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锦衣为王 >

第452部分

锦衣为王-第452部分

小说: 锦衣为王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眼前的事,不是一味强压就能办成的
  事到如今,王越并不是为自己开脱,但适才所说,也确实是发自肺腑。现今的官员,如果不闹点灰色收入,不和光同尘,不要说请幕客办事和养活家小,保持官体了……这些都是其次,首先,就是在官场中是异类,叫人容不得
  于谦的教训,就在眼前,王越可不想落到于谦的下场。人都到刑场了,满朝文武,武官也罢了,景泰这八年,于谦收拾京营诸将,辛苦操练,虽不能把京营恢复为永乐年间的旧观,但好歹也是止住京营没有持续腐烂下去。
  但就是这样,得罪的武官可也不少。加上土木之变时,于谦是兵部侍郎,主持对前线的供应。不知道是下头文官们怠慢军务,还是因为时间太过紧急,总之,前方的供应很不好。军队普遍在缺粮的状态下行军和作战。最后决战时,三十万主力不仅缺水,事实上也是断粮很久了。所以一触即溃,根本不堪一击。
  这其中,于谦是有责任的,但他守城有安定社稷的大功,所以武官们再有怨气,也只能忍了。但文官们也仇视于谦,束手不救,就要看着这个异类身处两处才痛快。当时举朝之中,根本就没有人理会于谦将被杀的事,如果不是杀出一个张佳木来,恐怕此人墓木早拱,人已经成一堆枯骨了。
  大局如此,于谦的威望也够高了,但人人都盼着他死。就是因为,此人实在是异类,尽管他当权时,压武官多,但或多或少,也是使得不少文官被压制,大家自然深恨于心,恨不得他早死。
  就算是于此事无关的,但鸡群之中,非站着一只丹顶鹤,那么鸡的心思,自然是恨不得这只怪鸟赶紧滚蛋的好。
  现在是天顺二年,比起景泰年间,官风更坏。当然,也有不少相对清廉,而且想多做些事,并且有能力做事的官员。
  这其中,要如何取舍,怎么甄别,就是叫人很头疼的一件事了,更何况,张佳木现在要挑战的是整个大明官场和这个官场已经通行很久,并且稳定下来的潜规则
  这一套规则,不仅是官场已经习惯了,就算是民间也习惯了,大家都习惯这么做官,这么做事,百姓也习惯这么被统治。
  硬要改,要出大乱子的。
  就眼前这些官儿,确实有不少是龌龊无耻下流之辈。比如青县的马知县,说起来还是前辈,是正统十一年的进士,考在三甲,所以放在外头当知县。而行止又很下作,所以三年一转,还是在知县班子里打转转。
  此人也知道自己升迁无望,索性就把手伸的老长,除了要钱就是要钱。比如驿站的驿马就是一条来钱的好门路,驿草按规定是百姓按时上交,每到收驿草的时候,就是知县和下头的衙役们发财的时候到了。按常理来说,百姓上交驿草,官府按斤两收好,给好花押,彼此就是完事。
  虽然百姓要种植,要收割,打成草束,费了不少功夫力气,然后还得由百姓自己去上交,但如果能正常收受,负担其实并不很重。可惜,贪官是不会叫百姓舒服的,一到收草束的日子,马知县就会派出自己的家人门客,会同衙役一起收草束,而他们会对交草的百姓百般挑剔,好好的草也会挑出毛病来,然后就打回去,不收。
  只有上交贿赂的人,才会在第一时间成功验收完结。
