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圣经验 作者:尼尔 The Holy Experience 此为作者尼尔的个人的经验之作, 原文全书尚未完成正在写作发展中, 承蒙网友Pei的翻译协助, 我们先分享1~8章的内容. mycwg - 第一章 童年对神的观念 我一生都在寻找神圣经验。我一生的所知是,神圣经验能够揭示一切。神的一切,生活的一切,我的一切。对我唯一的问题是,什么是神圣经验,我从哪里能找到它? 然而,我希望你能谅解我,允许我首先简述一下我的经历。我知道你们许多人已读过一本或多本我的书,所以你已经略知一二。但是请允许我,我想在此建立一个联系,在这书中,这些资料能够被考虑到和经历到。我这些简短的历程可以证明是有益的,即使对你,这是你对有关我的已有概念的重温。...
鸳梦醒来-佛家超越爱海情波/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 爱从哪里来 在美籍俄罗斯现代作曲家斯特拉文斯基的歌剧《浪子的历程》中,情场老手、放荡浪子汤姆·雷克维尔轻松地回答了一群妓女在魔鬼授意下的嘲弄性盘问,但当最后被问及什么是爱时,却顿然哑口无言: 幽灵: 最后一个问题:爱是…… 雷克维尔(旁白); 爱 这宝贵的词像一块灼热的炭,它使我难以启齿,使我的灵魂恐惧。 幽灵: 不回答?我的学者答不出来? 雷克维尔(激烈地): 是的 我无可奉告。 这里所讲的爱,是指发生在男女两性之间的那种恋情。雷克维尔虽然经常被爱并欣然以爱回报,但他却回答不出爱是什么。其实这也不能怪他,在我们的生活中:谁没有爱过或被爱过,谁没有堕大过情网,谁没有耳闻目睹过形形色色的恋情事件,然而谁又说得清爱是什...
全知麦彭仁波切 [1]著索达吉堪布译那摩格日玛吉果卡亚何名入耳之刹那,菩提道中不退等,能赐无量胜德者,无量光佛护此众。于此,凡一切有缘者,最胜之所求,是不住有寂之涅盘。无难而易获此求之殊胜方便,即是发愿往生极乐世界。此殊胜方便之原由为:依佛陀之誓愿力,易生极乐世界;已往生之所有菩萨,均是一生成就者;且诸善逝之无垢圣教中宣说,住于无量刹土之一切诸佛,皆再再称扬极乐世界具超胜其他净土之无量功德。欲生彼净土,《无量光佛净土功德庄严经》宣说四种因,即此经云:“阿难陀,若诸众生再再观想如来身相,积累众多无边之善根,发诸菩提心,为往生彼净土而发愿、回向,彼等临命终时,于自前即能现前如来、应供、正等觉阿弥陀...
至尊宗喀巴大师传 (修订本) 法王周加巷 著 郭和卿 译 青海人民出版社 1994-西宁 出版说明 译者前言 一、记载翔实,所有宗喀巴传记不下三十余种,无一有如此书广泛周密的。 此一空前巨著,详述宗喀巴大师的史迹而无遗,全文为颂词与散文相间体,这是印、藏文学的风格,在西藏对于此种文笔评价很高。因此,全部史册,几等于一部巨大的长篇史诗,而且内容涉及显密教法,十种明处,行文艰深,可想而知。译者虽已是八十老叟,对于佛学仍是如愚昧无知的孩童,才疏识浅,错误难免!何况我在译此巨著过程中,旧有心脏病,前后复发二十余次,休克八次,每次都是心急跳,手麻木,竟不能写一字,竟不能思一事,头脑昏昏,心思茫茫,只好中断译笔!但是我夙愿人生的价值,当为社会人类作有贡献!愿在手执译笔的当中,呼吸停止而死去,死神于我何惧之有哉!赖此精神支柱,并思及如上所说宗喀巴史迹的重大意义,...
