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中医内科学(七版) >

第12部分

中医内科学(七版)-第12部分

小说: 中医内科学(七版)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汉以前认为本病属于虚劳、虚损的范畴;
    (2)从汉至唐代,认识到本病具有传染性;
    (3)宋代以后对病因病机认识及理法方药日趋系统完善。
     范围
    与西医学中的肺结核病相同。
    肺外结核病,具肺痨临床特征时,也可参考本病论治。
    病因病机  
    一、病因
    (一)感染“痨虫”
     直接接触,或感受病者之气,致痨虫由口鼻侵入人体而发病
痨虫入侵的条件—酒食、问病、看护、与患者朝夕相处、吊丧
    痨虫入侵是形成本病的外在因素
    (二)正气虚弱
    1.禀赋不足   
先天素质不强→小儿发育不充→痨虫入侵
    明?王伦〈明医指掌〉:“小儿之痨,得之母胎”
    2.酒色劳倦
酒色过度→重伤脾肾,耗损精血→正虚受感
忧思劳倦→伤脾→脾虚肺弱→痨虫入侵
    3.病后失调
大病、久病后—失于调治(麻疹、哮喘等)
外感咳嗽—经久不愈                     }→正虚感邪
胎产之后—失于调养
    4.营养不良
生活贫困,饮食营养不足→体虚不能抗邪→易感痨虫
    上述病因,均能导致气血不足,正气虚弱成为痨虫入侵和发病的重要条件。但也有在感染痨虫后平时无明显的症状,一旦由于上述种种因素,诱使病情发作或加重。
    病机
    1.发病   
    痨虫感染与正气亏虚互为因果:
    ①痨虫感染是发病的重要条件,正虚是发病的基础;
    ②病情的轻重与内在正气的强弱也有重要关系;
    ③外因感染既是耗伤人体气血的直接原因,同时又是反映病变发生发展规律,区别于他病的特殊因素。
     2.病位——主要在肺
生理—肺司呼吸,吸入天之清气,呼出体内浊气,职司卫外
病理—肺气虚弱,卫外不强;其它脏器病变耗伤肺气,导致肺虚→痨虫有口鼻入侵→首先侵蚀肺体→干咳、痰中带血、喉呛声哑。故瘵疾中以肺痨多见
     3.病变可以影响整体,传及脾肾等脏
生理—脏腑之间相互资生、制约
病理—肺脏局部的病变,也必然会影响到其它脏器或整体—“其邪辗转,乘于五脏”,其中以脾肾两脏最为重要,常见肺脾同病或肺肾同病:
    (1)肺脾同病
脾为肺之母,“脾气散精,上归于肺”(《素问经脉别论》)
肺虚→子盗母气→脾虚→不能化精输精以养肺→肺虚(土不生金)→肺阴虚、
                                    脾气虚并见→疲乏、食少、便溏
    (2)肺肾同病
肺虚→肾失资生之源→肾虚→相火灼金,上耗母气→肺肾两虚(骨蒸、潮热、       男子遗精、女子月经不调)
肺虚—不能制肝;肾虚不能养肝→肝火偏旺(性情急噪易怒、胁痛)
肺虚—心火乘客;肾虚水不济火→心火上炎(虚烦不眠、盗汗)
    肺痨久延而病重——肺脾肾三脏交亏:
    肺病及肾→肾虚不能助肺纳气
    脾病及肾→脾不能化精以资肾(后天损及先天)
    肺虚不能助心治节血脉之运行→气虚血瘀→喘、悸、肿、紫绀
    4.病理性质
    主要为阴虚,并可导致阴虚火旺,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
因痨虫蚀肺,肺体受损,肺阴耗伤,肺失滋润→主要表现为肺阴亏损
阴虚则生内热→阴虚火旺;或阴伤气耗→气阴两虚;甚则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病理特征——阴虚火旺
    5.病理演变过程
初起——肺阴亏损为主 ;继则——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
久延病重——阴损及阳→阴阳两虚
    6.转归、预后
正气较强,病情轻浅,为时短暂,早期治疗——可获康复
正气虚弱,治疗不及时,迁延日久——演变恶化——虚弱症状:大骨枯槁,大
                                  肉尽脱,肌肤甲错,;喉疮声哑,咯血浅
                                  红色,似肉似肺;久泻不能自止,腹部
                                  冷痛,或有结块;猝然胸痛,喘息声高,
                                  不能平卧;喘促短气,口如鱼口,面浮
                                  足肿面色青晦;内热不退,或时寒时热,
                                  汗出如水;脉小数疾者——恶候
急性发作——剧烈咳嗽,喘促倚息,咯吐大量鲜血,寒热如疟——“急痨”、“百
                                               日痨”——预后较差
    诊查要点
    一、诊断依据
    1.病史:有与肺痨病人的长期密切接触史。
    2.症状、体征: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逐渐消瘦
    3.初期病人仅感倦怠乏力,干咳、食欲不振,形体逐渐消瘦。
   二、相关检查
    1.实验室检查:
结核菌检查——痰中找到结核杆菌是确诊肺结核的主要依据,也是制定治疗方
              案、考核疗效、随访病情的主要治标。痰菌阳性—病灶是开放
              性的,但阴性也不能否定结核及其传染性。方法:直接涂片、
              集菌涂片、培养法X
X 线检查——为早期诊断的主要方法,并能判断病变的性质、范围、部位、发
            展情况和治疗效果。X线表现有浸润、干酪样变和空洞形成,均
            属于活动性病变
结核菌素试验——阳性—受过结核菌感染,并不一定表示患病;强阳性—可作
                为判断活动结核的参考条件。结素试验年龄越小诊断意义越
                大,3岁以下儿童呈阳性反应,应视为活动性结核病。阴性
                反应—基本上可排除结核菌感染,但要排除假阴性反应
其它检查——ESR可增快(为活动性结核,可作为判断疗效的参考);严重病例
            可见贫血,急性粟粒性结核可有WBC增高或类白血病反应;纤支
            镜发现支气管内膜结核及排除其它肺部疾病
    三、病证鉴别
    1.虚劳
                 虚劳                         肺痨  
病因   内伤亏损                     痨虫侵袭
病机   五脏阴阳气血亏损             阴虚火旺为病理特征
       五脏并重,以肾为主           以肺为主,传及脾肾等脏
症状   五脏气、血、阴、阳亏损证候   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瘦
病证   是多种慢性虚损证候的总称     具传染性,是一个独立的慢性疾病
    2.肺痿
共同点——病位在肺,都以虚损证候为主要临床表现
联  系——肺痨后期可以转成肺痿
肺痿——是由多种慢性疾患后期转归而成,如肺痈、肺痨、久嗽等导致肺叶痿
        弱不用;以咳吐浊唾涎沫为主症
肺痨——因于正气虚弱,感染痨虫所致,以咳嗽、咯血、潮热、盗汗、形体消
        瘦为特征
    辨证论治
    一、辨证要点
    1.辩病性病位   病变脏器主要在肺,以肺阴虚为主。久则损及脾肾两脏,
则表现为阴虚火旺或气阴两虚,甚至阴阳两虚证候。
     2.辨四大主症  注意四大主症的主次轻重及其病理特点,结合其它兼证辨其证候所属。
   二、治疗原则
    历史沿革
《丹溪心法》:“滋阴降火”
《医学正传》:“杀虫”、“补虚”两大原则
明汪奇石《理虚元鉴治虚有三本》:“理虚有三本,肺脾肾是也。肺为五脏之天,脾为百骸之母,肾为一身之根,知斯三者,治虚之道毕矣。”强调了肺和脾肾在病理、生理上的整体关系。
    基本原则——补虚培本,抗痨杀虫
补虚陪元——增强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重点补肺—补肺气,益肺阴
                                    补益脾肾,培补真元
                                    滋阴为主—兼以降火、益气、补阳
抗痨杀虫——以绝其根本—病因治疗
    三、证治分类
    1.肺阴亏损
症状——干咳,咳声短促,或咯少量粘白痰—阴虚肺燥,肺失滋润
        痰中带血丝或血点,色鲜红,胸部隐痛—肺络损伤
        午后手足心热,皮肤干灼—阴虚则内热
        口干咽燥—肺阴耗伤,津不上承
        或轻微盗汗—阴虚火不太盛
        疲倦乏力,钠食不香—子病及母,脾气亏虚,失于健运
        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阴虚之候
证机概要——阴虚肺燥,肺失滋润,肺伤络损
治法——滋阴润肺
代表方——月华丸加减      本方补虚抗痨,养阴润肺止咳,化痰消瘀止血,
                          是治疗肺痨的基本方。用于阴虚咳嗽、咳血者
常用药——北沙参、天、麦冬—养肺阴
          阿胶、生、熟地黄—滋肾阴
          茯苓、山药—补脾助肺
          三七—化瘀止血 (无痰血胸痛不用);阿胶—养血止血
          桑叶、菊花、川贝母—清肺润肺止咳
          百部、獭肝—抗痨杀虫——功劳叶、律草
加减——痰中带血—加仙鹤草、白茅根、白芨、藕节                  柏
        骨蒸潮热、五心烦热—银柴胡、胡黄连、青蒿、地骨皮、鳖甲、知、 
        盗汗多—龙骨、牡蛎、玉米须
        咳嗽—马兜铃、杏仁、炙冬花
        声音嘶哑—诃子皮、木蝴蝶、凤凰衣
        胸痛—郁金、丝瓜络

