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516-临症验舌法 >

第3部分

516-临症验舌法-第3部分

小说: 516-临症验舌法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煨姜(一钱) 大枣(三枚) 
按∶上方主治思虑伤心脾,郁怒伤肝,以致三经血少而燥。渐至心口有块如拳,或左肋下有块如手掌, 
或右肋下有块如镰刀,且时作痛,及健忘怔忡、惊悸不寐等症。内经所谓“二阳之病发心脾”。在男子则隐曲 
不利,在女子则月事不来,其传为风消,其传为息贲者不治,正此症也。 
凡舌见黄色而滑润,属胃气虚弱者,七味白术散加半夏主之。 

下卷方略
七味白术散加半夏方
属性:干葛(二钱) 木香(五分) 藿香(一钱) 人参(钱半) 白术(二钱 
半) 茯苓(钱半) 甘草(一钱炙) 半夏(一钱半) 大枣(三枚) 煨姜(一钱) 
按∶上方主治脾虚,肌热泄泻,虚热作渴。如去干葛、木香、藿香,加陈皮,则治脾胃气虚,饮食不 
进,致成痰癖,不能咳唾。或胃气虚寒,动成呕恶。凡虚及诸病后,皆可以此调之。 
凡舌见黄色而滑润,属脾气亏损者,五味异功散加白芍主之。 

下卷方略
五味异功散加白芍方
属性:陈皮(一钱)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半) 茯苓(一钱) 炙草(一钱) 
白术(一钱酒炒) 煨姜(一钱) 大枣(三枚去核) 
按∶上方主治脾胃不和,饮食不进,泄利虚饱。 
凡舌见黄色干燥,而形质反见胖嫩者,脾胃气血两虚也,参 八珍汤主之。 

下卷方略
参八珍汤方
属性:人参(钱半) 茯苓(钱半) 炙草(钱半) 白术(二钱半米泔洗蒸土炒) 川 
芎(一钱) 当归(三钱) 白芍(二钱酒炒) 熟地(四钱) 煨姜(钱半) 大枣(五枚) 
按∶上方主治心脾肺胃气血俱虚,以致恶寒发热,嘈杂健忘,怔 
忡不寐,懈怠不卧,四肢酸倦等症。 
凡舌见黄色滑润,而形质又兼胖嫩者,脾胃中气虚寒也,姜桂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姜桂养荣汤方
属性:白芍(三钱酒炒) 远志(一钱去心) 当归(二钱酒洗) 五味(钱半) 熟地 
(四钱) 肉桂(一钱) 白术(三钱) 陈皮(钱半) 人参(多少随宜) 黄 (五钱蜜炙) 茯苓(钱 
半) 炙草(钱半) 炮姜(钱半) 大枣(五枚) 
按∶上方主治,已悉肝胆病本方条下。凡舌见红色而坚敛苍老者,心与小肠邪气盛也,泻心汤主之。 

下卷方略
泻心汤方
属性:川连(一钱) 黄芩(一钱) 生地(三钱) 山栀(钱半) 丹皮(钱半) 木通 
(一钱) 甘草(一钱) 
按∶上方主治心火炽炎,口苦舌疮,小肠郁结,不能通利等症。 
凡舌见赤色而浮胖娇嫩者,心与小肠精气虚也,养心汤主之。 

下卷方略
养心汤方
属性:茯神(二钱) 远志(五分) 枣仁(五分炒研) 柏子仁(五分去油) 五味(五分) 
人参(五分) 黄 (二钱炙) 当归(二钱) 川芎(二钱) 半夏(二钱) 肉桂(五分) 甘草(五分) 
按∶上方主治心虚血少,神气不宁,怔忡惊悸等症。 
凡舌见赤色干燥而属小肠阴虚火旺者,滋水清肝饮去柴胡,加生地、木通主之。 

下卷方略
滋水清肝饮去柴胡加生地木通方
属性:熟地(四两) 山药(二钱) 萸肉(二钱) 丹皮(钱半) 
茯苓(钱半) 泽泻(钱半) 枣仁(一钱) 白芍(二钱) 山栀(钱半) 当归(二钱) 生地(三钱) 
木通(钱半) 
按∶上原方主治肾水不足,肝火上炎,以致吞酸吐酸,胁痛头眩,口苦咽干,大便艰涩,小水短赤等 
症。盖取地黄丸之探原而不隔于中;取生地黄汤之降火而不犯于下,真从来所未及也。 
凡舌见赤色而干燥,属心脏血虚火盛者,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主之。 

