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

第67部分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第67部分

小说: 中国思想通史 第二卷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在八龙中,负“无双”盛誉的荀爽,共与李膺一书,最足代表颍川荀氏
家传的“避就”之隐。后汉书李膺传载:
“陈蕃免太尉,朝野属意于膺。荀爽恐其名高致祸,欲令屈节
以圣乱世,为书贻曰:‘??顷闻上帝震怒,贬黜鼎臣,人鬼同谋,
以为夭子当贞观二五,利见大人,不谓夷之初旦,明而未融,虹蜺
扬煇,弃和取同。方今天地气阴,大人体否,智者见险,投以远害,
虽匮人望,内合私愿。想甚欣然,不为恨也。愿恰神无事,偃息衡
门,任其飞沈,与时仰扬’。”
荀爽深于易义,故书中多引易义。其易传一书,上接费氏之传,而下开
王弼易住,与正始之音,有甚深关系:固不仅书中所揭示的“怡神偃息,与
时抑揭”的生活态度,为后来林下诸贤如山涛嵇绍等开一条先路而已。荀爽
居官之后,所上奏疏,论三年之丧,论尚主之仪,论采女猥多,论臣僭君服,
均非当时紧要问题,故其所论虽非避实就虚,然而却是避重就轻。其后荀悦(爽
兄俭之子)作申鉴,亦多茹而不吐之语。而论尚主一节,更为直承其季父之作,
当是传家之学。
与荀淑同卷的锺皓,李膺常叹以为“至德可师”,范书说:“皓曰,‘昔
国武子好昭人过,以致怨本。’卒保身全家,尔道为贵。其体副所安多此类
也。则其明哲保身之道,与荀氏同风。与荀淑同卷的另一人是陈实,其名声
之盛,尤出荀淑之上。但细案实传,其为人并无奇节伟行,不过“善则称君,
过则称己”而已。然而这一点,正合乎道家“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的处世哲学。我们看他往吊中常侍张让父丧一事,可以知道他是很能够“与
时抑扬”的。实传称:“灵帝初,大将军窦武辟风为掾属。时中常侍张让权
倾天下,让父死归葬颍川,虽一郡晕至,而名士无往者,让甚耻之,实乃独
吊焉。及后复诛党入,让感实故,多所全宥。”这与荀爽就董卓之征,有异
曲同工之妙。
自荀淑以下,锺皓,陈实,都是颍川人,他们都是一个类型的人物。他
们与郭林宗,在“保身怀方”一点上,是彼此相同的。
至于徐稚,则干脆是一个隐士。但他在吊丧时的“只鶏絮酒米饭白茅”
的公式,正与严子陵的五月羊裘,有同样的广告作用,虽不见丧主,不告姓
名,而商标具在,人必知其为“南州高士徐孺子”。隐身而不隐名,就是名
士之所以为名士的缘故。他曾托茅容转言郭林宗,说:“大树将颠,非一绳
所维,何为栖栖,不遑宁处?”这话,是在黄琼会葬时说的,琼卒于桓帝延
熹七年,在第一次党锢前二年,那时正是郭林宗最活耀的时候,及党事起,
林宗遂转趋消极,闭门教授。可见这话对林宗是发生了作用的。
在第二节、第三节中,我们已经指出郭泰是当时清流的领袖,诸名士的
