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场现形记》作者:李宝嘉第一回 望成名学究训顽儿 讲制艺乡绅勖后进话说陕西同州府朝邑县,城南三十四地方,原有一个村庄。这庄内住的只有赵、方二姓,并无他族。这庄叫小不小,叫大不大,也有二三十户人家。祖上世代务农。到了姓赵的爷爷手里,居然请了先生,教他儿子攻书,到他孙子,忽然得中一名黉门秀士①。乡里人眼浅,看见中了秀才,竟是非同小可,合庄的人,都把他推戴起来,姓方的便渐渐的不敌了。姓方的瞧着眼热,有几家该钱的,也就不惜工本,公开一个学堂,又到城里请了一位举人老夫子,下乡来教他们的子弟读书。-----①黉门秀士:黉门,学宫;秀士,即秀才。这举人姓王名仁,因为上了年纪,也就绝意进取,到得乡间,尽心教授。不上几年,居然造就出几个人材:有的也会对个对儿;有的也会诌几句诗;内中有个天分高强的,竟把笔做了“开讲”②。把这几个东家喜欢的了不得。到了九月重阳,大家商议着,明年还请这个先...
作者:亚当·斯密蒋自强 钦北愚 朱钟棣 沈凯璋 译胡企林 校译者序言亚当·斯密(1723-1790)不仅是一位经济学大师,而且是一位杰出的伦理学家。他一生从事学术研究,留下了两部传世佳作——《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他在《国富论》中建立的“富国裕民”的古典经济学体系,已为我国思想理论界所熟知,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阐明的以“公民的幸福生活”为目标的伦理思想,却很少引起我国思想理论界的关注;特别是这两部著作之间的关系,长期以来未被人们正确理解。早在19世纪中叶德国历史学派的经济学家就提出了所谓的“亚当·斯密问题”,即《道德情操论》和《国富论》对比悬殊、相互矛...
作者:褚兢【,】第一章妻子娄虹调进市城关小学上班了。尹凡小两口结婚这么多年,总算开始了正式的居家过日子的生活。锅碗瓢盆协奏曲,油盐酱醋交响乐,里面充满凡人的幸福,也平白消磨着一个人的豪气。河阳市原市委书记王启贤调走,在河阳市官场上引起了一段时间的兴奋,几乎人人见了面都要谈这个事。大家猜测这里面的背景,分析哪些人会随着他的调离而倒霉,哪些人则会时来运转,在新的利益格局中分得一杯羹。有的人兴高采烈,喜上眉梢,有的人灰头土脸,情绪低沉。大多数人都知道,再怎么利益调整,自己背景有限,未必一定能从其中得到什么好处,但长期处在河阳这种封闭落后的地区,又是在单调而枯燥的机关里,生活向来缺乏亮点,那些重要的人事变动无异就像重大的节日,它能刺激机关大大小小干部们的神经。...
作者:倪进/朱新开【作品简介】中国人民解放军第47军湘西剿匪纪实,再现那段战火硝烟血色苍茫的峥嵘岁月!1949年,趁47军主力部队赴川黔参战之际,国共两军在长江以南形成焦灼态势,素有“中国盲肠”之称的大湘西地区亦是战事吃紧。台湾派遣特务吴刚(化名张冕)、杨文华欲联络湘西地方武装、国民党潜伏特务、恶霸豪绅,煽动不明真相群众发动暴乱。柯山临危受命,带领苗族战士小石,辗转在湘西中心地区——沅陵、所里(现吉首)、永绥(现花垣)、古丈、辰溪、凤凰等地,展开秘密侦查缉捕行动……【名家推荐】湘西,一个美丽而神秘的地方。它孕育了贺龙、沈从文、黄永玉、汪曾祺、宋祖英……这里风景如画,是中国少数民族聚居最多的地方之一;这里民风旷野,赶尸、落洞、巫蛊等,充满了神秘色彩;这里是孙中山所说的“中国盲肠”,300余年的土匪横行,让“湘西匪患”成了一个专用名词。...
作者:皆不在其白【,】第01章 兴趣小组“凯子!还不起来。”寝室长火急火燎的窜进寝室,一边找着毛巾一边随口喊道。“8点了啊。”“哦。才8点,慌什么啊。”寝室最里面靠东的床铺上,凯威儿翻了个身,含含糊糊的回答道。被子蒙着头也不管寝室长听清楚没有。“都大学了,还点名。”半天,床上才传出些响动。显然,凯威儿对点名很有些不满。又翻了个身。“恩,今天上午的课。不去没事。”凯威儿默默的想着。其实,凯威儿早就醒了。寝室里还不到7点就有人起来,外面走廊里也乱糟糟的。只是他就想赖在床上,不想起来。再说上午还有事,这就更让凯威儿找到了赖床的理由。“恩,预备了。”预备铃声在寝室里也能隐隐听到。“起来吃饭,一会该没饭了。……靠,还点名。”显然凯威儿还是对点名有点耿耿于怀。...
小说排行榜:/top.aspx书名:巴雷托的财富忠告出版社:中国人文出版社 署名:陈文明/编著 书号:ISBN 7-533-37283-5 电子版定价:5.00元 版本:2005年6月第1版 CIP数据核字(2005)第023507号正 文冷静地面对金钱巴雷托说,面对金钱,你要冷静,千万不要迷失在金钱的淹没之中。美国人最推祟的便是"自我成就"(Self-made man/woman),这意味着不是承袭祖辈余荫的自我奋斗,意味着个人凭借努力和运气的暴发,所谓的美国梦就是暴发梦。但这绝对不是"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的暴发,推崇的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上帝的眷顾,而非破坏游戏规则的巧取豪夺和侵占公私财产的损人利己行为。...