下卷方略
济生归脾汤去木香加丹皮麦冬方
属性:茯神(一钱) 远志(一钱) 枣仁(一钱) 当归(钱半) 煨姜 
(一钱) 人参(一钱) 黄 (二钱半) 冬术(钱半) 龙圆(五枚去壳) 丹皮(钱半) 麦冬(一钱) 
甘草(一钱) 大枣(五个) 
按∶上原方主治心衰火盛,不能生土,以致土困金败,外兼咳嗽吐痰,寒热往来,盗汗等症,悉以此 
方治之。凡见脾胃衰弱,饮食少思,大便泄泻,总属心气不旺所致,此补本法也。凡各种虚症,补中益气汤所 
不效者,投以此方,加五味、白芍以敛其心气,奏效更神也。又按补中阳药也,归脾阴药也。凡因饥饱劳役, 
伤其脾而气虚者,宜用补中,补中者,补中以益其气也;因思虑郁结,伤其脾而血虚者,宜用归脾,归脾者, 
嘘血以归于脾也。至于心力俱劳,而气血俱伤者,则补中归脾,单服固非对症,合用又不成方,惟有养荣一方, 
可合补中归脾两症而统治之,不致拈一放一耳。 
凡舌见赤色而滑润,属小肠阳气虚坠者,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主之。 

下卷方略
补中益气汤加山栀川乌方
属性:升麻(五分) 柴胡(五分) 当归(二钱) 陈皮(一钱) 人参(一 
钱) 白术(钱半) 炙草(一钱) 黄 (二钱半炙) 山栀(一钱) 川乌(一钱) 煨姜(一钱) 大 
枣(三枚) 
按∶上原方主治凡六经内伤外感。 
内伤外感者,言由内伤以致外感也。盖以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东垣故立此方以补伤寒书之所未及, 
非补虚方也。今感症家多不敢用,而以为调理补虚服食之药则谬矣。调理补虚及通其意而转用者耳。 
及暑月劳倦发热,暑则气耗,劳则气伤。发热而在于暑月,且因劳倦,自非甘温不能。彼肆用藿香、 
滑石等,为暑月发热必需之剂,只在不明此义耳。 
或汗出不止,卫外之阳虚,则腠理不固矣。 
俱用本方加白芍一钱(须再加五味,乃合肺主皮毛之义)。 
痢疾腹痛已除,泻犹未已,是胃气下陷也。必尚兼后重,第圊后随减耳,加酒炒白芍三钱。 
疟疾发久,形体 羸,无论六经,皆当加半夏一钱(合六君也)。 
即有外感,不过加黄芩一钱(则合小柴胡矣)。 
凡妇女胎前气虚,以致胎动不安,小产崩漏,皆因气虚不能升举故也。 
或产后血虚发热。凡血虚发热者,其舌必干;气虚发热者,其舌必滑。然既在产后,则不但血虚,即其 
气未有不虚者。盖当其临盆之际,为产妇者,若非全副精神、浑身力气,努力责以推送之,则胞胎如何下地? 
迨至胞胎下地,则所去之血固多,之后能不伤其气乎?况血虚则气无所附,宁不与之俱虚乎?兹以产后发热, 
专责血虚,殊有漏义。而症乃列于本方之下 是知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阳旺阴生,其意固 
自包举也。第不明言其意,则产后之血虚,人习闻之;而产后之气虚,人皆忽之,故特表而出之。 
俱加酒炒白芍二钱(气味酸寒,恐伐生气,故用酒炒)。 
此方凡属中宫虚损,病后调摄,无不相宜。倪氏曰∶“七情内伤,脾胃先病,治先补土,此方主之”。 
然内伤脾胃,须有分别。如饥饱劳役,饮食生冷,内伤脾胃而病者,自当主以此方。若由思虑郁怒,七 
情内伤,而脾胃先病者,则于本方尚隔一膜,不若归脾为的当也。 
凡舌见赤色而滑润,属心脏阳虚气弱者,济生归脾汤加丹皮、肉桂主之。 