谈宗,其品题学风,曾莫可匹敌,风靡一世。所以自徐稚黄宪以下这许多人,
只能看作是郭泰的一道同风者,他们虽与魏晋清谈有血缘关系,然而使清议
转而为清谈的契机人物,我们仍得认定乃是当时的谈宗郭泰。郭泰的生活态
度,在许多地方,与上述诸人相似。颍川荀氏这一类型,避重就轻,保身圣
家,正与郭秦的虽善人伦而不危言核论相似;陈实独吊张让父丧,训譬梁山
君子,正与郭泰受凶德贾淑之吊,慰勉犯法见斥的学生左原相似,同是所谓
“贞不绝俗”。周勰向栩之流的玄虚任达,外表似与郭泰的褒衣博带,奖训
士类不同,而精神上的虚无倾向则并无二致。所以郭泰在生活的消极一面,
正是汉末那些隐逸君子与随时抑扬的明哲之士的集合体。试看一看郭泰对汉
末大局的观察与其自己处身的表白的那一番话,便足以证实我们的看法。
“(宋仲)劝林宗仕,泰曰:‘不然也。吾夜观乾象,书察人事,
天之所废,不可支也。方今卦在明夷,爻直无用之象,潜居利贞之
秋也。独恐沧海横流,吾其鱼也。吾将岩栖归神,咀嚼元气,以修
伯阳彭祖之术,为优哉游哉,聊以卒岁者。’遂辞王公之命,阖门
教授。”(抱朴子卷四十六正郭篇,字句与此微异:“或劝之出仕进
者,林宗对曰:‘吾书察人事,夜看乾象,天之所废,不可支也。
方今运在明夷之曼,值勿用之位,盖盘桓潜居之时,非在天利见之
会也。虽在原陆,犹恐沧海流横,吾其鱼也,况可冒冲风而乘奔波
乎?未若岩岫颐神,娱心彭老,优哉游哉,聊以卒岁’。”)(后汉
纪卷二十三灵帝建宁二年纪)
郭泰与荀淑黄宪袁闳等在人事关系上是师友,而人事关系上的师友,也
正是思想渊源上的师友。这一事实,是颇为明显的。
郭泰的学术思想,后世所知道的并不多。范书说他“博通境籍”,后汉
纪说他“蓺兼游夏”,又说“其家有书五千卷,率多图纬星历之事”。可见
他决非章句之儒。从他“书察人事,夜观乾象”一段话来研究,他对图纬星
历之学是有心得的。他又说,“方今卦在明夷,爻直勿用”,则对易经也有
研究。又说,“吾将岩栖归神,咀嚼元气,以修伯阳彭祖之木,优哉游哉,
聊以卒岁”,则又以道家为归宿。再拿他的周游郡国,奖训士类的行为来看,
当初未尝不想“仰慕仲尼,俯则孟轲”,从儒家的面目出现。这些地方,都
与荀爽的为人极为接近。魏晋清谈,以易经、老子、庄子为三玄,而郭秦则
兼究其二。魏晋清谈,儒道兼综,即阮瞻所谓圣人名教与老庄自然将无同,
而郭泰也儒道兼综。魏晋之世,大大地宏揭了戠鑒品题的学风,而郭泰在汉
末即先已予从导扬。综合地看来,郭泰的学术思想的途辙,与魏晋清淡的关
系其他密切,这是可从断言的。
抛开并时人对郭泰的拿祟不说,在后代,对郭泰的批评可以说是毁誉参
半。誉之者如嵇生,说他“学无不涉,名重于往代,加之以知人,知入则哲,
盖亚圣之器也。及在■世,栖栖惶惶,席不暇温,志在乎匡断,行道与仲尼
相似”,又说,“林宗存为一世之所式,没则遗芳永播”:毁之者,如诸葛
元逊,则说“林宗隐不修遁,出不益时,实欲扬名养誉而已。街谈巷议以为
辩,讪上谤政以为高,时俗贵之,歙然犹郭解原涉见趋于囊时也”,又如殷
伯绪,则说“林宗入交将相,出游方国,崇私议以动众,关毁誉于朝廷。??
