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三国的特种狙击手-第9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王灿说道:“孟德兄言之有理,你回去准备一番。如今刚开春,在朕料理一些事情后,便会准备出征。之所以提前告诉你,是担心这一两年了,朕没有任何的动作,担心你急了。”
曹操道:“臣不敢!”
两人又谈了出征的事情,曹操才退下。
王灿望着曹操离去的背影,脸上神色多了期待。他诏令上的内容,是对天下的一个改革,因为王灿废除了州牧一职。
大汉末年,因为刘焉的建议,汉灵帝增强了州牧的职权,使得州牧掌握军政大权。这样的结果,会滋生出无数诸侯,使得地方各自为政。
王灿废除州牧后,各州的掌管变成了刺史,但刺史只有治理地方的权利,无法调动驻扎的军队。而驻扎各州的军队,由朝廷统一调度,没有朝廷的命令,便不能轻举妄动。
这是把地方的军、政分开。
除此外,王灿把刺史、郡守等官员征辟官员出仕的权利收回,县一级以上的官员,全部由朝廷统一任命。毕竟有科考在,能源源不断充实官吏。甚至于,王灿明确规定了县一级以上的官吏,不能长时间呆在一地,在一定时间内要轮换。
除了这些外,朝廷内部的改革也有。王灿一统天下,没有设置丞相。在王灿看来,丞相一职的权利太大。王灿早已经设置了六部,有了后世六部的基础。为了减轻王灿自身的政务,他效仿了明朝的内阁,组建蜀国内阁。
这是杜绝朝臣一家独大。
这样的好处在于,以王灿的威望和权柄,足以掌控内阁。至于后世子孙,如果君王有足够的能力和手腕,能令内阁辅臣听话。如果君王昏聩,有内阁的官员在,也能稳定朝局。
在大明朝,诸多的皇帝昏聩,不理朝政,甚至于皇帝十数年不理政务,但朝政依旧能延续下去,不至于荒废混乱,这便是内阁的好处。
王灿的一系列调整,得到曹操的认可,颁布了诏令。
目前的朝廷,内阁以程昱为尊。昔年设置六部时,程昱作为吏部尚书,负责朝中最为关键的一块。如今他作为内阁首辅,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尤其在王灿的麾下,程昱是最早归顺王灿的,也是最年长的人,忠心耿耿,资历和能力都足够。程昱担任内阁首辅,王灿放心。除此外,荀攸、郭嘉、贾诩、李儒也进入内阁,作为内阁辅臣。
这一安排传达下去后,在朝中掀起轩然大波。因为内阁的设立,便等于把朝中的权利,集中到了内阁上,增强了程昱等人的实权。
然而,没有官员反对。
也没有人敢反对。
尤其对程昱、荀攸、郭嘉、贾诩、李儒来说,他们成为朝中的最顶层,也是颇为激动,但一个个也没有较劲自傲,都兢兢业业,踏踏实实处理政务。
“报!”
一名宦官大步走了进来。
宦官在宫中站定,禀报道:“启奏陛下,工部尚书马均求见。”
“宣!”
王灿吩咐道。
命令传达下去,不一会儿,马均头戴进贤冠,身着官袍,大步进入了殿中。他站在殿内,躬身行礼道:“臣马均,拜见陛下。”
王灿道:“马卿不必多礼,你急匆匆赶来,可是工部又研发了什么新的物件?”
这一两年内,王灿把后世的一些想法,撰写成册,然后交给了马均、蒲元和墨言等人,让工部着手研制,希望能促进科技的发展。
第1324章()
马均脸上洋溢着有兴奋神情,禀报道:“回禀陛下,工部的确研发出了一件利国利民之物。”
王灿也有些好奇。
他把脑中的一些想法,撰写成册交给了工部的人,让马均、墨言、蒲元等人着手进行。不过具体研制出什么,王灿真不清楚,他整日忙着处理朝中政务,不可能一直盯着工部的进展。
马均道:“微臣斗胆,请陛下移驾工部!”
“走吧!”
王灿没有打断马均卖关子的心思,带上典韦,随马均往工部行去。进入工部的实验场内,工部的匠人都激动起来,纷纷向王灿行礼。
王灿道:“马均,研制出的物件在何处?”
马均往前走了两步,让围着的匠人退开,露出一块坚硬的石板,他抚摸了一下石板,脸上有沉醉神情,摆手道:“陛下,这是刚刚研制出的成果。”
王灿放眼一看,顿时明白了,问道:“水泥研制出来了吗?”
“陛下英明!”
马均躬身回答。
王灿心中也颇为欣喜,水泥是建筑中涉及面最广,也是最为重要的一项资源。有了工部研制出来的水泥,不仅可以道路固化,还可以加强城墙。一旦各大城市之间,有了专门的大道。即使各地发生了什么事情,也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沿着道路送出消息。
水泥研制成功,至关重要。
王灿环顾试验场中的匠人,看向马均,吩咐道:“马卿,凡是参与水泥制作的匠人,不论官职大小,各赏赐黄金十两!”
“谢陛下!”
一众匠人听到,连忙叩头道谢。他们研制水泥,是奉旨研究,就算王灿不嘉奖,他们也不能说什么。然而王灿一人嘉奖黄金十两,这是相当大的赏赐了。
这时代嘉奖的金,不是真正的黄金。比如赏赐千金,是以黄铜制作的金,不能称之为黄金。唯有单独称‘黄金’的时候,才是货真价实的黄金。
王灿继续道:“赏赐十两黄金,相比于你们的贡献,不过是区区小数。朕一向认为,工匠是有大作用的。朕希望,你们再接再厉,多有创造,能多制造出利国利民之物。”
“臣等遵旨!”
