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味书屋 > 历史军事电子书 >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

第47部分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第47部分

小说: 回到原始部落当村长 字数: 每页40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其他两城的情况也向良性循环方向发展,除了木穷还在紧张地修筑新城,木驼和元昊都对现在的发展进度很满意。元昊已经在郯族的地盘上扩大了影响,据盈翔讲,郯族的神山外从来没有这么热闹过。

    但按我的要求,元昊还是以贸易为主,没有立即着手开展筹建新城的工作。

    大元六年的秋收,总收成中有300余万斤粟米,加上头一年库存中余下来的近200万斤,大元城现在最紧俏的是做斗仓的木板。

    这些粮食足够大元城使用3年!

    但我要用这些粮食发挥的作用,远不只是用来做粟米饭。

    在大元三城中执行的人口政策,将导致人口的快速集中,再靠畜牧业生存,很快就会由于牲畜的总量增长而可能当地部族之间产生牧场利益冲突。

    只有以粟米为主食,才能供养起高度集中的人口。

    游牧部族人均所需要的土地面积,比农业部族所需要的至少大出五倍到十倍。

    在同样面积上产出的粮食作物,从重量上比同样面积的草地产出的牲畜多得多。

    后世的奴隶社会大发展,前提是农业的大发展,才有可能出现人口大量集中的城市。当然还有交通和运输的发展也是重要的条件。

    比如我现在就面临这个重要的问题——运输。

    现在有近150匹马基本上以运输为主,每次每匹马可运输200斤左右,全部出动一次,上百名骑兵护送,加上骑兵的马上也搭上100来斤,也不过4万斤的运量,按木驼那边1000来人的用量,如果主体上以粟米为主食,一个多月就完了。

    而骑兵们往返一次就要10天左右。

    再发展下去,这样的运输能力就远远的不敷使用了。

    我在心中无限地向往以青铜做轴承的牛车——超过200公里的远程运输,没有这样的工具是很难实现的。

    但铜矿、铁矿迟迟没有找到,这个年代又不能做深井钻探,只能碰运气找露天矿,就不知道要到猴年马月才能找到了。

    但这个问题又不能回避,运输现在成了骑兵队的主要任务,木驼对此不满,却又无可奈何。

    从我这个角度,看到的却是农耕时代的瓶颈提前出现——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靠等待运输方式改善是不行了,只有搞“以点带面”的形式,以“示范农业”和“基地农业”为主,让各大元贸易城建立自己的农业基地,实施一定程度的“南泥湾”工程——让新城的开发者也同时成为农业生产者,最终自给自足。

    我正在为大元七年的农业生产工作开始筹划时,皋陶族那边的大元贸易城里,出现了一桩意外事件。

    大元法律要诞生了。

 第六十九章 律法初成

    说起来也不是一件大事,基本上属于人民内部矛盾的范畴。  

    一名骑兵在食堂吃饭的时候,遇到一名大元分校的教师,不小心发生了一点碰撞,那个老头子大概有点儿小心眼,加上身体跟这些骑兵没得比,可能被撞得稍微远了一点,粟米饭撒得一地都是。教师最大的优势之一就是语言,所以当他站起来以后,以最新版的大元语将骑兵骂得臭头,骑兵们的受教育程度不高,能认识50个字的都屈指可数,被骂得还不了口,郁闷得巴不得那碗饭是自己的打倒了。

    郁闷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爆发,所以到了最后斗口惨败的骑兵同志立刻采用了自己最擅长的方式还击——动手。

    结果不言而喻,教师被紧急送进了医馆。

    木驼赶到时,只能看到点点血迹,一地的粟米饭和羊肉汤。

    木驼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方法来处理这个问题,最后盛怒之下给了那名骑兵一顿饱揍,所以在后来的半个月之内,骑兵少了一个人。

    从医馆出来的教师仍然不服,发挥了作为教师的文字优势,托一名当时不在场的骑兵将一张“诉状”带到了我手里。

    看起来不大的一件事,却让我产生了很多联想。

    在部落时代,内部冲突要么是用武力解决,要么就是村长或长老们裁决,当部落时代走向奴隶社会时,一个重要的东西——法律就要诞生了。

    有了法律,我才能在越来越多的大元新城建设起来之后,确保不会由于某一个“城主”的一时头脑发热,采取了远比木驼过激的手段处罚成员,而提前爆发大规模的“阶级冲突”。

    十天后,我来到大元贸易城,找来木驼和长老们,把我新拟订的“大元法”跟他们讲了一下,主要的内容有两个:

    一、法律条文,其中大元刑罚分为“笞、役、斩”三种,根据犯罪情节轻重,可以分别处以打屁股、修城以及掉脑袋等不同级别的处罚,而犯罪主要形式的界定,则以人身伤害、财物侵害及导致成员间、部落间冲突等内容为主。

    二、司法和执法机构:城中长老团负责对冲突双方的对错及程度进行裁定,由城主负责组织实施。如主要长老涉罪,则其本人丧失裁决权,城主涉罪,由长老团组织处罚。

    木驼对我所说的(纸上的东西他反正也看不懂)“法律”这东西,从内容上是几乎自动就屏蔽掉了,这一点从我在长篇大论地对我的“法律准则”和“细则”进行说明时,他一脸的昏昏欲睡就能看出来。

