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灵素微蕴 >

第14部分

灵素微蕴-第14部分

小说: 灵素微蕴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耳聋解

张氏,少因半产,下血虚损。中年腹中郁满,头目昏晕,咽喉有物如草。后因媳女
卒病,惊悸火发,自肩上项,升腾耳后,右耳遂聋,数日左耳亦病滞塞,怒则更甚。头
面麻痒,如蜂蚁纷挠,心烦生躁,则头上汗流,膈右烦热,胶痰瘀塞,食下胸闷吐酸,
项脊筋疼,饥则心空气馁,酸水浸淫,心神慌乱不寐,寐必手足麻软,醒后不能转移,
腿胫骨髓空虚,筋脉酸楚,膝踝浮肿,小便赤涩。病半年矣。

此缘土湿火升,清陷浊逆。阴阳应象论:北方生寒,在脏为肾,在窍为耳。耳为肾
官,亦为心官,金匮真言论:南方赤色,入通于心,开窍于耳。肾藏精,心藏神,神为
阳,精为阴。阳清而阴浊,清气上升,则孔窍空虚,浊气上逆,则孔窍闭塞,空虚则善
听,闭塞则莫闻。而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则浊,阳生则清,清则必升,浊则必降。
盖水为纯阴而内含阳气,此气左升,则化木火,是清阳出于浊阴之中也,火为纯阳而中
抱阴精,此精右降,则化金水,是浊阴生于清阳之内也。肾水之内,一阳常升,心火之
中,一阴常降,七窍空虚,但有清阳布获,而无一线浊阴,稍生闭塞,是以声入耳通,
钜细必闻。非水火相济,精神互交,不能如是,故耳以一窍而并官心肾。

心为君火,相火者,君火之佐也。胆以甲木而化相火,随君火而交癸水,君相下根,
则精温而清升,神肃而浊降。神胎于魂,魂藏于血,血统于肝,肝胆之气,表里相合。
血脱则温气亡泄,魂虚木陷,不能生火化神,则心君浮动,常有升摇之意,而温泄胆寒,
甲木失其培养,君相感应,亦将飞腾。其头目昏晕,咽喉梗碍者,皆甲木飘扬,根本不
秘之象也,但未全逆耳。偶因惊悸卒发,君相同奔,浊气上逆,孔窍冲塞,是以重听不
闻。少阳之脉,循耳后而下肩项,甲木逆冲,由经倒上,故相火升炎,自肩项而绕耳后

· 
55 ·


素灵微蕴卷四 


也。君相下行,肺金敛之也。肺自右降,相火上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故先聋右耳。
胆自左升,续则渐及本位,故后聋左耳。怒则胆气更逆,是以病加。甲木郁升,浊气纷
乱,故头面麻痒,如蚁动蜂飞。火能上泄,金不下敛,故头上汗流。肺被火刑,故膈右
烦热。君相虚浮,故心慌胆怯,不能寐也。

究其根原,总由阳衰而湿旺。太阴以湿土主令,而清气左升,则化阳魂,阳明从燥
金化气,而浊气右降,则生阴魄。盖肺金藏气而含魄,胃为化气之原,气清则魄凝,肝
木藏血而含魂,脾为生血之本,血温则魂见。气之清者,生水之基,故精孕于魄,血之
温者,化火之根,故神胎于魂。火旺则土燥,水盛则土湿,燥济其湿,则胃降而脾升,
湿夺其燥,则脾陷而胃逆。血脱温亡,泻其化火之根,火衰水盛,精脏生寒,寒水上泛,
脾土滋湿,湿夺阳明之燥,脾陷胃逆,故君相拔根而肺失收藏之政也。

胃土不降,浊气右填,肺津郁遏,凝为痰涎,蒸以君相之火,则胶塞不流。脾湿不
化水谷,食下而中焦郁胀,肺胃更逆,故胸膈壅闷。肺气不得前下,逆而上冲,后侵太
阳之部,故项脊筋疼。肾主髓,《灵枢·决气》:谷入气满,淖泽注于骨,补益脑髓,是
肾为髓之下源而肺为髓之上源也。肺郁化痰,无缘下生肾水,故骨髓空虚。脾陷木遏,
筋脉不舒,故觉酸楚。脾主五味,入肝为酸,土燥则乙木直升,土湿则乙木曲陷,吞吐
酸水者,湿土而遭曲木,温气抑郁之所化也。谷消气馁,胃虚心空之时,乙木郁冲,故
酸水泛滥。阳气不得下达,阴凝气滞,故膝踝浮肿。寐而中气愈郁,不能四布,故手足
麻软。水源上竭,膀胱空涸,而乙木遏陷,疏泄不行,是以水道淋涩也。

