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

第67部分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第67部分

小说: 阿毗达摩四十九讲 玛欣德尊者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这里,我再讲一个因为邪见而偏离正道的一个故事,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在1995年年底,大概就是1995到1996年期间,当时缅甸帕奥禅林来了一个以色列的犹太人。其实在西方世界里面,犹太人是很早接触佛教的一个民族,例如:三界智、向智尊者,他们都是属于犹太人。这个犹太人去了帕奥禅林,他的巴拉密真的很好,在几乎一个星期之内他就已经证得禅那,他的巴拉密真的非常好。然后他又很精进地修行,不久他就修完了名色法,进入了修缘起的阶段。然后他就观照他的过去世。当他观照他的过去世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他的过去世既是很令人震憾的,又很令人叹息的。他观照他的过去的前五世,那个时候他投生在印度,而且正好是佛陀在世的时候。在那一世当中他出家成为了比库,而且他的巴拉密也很好,在那一世他拥有了四种禅那,四种无色界定,也修得了五神通,同时他的观智也修到了行舍智saï;khàrupekkhà¤àõ;a。在那一世当中,如果他愿意的话,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证得果位。然而,由于他看到佛陀的种种功德和相貌庄严,他的心很倾向于想要在未来成佛,于是他发了个愿,他希望成佛。他把他的想法去问了佛陀,然而佛陀没有给他授记,只是说:“你可以自己决定。”我们可以看这位禅修者,这位比库当时在佛陀在世的时候他具足了种种被授记的条件,例如:他投生为人,投生为男人,他是一个出家者,他相信因果,他拥有八定、五神通,他的观智修到了行舍智,他也有很强的意愿想要成佛。但也许佛陀看到后来他的一些事情,所以没有给他授记。在那一世去世之后,由于他精通各种禅那,死了之后就投生到梵天界。当他投生到梵天之后,他就思维:“我要行菩萨道,我要成为菩萨,我要利乐众生。然而在天界这么快乐的地方,是不容易成就菩萨道的,不容易圆满巴拉密的。”于是他就透过决意死提前缩短他的生命,再投生到人间。当他投生到人间的时候,根据后来的时间推算,大概人间已经过了一千多年了。那时候他投生在应该是斯里兰卡那边,因为从他看到的影像应该是属于斯里兰卡那里的影像。那个时候,僧团还很兴盛,那个时候僧人的威仪也很好,而且在那个年代还有阿拉汉圣者存在。那一世他也很早就出家,然后透过背诵经典,结果他也通达了三藏,他的学识非常好。然而有一次,他在道心和果心方面,就这个问题上,他和一位阿拉汉圣者发生了争执,就是大家的意见不同。那位圣者是透过自己的经验、实证认为是这样,但是这一位比库认为在经典里是这样记载的,所以他就否定,由于那个时候他还是凡夫,所以他很恨那个圣者,那个阿拉汉圣者,甚至他毁谤。但是幸好他这一种业没有在那一生成熟。当这位比库在临终的时候,幸好他思维自己的持戒很精进,但是很不幸那个时候他又冒出坚持自己那种观点的念头,在他临终时候生起,结果这一种错误的见解成为他投生的障碍业,虽然持戒清净是一种善业,但这种善业由于被他的这种邪见(错误的见解),对于佛法的错误的理解拖了后腿,他投生为人。你知道投生到那里去吗?投生到中东。那一生由于他过去的戒德,就是他前一世的戒德,他投生到一个很富贵的家庭,很有钱。但后来他参加了征战,他也被升为将军。从他在前一世临终所看到的影像,看到他驰骋战场,骑着骆驼,拿着弯刀,他想应该那个是属于中东。他的头包着那个布,所以他就推断那个应该是属于中东。当时他征战,后来就在战争当中被炸死了。在战死的时候,他临终时看到的相就是流出来的血,那时他怀着嗔恨心,英勇呀,他要为圣战而牺牲,怀着那样的心结果就堕入到地狱去。就在地狱里经过了很漫长的时间,但是由于他过去的那些善业,使他很快又从地狱里投生到人间。但即使这么样,我们从时间上推测应该又过了一千多年了。然后他今生投生在一个犹太的家庭,就是这一生。但是由于过去生的关系,所以他年轻的时候,接触到一些东方的禅修的一些体系,他很有兴趣,很年轻就一个人先跑到泰国那里去参访很多的阿姜、名师,也跟很多的阿姜们学习,但是他并不满意。然后他又到了缅甸,他听说缅甸的禅法很兴盛,就到了缅甸。他对其它禅法也没有满意,最后他到了帕奥禅林,由于他过去生的巴拉密,所以他很快就拥有了禅那,然后有了定力之后再去观照名色法,最后再观照缘起,才了解到原来他的过去生是这么样的。他有很强的禅修的资粮,但是由于在修行当中他对佛法的知见拥有错误,所以变成他“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结果他就投生到一个外道的家庭。

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我们学佛的过程中,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很谨慎,正如在十种造功德善业当中,其中最后一种叫做什么?“正直己见。”就是要让我们的知见,要让我们对佛法的了解正确,我们要依照佛陀的说法。也就是我们要避开常见、断见、我见、戒禁取见等等,我们应该对佛法僧三宝,对因果要有信心。

这是种种的邪见,我们就讲到这里。

如果要完全地断除邪见,惟有一个人证得了初果。为什么初果能够断邪见呢?因为一个初果圣者在修名色识别智的时候,他已经透彻地看到了究竟名法和色法,他还会不会认为五蕴有个实在的我呢?不可能了。他已经能够见到过去世跟今世的因果关系,见到今世与未来世的关系,他还会不会怀疑因果呢?他不可能怀疑。而且他确实透过修习戒定慧的道路而证得了圣道、圣果,他还会不会相信那些,例如:苦行、祭祀等等能够导向解脱?他也不会了。由于他通过实践而证明了、断除了疑,断除了邪见,那么我们可以说初果圣者断除了三种最粗的(最粗糙的)烦恼,即:第一有身见,第二戒禁取见,第三是疑。因此要断除所有这些邪见,惟有在初果的时候才能够连根的拔除。