  草是不值钱的东西,但百姓的时间也是钱,一次两次的,都打回去不收,自然就着急,送几百钱省心省力,有不少人家就只能这么选择了。遇上实在不愿花这个冤枉钱,或是根本没钱的,也是简单,收取摊派和正赋都是可以催科的,一旦过了时限没有上交,则县中养的几百号衙役就如群狼一般,到了时间就一起出动,敲锣打鼓的下乡催科。
  到了乡下,就把那些欠赋,或是欠了草束的百姓全抓起来,先打一顿小板,叫百姓倾家荡产的交上钱来完结此事,如果不交,就用枷锁了,带回县里继续催逼。一旦关进牢房,那么,还得多出贿赂狱吏的一份子钱,因为不交钱就锁到尿桶边,不给饭吃不给水喝,非勒索到了钱才可以保住一条性命,那些不肯交钱的死硬份子,就一直在县衙门旁边枷号示众,一直到交钱为止。
  实在没钱的,一直枷号数月,侥幸脱出性命的,人也残了。
  这般弄法,贪污来的钱海纳百川,积少成多,汇集在一起,自然就不是少数。除了这些摊派,还有力役,里甲、火铺、修河治路,百姓打分家官司,来钱的门路实在是太多了。马知县在任上,一年少说也有五六千以上的收入,这个钱,在勋戚来说不算多,可当时一个百姓,自己家有几亩私田,无病无灾,一年的纯收入也就是十几两银子。而知县的正经俸禄,也就是年薪四十五两银罢了
  这样的蠹虫,张佳木要办一些,文官们也不会说什么。毕竟自己人也看不过眼,只是自己人办自己人,很是为难就是了。毕竟大家都有进士同年,有同乡,还有恩师座主,动一个,就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以都察院和大理寺,各地巡按御史来说,多一事不如少一事,除非是遇到冤家对头,不然的话,也是不愿把人往死里得罪的。
  现在张佳木要办的可不是一个两个,而是整整一个利益集团就拿刚刚的例子来说,马知县为核心,在他之下,有他的幕客、书办、吏员、家人,这是这个知县身边的上层分润集团,然后还有过百名的衙役和帮闲,再下头,还有各里甲的里长甲工,各村庄的流氓无赖等等,当然,驿站的驿丞还有驿夫算是和知县平行,大家彼此分肥。那些靠着知县和驿站分得好处的士绅,算是另外一个平行线。
  动一个小小知县,可能就一下子得罪了上千人。
  这还不止,马知县还有好友,还有巴结的很好的上司,还有进士同年,还有同乡、座主、恩师,牵一发而动全身,下了手,就可能是乱蜂蛰头。
  现在锦衣卫这里,关的官员足有过千人,最小也得是一个八品或九品的文官,七品以上的就有好几百人。
  这是一股何等庞大的势力
  诚然,缇骑派五十人就能把这些官员全杀光,但杀光之后,如何应对汹汹民意?这些人,影响力极大,坏官儿是不少,但清官,好官,也很多。一旦出现乱杀乱关的情形,对张佳木的形象,乃至整个国家的安定,都会大有影响
  “但愿太保不是那种莽撞的人吧。”到最后,王越摇头,轻声道:“现在这情形,咱们也只能在这里等了。”
  “我看他不是。”
  余子俊一边是宽自己的心,一边也是劝慰王越,只道:“如果他是莽撞的人,吾辈能到今天一直安然无事,直到现在才被关进来?”
  “这倒是了”王越憬然而悟,然后哈哈大笑,道:“我们倒是替古人担忧了不过,不知道太保在何处,难道还有什么事,比到这里来更加的重要?”
