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603-医碥 >

第51部分

603-医碥-第51部分

小说: 603-医碥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便不利,为溺涩。利而大便黑,为蓄血。泻而腹满者,死。大便闭结,腹坚满, 
痛不可按者,热结也。大便泻利为寒,然亦有热者,经所谓暴注属热也。(火性急速, 
不及传化即出也。其势急迫,辟辟有声,如蟹沫然。若热随泻去,痛随利减,可不治。)又有 
纯泻清水者,谓 
之热结旁流。(内有燥矢。结成弹丸,挡住糟粕,止于其旁漏下清水也,必极臭。)皆热证也。 
又大便鸭 
溏者,为寒。色如霉酱,粘腻(不见糟粕颗粒也,为热所烁化之故。)极臭者,又为热。 

卷之五·四诊问证
问汗液及血
属性:外感身热有汗,为伤风;无汗,为伤寒。盗汗,为邪初传阳明,又为阳入扰阴。 
自汗,为阳明邪实,(手足心、腋下皆汗。)又为表虚不固。自汗,分重鼾睡,为风温。服 
药后得汗,表应解,不解是汗未彻也。(必汗出至足乃为彻。)头有汗,身无汗,若小便不 
利,热渴,则发黄。小便利而大便黑,则为瘀血。若胸满咳喘,则为水气。大抵阳 
明实热,不得发越者多。头汗多可下之证。关格证,小便不通,头汗出者死。额上 
及手足冷汗者,阴毒也。汗多则津脱而亡阳。凡热汗必涩,(肌肉热而涩也。)冷汗必滑。 
(肌肉冷而滑也。)汗味淡而不咸,缀而不流者,为绝汗,即死。心为汗,肝为泪,肺为涕, 
脾为涎,肾为唾。妇人病须问经候,若经水适来,或适断,而病热者,热入之,名 
曰热入血室。其证胸胁下满,昼日明了,夜则谵语,如见鬼状。呕吐血,皆由胃出。 
若倾盆成块而来,或紫黑,(为瘀血。)或鲜红,(为新血。)此太冲、肾、(二经合行。)肝经 
之血,由胃并出者也。(雷火势暴,故大出。)若止数口,或一二钟,或红或紫或黑, 
此胃经血自出者也。(胃虽多血,然其热不若雷火之暴,故所出比之略少。)咳血者,因咳嗽 
而出,痰 
中见血丝血点,此乃热伤肺络。肺少血,虽少亦出,恐致肺枯难治。又肺病久及肾, 
肾与冲脉并经出入,血从肾冲咳出者,其血必多,(肾虽血少,合冲则多,须知。)其来喉必痒, 
或有声响,或有硬气自下冲上。咯唾血者,或随气逆火炎而唾,(不用力。)或随痰而咯, 
(用力,痰中有血散漫者是。)此肺肾之血也。上焦血浮,中焦血不沉不浮,下焦血沉, 
以水试之可见。衄血,详血门。太阳经血,有从鼻 出者,其经从背上脑注鼻, 
不衄则 出也。肠风血鲜,脏毒血黯。溲血,痛为血淋,不痛为尿血,皆与尿同出。 
若不与尿同出者,乃从精窍出也。漱水不咽,小便利,大便黑,多是蓄血。蓄于上, 
善忘,时鼻血。蓄于中下,心腹肿痛,如狂,谵语发黄。好酒者,阳明多蓄血。 

卷之五·四诊问证
问昼夜轻重
属性:阳虚则畏寒而恶阴,故旦安而暮乱;(至夜则寒也。)阴虚则畏热而恶阳,故夜宁而朝 
争,(昼则热也。)此正虚之候也。阳邪实者,遇阳而愈旺,故朝热而暮轻;阴邪实者, 
逢阴而更强,故夜寒而昼减,此邪实之候也。阳虚而阴邪乘于阳分,则气行阳二十 
五度而病发,故日寒而夜息。阴虚而阳邪陷于阴分,(此证颇多。)则气行阴二十五度而 
病发,故夜热而昼凉,(观疟疾或日发或夜发可见矣。)此正虚挟邪之候也。其有昼夜俱热甚者, 
为重阳无阴;昼夜俱寒甚者,为重阴无阳,昼寒夜热者,乃阴阳交错也。其有久病 
虚弱,无分昼夜,作止不时者,以正气不能主持,而阴阳相乘,胜复无常也。若壮 
实人初病见此,又为邪正相攻,不时扰动之故。观伤寒少阳证,往来寒热,初 
无定期,可见矣。 

