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短篇H文电子书 > 寿份无量 >

第4部分

寿份无量-第4部分

小说: 寿份无量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只极短的时间,便会烧毁多劫中辛苦积累的功德,更要在很长时间中在地狱等恶道轮回。一「剎那」是一次弹指时间的六十五份之一,大约是六十五份之一秒左右;也就是说如果对师长瞋恨只一弹指这么短的时间,便会毁去过往六十五劫所积善业,更要在六十五劫中受苦。在《金刚手灌顶经》中,大势至大士问佛陀:「世尊,如果有人轻视师长,会有甚么果报呢?」,佛陀却答说:「大势至,如果我如实地回答的话,一切天众、人等在听后都会因受不起惊吓而昏倒!」。由此可知,对师长生恨会有很严重的果报,对父母生恨亦然。这些痛苦的果报,并非上天给我们的惩罚,而是自然的因果定律。如果我们伤害一般的众生,已经会感召极痛苦的结果。师长及父母对我们的恩德极重,如果伤害他们,所召之果报则更加严重。在因果定律中,杀生的果报已极严重,但若杀害父母,则更属五无间罪之一种,与伤害佛陀等最重罪业并列。
  要供养父母福田,我们可以以双亲喜爱的东西供赠,并为他们办事承侍。只要是不违反道德的事,我们应尽力满足父母的要求。在平时,我们应多关怀父母。如果并不同住,我们也可以多打电话与父母聊天。对天下的父母而言,最大的礼物莫过于子女成材,所以我们好好地做人也是一种好的供养。总之,我们应努力令父母欢喜快乐。这不但是为自己积集福德,也是报父母恩的表现。对在家人来说,这也是在积集自己的子女未来对我们有孝道的因缘。
  即使父母已不在人世,我们仍有各种方法利益及供养他们。如果我们以受于父母的这个身体广作善行,尤其是礼佛及捐血等身体所作的善行,亦会直接令已往生的父母得益(注:有关报父母恩的开示,读者可参考法师著作《孝份无量》)。
  除了对师长及父母供养侍奉外,我们亦可透过供养三宝而积累福德,例如在佛像前献供燃香、花、灯及水果等。佛像虽然并不是真的佛,但我们可以透过佛像而积聚向佛献供的功德。佛陀并不需要我们供上饮食,也不会因我们上供奉承而特别对我们慈爱,因为祂们的悲心是平等的。在佛前供养,为的是我们自己积集福德,而并非诸佛有所需要。这情形犹如农夫对土地百般照顾,为的是自己收成,并非为了土地而做。我们亦可赞助印赠佛经、建造寺院、僧人教育、供僧及资助弘法活动等,这些都属于供养三宝的类别。