临证参考——滋阴为本病基础治法,有滋肺阴与滋肾阴之别,由于金水相生,
            故早期应滋养肺阴,也滋养肾阴;中晚期滋养肾阴为主,也兼养
            肺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肺痨是一消耗性疾病,故
            无论哪一阶段,均须重视脾的功能。历代治疗肺痨名方,无不以 
            调补肺、脾、肾三脏为重点
    2.虚火灼肺证                                               为痰
症状——咳呛气急,痰少质粘,或吐痰黄稠量多—肺肾阴伤,虚火上炎,灼津
        时时咯血,血色鲜红—虚火灼伤肺络
        午后潮热,骨蒸颧红,五心烦热—水亏火旺
        盗汗量多—阴虚火盛,逼津外泄
        心烦失眠,性急易怒—心肝火旺
        胸胁掣痛—肝肺络脉不和
       男子遗精—相火偏亢,扰动精室
       女子月经不调—冲任失养
       形体日渐消瘦—阴精耗伤
       舌干红,苔薄黄而剥,脉细数—阴虚燥热内盛
病机概要——肺肾阴伤,水亏火旺,燥热内灼,络损血溢
治法——滋阴降火
代表方——百合固金汤合秦艽鳖甲散
          前方滋养肺肾,用于阴虚阳浮,肾虚肺燥,咳痰带血,烦热咽干者
          后方:滋阴清热除蒸,用于阴虚骨蒸,潮热盗汗等证          子
常用药——          生、熟地黄、玄参—滋肾水——龟板、冬虫夏草、五味
           百合地   百合、麦冬—养肺阴——南沙参、北沙参、玉竹
           黄  汤   芍药、当归—平肝养血——阿胶
                    贝母、桔梗、甘草—清金化痰——百部、白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