无 题 濮存昕老师 (2007年7月23日上午于文殊阁) 昨天夜里两点以前赶到,我在进山门的时候心里有一种感动。在角门车停了一会儿,我仿佛有一种久违的感觉。因为每天我忙于这个那个繁琐的事情,佛教的那种气氛,那种温暖,有很长时间没有接触了,有些感动。躺在禅寺的床上没睡以前,也很舒坦。今天早上一进大殿,我又很感动,那种仪式,那种气氛,一唱三宝歌,弘一大师他的那种感应,好像就在这个大厅里,仿佛他就在我们中间一样。我很不成器,歌词都忘掉了,但是我听到乐曲,看到这么多年轻人,这么真诚,我真的很感动。我突然发现,这里是那么有力量。说句坦白的话,每一个学员站出来,你们可能不自信,但是你们融在一起,你们真的是从里到外的美丽,从里到外的有力量,这是佛的力量,也是聚在一起的力量。...
略论恒审与遍计 胡晓光 佛学在讲转识成智时,认为在因位上先转七识和六识,在果位上后转五识和第八识。八识学说是佛教的主体意识理论,它是一种反思理性之学,具有道德心理转变特质。为什么转识成智要先转七六识,佛学认为,七识与六识是主体情见之本,只要能够把六识和七识由染转成清净,在果位上,八识与五识自然转变。所谓六识,就是主体思维意识,它有想像思辩功能,对一切法周遍计度,虚妄分别。执妄为真,是邪见之本。所谓七识,就是主体本能潜在思维意识,是六识之根,它恒常思量,执八识见分为自我之实体,是妄情之源。六识与七识的功能在凡夫位上,就是一种错误思想,不过佛学是把思与想分开讲的,所谓思,是微细的心理活动,思之体是第七识末那识,所谓想是粗浅的心理活动,想之体是第六识意识。...
西藏白教第二十四代上师白莲花造藏德客齐达瓦桑杜喇嘛译英美国伊文思温博士校释三密弟子光明心译汉敬礼顶礼宝贵白系历代上师所造文体为方便凡俗连续之能知,使之面对圣智故,此中阐明修法引导,名曰俱生大手印。计分为三∶一 入门教言。 二 本文要义。 三 结述。一 入门教言(一) 世间教言具如他处所明。(二) 出世教言1 归依发心与上师相应以归依,发心,及与上师相应为发端。2 七支禅坐现证毗卢遮那论云∶端直其身,坐金刚座,专系一缘,为大手印。备此,双足应作佛座之式。双手平衡,置于脐下。脊柱劲挺,胸部前突。屈颈如钩状,下颚紧压喉结,舌抵上颚。心流常随感觉而起,以感于外物者为甚,是以目勿转瞬,或勿迁动,唯...
从《六门教授习定论》看习定的入门方便(上)唐思鹏前 言 在佛教中“定”与“戒”、“慧”合称“三学”,此三学是如来妙智实证圆满法界大悲平等流出的,清净无染,远离过恶,能除众生迷惑,启迪智慧,令其解脱出离,所以又称“三无漏学”。三学之中,定学是核心,是枢纽,它起着上承净戒、下启觉慧的殊胜作用,因而在佛弟子中一般都重视对定学的修习。不过学人虽知定学的殊胜及修定的重要性,但还是有不少初学者对定学了解得不够,也不知修定的入门方便,总想着修定是在禅堂,或是在深山,双目紧闭,长坐不卧,甚至是禁语不言,不食人间烟火,本着“依戒生定,依定发慧”的修习次第,抱着只要有定,自然能够生起智慧的美好愿望,于是排除外缘,或数月,或数年,乃至一生,而拘身静坐。但这些人到头来才发现,自己认真苦修,其心并未得定,纵或得点小定,而烦恼并未减轻,智慧也并未生起。有的知道此修不如法,便随即舍去;也有...
毛泽东是一个土生土长的中国人,他的思想植根于中华文化土壤。湖南是他的故乡,因此,他的思想又深深地打上了湖湘文化的烙印。 现代大量的考古发现表明,早在史前时代(文字发明以前)就已在东亚大陆形成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原始文化景观。从炎黄至秦汉,逐渐进入文明时代,并确立了以中原华夏为轴心和儒道互补、吐纳百家的中华文化格局。故经史典籍,历来将黄河水系的中下游视为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策源地。 《尚书·禹贡》将全国分为九州,湖南属荆州南境。春秋战国属楚。荆楚虽则疆域辽阔,兵力强盛,但中原王朝仍视之为荆蛮楚蛮。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其中有长沙郡与黔中郡。及唐广德二年,置湖南观察使,自是始立湖南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