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曾经遭遇五次的大变动,所以很多建筑物被泥土覆盖。远古时,最初,传说是在柏拉图的著作" 对话录 "中 , 记录着由柏拉图的表弟柯里西亚斯所叙述的亚特兰提斯的故事 。柯里西亚斯是苏格拉底的门生 , 他曾在对话中三次强调亚特兰提斯的真实性 。柯里西亚斯说 , 故事是由曾祖父卓彼讲的 , 而卓彼则是从一位希腊诗人索伦(Solon约639~559BC)那儿听到的 。 索伦是古希腊七圣人中最睿智的 , 索伦在一次埃及之旅时 , 从埃及老祭师处听到亚特兰提斯之说 。柏拉图要我们相信,亚特兰提斯的历史确实存在,亚特兰提斯消失在一场火山爆发的大地震及洪水之后 , 亚特兰提斯在顷刻之间便永远沉入了海底 。埃及的祭司不止负责仪式、他们本身也是天文学家、数学家、行政官、以及古代科学秘密的守护者),柏拉图在二千年前述说的这个岛屿,令许多人为之向往,另外,在希腊有很多历史学家,将近20位写过很多关于亚特兰提斯的故事。在那个黄金年代,曾...
一来介绍认识Robert Shapiro,二来探究光明 ,黑暗的定义。高维度的造物, 生活在和谐, 与源头联结的一片光辉与喜悦中,他们不愿亲自体验负面性,却又必须得到负面性的经验来平衡极性,于是负面的体验被压缩到地球 。高维度的造物藉着地球人类在地球剧场的演出, 汲取了极性令一面的资讯。(经验就像程式库般可被撷取与植入, 所以你的前世记忆, 并不见得就真的是你的。)那麽到底甚麽是黑暗 ?黑暗的一方不见得就是充满斗争 ,黑暗的一方裡, 仍可充满光明与爱。 (不然黑暗要怎样吸引你呢?)Earth Dramaby Noel Huntley, Ph.D.bibliotecapleyades/huntley/esp_huntley_9.htm...
2000 第6期 - 校园科幻冯思要不是那段可疑的数据流,世界会是另一个样子。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标有各种记号的数据流源源不断地经过我的眼前,犹如哈德迪斯克①的德特②河。说到德特河,那真是人类的骄傲,她是如此的美丽,令人充满了激动与幻想。古老的德特河是人类文明的发源地,而由此产生的无数美妙的神话传说,更给这条伟大的母亲河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一个比较著名的传说是,太古时代,浑沌一片,阴冷、黑暗笼罩着一切。无尽的黑暗蕴藏着无尽的力量,无尽的力量充满着无尽的希望。就这样,不知过了多少年,黑暗中诞生了两位勇士,一位叫埃佛迪士克③,另一位叫佛马特④。埃佛迪士克手持巨斧,劈开了眼前的浑沌,天地从此产生;埃佛迪士克被看作是世界的创造者,而佛马特被尊为世界制度的创始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创神”和“律神”。...
1992 第3期 - 历险记彼得·米歇尔·穆尔 马军 译一阵狂风把帐篷和帐篷里面的3个人卷下山岩,抛向500米下方的一片冰川……1989年5月25日,在北美洲最高山脉的万仞群山中,到处是白茫茫的一片,几乎什么也看不见。35岁的导游员达夫·斯蒂赫利和他带队的8名登山爱好者决定在海拔5000米、被冰雪覆盖的一个小山坳上宿营过夜。他们搭起3顶圆顶尼龙帐篷,帐篷的基底深入地面30厘米,又用积雪在每一顶帐篷周围筑起50厘米厚的防护墙。斯蒂赫利已是第16次登上麦金利山,他喜欢把防护墙垒得高些,然后用金属棍子打桩固定所有的牵绳,并用锚爪牢牢固定每一顶帐篷下面的12个落地环。他在钻进睡袋时想道:“我们的帐篷稳固得恐怕连炸弹也炸不垮了。”...
孙元森我紧盯着报纸,那醒目的标题映入我的眼中:《联合银行库存的黄金不翼而飞》,我“啊”了一声。自从住院以来的两年间,我每天查看报纸,为的就是这条消息。我接着看下文:“联合银行库存的价值一千万美元的黄金不翼而飞,现场没有丝毫黄金移动的迹象,但是储备的黄金却被形状相同的青铜所代替。联合银行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防盗系统和强大的警备力量,要想进入金库,必须先经过五道坚不可摧的防盗门,门的钥匙分别在四位董事长和行长手里。只有五人会齐,才能开通金库的道路。为此,四位董事长和行长,已被隔离审查。另有传言,此案可能为外星人所为,因为在如此先进的防盗系统之下,地球人不可能以偷梁换柱的手法盗去黄金。此外,令人费解的是,作案者盗去黄金的同时,为什么还要留下那么多的青铜呢?因此关于黄金失盗之事至今是个谜……”...
