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文学经管电子书 >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

第30部分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第30部分

小说: 微历史:1911-1949民国圈子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部长,而吴宓则是钱的恩师,都是名重一时的著名学问家。

⊙刘文典嗜食鸦片,平时上课,都是边吸鸦片边讲,旁边还有一个杂役提着茶壶随时为他加水。1943年,刘又因为贪食鸦片而擅自离校半年之久,系主任闻一多要解聘他,语言学家王力来求情,说刘是爱国的,闻大怒:“难道不当汉奸就可以擅离职守,不负教学责任吗?”刘经常嘲讽其他同事学问不好,这次又理亏,只好悻悻离校,去了云南大学。

⊙钱锺书任西南联大外文系副教授时只有28岁,却已经名满学界。老师吴宓说,在老一辈学者里最强的是陈寅恪,年轻一辈里的“人之龙”就是钱锺书。钱锺书讲课常穿一套淡咖啡色西装,或者藏青色礼服,风度潇洒。他讲课只用英语,不用汉语,也从不提问,让学生既倾倒又轻松。

⊙西南联大教授周炳琳,是五四运动时的学生领袖之一,周评论说:“五四运动有三个代表人物,第一是陈独秀,他办《新青年》鼓吹不遗余力。第二是蔡元培,他办北京大学,开中国近代大学自由风气之始,并竭力保护新文化的发展。第三是胡适,他提倡白话文学,主张重新估价中国文化。这三个人对于中国新文化的启蒙,厥功甚伟。”

⊙北大物理教授马仕俊,写得一笔秀丽的黑板字,而且非常快捷,同学埋头专心疾抄,竟有赶不上的。待到抄完时就是一篇完整的无瑕的讲义。有一次,开学的第一堂上,马在班上对一个同学说:“上学期你的成绩是五十九分,我给你加了一分变成六十分,这学期你得多考一分。”

⊙西南联大的年轻教授沈同,是研究生物化学的。有一次,沈宣称,橄榄里含有的维生素C特别丰富。消息传到重庆,重庆的高官阔太们就流行起了吃橄榄,但不久,沈又宣称重庆的橄榄跟昆明的橄榄并不一样,重庆人听了,大感失望。

⊙北大地质系主任孙云铸,曾经半开玩笑地宣称:“本人不唯有资格做地质和地理系主任,就是气象系主任也可以做。不信的话,既有‘云’又有‘仙’可以为证。”孙名字中有“云”,又字铁仙。

⊙清华搬到昆明后,气象系的老师大都出去就任别校的系主任或是气象所所长,只剩下系主任李宪之留守。李是留德回来的教授,像德国人一样严格遵守时间,李总对学生说:“时间过去了是抓不回来的。”

⊙李宪之不喜欢学生缺课,如果学生缺课多了,李会给学生写一封信,劝他不要参加考试,理由是:考试了不给你学分似乎不大好,但不上课又如何能给你学分?所以为减少麻烦,还是请你不要参加考试。

⊙吴宓教欧洲文学史,每逢考试,总是提前半小时就到教室,穿着非常正式的服装,如临大典。学生们进场时,吴会很谦和地递上一份考卷,并且带点抱歉地笑一笑,好像今天不得已要委屈你一下。到考完时,吴不像别的教授那样催学生交卷,相反地,他很紧张地向同学们说:“不要慌,慢慢写,不要紧。”

⊙梅贻琦待人平和从容,说话风趣而又适度。他遇到问题总是问别人:“你看怎么办好?”得到回答后如果同意就说:“我看就这样办吧!”如不同意就说,我看还是怎样怎样办的好。或者,我看如果那样办,就会如何如何,或者,“我看我们再考虑考虑。”从无急颜愠色。由于他说话喜欢用“也许”、“或者”等语助词,于是学生们送给他一副对联:“大概也许或者是,可能恐怕差不多。”

⊙陈寅恪留学海外18年,足迹遍欧美,哪里有好大学,哪里藏书丰富,他就去哪里拜师,对学位一概不感兴趣。他一生在20多所大学读过书,却从来没有得过“博士”、“硕士”学位,“连大学的文凭也没听说他拿过”。梁启超向清华校长曹云祥推荐陈的时候,校长认为陈既没学位又没著作,觉得“这就难了”。梁很生气:“我梁某也没有博士学位,著作算是等身了,但总共还不如陈先生寥寥数百字有价值!”

