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佛性论 的研究 >

第11部分

佛性论 的研究-第11部分

小说: 佛性论 的研究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裕100)《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0上…中)
        (裕101)三身常住義的十種因緣是:(1)因緣無邊故常,
               (2)眾生無邊故常,(3)大悲無邊,(4)如意無
               邊,(5)無分別慧無邊,(6)恆在禪定,(7)安
               樂清涼,(8)世八法不染,(9)甘露寂靜,(10)
               無生滅故常。(《大正藏》卷三一,頁811上…中)
        (裕102)《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1中)。


                                 95頁

        住呢?答案是佛說有佛性的理由是為顯佛性五種功德和去除
        五過失。這在《佛性論》的最開頭已解說。此是如來藏思想
        中最重要的問睿!斗鹦哉摗纷髡咴谡撐那搬嶂馗蔡岢龃藛
        睿梢姶藛栴}的爭議性,和論主對此問睿吻宓囊忸姟3
        了上述理由之外,他認為佛性說目的不在建立永恆不變的主
        體,而是在顯示五種意義:(裕103)

            第一,「真實有」佛法中法門無邊,最大原則在於應機
        而說。由於一般凡夫我見深,故佛陀由人無我說四阿含等,
        令斷除見思惑,證人無我法。又依諸法皆空說,般若破相空
        理,證法無我。對能確實證入人法二空者,佛陀才說二空所
        顯真實有的佛性義。換言之,佛陀「不為二空未清淨者說」
        佛性,因為怕他們「妄執為我」。(裕104)可見,佛性的
        「真實有」,非實體的神我,而是成佛原動力。

            第二,「依方便則可得見」:如要將積極性成佛動力化
        成佛果,須依各種「方便」修行法門,加以實邸瓿伞R簿
        是說,佛性有實邸谋匾裕涂勺C性。

            第三,「得見已功德無窮」,眾生先對佛性真實有的意
        義有正確的認知後,經過實邸拮C的歷程,最後終究必定證
        得法身,而法身的「功德無窮」,總括而言,《佛性論》言
        法身有五德:(1)不可量,(2)不可數,(3)不可思,
        (4)無身等,(5)究竟清淨。(裕105)

            第四,「無初不應相應殼」。《論》中釋曰:

              無初者,謂煩惱、業、報並皆無始,故言無初。不應
              者,由此三故摺娣ㄉ恚恃圆粦O鄳撸梢婪
              身得起此三,故說
        ────────
        (裕102)《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1中)。
        (裕103)《佛性論節義》卷四,頁138。
        (裕104)《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01中)。


                                96頁

              相應。殼者,此三能藏法身,故名為殼。(裕106)

        引文說明法身(佛性)與煩惱業報之間的關係。煩惱造業受
        報雖起自無始,但其本伲鲜沁‘逆清淨法身的,故說不相應
        。但是煩惱卻又是「懀馈狗ㄉ恚ㄈ鐏聿兀┒模室
        說「由依法身得起此三」。這也就是《勝鬘經》所說「依如
        來藏故有生死」,亦同《不增不減經》所說:「如來藏本際
        不相應,體及煩惱纏不清淨法」。(裕107)染法雖依真起而
        摺妫詿o實有,即所謂的「空如來藏」。

            第四「無初相應善性為法」。《論》中釋曰:

              無初者,以性得般若大悲禪定,法身並本有故,故言
              無初。體用未曾相離,故言相應。法身自性無改,由
              般若故性有威德,由禪定故性能潤滑,由大悲故,故
              稱善性為法。(裕108)

        此與上面第三義「空如來藏」相對,是約「不空如來藏」而
        言,即法身佛性與一切善法無始以來即相應不離。亦即《不
        增不減經》所說的「如來藏本際相應體及清淨法」。(裕109)
        引文「體用未曾相離」中「體」是法身,智定悲是「用」,
        法身「本有」這些善法,故說本性淨,也就是無前後際變異
        。

            《佛性論》「辯相分」的「無變異品」中舉佛性的六種
        無變異特性。以上是《論》中廣說的「無前後變異」。另有
        五種無變異,分別如下。第二無染淨變異者,「法身不為生
        死陰界入等所污,故言無
        ───────
        (裕106)《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1中)。
        (裕107)《不增不減經》(《大正藏》卷一六,頁467中)。
        (裕108)《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1)。
        (裕109)《不增不減經》(《大正藏》卷一六,頁467中)。


                                97頁

        染。非智數所作故言無淨。」(裕110)法身「非智數所作」
        的意思是說,智乃屬了因,法身自性本淨正因佛性,非由智
        所作,故言「無淨」。第三無生變異者,「法身無生故非起
        成。非起成故,非是始有」,故言無生。第四無老變異者,
        「法身無動轉故,無所改異,故言無老」。第五無依住變異
        者,「法身不由他故,無依無所的在故言無住。」第六無變
        異中,第一指無時間上變異,第二指無本伲献儺悾谌
        第六指無空間上的變異。

