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 >

第22部分

21中国通史第十二卷-近代后编(1919-1949)(上册)-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由民众治理,福利归民众享受。这是一种理想化的政治模式。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非常流行的思想。当时中国的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政治活动人物,是革命的鼓吹者和领导者。他们揭起的是欧美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要建立的国家是欧美式的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这个时期里中国政治的分野,政治集团和政治路线的划分,基本上是这样:民族资产阶级领导下的农民、小资产阶级、工人阶级,是革命的集团;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地主阶级和封建统治者以及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的买办,是反动的集团。这是互相斗争、互相对立的两大集团,在它们中间是否有中间集团,不那么明显。当然,任何时候政治上的骑墙派都是有的,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有改良、革命之分,但没有形成过有力量的中间集团,在这个时期改良派也属于革命的集团。两大政治集团的矛盾与对立,是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政治的基本格局。
  从五四运动起,这种政治格局发生了根本变化。在五四运动中,中国工人阶级开始表现了巨大作用,1921 年7 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近代政治史上最重大的事件。新的政党不仅代表着新的政治力量,而且提出了新的政治理论、新的政治路线,并且准备着左右中国革命。1922 年7 月中共召开“二大”,制定了民主革命纲领。明确、坚决、彻底的民主革命纲领是中国资产阶级所没有的。尽管中共也主张建立“真正民主共和国”,但这个民主共和国要有无产阶级参加领导,与资产阶级所主张的欧美式资产阶级民主国家相比,性质显然不同。
  ① 《毛泽东选集》第1 卷,人民出版社1991 年版,第315 页。
  共产党成立以后,积极领导了工人运动,领导了新式农民运动,领导了学生和青年运动、妇女运动。到1925 年,中国出现了以五卅运动为标志的全国革命高潮。在这个过程中,中共组织起工人、农民、小资产者、学生等广大社会阶层,形成了一股浩大的政治力量。若干阶级和阶层团结起来,在共产党领导和影响下,形成一个最进步、最革命的政治集团。与此相对立的,侵华的帝国主义、中国的地主阶级、与帝国主义势力相勾结的买办以及他们的政治代表军阀、官僚等,是反革命的集团。他们仍然是中国革命的对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到来之际,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政治地位发生了重要变化。在近代前期,他们组织了政党,领导过革命,但是由于自身的软弱性,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了。这个失败表明,资产阶级无力独立领导中国的民主革命。同时,无产阶级的代表中国共产党表现了领导革命的能力。民族资产阶级从此由革命领导者的地位退了下来。
  1924 年1 月国民党“一大”是中国革命领导者地位交替的一个关键。当然,这不是说中国政治从此全在中共领导之下了,共产党领导作用的发挥是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这个过程是与民族资产阶级领导地位的丧失相一致的。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领导发动的,它因袁世凯复辟帝制而归于失败。政权被袁世凯夺取后,民国空有其名。中华民国建立之初,宋教仁积极争取实现议会民主政治,孙中山对此是支持的。袁世凯的个人独裁和帝制活动,宣告了民主政治的失败。此后,孙中山又领导了护国斗争、护法斗争,但是从建立民主政治的意义来说,这些斗争都是失败的。孙中山自己多次讲,民国已不存在,要改造中国,要进行革命,建立一个新民国。如何进行革命?他从屡次失败的教训中看到,必须唤起民众,发动民众。1923年是孙中山一生奋斗中关键性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他一方面“联俄”、“容共”,壮大革命民主力量,另一方面寻求美国、日本援助,致力于“和平统一”、“化兵为工”。经过多方探求,孙中山最后正式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说:“近世各国所谓民权制度,往往为资产阶级所专有,适成为压迫平民之工具。若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这段话在文法上是混乱不清的,因为“制度”无法“专有”,“主义”也无法“共有”。它的确切意思是,资产阶级“专有”的国家政权应为“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所代替。这种思想意义重大,它成为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理论依据。
  国民党“一大”后,孙中山容纳共产党参加中国革命领导机构,共产党的重要领导人参加了国民党中央和地方的领导工作。
  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在它刚刚发生的时候,对当事人来说往往是不自觉的。事后我们从历史发展上看,上述事实是中国资产阶级不能单独领导中国革命的一种表现。资产阶级政治家不能不援引共产党领导人参加领导核心,共同进行中国革命,这反映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
  在此以前,中共领导开展了工人运动、学生运动,有一定的群众基础。
