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11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11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常用药——苇茎、冬瓜仁、苡仁—清肺泄浊排脓。
          桃仁—通瘀散结
          黄芩、黄连、黄柏、栀子 —泻火解毒
          桔梗、甘草—宣肺排脓           
          酌加金银花、鱼腥草、红藤、蒲公英、地丁、。用量宜大,20…30g。
加减——高热、心烦、口渴、汗多、尿赤,脉洪数有力—加石膏、知母,融辛
                              凉、甘寒、苦寒于一炉,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肺伤络损而胸痛—加乳香没药、赤芍、郁金、丝瓜络(通瘀和络)
        咯痰黄稠量多—加桑白皮、射干、栝楼、海蛤壳(清热化痰)
        痰浊脓血壅肺,咯痰浓浊量多,不能平卧—加葶苈子、大黄(泻肺通
                                               腑泄浊)
        热毒蕴结,咯脓浊痰,腥臭—犀黄丸,3…5g,日2次
临证备要——本期热盛血瘀已酝酿成痈,必须注意攻其壅塞。喻昌曰:“肺痈毒
            结有形之血,血结者宜骤攻。”痰热壅肺,痰瘀热毒互结而胸胁胀
            满、呼吸急促者,当予大剂清肺消痈之品,可加大桔梗、鱼腥草
            等剂量,以求痈肿消散。本期不宜补益之品,以免助邪资寇
    3.溃脓期
症状——陡然痰量增多,咯吐大量脓血,或如米粥,腥臭异常—血败肉腐,痈
                                                        脓内溃外泄
        有时咯血—热毒蕴结,肺络损伤
        胸中烦满而痛,甚则气喘不能卧—脓毒蕴肺,肺气不利
        身热面赤,烦渴喜饮——热毒内蒸
        舌质红或绛,苔黄腻,脉滑数—脓毒内盛,热壅营血
证机概要——热壅血瘀,血败肉腐,痈肿内溃,脓液外泄
治法——排脓解毒
代表方—加味桔梗汤加减            本方清肺化痰,排脓泄壅,用于咳嗽气
                          急,胸部闷痛,痰吐脓浊腥臭者
常用药——桔梗—宣肺祛痰,排脓散结
           苡仁、贝母、橘红—化痰散结排脓
           金银花、甘草—清热解毒—鱼腥草、金荞麦根、败酱草、芦根
           葶苈子—泻肺祛壅
           白芨—祛腐生肌,消痈止血
加减——咯血量多—加丹皮、栀子、藕节、白茅根、三七粉(吞)、白芨粉(吞)
        痰热内盛,烦渴,痰黄稠—加石膏、知母、天花粉
        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沙参、麦冬
        气虚无力托脓,气短、自汗、脓出不畅—加生黄芪
        若大量脓痰不消—鱼桔苡贝汤(顾兆农):鱼腥草,入肺经,长于清热解毒(鲜品捣汁冲服60…90);苦桔梗,宣肺气,祛痰排脓,20;生苡仁(30…45)、浙贝母(20)清热、排痰、消脓。咯血多—加丹皮、栀子、白茅根、三七粉、白芨粉;津伤明显,口干舌质红—加丹参、麦冬;气虚不能托脓加生黄芪;脓液溃泄不畅,量少难出—加山甲、皂刺(咯血者禁用)
       体位引流:极为重要,是缩短病程、提高治愈率的关键。可按照脓肿的不同部位采用相应体位,每日3次,每次15…30分钟。如患者中毒症状太重,或大咯血时,暂不宜作脓腔引流。
备选方——千金苇茎汤加鱼腥草、金荞麦根、黄芩、败酱草
临证备要——①在痈脓甫溃时,蓄结之脓毒尚盛,邪气仍实,决不能忽视脓毒
           的清除。脓液是否能顺利排出,是治疗成败的关键当选桔梗为主药