⊙钱穆回忆,西南联大时,钱穆、吴宓、闻一多、沈有鼎四人同处一室,这四人能凑在一起,皆因“平日皆孤僻寡交游,不在诸人择伴中,乃合居一室”。室中只有一长桌,入夜,闻读《楚辞》,吴则为预备明日上课抄笔记,写提要,逐条书之。第二天一早,吴先起,一人独自出门,在室外晨曦微露中,出其昨夜撰写各条,反复循诵,俟诸人尽起,始重返室中。“雨僧在清华教书,至少已逾十年,在此流寓上课,其严谨不苛有如此……”钱感叹道。

⊙钱穆说,四人中唯沈有鼎清闲自在,还常常喃喃自语:“如此良夜,尽可闲谈,各自埋头,所为何来。”吴宓就训斥他:“汝喜闲谈,不妨去别室自找谈友。否则早自上床,可勿在此妨碍人。”沈有鼎只得默然。

⊙抗战中,有段时间钱穆、吴宓、沈有鼎等七人借住在法国医院,大家担心会有日军飞机来空袭,便请沈有鼎用《易经》推算一下,沈算得的卜辞是“不出门庭凶”。众人大惊,于是约定,每天早餐后大家都要出门,在外面树林空地上,各自或坐或躺看书,中餐也就在外面“野炊”,吃随身带来的面包、火腿之类,一直到下午四点后,才回医院住宿。

⊙孙云铸一生数游欧美,足迹遍天下,常很得意地向人说:“在国内,袁(复礼)先生跑的地方最多,国外,就要算兄弟了!”

⊙潘光旦脾气好,遇事好商量。在一次清华迎新会上,话题说到“世界上最丑的东西”时,就有个学生站起来说,世界上最丑的事物乃是潘先生的牙齿(潘吸烟多年,满口牙齿黄得发黑)。潘光旦毫不动怒,笑嘻嘻地表态说:“我的牙齿的确不好看,但是否是世界上最丑的事物,还有待商榷。”

⊙梁宗岱少年时代就开始发表诗作,十五六岁就以诗闻名于广东,据说有一次记者来采访,梁宗岱出门迎接,问记者找谁,记者见他小小年纪,便信口答道:“找你父亲梁宗岱。”梁宗岱慢条斯理地说:“你不是要找梁宗岱吗,我就是梁宗岱。”

⊙在法国巴黎时,刘海粟、傅雷、梁宗岱等常在一起谈论文学、艺术。一次,傅和梁去看刘海粟,看见刘的新画挂在墙上,傅评论:“很好!在色块的处理上、构图上,都接受了塞尚的影响。”梁说:“这画是海粟自己的东西,与塞尚无关,你看走了眼!”傅说梁不懂,梁说傅不对,两人争了起来,眼看要动手。旅馆老板慌忙打电话报警。警察了解情况后,一笑了之。

⊙1944年,蒋介石物色“智囊团”人选,派人持亲笔信去召见梁宗岱,一连三次,梁都拒绝了。第四次,蒋派了梁留欧时的同学徐道麟开着车来,一定要接梁走。梁见了徐,就说:“老同学,我刚下课,肚子饿得叫了,我们先上馆子吃一顿再说。”饭桌上,梁有意多喝酒,一会儿就醉了,摇摇晃晃地对徐说:“今天喝醉了,不能去拜见蒋总裁了,要不改天?”徐拿他没办法,只好开车送他回学校。

⊙罗念生和梁宗岱两人谈论诗歌,因为意见分歧,竟打了起来。梁把罗按在地上,罗又翻过来把梁按在地上,最后终以罗的胜利而告结束。

⊙周世逑刚从美国回来,就在西南联大教政治学概论,第一节课,问:“什么是政治?”学生用“国父”孙中山的经典定义“政者,众人之事;治者,管理”来回答,周立刻驳斥:“错!你们在食堂吃饭,有人管伙食账;你们借书,有人管借书条;你们考试,注册组要登记你们的成绩。这些都是众人之事,但它们是政治吗?”