  修持布施善行
  单只给予他人东西并不是圆满的布施善行。布施之真义,在于施舍之心。布施是菩萨六度圆满之一种,能积不可思量之功德,且能令我们破除悭执,利益极大。
  布施分为财布施、法布施及无畏布施三类。在家者应以财布施为主,出家者应以法布施为主,但这并非说出家人不准进行财布施,只是指出家众不应重求财以施之意。在三种施舍中,最殊胜的是法布施,无畏布施次之,财布施再次之。
  财布施并不狭指金钱的布施。但凡物质的施予,例如为贫者施财、为饿者送食、为渴者给水、为病者赠药,这些都属于财施的范围。
  有一些东西是不适宜布施的,它们包括对受施对像并无益处的物质、僧人自己的法衣、师长特赐予自己的物品、毒药、兵器等都是不恰当的布施品。
  我们除了以实物为利益众生而布施,同时亦应于观想中布施,这也一样可以得到福德,所以我们应二者并行。的确缺乏财资者,可多作观想布施;但有布施实物的能力者,不应只止于在观想中行施。事实上,我们并不需要是大富人才可行施,即使对小虫施予一片树叶或对蚂蚁施予一匙糖粉,都可以生出很多福德,而且人人都有能力办到。我们若能把财布施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每天都作多多少少的布施,哪怕每次只施一颗饭粒予一蚁,将会为自己的未来及现世福乐带来很大的好处。衲认为大量的布施固然好,但却未必常常能做到;反而日积月累地每天作一点点小布施,细水长流地便能积下广大功德。
  财布施不单能积功德,且有其它益处。如佛典中说:「由施遮止饿鬼趣,亦断一切贫困因」,这是说布施不单是长寿之因,且能断除今生与未来生贫困缺乏资财的业因,也息灭未来生堕饿鬼道中的恶因。因果是奇妙的定律,如果你布施越多,反而会得到越多。
  我们虽说在家人以财布施为主,但并非说在家人不能行法布施。大家不要以为只有大法师登座说法才算是法布施。我们在每天读经、持佛号或诵咒时,可以观想天众、非人等来临听闻,这便是在观想中进行法布施。如果所在地刚巧有昆虫、猫、狗等听到,则是实际上的法布施。又如我们在与亲友来往时,依情况谈及一些令他们信仰佛法的内容,甚至不提及佛教名词,单单令他们的爱心、忍耐等善德得以增长了一分,也属于法布施,这些我们都能做得到。对身边的人,我们作法布施必须视乎情况,不应对不信佛法的人强行推销佛法,也不可能神经错乱似地对人日夜诵念佛经。我们大多人并无资格正式登坛说法,所以宜在生活对话中谈及慈悲、忍耐及爱心,这样的话对佛教徒或非佛教徒都有利益,既不会逆耳或令人反感,而且恐怕不易说错。此外,若我们以金钱资助弘法活动、僧人教育或印经等,虽并非直接的法布施,但却因间接与法布施有关连而能得法布施的功德。
  无畏布施,是指令众生免于各种怖畏,例如在火场中救人、对面临被宰杀烹食的动物放生等等善行。这些善行也是我们有能力办得到的,譬如见一只飞虫掉在水中,我们只须弯身动一下指头,便能令牠免于水难而得生,又如买回鱼、虾等水族而放生,这些无畏布施我们可以轻易办到。放生等无畏布施,既能令功德增长,也能令寿量增长,因为令众生脱难延生与自己的长寿有极为直接的因果关连。
  衲经常提倡捐血、赠药及承诺临终捐赠器官等善行。这三种善行在布施物的角度来说,应归类为财布施;但因为它们能令他人免于死亡之怖畏,故亦可说是无畏布施。这三种善行同时可以积集财布施之功德、无畏布施之功德及因令众生延长了生命而令自己寿量增长的益处。此外,捐血及临终捐赠器官二者,所布施的正是本来源自父母身体的东西。这两种善行能令不论是在生与否的父母得益,故也可说是对父母福田的供养。有关布施善行,佛法中有不少开示,但今天因时间之限只能说这么多(注:有关布施的详细开示,可参考法师著作《福份无量》;有关捐血及捐赠器官之功德,可参考法师著作《孝份无量》)。