卷之五·四诊问证
问证见先后
属性:先泻后痢,为脾传肾,先痢后泻,为肾传脾之类。 

卷之五·四诊问证
问七情
属性: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怒伤肝,以悲胜之。肝火乘心,则动而惊。心气虚则悲, 
实则喜笑不休,喜伤心,以恐胜之。脾为思,思伤脾,以怒胜之。肺为忧,忧伤肺, 
以喜胜之。肾为恐,恐伤肾,以思胜之。怒则气上,(又云气逆。)喜则气缓,悲则 
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 

卷之五·四诊切脉
脉之部位
属性:脉者,血气经隧合而成名者也。非血则不充,非气则不行,非经隧则散漫而不 
就轨。以经隧乃脉之道路,犹水之有渠。人身无处非血,无处非气,如地无处非水, 
而必注于江河,乃有其流动可见,故诊脉必于经隧也。人身血脉流行之路,大者为 
经,小者为络,经如正河,络如支河,但有其外见之处,即皆可诊。 
《内经》分三部九候。(出《素问·三部九候论》。) 
上部天,两额之动脉,(当颔厌之分,足少阳胆经脉气所行。)以候头角之气。 
上部人,耳前之动脉,(即和 之分,手少阳三焦经脉所行。)以候耳目之气。 
上部地,两颊之动脉,(即地仓、大迎之分,足阳明胃经脉气所行。)以候口齿之气。 
中部天,手太阴也,(即寸口,肺经脉气所行。)以候肺。 
中部人,手少阴也,(即神门,心经脉气所行。)以候心。 
中部地,手阳明也,(即合谷,大肠经脉气所行。)以候胸中之气。 
下部天,足厥阴也,(气冲下三寸,五里之动脉,肝经脉气所行。卧而取之,女子取大冲, 
在足大指本 
节后二寸陷中。)以候肝。 
下部人,足太阴也,(鱼腹上越筋间,箕门之动脉,沉取乃得之,脾经脉气所行也。若 
候胃气者,当取 
足跗上之冲阳。)以候脾胃之气。 
下部地,足少阴也,(即太溪,肾经脉气所行。)以候肾。 
按上部以候头,则下部以候足可知。以本脏之经脉候本脏,则亦以本腑之经脉 
候本腑可知。古人多以互文见意,当善会之。再按脏腑经脉共十二,以止九候,故 
遗手太阳小肠,手厥阴心包,足太阳膀胱三经,不知当诊何处。又胃经之人迎与寸 
口并诊,而不列九候之中,皆不可晓,此后人之所弃而不讲也。 

