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

第21部分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第21部分

小说: 国学小百科书系。元曲小百科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睫在眼前长不见,道非身外更何求?

  谁人得似张公子,千首诗轻万户侯。

  诗中对万户侯又充满了蔑视,因为张祜的诗写得好,所以敢于“千首诗轻万户侯”。

  那么,白朴在这里又是以什么来“傲杀人间万户侯”的呢?让人大跌眼镜的是,他是以一个“不识字烟波钓叟”的身份。

  那我们来看看他所说的理由。

  首二句,是说他生活的环境。“黄芦岸白䜣渡口,绿杨堤红蓼滩头”,风景如画,比起万户侯那种华屋层榭要美得多。接下来说他的生存环境,虽然没有“刎颈交”,可以以命相托的交好,但是却有“忘机友”。“机”是什么,就是机心。换成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工于心计。这样的朋友是可怕的。“忘机友”就是没有害人之心的朋友。而万户侯们则生活在一群尔虞我诈、你争我夺的险恶环境之中,随时都有遭到陷害的可能。这样说来,他的“傲杀人间万户侯”就还真有点道理了。结合元代的社会现实,我们更能够理解元代散曲家们那么热衷于归隐、闲居一类题材的心情了。

  中吕·满庭芳 天风海涛/姚燧

  天风海涛,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我到此闲登眺,日远天高。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供吟笑,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

  这是作者登镇江金山寺远眺之作,写得很有豪爽之气。

  镇江金山寺是有名的风景名胜。它建于长江边的金山之上,庙宇宏伟壮观,是我国四大名刹之首,又是佛教盛典水陆法会的发祥地。山上的中泠泉,被茶圣陆羽评为“天下第一泉”。著名的《白蛇传》传说中那个拆散白娘子与许仙的和尚法海就是金山寺的住持,白娘子“水漫金山”,淹的就是这里。历代文人来镇江,都要登金山寺游览,并多有题咏。最著名的,是苏轼那首《游金山寺》诗。

  姚燧这首散曲,也是咏金山寺的名作。

  “天风海涛”,一开头,就写得气势磅礴。“昔人曾此,酒圣诗豪”,是说昔人曾经在此饮酒赋诗。“酒圣”指清酒,即好酒。古人制酒,把酒糟和酒混在一起叫“浊酒”,把酒糟滤去叫“清酒”。清酒被称为“圣人”,浊酒被称为“贤人”。《三国志·魏志·徐邈传》:“平日醉客,谓酒清者为圣人,浊者为贤人。”

  接下来四句写他自己登临所见。“山接水茫茫渺渺,水连天隐隐迢迢”,描写一片山水相接、水天茫茫的景色,十分形象。

  面对如此江山,会有什么样的想法呢?苏轼在《游金山寺》诗的结尾处说:“江山如此不归山,江神见怪惊我顽。我谢江神岂得已,有田不归如江水。”面对如此江山,就应该起归舆之志,但又有不得已处。什么不得已?儒家讲究的是功成身退,总要干出一番事业再谈归隐。所以姚燧在最后说道“功名事了,不待老僧招”,并不是消极的人生态度,而是当时读书人的共同心愿。

  越调·凭栏人 《寄征衣》/姚燧

  欲寄征衣君不还,不寄征衣君又寒。寄与不寄间,妾身千万难。

  这是一首名曲,它的题材屡见于诗词中,但在元曲中却几乎没有见到。

  古代的士兵出征,常常要让家人缝制好棉衣,送到边关或前线。缝制寒衣,寄送寒衣成了闺中妇人思念丈夫的一种精神寄托。晋王浑《塞上曲》说:

  夜战桑乾北,秦兵半不归。

  朝来有乡信,犹自寄寒衣。

  征战他乡的亲人可能已经战死了,而家中的妻子还在寄来寒衣。

  唐王驾的《古意》,是这类题材中的名作:

  夫戍萧关妾在吴,西风吹妾妾忧夫。

  一行书信千行泪,寒到君边衣到无。

  对丈夫那种关怀备至的浓浓情意,流淌在字里行间。

  姚燧的这首同样题材的《寄征衣》,又从什么角度立意而与前人有所不同呢?

  很巧妙,这位闺中少妇不像前人那样,坚决地寄,不管人还在不在,也不管时间赶不赶得上,她却是在寄与不寄之间犹豫徘徊。

  乍一看,似乎无理,丈夫在外,远戍边关,风霜刀剑,铁衣难着,她还在犹豫寄不寄寒衣。那么,她不想寄的理由是什么呢?“欲寄寒衣君不还”,我把寒衣寄来,你穿着暖和了,就不会想着回家了。原来是这个原因。那么不寄寒衣丈夫就会回来了吗?她也知道不会,所以她又担心“不寄寒衣君又寒”。寄还是不寄,“妾身千万难”,拿不定主意。你说,寄了吗?我相信,一定还是寄了的。

  正宫·黑漆弩 《村居遣兴》/刘敏中

  吾庐却近江鸥住,更几个好事农父。对青山枕上诗成,一阵沙头风雨。酒旗只隔横塘,自过小桥沽去。尽疏狂不怕人嫌,是我生平喜处。。电子书下载

  不知道你注意到没有,元散曲中写得极多的鸟,是鸥、鹭,尤其是白鸥。这个现象,其实最早源自杜甫。杜甫是把白鸥当作自由自在、与世无争的隐士形象的。所以他的诗中写到鸥的地方特别多,“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客至》);“自来自去堂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江村》);“万事已黄发,残生随白鸥”(《去蜀》);“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宋人受其影响也这么写,“万里归船弄长笛,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富贵非吾事,归与白鸥盟”(辛弃疾《水调歌头》)。元人的归隐心更重,白鸥当然也就成为他们喜爱吟咏的对象。