下面我们再讲另外一种心所:慢màna。

这里的慢不是快慢的慢,这里的慢是傲慢的慢。也就是骄傲,自大,自满,自负。慢的特点是骄傲;作用是高举自己或者抬高自己;表现为自负,自以为是。慢就好比是发了疯,它属于贪根心。一个人拥有了傲慢心,他往往只看到自己的优点或者过度地夸大自己的优点、看到自己的长处。透过抬高自己而看不起别人,轻视他人,看低他人。慢往往是在跟他人对比的时候,由于看到了自己的长处或者认为自己拥有长处,或者看到别人的缺点、看到别人的不是,然后慢心就生起了。慢通常是透过对比而生,有时候也会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而感到骄傲,这也是属于慢。

慢依对象可以分为很多种,例如:对出身感到骄傲。这一种特别是在古代的印度,古印度分为四种种姓,叫做Vaõ;õ;a。Vaõ;õ;a的意思是颜色,但是它也表示种姓。婆罗门Bràhmaõ;a ,他们自以为自己是梵天之子,由梵天的口生,天生就高人一等,就犹如他们说的婆罗门至上。这一类的人对出身感到很骄傲;

再下来就是刹帝利Khattiya,这一类就是国王、武士阶层;再下来叫做Vessa,就是吠舍;最下一层叫做Sudda首陀罗,首陀罗是最低等的。一般在古印度高等的种族看不起低等的种族,出身高贵的看不起出身低贱的。对自己的出身、对自己的家庭背景、对自己的民族感到骄傲,对自己的族姓感到骄傲。在现在,这种傲慢、这种骄傲在我们身边还是很普遍。虽然我们的国家现在并没有种族、种姓的,但是我们仍然会有这种骄傲。如果你的家很有钱,你就会看不起没有钱的人;出生在城市里的人、大都市里的人就看不起乡巴佬;如果你的家出生于书香门第,你的家有教养,就看不起那些没有教养的,他们的家庭如果是农民、是工人等等,那么你就看不起。乃至现在的很多小孩子都会对比:“我的爸爸开着名牌的汽车来接我,你的家人开着没有牌子的车或者你的家连汽车都没有。”这样的话变成由于出身他们感到骄傲。

第二是对财富感到骄傲。自己有了钱就感到了不起,看不起那些贫穷的人。而对于那些没有钱的人来说,他也感到自卑,感到没钱就没有势,说话都不敢说大声。那些有钱的人就感觉到特别了不起,呼风唤雨。

第三就是对容貌感到骄傲。漂亮的人往往自以为自己的容貌很漂亮,他们会看不起那些丑陋的人。例如:长得白的人看不起长得黑的人,长得高的人看不起矮的人,长得漂亮的人看不起丑陋的人,乃至那些年轻的人看不起那些比较老的人。这类是对容貌感到骄傲。

还有对学识感到骄傲。例如:那些读过书的人看不起没读书的人,有才华的人看不起没才华的人。甚至只要你读了书,你会这个也看不顺眼,那个也看不顺眼,是不是?有句话叫做“同行多妒忌”,然后呢?“文人常相轻”。读多书的人往往就是这个爱批评,那个爱批评,是不是有这样的特点?因为自以为自己很有学识,所以他爱批评这个,爱批评那个。

傲慢到底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傲慢往往会使一个人变得很下贱,甚至有时候会堕入恶道。在这里我们就讲一个因为傲慢而堕落的故事1。在很久很久以前,在过去佛的时代,咖沙巴佛(Kassapa)的教法时期,那个时候Kassapa(迦世佛)已经入般涅槃。后来有两个青年,他们是两兄弟,两兄弟出家,做哥哥的叫做Sodhana,做弟弟的叫做Kapila,这两个兄弟一起出家,依靠一位长老而出家,后来又受了具足戒。由于他们受了具足戒成为比库之后,他们就必须履行两种义务,一种叫做Gantha… dhura,一种叫做Vipassanà…dhura。也就是作为出家人,要么就应该学习三藏,要么就要修行、就要禅修。当时,做哥哥的Sodhana,他就想到自己的年龄比较大了,于是他就选择禅修,从那位长老那里学到了业处,然后他就很精进地依那位长老学习,证得了禅那。后来又修Vipassanà、修观,最后他在那一生当中断尽了一切烦恼,证得了阿拉汉果。

做弟弟的叫做Kapila,他就认为现在我还年轻,等我老了我再修行,于是他选择了学习。他就从导师那里、从长老那里学习三藏、背诵三藏。由于他很聪明也很有才华,很快就学得很好,成绩很优越,很快就把三藏都背会了。然而当他有了学识、有了才华之后,他并不是用在修行上,他喜欢经常给人说法,于是就引得很多人的恭敬、供养。结果由于他太有名气了,很快他就被名闻利养所淹没了。由于他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受到很多人的供养、礼敬,他看不起那些默默无闻的人(那些默默无闻的禅修的那些僧人们、那些比库们),由于他有了名闻利养,有了名气,就开始勾结朋党,然后就党同伐异,而且经常爱指责、爱批评、爱看不起其他那些修行的人,这样,其他的那些僧人,那些僧众,由于知道他的坏脾气,知道他很傲慢、很了不起,很多人、那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法的人都不想跟他在一起,也敬而远之。有一天,轮到僧团选到他去诵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