⊙郑天挺是清史、明史专家,郑在西南联大上历史课,来选课的人特别多,经常有上百人,其中真正是历史专业的不过十来人,其他物理系、化学系、国际贸易系的等,都是来凑学分的,因为郑的课最容易过,只要选了课,考试都有七八十分。

⊙潘光旦和罗隆基是清华的同班同学。有一次,潘批评罗某篇文章不通。罗很生气地说:“我的文章怎会不通,我父亲是举人。”潘嘿嘿一笑:“你父亲是举人算得了什么,我父亲是翰林!”

⊙一次跑警报,西洋史教授皮名举和华罗庚躲在一起,旁边炸弹爆炸,石头土块把他们埋了起来。皮先爬出来,晕头转向地往外走,没走几步,想起华罗庚还在里边,又赶紧带人回来把华拉出来。

⊙火箭专家杨南生,在西南联大上学时,警报来了别人都跑,杨从来不跑。有一次别人硬拉着杨躲起来,正好炸弹就炸在他旁边,有人说:“这回你该跑警报了吧?”杨答:“这回就是跑坏了,不跑留在屋里还炸不到。”

⊙汪曾祺和查良铮(穆旦)都是西南联大的学生,一个写小说,一个写诗,都小有些名气。一次有个报社记者来采访汪,汪连连摆手,说:“你们应该去采访查良铮,诗人是寂寞的。”

⊙曾昭抡在中央大学做化学系主任时,某次开会,校长朱家骅不认识曾,问他是哪个系的,曾答“化学系”,朱便说:“去把你们系主任找来开会。”曾听了,扭头就走,回去后便辞了职。

⊙西南联大时,担任电影译名工作的是吴宓,吴是红学专家,所以他译的电影名字,往往就是《卿何薄名》、《魂归离恨天》之类,名字多取自于《红楼梦》中。

⊙西南联大时,物资紧张,教授和学生都穷,常常就去附近的中学里兼职,有时同一所中学里,朱自清教一个班的中文,学生辈的何兆武则教另一个班,都不以为难堪。

⊙南京中央大学附中的入学考试,口试中有一问题是:“你崇拜什么人?”何兆武的回答是“我不崇拜什么人”,被考官追着问。王浩的回答很妙:“我最崇拜我父亲。”一下子就通过了。

⊙朱自清表情严肃,使学生感到难以接近。有一次,一个学生把“作文簿”写成了“作文部”,朱在旁边批道:“你这算是哪一部?”上课的时候,朱把这件事当做笑话说给全班听,说完以后,自己先轻笑两声,然后等同学们也都笑起来,但是,下面却是寂然无声,毫无反应。

⊙1925年,冯友兰想去广东大学任教,冯问于右任:“广州的情况怎么样?是不是可以去?”于回答:“革命的人可以去,不革命的人不可以去。”冯想了想,还是决定前往。

⊙1939年前后,陈立夫以国民政府教育部长身份三度训令西南联大必须遵守教育部新规定,包括教育部核定应设课程,统一全国院校教材,举行统一考试等。联大教务会议决定致函抗辩。此文的执笔者,“舍(文学院院长)冯友兰莫属”。

⊙王浩在西南联大上学时是学数学的,对哲学也很有兴趣,经常和哲学系的人讨论哲学。有时谈到某某哲学家,别人说:“这位哲学家好像在某个问题上没有讲得太清楚。”王回答:“哲学总有讲不通的地方,他也就只能这么讲了。”

在“洪水”与“野兽”之间:蔡元培的圈子

蔡元培执掌北大后,主张兼容并包、学术自由,不同专业、不同立场、不同资历的学者专家都请来北大,陈独秀、李大钊、李四光、胡适、章士钊、梁漱溟、辜鸿铭……人称蔡元培是“古今中外派”。

【小档案】

〔蔡元培〕

曾用名:蔡振、周子余

出生地:浙江绍兴山阴县

生卒年:1868年1月11日~1940年3月5日

婚姻状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