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风景名胜纵览前 言 360 行中,没有旅游这一行。可是在当今世界上,旅游已成为越来越重要的一项经济活动。旅游业在许多国家经济生活中的地位迅速提高。 世界旅游业的崛起是近50 来年的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局势相对稳定,国际间经济联系飞速发展,出国旅行和探亲访友的人逐年增加。人们把旅游看作精神文化的需要,寻求友谊、开阔视野、增长知识的手段。加上现代化交通运输业的发展,使整个世界变小了。700 年前,马可。波罗从意大利来到中国的大都(今北京),足足走了3 年半。而今,从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飞到北京,只需一天左右的工夫,这就为国际旅游业的发展创造了极为便利的条件。 我国自70 年代末期以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政策,促进了经济的发展,而旅游业在经济的发展中穿针引线,起到了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旅游业已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窗口,传播经济信息的使者,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我国观光旅游,投资办企业...
《科学与社会秩序》 作者:伯纳德·巴伯著 中文版序言 科学社会学的兴起与成熟 思想由来和意图 单独回顾一门科学专业的由来,这常常是很困难的。一门专业一旦建立起来,它的研究人员就更关心日常的、正在研究中的问题,而不是它的由来。对于科学社会学来说,情况也是如此。现在,人们很难想像在1952年没有像科学社会学这样的专业。的确,在1952年以前,英国的“科学人文主义者”(如贝尔纳、霍格本、索迪等人)以及美苏两国的其他一些人,曾撰写过有关科学的本质、问题和应用的著作,但是他们并不认为自己是科学社会学家,或者是在一门社会科学的专业中从事研究工作。贝尔纳及其同事“科学人文主义者”都是自然科学家,他们关心三十年代业界大萧条时期混乱的世界,他们还关心如何通过有效地重组科学并更多地把科学应用于人类福利事业之中使社会状况得到改善。他们的兴趣主要在于实际的政策,而不是为...
编后记天津高恒文兄要我编一本《朱光潜书话》,因为安徽教育出版社已经有《朱光潜全集》,挑出“书话”类文章略事编排,实在算不得什么劳动,很快完工了。但恒文兄又打来电话,限期交一篇“编后记”,这却让我犯难了。朱先生的文章俱在,何必我来妄加嗤点?实在无话可说,只好讲讲自己读朱先生书的经过,和远远望去的印象,凑成一篇书话的书话。朱先生一生文字,无非文学与美学。大致说来,建国以前是亦文学,亦美学,建国以后则纯以美学为主。像他那样的大才,自限于谈文论艺之区,走专家学者的道路,未知出于自愿否,但也绝非偶然。不求兼通各艺,只期精于一门,这是许多“五四”以后的第二代人文知识分子共同所趋,不同的是光潜先生选择了当...
原下的日子(节选) 作者:陈忠实 一 新世纪到来的第一个农历春节过后,我买了二十多袋无烟煤和吃食,回到乡村祖居的老屋。我站在门口对着送我回来的妻女挥手告别,看着汽车转过沟口那座塌檐倾壁残颓不堪的关帝庙,折回身走进大门进入刚刚清扫过隔年落叶的小院,心里竟然有点酸酸的感觉。已经摸上六十岁的人了,何苦又回到这个空寂了近十年的老窝里来。 从窗框伸出的铁皮烟筒悠悠地冒出一缕缕淡灰的煤烟,火炉正在烘除屋子里整个一个冬天积攒的寒气。我从前院穿过前屋过堂走到小院,南窗前的丁香和东西围墙根下的三株枣树苗子,枝头尚不见任何动静,倒是三五丛月季的枝梢上暴出小小的紫红的芽苞,显然是春天的讯息。然而整个小院里太过沉寂太过阴冷的气氛,还是让我很难转换出回归乡土的欢愉来。...
作为一名曾经战斗在禁毒一线的女记者,我创作的动机十分简单,那就是对禁毒将士们的深深敬意 与女毒枭“结缘”,也许要追溯到许多年以前。那时警校毕业刚满十九岁的我,分到了公安局工作。报到的第一天,局长就将我派去抓捕一个女毒犯。 那个女毒犯身强体壮,要乘坐三天的长途车将她带回去,确实不是件容易事。沿途山高路险,别说看守所,就是派出所都找不到。我只能和女毒犯吃住在一起。客车晚上九点多钟停在了一个山凹子里,只能在路边的一个破旧不堪的小旅馆里过夜了。为了防止她逃跑,我不得不用手铐将她铐在了木头床杆上。 都说毒犯是亡命徒,首次执行任务的我,面对这个多次贩毒的女毒犯,心里十分紧张。为了在她面前表现得老练,我十分镇定地面对着她。她对我说道:“警官,你将手铐给我打开,我绝对不会跑的。”她用那双可怜巴巴的眼睛看着我,见我不理她,便开始苦苦地向我求情。见我还是不理她,她突然大叫...
时代呼唤儿童文学精品(代序)一繁荣儿童文学是时代的呼唤,是亿万儿童和家长的心声,是党中央的殷切期望。江泽民总书记把繁荣少儿文艺作为繁荣文艺的"三大件"重点之一。他在致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信中语重心长地说:"少年儿童是中华民族的希望和未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的历史重任,最终将落在这一代少年儿童身上。帮助他们从小树立起为中华民族全面振兴建功立业的远大志向,把他们培养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责任。"我们要从培养跨世纪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的历史高度、时代高度,清醒地意识到自己的光荣职责,要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发展以及关系国家、民族命运的全局中,看待自己的工作。到二○一九年是建国七十周年,到二○一○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现在的中学生那时三十多岁,他们要接班,成为各个岗位的骨干,他...