  第615章 喉舌
  王越的疑惑自然有其道理,眼前如此大事,必须得立刻对官员进行甄别,然后分批处理。并且,立刻从快禀报给皇帝。
  可想而知,抓了这么多人,就算是以张佳木的权势力量,也会有大量的攻讦和反制被瞬间发动,这么久的时间,抓了这么多官员,宫中究竟是什么样的反应?这一切,都需要张佳木来主持才行。
  换了别人,必定是震不住场面,眼前这些官儿,全是滑不留手的老油条,不是以前的石亨之流的军汉可以比的。政变时,要么你死要么我活,政变一完,自然而然的就清算,瓜分遗产,大家分润。
  就连皇家也会分一杯羹。
  比如曹吉祥在城中就有几百亩土地,这些地被皇太子叫人勘查过,是上好的土地,曹家用来种菜和养猪所用,又因为是在京城之中,所以弥足珍贵。这些地,当然是太子老实不客气的笑纳了,冠以皇庄之名,派了太子宫中的太监,带着旗校和苍头,前去看守了。
  曹家和石家的宅院,也是分给群臣,大家欢喜高兴。
  但那是政变,白刀入红刀出,强者为尊,谁也不能说什么。眼前的这些事,虽然张佳木用强力手段来进行,但毫无疑问,这是政治,而政治的事,就只能用政治之手腕来解决,绝无例外
  ……
  张佳木此时就在打算出门。
  这一次拿捕贪官的行动,取名为“一清”,含义便是希望官员能一清如水的意思。但显然,连张佳木自己也不敢相信能达到这样理想的结果。
  派出去的人都很得力,其中有几个表现尤为杰出。在张佳木的主持下,一清行动极为顺畅,几乎把所有该抓的人都抓了起来。
  至于李贤等文官现在的想法和反应,不用多想,张佳木也是清清楚楚。
  眼前就有一个现成的。
  户部尚书赵荣,宣德八年的进士,资历不老不小,年纪五十出头,正是一个政治家最好的年纪,经验足够了,人脉也够了,威望资历都够了,而身体还很健康,精力充沛。
  但赵荣并不是一个纯粹的技术型的官员,此人擅长投机,最喜欢见风使舵。前一阵子,在张佳木有些危险的时候,赵荣迅速改换门庭,而现在,一见张佳木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则此人就又立刻上门求见。
  对这样的人,张佳木倒并不歧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存哲学,任何做法都无可厚非。但无论如何,不付出代价就想回来,那也是太便宜了些。
  一个团体就得有纪律,不然的话,岂不是一团散沙?
  现在这会儿,堂堂的正二品高官,加太子少保的国朝大臣,衣着绯袍,腰缠玉带的大员,就这么老老实实的趴伏在张佳木的脚跟前,哭的涕泪交流,口口声声,就是替自己前一阵子的行为做辩解。
  “好了”张佳木听了半天,实在不耐烦,因沉声道:“前一阵子,你是怎么想的,我并不愿理会。人各有志,不能勉强,所以你当时不上我门来,我可说过什么没有?”
  他这般说法,在赵荣听来当然大为不妙,当下自然又是连连叩头。他今天是有备而来,膝盖上捆的有厚厚的一层垫子,所以跪在青砖地面上一点也不吃力,况且张府用度豪华,地面上都铺的有厚厚的毛毯,所以跪起来就更是舒适自如了。
  只是这连连碰头之时,额头在地面上需得碰的砰砰作响才成,几下叩完,赵荣不免是晕头转向,大觉吃力。
  此情此景,连赵尚书也不免自怨自艾:“唉,要不是拉了一两万的‘京债’没还,鬼才来做这种下三滥的事”
  他当上大官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之前为京官时,也是苦苦度日,欠的债着实不少。为了当官,自然要走一些门路,赵荣心思活泛,知道苦苦熬资格不知道要多久,他又不是以清秘官侯补升迁,这辈子没有当上庶吉士、留馆翰林,所以大学士是和他没有缘分了,而且自己不以文章见长,在进士同年中也就叫不响名头,想要升官,就只能走歪门斜道了。
  借的债,用来送礼的使费自然是占大半的费用,好不容易熬了上来,又投靠了张佳木,算是见机的快。不仅保住了工部尚书的位子,还从工部被调到了户部,成为这个庞大帝国的大管家
  六部有富贵文武贫贱六字的考语,工部便是最难听的那个“贱”字,虽然是一部尚书,不过当起来也不是味儿。当了最富的户部尚书,饭食银子也多领一年几百两,权势威风自然也不是当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