  此曲一开头就说“吾庐却近江鸥住”,其实已经表明了自己淡泊名利、归隐山林的愿望。虽然生活中结交了几个“好事农夫”,但他毕竟是读书人,所以,才会有“枕上诗成”的雅兴。“枕上”受欧阳修影响。欧阳修常说自己的诗文得自“三上”,即马上、枕上、厕上。

  下面两句最有味道,“酒旗只隔横塘,自过小桥酤去”,这一切,也就是下面所说的“疏狂”,人若嫌,由他去。

  越调·天净沙 《秋思》/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一首散曲,短短二十八个字,却被称为“秋思之祖”。在元人散曲中,恐怕没有任何一首有它的名气大。

  曲的前三句,一口气罗列了九个名词,也就是九种事物。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联系,但却构成了一幅极为悲凉莽苍的秋景。枯藤缠着光秃秃的老树,上面站着一只闭着眼、缩着脖子、铁铸也似的乌鸦。老树的旁边,是一条弯弯曲曲的流水,一座小桥横跨在小河上,旁边,有一户孤零零的人家。一条杳无人迹的古道,逶迤地伸向看不到尽头的远方。瑟瑟的秋风中,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踽踽独行,走向未知的远方。这一些事物组合在一起,已经悲凉得让人有一点喘不过气来的感觉。这个时候,作者再补一句“夕阳西下”,这又是一个让人悲凉的时间。在这样的烘托之下,最后道出“断肠人在天涯”,确实是把“秋思”写绝了。

  这种修辞手法,在元人的散曲作品中还经常会见到,比如白朴也有一首〔越调·天净沙〕《秋思》: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昏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与马致远《秋思》不仅意境相似,连修辞手法、用语等都十分相似。其实白朴这首《秋思》也是堪称名作的,不过被马致远抢去了风头。

  马致远这首散曲,《全元散曲》又收入“无名氏”作品之中,所以有人以为它并不是马致远所作,而是出自民间的无名曲家。不过这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在元人散曲中,我们看到了如此优美的作品。

  双调·拨不断 十五首录四/马致远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绿水青山任自然。旧时王谢堂前燕,再不复海棠庭院。

  叹寒儒,谩读书,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柱虽乘驷马车,乘车谁买《长门赋》。且看了长安回去。

  布衣中,问英雄,王图霸业成何用。禾黍高低六代宫,楸梧远近千官冢。一场恶梦。

  立峰峦,脱簪冠,夕阳倒影松阴乱,太液波澄月影宽,海风汗漫云霞断。醉眠时小童休唤。

  马致远的这一组〔双调·拨不断〕一共十五首,都是叹世之作,有人就干脆把它们命名为“叹世”。这里选了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四首。

  “九重天,二十年,龙楼凤阁都曾见”,研究马致远的人都据此推断马致远曾经在大都生活了二十年,再从他的〔南吕·金字经〕“登楼意,恨无上天梯”来看,他始终未得到一官半职。这大概也是他南下去做了江浙行省务官的原因。求官不成,很自然就会想到“绿水青山任自然”,向往自由自在的归隐田园的生活,更何况即使求得功名富贵又如何,“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连六朝时煊赫一时的王、谢之家,不也一样随着时间的流逝而落寞了吗?

  古代的读书人,仕途上要成功,除了有大本事,自己打下个江山做皇帝(似乎没有成功的例子)以外,就只有找一个明君赏识,所谓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当然如果这个帝王还在没有发达的时候就去辅佐他,以后就是开国功臣。但这样又如何呢?

  第二首说的是司马相如。算是一个以自己的才华打动了皇上,谋得了一官半职的人。“读书须索题桥柱”,题桥柱的人就是司马相如,据说他在离开成都去京城长安的时候,路过成都北门的一座桥,就在桥柱上题下“不乘高车驷马,不复过此桥”的话。“题柱虽乘驷马车”,司马相如后来被汉武帝派回成都去安抚西南夷,果然是乘高车驷马荣归故里了(顺便说一句,成都北门那座桥,就因此名叫“驷马桥”,至今仍在)。但他回长安以后,也并未被重用,汉武帝不过是把他当成一个文学侍臣养起来而已。他后来差一点找到一个机会再次风光,汉武帝的陈皇后,就是汉武帝小时候说如果能娶到她,就会“筑金屋蓄之”的阿娇(“金屋藏娇”这个成语就是这样来的),后来真成了汉武帝的皇后。但她年老色衰以后,汉武帝就冷落了她,让她独自住在长门宫。她就请司马相如写了一篇《长门赋》,希望能打动汉武帝,结果赋是写了,汉武帝却无动于衷。皇后没有重新得宠,司马相如也难以改变境遇,所以曲的最后感叹“且看了长安回去”。

  “布衣中,问英雄”,就是我说的第二种情况了。这需要有眼光,有胆识,而且要有真才华,才能于布衣中识别出以后的真龙天子,才能辅佐他一步步走向成功,也为自己博取到功名富贵。西汉的萧何、张良,汉末的诸葛亮,宋初的赵普、苗训等大概算这一类的人。但这又如何呢?六代的宫殿不还是残破荒芜、长满了禾黍了吗?那些达官显贵的坟头上,不也已经长满了楸梧了吗?这一切不仍是一场梦吗?

  最后一曲,顺理成章,说到归隐,说到“立峰峦,脱簪冠”,说到“醉眠时小童休唤”。

  双调·清江引 《野兴》八首录四/马致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