            (七)佛性的無差別相

            佛性的無差別相,主要是針對佛性的「四義」與「四名
        」、「四人」、「四德」之間的無差別而言。如《論》說,
        「如來性有四義,因此四義故立四名。約於四人顯以四德。
        」(裕111)四義是(1)一切佛法前後不相離(即空如來藏
        煩惱,不離不空如來藏如來功德),(2)一切處皆如,(3)
        非妄想倒法,(4)本性寂靜(清淨)。此四義依次可名之為
        ?法身?如來?真實諦?涅槃。「四人」指?身見眾生,?
        顛倒人(二乘人),?散動心人,?十地菩薩。一者身見眾
        生執人法,因此為說法身。若能通達如來法界,即可滅身見
        執。二者二乘「顛倒人」修無常等以為真如,而不知修常樂
        我淨等,故為說如來義。三者對散動心人說真實諦。所謂散
        動心人是指「迷如來藏」者,或《寶性論》所說的「失空眾
        生」。失空眾生即初發心菩薩未通達空不空如來藏,故心散
        動理外。「迷如來藏」有二種人。第一種人铡詾橹T法先時
        是有,後則斷滅即是空,第二種人謂離色等法之外,有實
        ───────
        (裕110)《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1下)。
        (裕111)同上。


                                98頁

        法名之為空,前者執斷滅為空故迷,後者執「有空」故迷。
        如何才是真正解空和如來藏意義呢?《論》說:

              無一法可損,無一法可增,應見實如實,見實得解脫
              。由客塵故空,與法界相離。無上法不空,與法界相
              隨。(裕112)

        換言之,如來性真如不增不減,無一法可損故不滅,無一法
        可增故不增。能作是觀名真實觀,離增減二邊。「四人」的
        最後者是十地菩薩,對十地菩薩則說涅槃法。

            「四德」是(1)一切功德,(2)無量功德,(3)不可
        思惟功德,(4)究竟清淨功德。四德分別屬第八不動地、第
        九善慧地、第十法雲地、佛地的功德。以上所說的四名、四
        人、四德,雖在體相上有名言可別,然因都建立在平等一如
        的佛性上,故在體性上則無有差別。換言之,在一切眾生皆
        有佛性的前睿拢耆珱'有差別。

                      五、  結    論

            真常如來藏系思想無疑地是佛教非常重要的思想。它根
        源於印度佛教,而在中國和日本發展,影響至巨。然而由於
        其特殊的教義,自古引起不少爭議,常被指責與梵我合流,
        摺撤鸾虩o我的基本教示。有些近代學者認為如來藏思想為
        一元論,有些學者甚至強烈批評真常思想,宣稱它根本不是
        佛教思想。(裕113)事實上,如來藏(佛性)
        ────────
        (裕112)《佛性論》卷四(《大正藏》卷三一,頁812中)。
        (裕113)最近批判佛性思想最激烈的著作,當屬(1)谷憲昭
               ,《本覺思想批判》,大藏出版社,1989。(2)松
               本史朗,《緣起?空如來藏思想批判》, 大藏出
               版社,1989。再者,Paul Swanson 曾為文評論最近
               日本學者對佛性思想的批評。參閱:Paul L。Swanson
               ,〃 Zen is not Buddhism 〃,Recent Japanese
               critiques of Buddha Nature,Numen,vol。40,
               1993,PP。115…149。

                               99頁

        最重要的一些教說,的確容易引起這些铡狻@纾

            (1)「一切眾生皆有如來藏(佛性)」。
            (2)佛性(如來藏)「本有」、「實有」。
           (3)法身有常樂我淨四德。
           (4)「我者,即是如來藏義」,「一切眾生悉有佛性,
                即是我義。」(裕114)
           (5)心性本淨,客塵所染。
            像《楞伽經》、《大般涅槃經》、《寶性論》等許多經
        論一樣,《寶性論》作者試圖消除對以上教說的铡猓瑏K極
        力闡釋佛性的真義。從他在《論》中對佛性铡獾摹钙菩啊
        (破執分),和其真義的「顯正」(顯體分和辯相分),可
        以看出全論突顯出幾個很重要的主睿

            第一,樂觀的人生論。在一切眾生皆有佛性的前睿拢
        任何人,無論在行為如何作惡多端,在本性上都具有相同的
        成佛潛能。

            第二,強眨C悟境界的肯定特性。對《佛性論》論主而
        言,解脫是「人法二空所顯真如」。人法二空是解脫必備的
        條件,在傳統佛教,人法二空導至「涅槃寂靜」,而印度佛
        教的中觀學派更以空義破一切執,雖然龍樹等中觀學者,均
        強眨械酪员苊饴淙攵叄欢豢煞裾J的,他們還是慣用
        否定的語言來描述和論證。如來藏學系與傳統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