而立论。如太阳分手太阳小肠,足太阳膀胱;阳明病分手阳明大肠,足阳叫胃等等。持此论者,把六经病机械地配脏腑。用此种论点论六经病与脏腑的配合尚可,若用以指导六经分证辨证立法则缺陷甚多。例如古有三阳病多属腑,三阴病多属脏之说。如按上说而论,则太阳病发热恶寒身体疼痛的表证岂能说是小肠的病变?阳明病白虎汤证岂能说是大肠的病变?六经病仅6个提纲,如何与手足十二经搭配?在无法搭配之下,于是对每一经病提出都有经证腑证来硬配,既违仲景原旨,亦属牵强附会。故单纯地认为《伤寒论》六经病可机械地与十二脏腑相搭配,并不能阐明六经病的形质和病理。

二、经络说
  所谓经络说者,即认为六经病变均与十二经脉有关。如尤在泾说:“人身十二经脉,本相连贯,而各有畔界,是以邪气之中,必各有所见之证与可据之脉。仲景首定太阳脉证曰,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盖太阳居三阳之表,而其脉上额交巅,入络脑,还出别下项,故其初病,无论中风、伤寒,其脉证皆如是也。”尤氏以为六经病病变皆循经络而为病,这种说法,从六经的部分病证看是有意义的,而且论中还有“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
者,以行其经尽故也”的明文,所以把六经从经络作解,也不能是错误。但从全论来看,大多数病证与经络关系不大,如太阳病的大、小青龙汤证,阳明病的承气汤证,少阳病的柴胡汤证,三阴病的脾肾肝的虚寒证(还有三阴病的热化证,以及寒热错杂证)等,可以说与经络毫不相涉。因此,持经络说者,认定六经即经络,也就很难尽言。

三、气化说
所谓气化说者,即以阴阳消长的规律来认识《伤寒论》六经病,并且大谈“标本中气”。如陈修园说: “六气之标本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他还把“开合枢”也扯进六经病证之中,谓为审证施治的大关键。其实,气化作为脏腑生理、病理的阴阳消长转化的规律而存在,这是可以成立的。如果把气化附会于《伤寒论》六经病,三阴三阳的病理变化,统统用气化和“开合枢”来说理,确实是有点臆想。因为“开合枢” 是经络循行的
路径,阴阳互根的变化规律,而不是研究生理、病理的重要依据.《内经》的“阴阳离合论”讨论阴阳变化,从天地阴阳开始,乃至四时生长收藏等,说明三阴三阳升降出入的道理,并不是为《伤寒论》六经专设;《灵枢》所谓某折即某疾起,取之某经,不已,又取之某经等,与《伤寒论》六经病毫无共同之处。从这个学术渊源来推论,仲景撰用素问九卷,岂有不知三阴三阳“开合枢”之说,而《伤寒论》中只字不提,可见仲只是不强调“开合枢”的。后世医家以“开合枢”的气化关系来解释《伤寒论》的原文精神,显然是不贴切的。

四、阶段说
所谓阶段说者,即认为六经病是几个不同的疾病阶段,如胡友梅说:“伤寒的六经,系病程划分的标志”,又说:“按病证发生,其过程普通分为潜伏、前驱、增进、极进、稽留、减退、恢复各期。”胡氏视《伤寒论》六经病顺序只不过是疾病的不同阶段,抛开脏腑、经络、气化而不问,无疑是失去了六经病辨证的本来意义;且阶段说者是以现代医学的病理阶段来套六经病,不能不说是相去更远。

五、区域说
所谓区域说,乃是以六经病的经脉循行,把躯体分成6个区域,划分各自的疆界。这样无形中把六经病分割开来,成了6个不同的区域,不但是失去了整体性,而且忽视了六经病理的内在联系。这种看法也嫌其太筒单而肤浅了。
此外,陈邦贤等认为“伤寒六经,实际上是6个不同的综合征。”把六经病视为六群不同的证候,以至有的学者把六经病证视为“六病”等,凡此种种对六经的不同见解,应当说是各执一端,存在着某些片面性。
总之,《伤寒论》六经病是仲景继承《内经》六经,发展成为一个辨证论治纲领,对六经病要有比较全面的认识,才能更深入地领悟《伤寒论》六经病辨证施治的精神实质。笔者体会,脏腑是物质基础,经络是络属联系,气化是功能活动。气化就是反应脏腑经络的生理功能活动和病理现象。气化离开了脏腑、经络,就失去了物质基础。脏腑经络离开了气化,就反映不出其功能活动。所以六经病实质即是脏腑、经络、气化三者的有机结合。六经病辨证是从宏观着眼论证疾病的概括,用八纲来统括脏腑、经络、气化所反映出来的病证,有其严密的统一观。

《伤寒论》“六经”的概念
廖厚泽
  六经是经络论、脏腑论、标本论、逆从论……等概念的具体应用,四诊八纲无不以经络论作为论证基础。柯琴说六经非经络 之经,其说非是。
 六淫之中人也,从皮部以致内舍脏腑,内外相感莫不藉经络之有机联系。故《内经》云:“邪中于项,则下太阳;中于面,则下阳明;中于颊,则下少阳;其中膺背两胁,亦中其经”,故《伤寒论》太阳病有中项中背之别,中项则头项疼痛,中背则背强几几也。阳明亦有中面中膺之别,中面则目疼鼻干,中膺则胸中痞硬也。少阳有中颊中胁之别,中颊则口苦咽干,耳无所闻,中胁则胸胁苦满,此即“中阳溜经”之意。又云“邪中于阴,从臂洐始,自经及藏,脏气实而不能容,则邪还于腑”,故《伤寒论》三阴皆有自利证,是寒邪还腑也。三阴皆有可下之证,是热邪还腑也,此岐伯“中阴溜经”之意(参见柯琴《伤寒论翼?风寒辨惑第四》)。不独六经各有伤寒,且各有杂病。故不论何种疾病,似皆可为六经所统摄,故六经非专为伤寒一证而设也。
  六经实统摄十二经,以手经统摄于足经故,是一璘一支的关系。故《伤寒论》不言十二经,但只言六经,足经统摄手经也。例如,少阴病是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俱病的见证,其浅者为在表,为经病;其深者为在里,为藏病,表里又可互见。又如,太阳经病即膀胱经病,其标为头痛项强,其本在膀胱与小肠也,故其入里则有膀胱四大腑证(蓄水、蓄尿、蓄血、癃闭)。而膀胱又何尝与小肠无关呢?按子午流注规律,“小肠为膀胱之上游”也。
六经又非孤立为用,又如太阳为寒水之经,阳明为燥金之经……,故有太阳寒水、阳明燥金、少阳相火、太阴湿土、少阴君火、厥阴风木等口诀。何以言太阳寒水呢?以太阳发热恶寒,始因冬不藏精而阴亏,继而为风寒所束,反作用于肾,故阴元最易为之所伤。其病因寒于外,实因阴亏于内;因寒化热,热伤肾水,故以寒水二字统其意。故太阳伤寒,桂枝汤中比佐芍、草、枣以“存津液”,太阳温病必注意清热育阴等。所谓阳明燥金者,以阳明为燥土,然何以与肺金相干呢?以肺胃在气化上关系至大,故有阳明随太阴之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