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激情辣文电子书 > 465-伤寒明理论 >

第5部分

465-伤寒明理论-第5部分

小说: 465-伤寒明理论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也。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为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不自安。则为悸也。又有汗 
下之后。正气内虚。邪气交击。而令悸者。与气虚而悸者。则又甚焉。太阳病发汗过 
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太阳病若下之。身重心下悸者。不可发汗。少阳病不 
可吐下。吐下则悸而惊。少阳病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 
则烦而悸。是数者。皆汗后挟邪者。与其气虚而悸者。有以异也。或镇固。或化散之。 
皆须定其气浮也。又饮水过多。水饮不为宣布。留心下。甚者则悸。金匮要略曰。食 
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之为悸。甚于他邪。虽有余邪。必先治悸。何者。以水 
停心下。若水气散。则无所不之。浸于肺则为喘为咳。传于胃则为哕为KT 。溢于皮 
肤。则为肿。渍于肠间。则为利下。不可缓之也。经曰。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与茯苓 
甘草汤。后治其厥。不尔水渍于胃。必作利也。厥为邪之深者。犹先治水。况其邪气 
浅者乎。医者可不深究之。 

卷中

属性:伤寒渴者。何以明之。渴者里有热也。伤寒之邪。自表传至里。则必有名证。随其邪 
浅深而见焉。虽曰一日在皮。二日在肤。三日在肌。四日在胸。五日在腹。六日入胃。 
其传经者。又有证形焉。太阳主气。而先受邪。当一二日发。头项痛而腰脊强者是 
矣。太阳传阳明。则二三日发。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也。阳明传少阳。则三四日发。 
胸胁痛而耳聋。此三阳皆受病。为邪在表。而犹未作热。故不言渴。至四五日。少阳 
传太阴经。邪气渐入里。寒邪渐成热。当是时也。津液耗少。故腹满而嗌干。至五六 
日。太阴传少阴。是里热又渐深也。当此之时。则津液为热所搏。渐耗而干。故口燥 
舌干而渴。及至六七日。则少阴之邪。传于厥阴。厥阴之为病。消渴。为里热已极矣。 
所谓消渴者。饮水多而小便少者是矣。谓其热能消水也。所以伤寒病至六七日。 
而渴欲饮水。为欲愈之候。以其传经尽故也。是以厥阴病云。渴欲饮水。少少与之。 
愈者是也。邪气初传入里。热气散漫。未收敛成热。熏蒸焦膈。搏耗津液。遂成渴也。 
病患虽渴。欲得饮水。又不可多与之。若饮水过多。热少不能消。故复为停饮诸疾。 
经曰。凡得时气病至五六日。而渴欲饮水。饮不能多。勿多与也。何者。以腹中热尚 
少。不能消之。使更与人作病也。若大渴欲饮水。犹当根据证与之。与之常令不足。勿 
极意也。言能饮一斗与五升。又曰渴欲饮水。少少与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 
散。至于大渴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皆欲润其燥而生津液也。凡得 
病反能饮水。此为欲愈之病。其不晓病者。但闻病饮水自瘥。小渴者乃强与饮之。 
因成大祸。不可复救。然则悸、动也。支、结也。喘咳噎哕。干呕肿满。下利小便不利。数 
者皆是饮水过伤。而诊病之工。当须识此。勿令误也。 

卷中

属性:伤寒振者。何以明之。振者森然若寒。耸然振动者是也。伤寒振者。皆责其虚寒也。 
至于欲汗之时。其人必虚。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振近战也。而轻者为振 
矣。战为正与邪争。争则为鼓栗而战。振但虚而不至争。故止耸动而振也。下后复 
发汗振寒者。谓其表里俱虚也。亡血家发汗。则寒栗而振者。谓其血气俱虚也。诸 
如此者。止于振耸尔。其振振欲擗地者。有身为振振摇者。二者皆发汗过多。亡阳 
经虚。不能自主持。故身为振摇也。又非若振栗之比。经曰。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起则头眩。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太 
阳病。发汗不解。其人仍发热。心下悸。头眩身 动。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汤主之。二 
汤者。皆温经益阳。滋血助气之剂。经虚阳弱得之。未有不获全济之功者。 