           桔梗为仲景治疗肺痈主药,能开提肺气,宣肺祛痰(桔梗皂甙为强
           力祛痰药),可用较大剂量(15…25g),以加速排痰
            ②实验证明,鱼腥草、金荞麦根是治疗肺脓肿的有效药物。鱼腥
            为三白草科植物,又名蕺菜,其部分有效成分具有挥发性,不宜
            久煎,煮沸1…2分钟即可,每日用量30…60g。其抗菌谱广,对G+
            球菌、G… 杆菌均有明显的抗菌作用,且毒性小
            ③南通中医院用金荞麦根治疗肺脓肿,为今人的发现,有活血化
             瘀、软坚散结、清热解毒等功能。药理研究:从其根、茎中分离
             得化合物A、B、C三种成分,其中化合物A为主要成分,称为双
             聚原矢车菊甙元,是治疗肺脓肿的有效成分,在前三期都可加用
             一般用量30 g 
             ④在本期当防止发生大咯血:在溃脓期时,若病灶部位有较大
             的肺络损伤,可以发生大量咳血、咯血,应警惕出现血块阻塞
             气道,或气随血脱的危象,当按“血证”处理,予急救措施
    4.恢复期                                                毒渐净
症状——身热渐退,咳嗽减轻,咯吐脓血渐少,臭味也淡,痰液转为清稀—脓                       
        精神、食欲均见好转—正气渐复
        胸胁隐痛,难以久卧—肺络损伤,溃处未敛                    虚
        气短、自汗、面色不华、精神萎靡,舌质淡红、苔薄、脉细—肺脾气
        低热、午后潮热、盗汗、心烦、口燥咽干、形体消瘦,舌质红、脉细
                                                       数—阴虚内热
证机概要——邪毒渐去,肺体损伤,阴伤气耗,或为邪恋正虚
治法——清养补肺(益气养阴,兼清余邪)
代表方——沙参清肺汤   本方益气养阴,清肺化痰,为肺痈恢复期调治之良方
常用药——北沙参、白芨—养阴补肺
          生黄芪、太子参—益气生肌
          桔梗、甘草、苡仁、冬瓜子、合欢皮—化痰泄浊,排脓消痈
    恢复期或者合用竹叶石膏汤,以清热生津,益气和胃
    或用补肺粉(朱良春):白芨240浙贝母90川百合90。偏阴虚—加麦冬、北沙参各60;偏气虚者—炙黄芪、太子参各60。共研细末,加白糖调服,每次10,日3次。
加减——阴虚发热—加十大功劳叶、青蒿、白薇、地骨皮
        脾虚,食纳不佳,便溏—白术、山药、茯苓
        肺络损伤,咯吐脓血—加白芨、白蔹、合欢皮、阿胶
临证备要——恢复期虽属邪衰正虚,气阴两伤,应以清养补肺为主,扶正以托
            邪,但仍须防其余毒不净,适当佐以解毒排脓之品
    邪恋正虚
症状——咳嗽、咯吐脓血浊痰虽减,然日久不净,胸痛不除,身热缠绵。或痰
        液一度清稀而复转臭浊,病情时轻时重。面色不华,行瘦神萎,气短、
        自汗、盗汗,心烦口渴。舌红苔少或黄,脉细数或虚数
治法——益气养阴,排脓解毒
代表方——桔梗杏仁煎           本方益气养阴,排脓解毒,正虚邪恋者较宜
常用药——百合、麦冬、阿胶—养肺滋阴
          桔梗、甘草、杏仁、贝母、枳壳—排脓化痰
          金银花、红藤、连翘、夏枯草—清热解毒散结
  加减——咯吐腥臭脓浊痰者,加鱼腥草、败酱草、金荞麦根等
    专方辨证论治
    1.三仁化瘀汤  金银花、连翘、桃仁各15  苡仁、鱼腥草、白茅根各30
杏仁、黄芩、川贝母、甘草各10  桔梗、丹皮各12  。水煎服,日1剂。功用:清热解毒,祛痰化瘀排脓。
     2.清热解毒汤  金银花、蒲公英、芦根、败酱草、紫花地丁、苡仁、鱼腥草各30  桔梗20  知母、连翘各15  桃仁10  甘草6 。每日1剂,分2次服。重证可倍量,分4次服。功用:清热解毒,化瘀排脓。