《灵枢·决气》:液脱者,脑髓消而胫酸,精脱者,耳聋。今骨髓空虚,膝胫酸楚,
孔窍闭塞,音响不闻,浮①据经语,参以当年失血,甚似精血脱亡,阴虚阳盛。不知亡
血失精,泻其阳根,水寒土湿,胃逆火升,故令病此。《灵枢·邪气脏腑病形》:十二经
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窍,其别气走于耳而为听。而胆脉下行,正
由耳旁,《灵枢·卫气》:足少阳之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胃降则胆木下达而
耳听,胃逆则胆木上盘而耳聋。以耳者宗脉之所聚,胃者十二经脉之海,宗脉浊降而清
升,机在阳明。通评虚实论: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手阳明之燥衰,足
阳明之湿旺,胃不化气于燥金,而化气于湿土,此头痛耳鸣,九窍不利之原也。

张氏病,为制燥土降逆、清金敛火、暖水升陷、疏木达郁之方,晨起净鼻,右耳响 


①浮轻。
· 
56 ·


素灵微蕴卷四 


声如雷,豁然而通。鸟语蝇声,聒耳喧心,盘水洗面,波涛漰沛。此以久塞之窍,忽得
清空,虚灵乍复,无足为怪。《晋书》:殷仲堪父,名师。尝病耳聪,闻床下蚁动,声若牛
斗,亦由宿障新开,是以如此。午后气平,声闻如常。接服十余剂,加椒、附温下而康。

目病解

玉楸子中外条固,夙无苛殃。甲寅八月,时年三十,左目红涩。三日后白睛如血,
周外肿起,渐裹黑珠,口干不饮,并无上热烦渴之证。延一医诊之,高冠严色,口沫泉
涌,以为大肠之火,用大黄黄连下之,不泄。又以重剂下之,微泄,不愈。乃意外有风
寒,用滚茶一盆,覆衣熏蒸,汗流至踵,不愈。有老妪善针,轻刺白珠,出浊血数十滴
如胶,红肿消退,颇觉清朗,前医犹谓风火不尽,饮以风燥苦寒数十剂,渐有飞白拂上,
如轻雾蒙笼。伊谓恐薄翳渐长,乃用所谓孙真人秘方,名揭障丹,一派辛寒,日服二次。
又有熏法,名冲翳散,药品如前,煎汤热覆,含筒吹熏,取汗如雨,每日一作。如此半
月,薄翳渐长渐昏,蟹睛突生外眦,光流似电,脾阳大亏,数年之内,屡病中虚,至今
未复。

此缘阳泄土败,木陷火亏。金匮真言论:东方色青,入通于肝,开窍于目。《灵枢·脉
度》:肝气通于目,肝和则目能辨五色矣。目官于肝而实窍于心,解精微论:心者,五
脏之专精,目者,其窍也。盖肝藏魂,肺藏魄,肾藏精,心藏神。肾为阴,心为阳,五
行之性,阴静而阳动,静极则阴凝而为精,动极则阳发而为神。方其半静,精未凝也,
而精之阴魄已结,方其半动,神未发也,而神之阳魂先生。《关尹子》:精者魄藏之,神
者魂藏之,即此理也。阴静则精凝而为幽,阳动则神发而为明,神魂者,肝心之阳,故
并官于目。心以丁火而含阴根,降则化水,肾以癸水而含阳根,升则化火。火降而化浊
阴,必由心而之肺,水升而化清阳,必由肾而之肝。有阳必升,无阴不降,升则下浊,
降则上清。阴浊则暗,阳清则光,清阳之位,微阴不存,而后神魂发露而为明也。清阳
上升,必由于脉,脉之沉者为经,浮者为络。头上经络,清升浊降,是谓纯阳,而诸脉
皆属于目。《灵枢·邪气腑腑病形》: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孔
窍,其精气上走于目而为睛,是周身之阳,无不由脉而上升于目也。而诸脉之升,则由
于心,以心主脉而窍于目,故诸脉在胸则皆属于心,在头则皆属于目,心目者,同为宗
脉之所聚也。阳由脉升,则清明在上,以神生于阳而阳旺于火。少阴者,君火也,太阳