卷中
战栗
属性:伤寒战栗。何以明之。战栗者。形相类而实非一也。合而言之。战栗非二也。析而分 
之。有内外之别焉。战者身为之战摇者是也。栗者心战是也。战之与栗。内外之诊 
也。昧者通以为战栗也。通为战栗。而不知有逆顺之殊。经曰。胃无谷气。脾涩不通。 
口急不能言。战而栗者。即此观之。战之与栗。岂不异哉。战之与振。振轻而战重也。 
战之与栗。战外而栗内也。战栗者。皆阴阳之争也。伤寒欲解。将汗之时。正气内实。 
邪不能与之争。则便汗出而不发战也。邪气欲出。其人本虚。邪与正争。微者为振。 
甚者则战。战退正胜而解矣。经曰。病有战而汗出。因得解者何也。其人本虚。是以 
发战者是也。邪气外与正气争则为战。战其愈者也。邪气内与正气争则为栗。栗 
为甚者也。经曰。阴中于邪。必内栗也。表气微虚。里气不守。故使邪中于阴也。方其 
里气不守。而为邪中于正气。正气怯弱。故成栗也。战者正气胜。栗者邪气胜也。伤 
寒六七日。欲解之时。当战而汗出。其有但心栗而鼓颔。身不战者。已而遂成寒逆。 
似此证多不得解。何者。以阴气内盛。正气太虚。不能胜邪。反为邪所胜也。非大热 
剂。与其灼艾。又焉得而御之。 

卷中
四逆
属性:伤寒四逆。何以明之。四逆者。四肢逆而不温者是也。积凉成寒。积温成热。非一朝 
一夕之故。其所由来者渐矣。伤寒始者邪在皮肤。当太阳阳明受邪之时。则一身 
手足尽热。当少阴太阴受邪之时。则手足自温。是表邪渐缓而欲传里也。经曰。伤 
寒四五日。手足温而渴者。小柴胡汤主之。是太阳之邪。传之少阳也。伤寒脉浮。手 
足自温者。是为系在太阴。是少阳之传邪于太阴也。是知邪气在半表半里。则手 
足不热而自温也。至于邪传少阴。为里证已深。虽未至厥。而手足又加之不温。是 
四逆也。若至厥阴。则手足厥冷矣。经曰。少阴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 
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方用柴胡、枳实、芍药、甘草。四者皆是寒冷 
之物。而专主四逆之疾。是知四逆非虚寒之证也。又有四逆诸汤。亦治四逆手足 
寒。方用干姜、附子热药者。厥有旨哉。若手足自热而至温。从四逆而至厥者。传经 
之邪也。四逆散主之。若始得之手足便厥而不温者。是阴经受邪。阳气不足。可用 
四逆汤温之。大须识此。勿令误也。四逆与厥相近而非也。经曰。诸四逆厥者。不可 
下。是四逆与厥有异也。吐利烦躁见四逆者死。是恶见其四逆也。诊视之间。熟详 
究之。 

卷中

属性:伤寒厥者。何以明之。厥者冷也。甚于四逆也。经曰。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厥。 
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谓阳气内陷。热气逆伏。而手足为之冷也。经曰。伤寒一二日 
至四五日。厥者必发热。前热者后必厥。厥深者热亦深。厥微者热亦微。是知内陷 
者。手足为厥矣。少阴病但厥无汗。而强发之。必动其血。未知从何道出。或从口鼻。 
或从目出。是名下厥上竭。亦是言发动其热也。先热而后厥者。热伏于内也。先厥 
而后热者。阴退而阳气得复也。若始得之便厥者。则是阳气不足。而阴气胜也。大 
抵厥逆为阴所主。寒者多矣。而又有进退之别。经曰。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 
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厥四日。厥少热多。其病自愈。厥四日。 
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病至厥阴。传经尽也。 
当是之时。阳气胜阴。厥少热多。其病则愈。若或阴气反胜。阳不得复。厥多热少。其 
病则逆。厥为阴气至也。热为阳气复也。至于下利。则曰先厥后发热而利。必自止。 
见厥复利。厥者复为热。为阳气得复。而利必自止。热者便为厥。是阴气还胜也。故复下利矣。诸阳受气于胸中邪气客 
于胸中郁郁留结。则阳气不得敷布。而手足为之厥。经曰。手足厥冷。脉乍紧。邪结在胸中。心中满而烦。饥不能食。 
病在胸中。当吐之者是矣。厥为阴之盛也。若更加之恶寒而蜷者。阴气之极也。则难可制。经曰。少阴病恶寒身蜷而利。 
手足厥冷者。不治。是厥冷之逆者。神丹其能生乎。 