作者:[德]黑格尔(GeorgWilhelmFriedrichHegel)译者:范扬、张企泰黑格尔著《法哲学原理》一书评述 贺麟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是他任柏林大学教授的第三年(1821年)出版的。据库诺。费舍报导,黑格尔自1818年到柏林大学任教以后直到1831年死时,他总共讲授了《自然法与国家学或法哲学》六次,自1821年后,即以出版的《法哲学》一书作为教本①。这是他晚年在柏林任教期间所正式出版的唯一著作。此外他在这期间所发表的都只是一些短篇的论文,而他的许多重要的哲学讲演录,都是他死后才由门人整理出版的。黑格尔《法哲学》的出版和在柏林大学的其他讲学活动使得他成为普鲁士王国的“官方哲学家”。他在这书中,明确提出“哲学主要是或者纯粹是为国家服务的”看法。把哲学应用来替反动的普鲁士政府服务,这就使得他的“法哲学”成为表现他的政治观点和立场最保守的著作。...
作者:张宝瑞《真假慈禧1西遁风云录》作者:张宝瑞正文第1章源远流长的黄河之水在养育中华民族的华夏大地上不知流淌了多少年,它经历了炎黄子孙的欢乐和幸福,也饱尝了屈辱和辛酸;它目睹了秦皇的骄横,汉武的豪迈,唐宗的大度,宋祖的劳顿,成吉思汗的狂妄,乾隆的文采,但是流淌到公元1900年8月14日(阴历七月二十日)的黎明,却由哽咽而爆发嚎啕,八国联军的铁蹄踏进了北京城。中国人的都城北京陷落了!北京城里,联军的残酷罪行写成东方有史以来最残酷、最野蛮的一页。帝俄军队最残忍,他们每抢劫一家,临走时必掳去年轻的女人;英国士兵酷爱中国女人的小脚,他们把女人强奸了以后,还要剁下她们的小脚塞在行囊里;奥地利军人杀人成性,杀男人是为了要脑壳后面拖着的一条发辫,杀女人是为了剥下她们身上的大红肚兜和脚上的绣花鞋;日军士兵深知王府贵宅里文物的价值,一抢而光;德军驻屯的区域里,房屋烧尽,庵观焚毁。...
作者:王咏刚&周虹【由.(. )整理提供,版权归作者和出版社所有,如发现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本站删除。】李开复序必须告诉大家,这是所有中文书里最有料也最好读的一本乔布斯评传。今天,国内互联网产业如火如荼,千百万年轻人从大学甚至中学时起就憧憬着有一天可以成为像乔布斯、比尔·盖茨、拉里·佩奇、谢尔盖·布林、马克·扎克伯格那样引领时代潮流的人。在所有伟大的硅谷创业英雄里,乔布斯是我们无法绕过的一颗最闪亮的明星。道理很简单,没有乔布斯,今天的世界就一定是另一副模样;没有乔布斯,就没有1977年的Apple II、1984年的Macintosh、1998年的iMac、2001年的iPod、2007年的iPhone和2010年的iPad;没有乔布斯,今天我自己可以随时打开iPad上微博、玩“植物大战僵尸”的快乐生活就至少要被推迟3年!...
作者:[法]古斯塔夫·勒庞译者:戴光年【,】内容简介《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是解析群体心理的经典名著,虽然是一部学术性著作,但语言生动流畅,分析鞭辟入里,入木三分。因此,《乌合之众》一经问世,便广受欢迎,已被译成十几种语。《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颠覆了人们通常对群体的认识,将群体的特点剖析得淋漓尽致,让人先是惊异,后是佩服。作者层层分析,逐步推进,明确指出个人一旦融入群体,他的个性便会被湮没,群体的思想便会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而与此同时,群体的行为也会表现出排斥异议,极端化、情绪化及低智商化等特点。进而对社会产生破坏性的影响。作者简介古斯塔夫·勒庞(Gustave Le Bon,1841-1931),法国社会心理学家,著有《各民族进化的心理学规律》、《法国大革命和革命心理学》、《战争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其中以《乌合之众》最著名。...
作者:汪中求《细节决定成败》读后感我读了汪中求所著的《细节决定成败》后,感觉到在充满竞争的今天,如何做好工作,关键在于是否抓住了一个“小”字。也许太多的人,总不屑一顾事物的细节,太自信“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殊不知,我们普通人,大量的日子,都是在做一些小事,假如每个人能把自己所在岗位的每一件小事做好、做到位,就已经很不简单了。我们作为教育工作者,育人工作是个全方位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面互相配合。这些工作还得从学生的日常行为和学习习惯抓起。认真对待每一件关于学生的小事,促使学生珍惜时间、自觉学习、不畏艰难、勇攀高峰,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结合篮球队的训练工作来展开:1、成绩差的学生、2、怕进教室上课而认真训练、3、单亲家庭学生、4、生理现象、5、惧怕进教室上课时。 要点、注重观察,了解学生的内心动态,把他们当朋友,从各方面去关心。)...
特稿落实宪法贵在一个“诚”字作者:杜导正 字数:1071 编辑部商量开这样一个会,讨论如何把我们的宪法(也就是八二宪法)落到实处,我先讲几条,作为开场白。 第一,现在社会上讨论宪法和宪政很热闹,大家这样关心国家大事,90年代以来是少见的。关于宪政的讨论,意见针锋相对,网络上还挺激烈的。有人说,这场讨论可能是又一场大争论。我说,争论是好事。党和政府看来也采取了容忍的态度,这本身就是一个进步。 第二,《炎黄春秋》编辑部也议论过几次,重点是议论八二宪法的合法性、合理性和实践性。合法性不成问题,大家都认可。合理性社会上也没什么大分歧,认为八二宪法是比较合理的一部好宪法。我们特别看重八二宪法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