· 
57 ·


素灵微蕴卷四 


者,寒水也,少阴以君火主令,降则下温而不寒,太阳从寒水化气,升则上清而不热。
君火之降,必协甲木,甲木化气于相火,君令臣随,自然之理。君相之降,司之于金,
金主收而水主藏,收令旺则君相之火由金而归水,神交于精。深根宁极,而后太阳之上
升者,清虚而不乱,火清则神宇泰定,而天光发矣。手大阳以丙火而化寒水,升则火清。金气不
降,则君火上炎而刑金,相火秉令,甲木亦逆,肺金被克,收令不行。火随经上,营血
沸腾,白睛红肿,阳光散乱。清气陷遏,浊气郁升,云雾迷漫,乃生翳障。火退清升,
云消雾散,翳障自平。阳衰气滞,云翳不退,障其神明,神虚不能外发,久则阳气陷亡,
神去而明丧矣。

左目者,阳中之阳也。阴阳应象论:天不足西北,故西北阴也,而人右耳目不如左
明,地不满东南,故东南阳也,而人左手足不如右强。阳者其精并于上,则上明而下虚,
故其耳目聪明而手足不便也,阴者其精并于下,则下盛而上虚,故其耳目不聪明而手足
便也。以东方者,金水既衰,木火方旺,清阳当令,神魂畅发,此升魂所以为贵而降魄
所以为贱也。而阴魄右降,阳魂左升,全赖中气之运。中气运转,胃降脾升,则金收西
北,阴从魄敛,木生东南,阳自魂发,浊阴归地,清阳上天,《亢仓子》所谓清而能久
则明也。阳衰土湿,中气莫运,则升降迟滞,四维不转,水陷火逆,是以目病。水陷则
乙木与庚金不升,火逆则甲木与辛金不降。木主血,金主气,乙木庚金不升,则气血之
清者下陷,甲木辛金不降,则气血之浊者上凝,翳膜凝结。中气未败,俟其浊降清升,
则明复翳退,弗为害也。乃火已降矣,犹以苦寒泄于下,辛燥汗于上,内外铲削,元气
败竭。辛金甲木,永不能降,庚金乙木,永不能升,则阳常下陷而阴常上逆。头上经络,
浊阴冲塞,气血凝涩,津液堙瘀,翳障层生。阳神蔽锢,而光明损矣。

《灵枢·决气》:气脱者,目不明。气统于外而根于中,人身下则肾气,上则肺气,
中则胃气,外则卫气。气盛于外,故悉统于卫,而卫生于谷,故并根于中。卫气夜行于
阴,昼行于阳,常随中气出入。其行于阳也。平旦寅初从足太阴之经而出于睛明,睛明
在目之内眦。故目张而能视。卫出于目,则上下中外之阳随而俱升,阳盛则日月淑清而
扬光矣。中气亡泄,诸阳俱败而不升,故目不明也。五脏生成论:肝受血而能视,以血
藏温气,升则化火,魂舍于血而神生于魂也。二十难:脱阴者目盲,以阳根于阴,阴脱
则阳根绝也。而究其根本,悉关中气。

后世庸工不解,或谓火盛,或谓阴虚,是以天之中央在燕之北与越之南也。至于火

· 
58 ·



素灵微蕴卷四 


退昏翳,全由阳败,而再服清润,不亦谬乎。眼科如《原机启微》,一字不通。张子和、
刘守真之论,更属荒诞。薛立斋妄载《医案》之中,赵养葵、吕用晦等谬加赞扬。继以

《证治准绳》、《眼科全书》、《审视瑶函》、《银海精微》、《龙木禅师》诸书,真介葛卢、
管公明所不解也。而九域传诵,业此名家,从此目病之人,皆变离朱而为瞽旷矣,何图
天壤之间,又有孙真人《秘谈》一书,更出诸人之下。今《千金》具在,岂思邀仙灵,
而为此厉鬼耶!庸愚醉梦,习之以胶人目,谓非酷欤! 

眼病悉在经络,其赤肿疼痛,皆手太阴足少阳二气之逆冲也,法宜清胆肺而降冲逆。
至于中虚下寒,则全宜温燥,白珠红肿,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