禅 宗 诗 歌 境 界第一章 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禅宗诗歌是禅宗思想的载体。与禅宗的终极关怀一样,禅宗诗歌的终极关怀也是明心见性。所有的禅诗,其主旨都是明心见性,用诗学的譬喻来说,就是要见到我们每个人的“本来面目”。因此,探讨“本来面目”的哲学内蕴,对理解禅宗诗歌具有提纲挈领的意义。“本来面目”在禅宗史上最早见于《坛经》,是六祖慧能在大庾岭头初次说法启发惠明禅心时所说:“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这么时,那个是明上座的本来面目?”“本来面目”在《坛经》里最早出现于惠昕本,成型于契嵩本。参郭朋《坛经校释》第23页。中华书局1983年版。 惠明言下大悟,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可以说,重现“本来面目”是一切参禅者要穷毕生之力究了的根本大事,是禅宗的终极关怀。中国禅宗的精髓要义,就在于对“本来面目” 的重现之上。...
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 作者:陈夏红 用法律慰藉心灵(1) 鸿雁北飞 陈夏红君的《百年中国法律人剪影》我是从尾到头读完的。原因是相比较书中前部分介绍的人物,后面的谢怀拭、王明扬和周枏等人我更熟知一些。这本不是一个法科毕业生应有的素质,我深为自己中国法制史知识的匮乏而自责。 书中作者以法律为标尺,以百年为纬度,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对张耀曾、沈钧儒、高一涵、吴经熊、杨兆龙、钱端升、谢怀拭、王明扬、周枏等九位勘入“百年法学盛殿”的大家及其著述作了一一介绍。书中末了提到了江平先生,不知是因为江先生上了年纪的缘故,还是其与作者的师徒情分,在此一并论起。但若将其忝列百年我始终觉得有欠商榷,毕竟在其之前还有诸如佟柔、高明喧等有影响的老一辈法学家典范。...
胜利象征:朱可夫第一章 早年的磨练(1) 莫斯科西南的卡卢加省斯特烈耳科夫卡村,是一个普通的穷村落。一条没膝深的小河从村旁潺 潺流过,水上长满了绿藻,一到夏天这里便成了孩子们的天堂。村北有一片桦树林,远远望 去,仿佛是一片连绵的山丘。在这个村子中央,有一幢很破旧的房子,房子的一个屋角已几 近 坍塌,墙壁和屋顶长满绿苔和青草。然而就在这间不起眼的农舍里,诞生了一位后来赫赫有 名的军事家,他对苏联乃至世界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1896年12月2日,格奥尔基·康斯坦 丁诺维奇·朱可夫在此呱呱落地。据母亲讲,这孩子出生时嗓门十分宏亮,仿佛在告诉 村里人,他已来到了这个世界。 在这所房子里,早先住着一位名叫安努什卡·朱可娃的寡妇。朱可娃无儿无女,生活十分凄 凉和寂寞,于是,她从孤儿院领回了一个两岁的男孩。这男孩的亲生父母是谁,大家都说不 出来,只是听说,他是在3个月的时候,被一位妇女放...
因为某些原因,我接触过很多精神病人。辩证点儿的说法是“至少在大多数人看来是精神病的人”。用词上我不想深究,这也不是必交的工作报告,就这么用吧。 其实精神病人很好沟通,没想象的那么难。有相当数量的人逻辑上极为清晰——在他们自己的世界观里。当然,狂躁症的除外,那个得冒点儿风险——被打一类的,做好心理和生理准备就没大问题。我说的生理准备是逃跑。我又不是对方亲人,犯不着流着泪让对方揍,逃跑还是很必要的一项准备。 跑题了。 精神病人也有性格,有喜欢滔滔不绝的,有没事儿招事儿的,有沉默的,有拐弯抹角的,跟大街上的人没啥区别。唯一的区别就是:会做一些没精神病的人不能理解的事儿。做这些事儿的根源就在于:世界观的不同。对了,我就是要说这个!世界观!他们的世界观是令人匪夷所思的,也是很难理解的。所以,很多人认为精神病人是难以沟通的。...
隐公 【元年~十一年】 【传】惠公元妃孟子。孟子卒,继室以声子,生隐公。宋武公生仲子,仲子生而有文在其手,曰为鲁夫人,故仲子归于我。生桓公而惠公薨,是以隐公立而奉之。 ◎ 隐公元年 【经】元年春王正月。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秋七月,天王使宰咺来归惠公、仲子之赗。九月,及宋人盟于宿。冬十有二月,祭伯来。公子益师卒。 【传】元年春,王周正月。不书即位,摄也。 三月,公及邾仪父盟于蔑,邾子克也。未王命,故不书爵。曰“仪父”,贵之也。公摄位而欲求好于邾,故为蔑之盟。 夏四月,费伯帅师城郎。不书,非公命也。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
作者:石康目 录第 一 篇 第 二 篇第 三 篇 第 四 篇第 五 篇 第 六 篇第 七 篇 第 八 篇第 九 篇 第 十 篇第十一篇 第十二篇第十三篇 第十四篇第十五篇 第十六篇第十七篇 第十八篇第十九篇第一篇0 1995年4月8日夜晚11点48分, 我和阿莱在国贸职工宿舍前分手,结束了长达8年之久的感情生活,从此老死不相往来。1 这件事说起来轻松,实际上,它对我触动颇大。从那天起,我开始思考诸如生活的意义之类老生常谈的问题,思考自己的生活,从自己想到周围的人,想到过去,想到我们这个时代。以后很长一段时间,我都是在一种回忆和思考的状态下生活,这种生活有时叫我情绪恶劣,无聊至极,有时叫我激动莫名,如痴如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