君子行道,以匡君也,以正俗也,于时君不可匡,俗不可正,林宗周旋清谈
闾閻,无救于世道之陵迟,无解于天民之憔悴也”,又如周恭远,则说“林
宗既不能荐有为之士,立毫毛之益,而逋逃不仕也,则方之巢许;废职待客
者,则比之周公:养徒避役者,则拟之仲尼,弃亲依豪者,则同之游夏。是
以世眩名实,而大乱滋甚也”(以上并见抱朴子正郭篇)。这种批评,无论是
誉是毁,都着眼于器戠或行为的效果方面,没有能直接批判到他的思想上去。
比较起来,周恭远的话还见得深沈些,指出“世眩名实,而大乱滋甚”,由
于林宗的“交游”之故,斥他既不能“乐道”,又不能“夏道”,复不能“守
道”,“似仲尼而不得为仲尼”,则几比之于阳货了。然而这也只是魏晋间
驳斥“浮伪”者的恒言。葛洪从汉未当时的客观现实与林宗的生活态度上着
眼,说他不是“真隐”,差能抉发到林宗思想的真实。葛洪说:“盖欲立朝
则世已大乱,欲潜伏则闷而不堪,或躍则畏祸害,确然则非所安:彰徨不定,
载肥载臞。而世人逐其华而莫研其实,玩其形而不究其神,故遭雨中坏,犹
复见效,不觉其短,皆是类也。”葛洪把华与实,形与神区分开来,指出郭
泰的彰徨不定,载肥载臞,乃是客观环境与主观愿望之间的矛盾冲突,在无
法解决时,生活态度便表现出一种忽冷忽热的两面作风。我们以为,就在这
种时代的苦闷中,后来才迸起了正始之音。
世说新语一书,如后世所共同理解的,乃是一部清淡的渊薮,而书中所
引举的人物,凡属汉末者,都是徐穉黄宪袁闳荀淑陈寔郭泰以下诸名士。而
且许多重要篇目,都自汉未诸名士叙起。我们不难窥测世说新语的撰集者,
以徐穉郭泰等乃是清谈的揭幕人物,故撰集从他们开始。这即是说,世说新
语的撰集者不仅目郭泰等为清议转向清谈的契机人物,且直认他们为清谈的
始祖。跨越王何,直寻徐郭,在清谈之风尚未泯绝的刘宋时代,撰集者刘义
庆对清谈学风的渊源,作如此看法,是颇可深思的。今依世说篇第,准照篇
中顺序,作一所叙人物统计表,如下:
篇 第
所叙人物
(依照篇中出现顺序,此顺序乃撰集者准时代先后排列,极有历
史意义)
德行第一陈冲举,徐孺子,周子居,黄叔度,郭林宗,袁奉高,李元礼,
荀淑,锺皓,陈太丘,陈元方,季方,荀氏八龙,苟亘伯。(以
下华歆,王朗等,■入魏晋,不录,下例同。)
言语第二边文礼,袁奉高,徐孺子,孔文举,李元■,陈韪,陈仲弓,
陈元方,荀慈明。(以下祢衡,庞士元等,不录。)
政事第三陈仲弓,陈元方。(以下贺兴伯,山巨源等,不录。)
文学第四马融,郑玄,服子慎。(以下锺会,何晏等,不录。)
方正第五陈太丘,陈元方。(以下宗世林,魏武帝等,不录。)
雅量第六(首即雇劭,嵇中散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第七(首即曹公,乔玄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尝誉第八陈仲举,周子居,李元■,谢子微,许子将兄弟,(以下公孙度,
邴原等,不录。)
品藻第九陈冲举,李元■,蔡伯喈。(以下庞士元,陆绩等,不录。)
规箴第十汉武帝,东方朔,京房,仅元帝,(按以上四人,西汉人,在全
书为特例之一。)陈元方,郭林宗。(以下为孙休,孙皓等,不
录。)
捷悟第十一(首即杨德祖,魏武帝,汉末以下人,不录。)
夙惠第十二陈太丘,陈元方,季方。(以下何晏,魏武帝等,不录。)
豪爽第十三(首即王大将军(敦),王处仲等,无汉末人。)
容止第十四(首即魏武帝,何平叔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自新第十五(首即周处,陆云等,无汉末人。)
企羡第十六(首即王丞相(导),裴成公等,无汉末人。)
伤逝第十七(首即王仲宣,魏文帝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栖逸第十八(首即阮步兵,孙登等,无汉末人。)
贤媛第十九(皆非汉末人,不录。)
术解第二十(首即荀■,阮咸等,无汉末人。)
巧艺第二十一(首即魏文帝,魏明帝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宠■第二十二(首即晋元帝,王丞相等,无汉末人。)
任诞第二十三(首即阮籍,嵇康等,无汉末人。)
简傲第二十四(首即晋文王,阮籍等,无汉末人。)
排调第二十五(首即诸葛瑾,诸葛恪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轻诋第二十六(首即王太尉(澄),王眉子等,无汉末人。)
假谲第二十七(首即魏武帝,袁绍等,汉末以下人,不录。)
黜免第二十八(首即诸葛■,王夷甫等,无汉末人。)
俭啬第二十九(首即和峤,王武子等,无汉末人。)
汰侈第三十(首即石崇,王丞相等,无汉末人。)
忿■第三十一(首即魏武帝,王蓝田等,汉末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