卷中
郑声
属性:伤寒郑声。为邪音也。孔子曰。恶郑声之乱雅乐也。又曰。放郑声。远佞人。郑声淫。佞 
人殆。是谓郑声。为不正之音也。伤寒郑声者。则其声如郑卫之音。转不正也。经曰。 
虚则郑声。今汗后或病久。人声转者是也。以此为虚。从可知矣。又郑声者。重语也。 
正为声转也。若声重而转其本音者亦是矣。昧者殊不知此。妄以重为重叠之语。 
与谵语混而莫辨。遂止以身热脉数。烦渴便难而多言者为谵语。以身凉脉小。自 
利不渴而多言者为郑声。如此则有失仲景之本意。兼郑声淫之语以正之。则郑 
声不为重叠。正为不正也。况仲景之书。三百九十余证。曲尽伤寒形候。未有脱落 
而不言者。若是郑声为多言。则于三阴门中。亦须条见。所以郑声别无证治者。是 
不与谵语为类也。虽曰虚矣。止为正气虚而不全。故使转声而不正也。明者鉴此。 
幸详究之。 

卷中
谵语
属性:伤寒谵语。何以明之。谵者谓呢喃而语也。又作 。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 
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夫心藏神而主火。病则热气归焉。伤寒胃中热盛。上乘于 
心。心为热冒。则神昏乱而语言多出。识昏不知所以然。遂言无伦次而成谵妄之 
语。轻者睡中呢喃。重者不睡亦语言差谬。有谵语者。有独语者。有狂语者。有语言 
不休者。有言乱者。此数者。见其热之轻重也。谵语与独语。虽间有妄错之语。若与 
人言有次。是热未至于极者也。经曰。独语如见鬼状。若剧者。发则不识人。是病独 
语未为剧也。狂语者热甚者也。由神昏而无所见觉。甚则至于叫喊而言语也。言 
语不休者。又其甚也。至于乱言者。谓妄言骂詈。善恶不避亲疏。为神明已乱也。经 
曰。诸逆发汗微者难瘥。剧者言乱。是难可复制也。谵语之由。又自不同。皆当明辨 
之。有被火劫谵语者。有汗出谵语者。有下利谵语者。有下血谵语者。有燥屎在胃 
谵语者。有三阳合病谵语者。有过经谵语者。有亡阳谵语者。经曰。大热入胃中。水 
竭躁烦。必发谵语。又腹满微喘。口干咽烂。或不大便。久则谵语。是因被火劫谵语 
也。汗出谵语。此为风也。须下之。过经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语言必乱。以表虚里实 
故也。是汗出谵语者也。下利谵语者。有燥屎也。小承气汤主之。是下利谵语者也。 
下血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当刺期门。随其实而泻之。是下血谵语者也。谵语有 
潮热。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枚也。是谓燥屎在胃谵语者也。腹满身重。 
难以转侧。口不仁而面垢。谵语遗尿。是三阳合病谵语者也。过经谵语者热也。当 
以汤下之。是过经谵语者也。发汗多亡阳谵语者。不可下。与柴胡桂枝汤。和其荣 
卫。是以有通津液后自愈。是亡阳谵语也。诸如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