    形式上他是完全接受的——我一讲完,其他的长老们还在议论纷纷,他早就雀跃不已,满口赞成,并在第一时间将“法律”供在了大元宗庙内。

    木驼的基本逻辑是——大元族长元齐永远是对的。

    如果不对,请参照上一条。

    在此基础上,“法律”上写的是什么就不重要了,关键是:这是族长制订的,所以就一定是对的,照办就行了。

    我无可奈何,只得由他去。

    但这小子也的确有一手,从秋收前我发布“人口政策”起,到过年之前,他所在的贸易城就从不到1000人(其中元昊带走了100多人),快速增长到了近2000人,而且分配牲畜、组织培训等工作每一项都有板有眼,也让我放心不少。

    这一次秋收,贸易城也收获了17万斤粟米,按现有人口的消耗,够三个月是没有问题的,但我还是让木驼多准备一些粮仓,为下一步开展农业大生产作好准备。

    过年的概念我没有怎么样跟族人灌输,但族中主要负责人对我将进行新年祭神和祭祖则是非常清楚的。这一年,大元神庙的祭祀人数比哪一年都少,除了木青已经不在,更主要的是族中青年骨干们都在外地忙碌。

    只有土土兄弟、马齐和木恩他们参加了我的祭祀仪式。

    家里的人我也没有让参加——公私分明我还是能做到的。

    趁过这个年的清闲时间,我也在为大元下一步的发展作一些筹划。

    目前已经有三座大元城基本成形,下一步将是在三座城的基础上,加快集中人口和扩散文明的工作。

    木青的离去让我产生了种强烈的生存危机感,深怕自己来不及在生命结束之前见到自己的目标实现。很多工作要在现有的基础上加快了。

    这人一次的人口危机让我更清楚地认识到一个现实,在这个世纪里,没有什么比人口更重要的资源。

    当下一步的农业大发展和金属矿藏发现以后,人类的生存能力将得到更大的提高,而在这个世纪极为有限的人口将是大元文明最大的制约因素。

    一种文明是否能够得以延续,除了文明自身的质量以外,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承载这种文明的人口种群数量。要想让大元文明尽快的在这个世纪处于绝对的优势地位,并不会在其他文明的发展中消亡,就得尽快的扩大大元文明的影响范围。

    从目前的发展水平来看,大元文明已经有了一定的积淀和积累,如果能够尽快的在“人口新政”的基础上消化新增的人口,提高人口的质量,那随之而来的就是跨越式的从“质变到量变”。

    我就会有更大的信心推进大元文明的扩散速度。

    目前还没有得到金属矿藏,只是因为这个地区的露天金属矿比较缺乏,但随着大元骑兵活动范围的扩大,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而从目前我们的活动范围来看,已经有近4万平方公里。

    这个范围已经达到了后世山东省面积的大约四分之一,涵盖了鲁东南的大部分地方。

    相信我苦苦寻找的金属矿应该离我不远了吧!

    现阶段我最想要的有三样东西:人口、马和金属矿!

    偏偏这三样东西都是急不来的,第一样要靠积累,第二样要靠寻找,第三样要碰运气了。

    那我能急得过来的东西是什么?是农业!

    大元七年,已经注定是我们大元的农业发展年。

    足够多的粮食,更多的粮食,过剩的粮食,才能让鲁东南这片地面上迅速地让农业地位迅速地超越并取代畜牧业的地位。

    农业时代只有在这种条件下才能真正到来!

 第七十章 农业扩张

    新年伊始,骑兵的运输任务陡然加重。

    大约50万斤粟米需要向大元贸易城运送。

    为了便于管理,也让各城的发展更显得有序,皋陶那边的贸易城就不变更名称了,以后再说,而木穷那边靠近莒族的贸易城,则让我命名为“有穷城”——不仅是因为木穷是有穷族的,也是让我大元城周边的这些小族在将来的发展中融入大元后,也有一个可资纪念的凭据。

    木穷为此感激涕零。

    但我却暗中制订一项措施,让原有穷族的成员尽可能的分散到三城中,而不是向有穷城集中。

    贸易城和有穷城各分得了25万斤粮食,但其中各有3万斤是用于播种的。

    贸易城的农业发展大计受阻于大元六年与莱夷族的战争,但大元七年则没有这个问题,木驼得到指示以后,在最短的时间内集中了近4000壮劳动力投入开荒,这个速度和规模让我大为吃惊。

    要知道在整个皋陶大族里,能够称得上是壮劳动力的也不超过5000人——这其中还男女都有。

    其中有的小族出动的劳动力得走上十来天才能到达贸易城所在的地方。

    我赶到贸易城的时候,累得有点变形的木驼向我解释了他的措施。

    我送过去的粟米他几乎都没舍得吃,除了必须的种子,主要用来向各族换取了劳动力,还搭上了手里大半的牲畜。

    城内所有的劳动力都加入了开荒工程,由于得到长老们的支持,甚至大元分校的师生们都上了地里,匠作区的技术人员们也满腔热情加入到农业生产中。

    而偃师在这个时候发扬了可贵的“原始**互助精神”,让族里的所有的壮年战士义务地参加了劳动。

    为了这个阶段的“劳动报酬”观念得到体现,让原始的“**”先回归到原始“社会主义”,按劳取酬还是必须的。所以我让大元分校的师生们统计了一下偃师派遣过来的战士数量——大约400人,并指示木驼将这种行为定性为“劳动入股”——在今年的秋收工作中将按10%的比例给皋陶族应得的收成。

    在春播开始之前,贸易城外的开荒面积达到了近3万亩,为此我又紧急向贸易城调拔了10万斤粟米。

    木穷那边的条件有限,但由于城墙基本完成,人手也抽出来了。我让木穷不要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