卷之五·四诊切脉
《内经》诊寸口
属性:(寸口即气口,内分寸、关、尺三部,解见下文。) 
《素问·脉要精微论》曰∶尺内(即尺部)两旁,则季胁也。(季胁,小肋也。尺部所主脏腑, 
其于身之两旁,则当季胁。盖肝候于关而主胁,则肾候于尺,当主季胁也。)尺外以候肾,(外, 
谓浮也。)里以 
候腹。(里,谓沉也。下文内外仿此。)中附上,(言附尺之上而居中,即关部也。)左(左关)外 
以候肝,内以 
候膈,(胸之下、腹之上为膈。)右(右关)外以候胃,内以候脾。上附上,(言附中部之上而居上,即寸部 
也。)右(右寸)外以候肺,内以候胸中,左(左寸)外以候心,内以候膻中。(即心包,在两乳 
间,谓之 
气海。按心、肺、肝、肾,脏也,反候于外,胸中、膻中、膈、腹,包里此藏者也,反候于内,恐 
传写之误,当以 
胃外脾内例之,易其位为是。)前(寸也)以候前,(前,身面。)后(尺也)以候后,(后,身背。此 
分候身之面、背, 
下文分候身之上、下,皆就躯体言,与上文分候脏腑对讲。)上竟上者,(竟,尽也。)胸喉中事 
也,(头面可推。)下竟下者,少腹腰股胫足中事也。(言寸不独候胸,尺不独候腹也。) 
按《内经》谓脉皆伏行于分肉之间,深不可见,所常见者皆络脉。惟手太 
阴肺经脉外见于寸口,此其独诊寸口之故也。后人宗此,皆惟寸口是求。而古之诊 
分三部九候者,不复讲矣。 
所谓寸口者,合寸关尺而为名者也。何谓寸关尺?曰∶自手肘中横纹,至鱼际 
横绞,得一尺一寸,所取诊者,止长一寸九分,前不及鱼际横纹一分,后不及肘中 
横纹九寸,古人于此一寸九分,分为三部。下部在一尺之内,故名为尺;上部在一 
寸之内,故名为寸;中部为上下交界之处,阴阳出入之所,故名之曰关也。寸口又 
名气口,何也?以此为肺经肺,肺为气主,故曰气口,又曰脉口。问∶人身有脏有 
腑,此独候五脏,而六腑止候胃,何也?曰∶《内经》原以人迎候阳,以气口候阴, 
腑阳脏阴,此五脏所以候于气口也。而兼候胃者,则以五脏皆禀气于胃,五脏 
之气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胃气乃至,故胃气当并察也。 
问∶胆、膀胱、大小肠、命门、三焦诸腑,当候何处?曰《内经》无明文,故 
后人之论不一。有谓小肠与心为表里,从心候于左寸,大肠与肺为表里,从肺候于 
右寸者。(此《难经》之说,非出高阳生也。)有谓小肠候于左尺,大肠候于右尺者。又有谓小 
肠为丙火,当从命门之火候于右尺,大肠属庚金,母隐子胎,当从左肾之水候于左 
尺。三说不同,今人多从后二说。以大小肠在腹中,位居至下,经言尺内以候腹, 
应候之于尺,不应与位处至高之心肺同候于寸也。愚谓脏腑相移,(如心移热于小肠,则小 
便赤,大便不通则肺气壅之类。)上下相关,诊之于寸,亦无不可。况二肠位虽居下,而其经 
脉皆上行,则候经于寸,候腑于尺,前说未可废也。如膀胱府居腹下,而寒伤 
太阳,六脉皆浮,岂徒左尺;胃府居中,而邪在阳明,六脉俱大,岂独右关,可泥 
定哉?后二说,当以左小肠,右大肠为是。盖脏腑相配,本因经络相联,相联乃相 
配,相配乃有庚金丙火之称,名实相衡,当从其实,从其所联所配为左右可也。 
胆同肝候于左关,膀胱同左肾候于左尺,从无岐议。惟右尺所候,其说不一。有谓 
三焦、命门、右肾三者各别,均于右尺候之。有谓右肾即命门,与三焦同候。说者 
纷纷。(《难经》谓肾有二枚,左名肾属水,右名命门属火。后人非之,谓左肾为形水,右肾为 
气水,总皆属水, 
两肾之中,乃为命门。按二说虽异,然皆谓肾有水,又有火,所用补火之药无殊,则亦无庸分别 
矣。)愚谓右尺 
所候,只一命门尽之,不用更举三焦、右肾名色。何则?三焦若以位言,则即经之 
所谓胸中、膈中、腹中也。若以三焦之元气言,则即命门之真火耳。盖此火宅于命 
门,布乎三焦,随藏发而异名,岂有二火哉?则言胸、膈、腹,即言三焦之部位, 
言命门,即言三焦之元阳,而三焦之名,可不立矣。两肾既皆属水,则当统于左肾, 
而右肾之名固可不立。况命门为火气,居中而亲右,阳能生阴,气能化水,诊 
命门之火气,即是诊右肾之水源,右肾之名,益可不立矣。盖左尺以候先天之真阴, 
右尺以候先天之真阳,百川总归一海,千炬无非一灯,何必多立名色,以滋惑乱哉? 
问∶脏腑之部位何如?曰∶腑阳脏阴,阳浮阴沉,不易之理也。《难经》谓三菽 
之重为肺 脉,则候胸中当轻于三菽可知。六菽之重为心脉,则候膻中当轻于六 
菽可知。九菽之重为脾脉,则候胃当轻于九菽可知矣。又胸中、膻中,均即上焦, 
候于两寸;腹中即下焦,候于两尺;则膈中即中焦,亦当两关并候,可知矣。然此 
但言其理耳,实则何可泥哉?何则?部位虽分,气脉实贯,寸口三部,仅长寸许, 
除浮沉大小不能无异外,其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