众人齐齐回答。
王灿继续道:“马卿,工部拟定一个嘉奖条例,专门针对发明创造的人。但凡发明了有利于郭嘉且能够有用的物件,都依照条例进行嘉奖。”
“臣遵旨!”
马均一听王灿的命令,更是兴奋。
有了王灿的安排,工部便等于上了一个台阶。自上古时期,到先秦,以及两汉时期,匠人的地位都不高。唯独王灿登基称帝后,单独设立工部,提高了匠人的地位,这也是马均死心塌地追随王灿的缘由。
王灿问道:“马卿,目前研制出来的水泥,大概多长时间能够干硬?”
马均不假思索的道:“目前的水泥,要硬化得八个时辰左右。如果再给微臣和工部的匠人一段时间研究,微臣相信,会缩短干硬的时间。”
王灿道:“带上一定的水泥,随朕入宫,给朝中的重臣演示一番。”
“臣遵旨!”
马均连忙安排,他抽调了三个匠人。其中一名匠人,扛着一代水泥;一名匠人,则是扛着大拇指粗的铁棍;最后的一名匠人,则背负了一袋沙石。
王灿道:“带铁棍是作甚?”
马均回答道:“陛下,我们制作的硬石板,为了降低脆性,增加坚固性能,所以制作石板时,在沙石中加入了一根根铁棍。如此一来,制作出来的硬石板,不容易断裂。”
“好,好!”
王灿忍不住叫好。
事实上,他写了制作水泥的一些方法,但具体到利用铁棍加固,他没有提及,也没有考虑到。后世修筑房屋的楼板,都加入了钢铁,以增加承重的能力。王灿没有说,马均等人却想到了,这是马均等人的智慧。
这令王灿欣喜不已。
马均躬身站在王灿的身旁,他没有说话,但他从王灿的话语中,知道王灿很是高兴。
这就足够了。
一行人离开工部,便回到宫中。
王灿安排人传令,召集了内阁首辅程昱,以及内阁的荀攸、郭嘉、贾诩、李儒入宫觐见。一行人都在宫中署衙办公,得到王灿诏令,立刻就赶来了。
进入殿内,程昱带头向王灿行礼。
王灿摆手让几人起身,郑重道:“朕召你们来,是因为工部制作出一件利国利民之物,特地请你们来看看,以便于推广。”
程昱道:“是什么物件?”
工部这两年退出的物件,程昱也期待。此前工部革新了造纸术,制造出更多的纸张,使得朝廷不再使用竹简,全部以纸张作为奏折。
光是这一点,就节省了无数的人力和物力。除此外,活字印刷术的推广,也使得书籍推广更加的迅速,天下间能读书的人更多了。
可以说,工部功劳甚大。
王灿道:“马均,到殿外进行演示。”
“喏!”
马均应下,带着王灿、程昱、荀攸等人走出了大殿。而殿外,三个工匠准备妥当。三人得了马均的命令,快速的把水泥和沙石搅拌起来。
这一幕,贾诩等人不解。
不过他们不动具体操作,也都没有开口询问,只是静静的看着工匠利用水泥和沙石,以及铁棍制作出了一块石板的模型。
贾诩道:“陛下,此物有何妙用?”
王灿回答道:“这一块石板,现在是柔软的,但等八个时辰后,就会坚硬如铁。纵然是刀斧利器劈砍,也不能直接斩断。人踩在上面,更毫无影响。制作这一石板的原材料名叫‘水泥’,是工部刚研制出来的。”
贾诩捋了捋胡须,审视一番后,脸上有了质疑神情。他也是几十岁的人了,见多识广,没见过这等神奇之无,说道:“陛下,不是老臣不相信,是此物太过于匪夷所思,怎么可能坚硬呢?”
王灿道:“事实胜于雄辩,等到明日一早,就能见分晓。今日召你们来,是让你们知晓。等明日一早,你们入宫来,看看这一石板的硬度。”
程昱道:“老臣要仔细瞧瞧。”
贾诩道:“老臣也期待,他到底能否硬化。”
李儒、郭嘉等人,都是神色期待。
王灿安排完后,便吩咐士兵看守石板,让马均带人离开,而他则带着贾诩、程昱等人商谈国事,等事情处理完,才让众人离开。
第1325章()
众人离开后,王灿处理完政务,便回到后宫,陪蔡琰、貂蝉、大乔等女。虽说王灿已经称帝,是九五至尊,但王灿不喜欢孤家寡人的感觉,更不喜欢清冷的日子。
他更喜欢热闹些。
王灿对身边的诸女,没有冷落谁,一视同仁。算起来,王灿后宫的女人,其实不算多,基本上能一碗水端平。一番热闹后,晚上王灿和几女大被同眠,翌日便早早的起床晨练。
这是王灿多年的习惯。
夏练三伏,冬练三九,对身体好,能保证王灿身体的素质。
晨练结束,王灿洗漱后吃过早饭,就来到水泥制成石板的位置。他蹲下来,伸手摁了一下石板,脸上露出了笑容。此时此刻,水泥制成的石板已经固化,坚硬无比。
有了水泥,蜀国又多了一项利国利民之物。
水泥的生产,也是收入。
这时候,内侍来禀报,说程昱、马均、郭嘉等人联袂求见。这几人也是掐着时间,早早赶来了,准备一睹为快。
王灿吩咐道:“让他们进来。”
“喏!”
内侍得令,立刻去通知。
不多时,以程昱为首,贾诩、李儒和郭嘉等人跟在后面,急匆匆走到王灿面前,恭敬的向王灿躬身行礼。
王灿笑了笑,说道:“不必多礼,都看看,水泥已经彻底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