    3.黄芪汤  生黄芪15  鱼腥草30  赤芍、栝楼、生大黄(后入)各9  丹皮、桔梗各6  。水煎服,日1 剂。功用:益气托毒,消痈排脓。

    
    预防调护
    预防
    1.寒温适度,起居有节,已防外感
    2.禁烟酒及辛辣之品,以免燥热伤肺
    3.及早治疗,力求在成脓前得到消散,或减轻病情
     调护
    1.卧床休息,记录体温、脉象的变化、咳嗽的情况及痰的色、质、量、味。
溃脓后注意体位引流;大咯血者,防止窒息,或气随血脱
     2.饮食宜清淡,多食蔬菜、水果;忌油腻厚味、及其它刺激、海腥发物




           第六节         肺         痨

     定义
    肺痨是由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侵蚀肺脏所致的,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以及形体逐渐消瘦为临床特征,具有传染性的慢性虚弱性疾患。
    肺痨有“三性”、“四大主症”:
三性——传染性(痨虫感染)
        慢性(绝大多数由渐而起,呈急性发作者极少)
        虚弱性(见全身虚弱不足之症)
四大主症——咳嗽(久延不已的慢性咳嗽)
            咯血(轻者为痰中带血,重者大口咯血)
            潮热(下午发热,傍晚为著,子时后减轻,上午凉爽)
            盗汗(寐中汗出,寤时汗戢染然而止)
    释名
    痨——义同劳,指劳损。因本病劳损在肺,故称肺痨
别名  具传染性—尸注、鬼注、痨疰、虫疰、毒疰、传尸、飞尸
      按症状特点而命名—骨蒸、劳嗽、伏连、肺痿疾、急痨、痿
                        自宋代始以“痨瘵”统诸称
    历史沿革
    1.战国…三国时代,本病属于虚劳、虚损、劳损等范畴。
   《内经》对本病的临床特点有记载 ,如《素问?玉机真脏论》:“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捆……肩髓内消”
《灵枢?玉版》:“咳,脱形,身热,脉小疾”,均描述了肺痨的主症及其慢性消耗表现。
    2.张仲景《金贵要略?虚劳病脉证并治》:“若肠鸣、马刀、挟瘿,皆为劳得之。”
    3.华佗《中藏经传尸》及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尸疰鬼注方》已认识到本病具传染性。指出“死后传之旁人,乃至灭门”。
    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把“尸疰”、“鬼注”列入肺脏病篇,明确了本病的病位在肺。《外台秘要?卷十六》:“肺痨热,损肺生虫”,“生肺虫,在肺为病”。提出肺虫致病说。
    5.宋?陈言《三因方》与严用和《济生方》均列“痨瘵”专篇,将肺痨与一般的虚劳区别开来。《济生方》认识到本病具有“传变不一,积年染疰,甚至灭门”的特殊性。
    6.元?葛可久《十药神书》是我国现存第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明?龚居中《红炉点雪》也是一部治疗肺痨的专著。
    7.《丹溪心法》强调“痨瘵主乎阴虚”,确立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大法。《寿世保元》痨瘵指出本病病机的实质是“由相火上乘肺金 。《医学入门》指出本病有六大主症:“潮、汗、咳嗽,或见血,或遗精、泄。”并提出“杀虫”、“补虚”两大治疗原则。
    历代中医对肺痨的认识,大约可分为三个阶段:
    (1)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
    (2)从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3)宋代以后对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