  但中共还是一个小党,不是一个有广泛影响的群众性的大党。同孙中山领导的国民党合作,使中共从狭小的圈子中走出来,进入中国政治的领导层,参与了对全国革命的领导,并由此成为有决定性影响的政党。
  在当时,整个中国的国民革命还不是中共领导的,孙中山、胡汉民、廖仲恺、汪精卫、蒋介石等是主要的领导者,中共领导人在国民党内居于次要地位。但从此以后,资产阶级各政派与中共相比,政治领导作用呈日渐下降的趋势,最后不得不归并到中共高举的新民主主义的革命旗帜下。
  中共从成立到提出自己的政治理论、政治主张,树起自己的旗帜,开展革命工作,再到成为中国革命实际上的领导者,或作为重要的决策参与者,经历了一个很长的过程。当中共在实际上而不是在宣传上成为全国各革命阶级、各民主党派、各进步团体的领导者的时候,也就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最终胜利的时候。
  第一次国共合作是民族资产阶级从中国革命领导者的地位退下来的开始。但中国仍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经济上民族资本不能顺利地发展,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没有政治权利,它还是一个受压制甚至受掠夺的阶级。因此,它仍有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革命性。只要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封建主义的任务没有完成,资产阶级的革命性也就不会消失,而且它和无产阶级政党争夺对中国革命领导权的斗争也不会停止。
  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的世界观、阶级利益与工人阶级是不同的,根本的政治立场是矛盾冲突的。共产党所要建立的人民共和国,也是与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不一致的。因此,民族资产阶级又是反对共产党反对新民主主义的。两种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的分歧和斗争贯穿在整个民主革命的全过程。同时,由于自身的软弱,民族资产阶级又有同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互相拉拢的一面。这样,民族资产阶级既有革命性,又有妥协性。这种政治性格决定了它处于被剥削被压迫的工人、农民、小资产阶级集团和帝国主义势力、封建统治集团之间的地位,它是一个中间政治集团。
  综上所述,从五四运动开始,主要是中共开始领导起革命运动之后,中国政治舞台上出现了三个集团,这是当时中国的基本政治格局,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基本的政治分野。在这三个集团中,影响中国政治发展的主要是革命集团和反革命集团,在现实国家政治生活中中间集团影响力是不大的。但是它的政治思想、政治理想,却有很大的影响。
  近代中国历史,在由旧民主主义到新民主主义转变的时候,中国政坛出现了新的政治分野,即由两大集团的划分到三大集团的划分。三个集团的存在是新民主主义历史时期的基本政治格局。三个集团间统一、对立、斗争的复杂多变的关系和斗争的最终结局,构成了中国新民主主义时期政治史的基本内容。
  第三章改造中国的各种政治主张的纷陈和人民的历史的选择在新旧思潮的激荡中,在新旧势力的斗争中,觉醒的中国人的共识是,中国非变不可,非把旧中国改造为新中国不可,否则就无法在世界上存在。改造中国的思想,从清末就开始出现了。
  1894 年兴中会成立,在兴中会的政纲中有“驱除鞑虏”、“建立民国”
  的主张,其中就包含着改造中国的思想。1898 年戊戌变法发生,梁启超在变法中提出要创造一个“少年中国”,实际上也是要改造中国。但在当时,人们还没有明确地集中地提出改造中国的政治口号。
  五四运动前后,“改造中国”成为非常流行的政治口号。孙中山在上海时,有一次有人请他演讲,演讲的题目就是“改造中国的第一步”。梁启超、张东荪等办了一个刊物,初名《解放与改造》,后改称《改造》。新民学会的宗旨是“改造中国与世界”。可见改造中国是当时人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当时,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焦点在于“根本解决”还是“点滴改良”,是按照马克思主义学说发动革命还是按照实验主义办法进行改良。
  改造中国在当时是一种十分普遍的社会思潮。五四运动前后特别是五四以后出现的种种主义、主张,都是这个普遍性政治思潮的具体表现,也可以说是对改造中国问题交出的一张张答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里有十月革命、五四运动的影响,但根本原因是社会大变革的需要,是社会变动加剧和深化的一种表现。马克思主义和其他各种社会政治思潮的输入,使中国的思想界异常活跃,各种思潮汹涌而来,争奇斗艳,各种政治方案都摆在了中国人的面前,任人们比较取舍。这种思想上的解放是社会大变革的前奏。
  在纷然杂陈的各种社会思潮中,马克思主义经过斗争不断扩大了影响,中国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斗争中日益明确。这个过程是在历史发展中自然形成的,当然在人类社会里所谓自然形成不是盲目的,它包含着适应客观规律的人为努力。人们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都要确定方向、目的,决定实现目的的方法、步骤。我们把这些看作是人民的选择。中国未来的政治向何处发展,是经过政治上思想上的反复斗争、相互比较,择其为当时所适用者而逐渐明确的。这就是人民的选择,或历史的抉择。而首先是人民中先进分子的选择,接着是多数人的行动。
  我们从这样一个大的历史背景下考察中共成立前后国内思想界的三次论战,可以清楚地看到先进的中国人在论战中明确了什么,选择了什么,他们在当时的选择直接制约着中国政治的继续发展。
  关于问题与主义的争论。李大钊和胡适的主要分歧是:(1)要改造中国,问题多得很,是根本改造、根本解决,还是一个问题一个问题地去解决?(2)改造中国要不要主义作指导?是要有确定的方向和目标,还是只要解决具体问题不问方向?李大钊主张,改造中国要从经济组织、经济构造上进行根本的改造,要以布尔什维克主义、马克思主义作指导。陈独秀指出,主义问题也就是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