  如何延长寿量
  要延长寿量,有多种不同的方法,现在我们将会一一提到。

  戒杀与不伤害众生
  在各种具延寿作用的法门中,最有奇应的莫过于戒杀及不伤害众生之善行,它们是最直接能导致长寿及中断夭寿业因的方法。
  我们常常听到有人自称为「三宝弟子」或「佛教徒」,但这些名词的定义是什么呢?如果不明白「佛教徒」的定义,单单自称为「佛教徒」是没有丝毫意义的。如果不具备一个「佛教徒」的基本条件,单单自称为「佛教徒」,不论你重复说多少次,也不会令你成为一个真正的「佛教徒」。「佛教徒」或「三宝弟子」的定义,不是指单单参加过一、两次皈依仪式,也不是说你天天上香膜拜泥造的像、口念佛号等。「佛教徒」或「三宝弟子」是指真正在心中对佛、法、僧生起觉受依止的众生。自称为「佛教徒」,就等于是在声称:「我是一个不伤害众生的人!」,因为不害众生是佛陀的最基本教示,也是法的最中心思想和一个佛教弟子的起码要求。佛教也称为「内道」,是内心的修持而非外在的改变。即使你对三藏佛法说得头头是道,著作等身,甚至能披法衣吸引很多人依随,如果你的心中对三宝没有真正的依止觉受,也绝不能称为一个三宝弟子,你所做的任何事绝不可能成为成佛之因。反过来说,一位文盲老婆婆虽然目不识丁,也不可能懂太多的义理,但如果她心中对三宝有依止心,她就是一个完全名实相乎的三宝弟子。所谓对三宝的依止,并不指对佛像盲目地膜拜。三宝中以法宝为主要依止对像,而依止法宝是指依法奉行,法宝的最基本正是不害众生的精神。如果自称为「佛教徒」,却又伤害众生,这便等如自打嘴巴,因为伤害众生这行为正显示你连最基本的佛法也未曾依止奉行。
  戒杀及不伤害众生,是皈依三宝的基本学处、十善业的首项及居士五戒的第一条,也是导致长寿的最直接因素。没有任何延寿方法比戒杀来得更有效、更见成果及更直接的了。如果一面修持长寿本尊等法门,又同时伤害生命,这等于是一面在努力积集长寿的因,同时却又在造强而有力的短寿之因,就似是一个笨商人每天辛苦地赚上十元,却天天把一张一张的一百元随便丢进垃圾桶同样的道理。如果这样地修,怎么修也不会见成效!
  我们今天所说的戒杀,对像泛指一切六道中的生命乃至圣众的化现肉身,下至似乎微不足道的一只小蚂蚁,上至诸佛的应化身相。有些人认为畜牲并没有与我们类似的生命,或说牠们与人类不同,所以便可以随便杀害,这是一种可笑的谎言。一尾鱼会呼吸,我们也会呼吸;一尾鱼需要食物,我们也需要饮食;在受伤时,我们会因痛而呻吟不已,一尾鱼也会在受伤时痛苦地挣扎;在这么多的共通点上,说畜牲在生命本质上与我们不同,是没有道理的,衲从未听过比这说法更无根据的谎言。也有人说鱼类并无与人类近似的感官,所以不会感到痛苦,这也是无真实性的想法。我们不可以说因为某种生物与我们不同,便可以肆意加害。也有人把钓鱼及打猎作为周末的娱乐;但在杀害另一个生命成为你的娱乐时,你的生命其实是可悲的,试问一个正常人的生命怎么可能会因另一个生命的结束而变得丰盛起来呢?也有人说:「我并不杀死鱼类,我只是以钓取牠们为娱乐,捉到后我便会把牠们放生,所以我并没有杀生!」,仿佛这种行为就十分慈悲似的。试想想:如果有一个人把你的子女以铁穿透身体,把他们吊起来肆意玩弄一下,再把他们放走,你会有甚么感受?这些动物与你的子女并无不同,牠们也是在六道中求乐畏苦的生命,所不同的只是外相而已。你今天所打的鱼,也或许正是你去年死去的母亲,这有甚么不可能的呢?
  我们各因个别情况,未必能茹素,但我们至少应戒除直接的杀生,包括钓鱼、打猎及去海鲜餐馆挑选活的水族而杀烹或由他人代杀等。
  在杀生时,我们先有一个可杀的对像,心中生起一念:「这是一条美味的鱼!」,然后基于食欲(贪念)而起杀机,而自己操刀或命人代杀,最后这尾鱼死了,这杀生行为便是一个完整的杀业,会带来极大的果报。如果上述各条件并不完全具备,则并非一个完整的杀业,例如在意外地踏死了一条虫的情况下,心中既无认定对像,也没有基于贪、瞋、痴等烦恼而起杀心,所以并非一个完整的杀业。
  一段完整的杀业,会带来四种可怕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