下卷方略
嘘血归脾汤加丹皮肉桂方
属性:茯神(一钱) 远志(一钱去心) 枣仁(一钱炒研) 当归(钱半) 
人参(钱半) 黄 (三钱炙) 白术(二钱土炒) 木香(五分) 炙草(一钱) 丹皮(一钱) 肉桂(五 
分) 龙圆(五枚去壳) 大枣(三枚) 煨姜(一钱) 
按∶上原方主治,已见本脏血虚条下。 
凡舌见赤色干燥,而形质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气血两虚也,枣仁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枣仁养荣汤方
属性:枣仁(一钱炒研) 远志(一钱去心) 白芍(钱半酒炒) 归身(一钱) 五味 
(八分) 熟地(二钱) 肉桂(五分) 陈皮(八分) 白术(钱半土炒) 人参(钱半) 黄 (三钱炙) 
茯神(一钱) 炙草(一钱) 煨姜(一钱) 红枣(三枚) 
按∶上方主治详前本方。 
凡舌见赤色滑润,而形质反见胖嫩者,心与小肠火气大亏也,附子养荣汤主之。 

下卷方略
附子养荣汤方
属性:附子(一钱制) 白芍(钱半) 远志(五分去心) 归身(一钱) 五味(八分) 
熟地(二钱) 肉桂(五分) 陈皮(八分) 人参(钱半) 黄 (三钱炙) 白术(二钱半土炒) 茯神 
(一钱) 甘草(一钱炙) 煨姜(一钱) 红枣(三枚) 
按∶上方主治,并详各脏腑病所列本方下,而其分两,则独轻于各脏腑,而只与肺同者,盖心肺位近,宜 
制小其服,肝肾位远,宜制大其服也。 
凡舌见白色而坚敛苍老者,肺与大肠邪气盛也,泻白散主之。 

下卷方略
泻白散方
属性:桑白皮(二钱蜜炙) 地骨皮(二钱) 甘草(一钱) 
按∶上方主治,凡属肺热咳嗽,皆当加减用之。嗽加桔梗、百合,痰加贝母,如面赤咳嗽属心火刑金者, 
加人参、茯苓、青皮、陈皮、五味、麦冬、知母,为人参平肺散,以泻金中之贼邪。如咳嗽而鼻塞身重者,风 
寒伤肺也,参苏饮或金沸草散以散之。 
凡舌见白色而浮胖娇嫩者,肺与大肠精气虚也,补肺汤主之。 

下卷方略
补肺汤方
属性:人参(一钱) 黄 (一钱炙) 五味(一钱) 熟地(二钱) 
紫菀(一钱) 桑皮(一钱蜜炙) 水煎入蜜少许和服。 
按∶上方主治肺金气虚,不能生水,以致水不制火,虚阳上炎而生咳嗽等症。 
凡舌见白色而干燥,属大肠血虚火盛者,润肠滋水饮加生地、当归主之。 

下卷方略
润肠滋水饮加生地当归方
属性:熟地(四钱或八钱) 山药(二钱) 萸肉(二钱) 枸杞(四钱) 
归身(三钱) 生地(三钱) 苁蓉(三钱酒洗) 甘草(一钱) 
按∶上方主治大肠无血、大便燥结,其应甚捷。 
凡舌见白色而干燥,属肺脏火旺者,生金滋水饮加柴胡、黄芩主之。 

下卷方略
生金滋水饮加柴芩方
属性:熟地(四钱) 白芍(二钱) 当归(二钱) 丹皮(钱半) 麦冬(钱 
半糯米拌炒) 人参(一钱半) 白术(二钱半土炒) 甘草(一钱炙) 柴胡(一钱) 黄芩(一钱) 
按∶上原方主治,凡伤寒热退后,有难补之阴,有易动之阳,皆当养之。此以其见症,或汗后烦燥未 
除,口干微热,大便艰涩,小水短赤即是。又有一种少阳阳明症,手足肿痛,系火燥生风,风淫末疾,不必俟 
其汗后,当即以本方加柴、芩与之,无不效也。 
凡舌见白色而滑润,属大肠阳虚气汤者,补中益气汤送固肠散主之,补中益气汤见前。 

下卷方略
固肠散方
属性:陈米(二两炒熟) 木香(一钱) 肉果(二钱生用) 粟壳(二钱密炙) 干姜(二 
钱半炒) 炙草(一钱半) 
按∶上方主治脾胃虚弱,内寒注泄,水谷不分,下痢脓血,赤少白多,胀满腹痛连心,食少力乏等症。 
炒磨为末,每服二三钱,煎补中送下,切忌酒肉鱼腥油面生冷。 
凡舌见白色而滑润,属肺阳虚气弱者,补中益气合参附汤主之。 

下卷方略
补中益气合参附汤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