1998 第8期 - 科幻影视罗兰·爱马里奇 迪恩·德夫林一个遥远神秘的日本传说哥斯拉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一首日本渔歌里。那是渔人传说中一种恐怖怪物的名字。同时,哥斯拉在此之前已是一个不朽的电影角色,在全世界享有很高的知名度。它是由日本的TOHO公司于1954年首先塑造出来,推上银幕,同年在GOJIRA与观众见面。TOHO公司至今仍享有制作版权。该片的美国版本于1956年上映,片名为《怪物之王哥斯拉》。影片使雷蒙伯尔和塔卡西·希姆来迅速走红。哥斯拉这个形象在22部影片中都有出色的表演。其中包括新近日本排行榜上的《哥斯拉与莫斯拉》和《哥斯拉与德斯托若亚》。事实已证明,哥斯拉这个形象已不只是一个出色的攻击者,多次目睹哥斯拉出击的东京人就是最好的见证人。...
1999 第4期 -阿来很多发明都曾在战争中发挥过巨大的作用。16世纪的荷兰眼镜制造商汉斯·里帕席把两片透镜安放在金属管内适当的位置。从而在观察时将远处景物放大。他把这一新发明献给荷兰政府,用于战地观察,在荷兰反抗西班牙的独立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剩下来的事情只是等待一个人把它转向天空,这个人就是伽利略。1609年,当时任数学教授的他去威尼斯访问,在这里,他获得了荷兰人制成能将远处物体放大的筒形眼镜的消息。伽利略立即想到,这种新发明可以用于观测天体,于是,他亲自设计和制造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他将一块平凸透镜和一块平凹透镜装在一根直径4.2厘米,长60厘米的管的两端。为了能够伸缩调整,以适应远近不同的物体与观察者不同的视力,他还用一粗一细的两根相套的空管来调节两片透镜的距离。在一个晴朗的夜晚,伽利略把这具能把物体放大三倍的仪器对准了月亮,于是,世界上便产生了第一架天文望远镜。...
永隆祀在城南外二十几公里处,非常非常难找。如果找得到就会发现那祀占地不小,风景也好。本来祀周围住着很多乡民。我曾经也去过那里,四周的乡民都很朴素,也非常热情好客,他们拿最好的请你吃,到头来不但不收钱,反而在你离开之前还一包包的把当地的特产送你,使你会很尴尬。我第一次去的时候就感到很不好意思,但后来跟他们熟识了,聊的话也多了,才知道不必要客气,因为他们向来就是这样的,就好象你上饭店就是去吃饭的,吃完后得付帐还得付小费一样,对他们来说,来了客人就得周到招待。用他们的话来说,就是"难得有个客来望望哈里个先阿爹先阿母哉,哈没招待个好没讲过哉,哈阿就更没个客来望叻"(意思就是说这儿难得有客人来拜访他们的祖先,所以一定得招待好,否则就更没人来了)...
并蒂莲另一位赵氏兄弟姑且,你容我先把陈耳东和他的同事们办案的那些枯燥繁杂的过程放一放,说说这起谋杀案发生之后,本故事中的另一位赵氏兄弟的一些情况吧。天津市和平区有一条街叫马场道。如果你去过那里,就一定知道马路两旁有不少年代久远的老房子。或许你还记得在离一个十字路口不远的地方,有一座具有拜占庭风格的灰白色三层小楼,带有四根石柱的门拱上镌刻着“1899”字样,那便是我故事里的两位主人公,赵氏兄弟的府上。据马场道派出所的一个退休警察说,这座宅第颇有来历,原为贵州路上的老西开教堂一名法国神职人员所建,上一世纪三十年代被赵鄂赵湘的曾祖父购得。小楼占地面积不大,算上门前的院子约有200平米。由于家境的破败,赵氏家族先后卖掉了一层和二层。到了赵氏兄弟的父亲那一辈儿,只拥有三层上的6间房屋和屋顶上的一间阁楼。...
□ 杰弗瑞·兰迪斯(2003年雨果奖获奖短篇作品) 原作:杰弗瑞·兰迪斯 翻译:北星历史并不一定是我们所希望的那样……行星火星上的人们没有文学。移民火星的过程是不可原谅的。那些被放逐的人们没有时间写作。但是他们还是有故事。他们把这些故事讲给那些年轻的不能理解的孩子们,他们的孩子们又讲给他们自己的孩子们。这些故事成了火星的传说。这些故事里没有一个是爱情故事。那些日子里,人们从天上坠落下来。他们从赭色的天空落下来,从那些有着薄薄的铝制外壳,挤满了带着恶臭味的人体的几乎已经不能用了的飞船里落下来。他们中一半是尸体,另一半也几乎是尸体。登陆是艰难的。许多飞船被撞得裂开了,将人的身体和珍贵的空气洒在几乎跟真空差不多的火星上。但是他们仍然随着一波接一波的飞船坠落下来。这些人类的渣滓被随意地从空间抛落在火星那坑坑洼洼的沙漠上。...
施晓宇1周宜生出任“紫金山大厦”总经理时,可谓春风得意,踌躇满志。全省旅游系统最豪华的四星级大宾馆归他领导实在出人意料,因为,无论是资历、年龄还是学识、才干,水平比周宜生高的大有人在。可是,“吉人自有神助”,连周宜生自己都不清楚是什么时候被新到任的省旅游局第二副局长看中的。第二副局长(部下简称“二副”)是位女的,乃新当选的w省省长的夫人,故尔虽称“二副”,却是局里的实权派。一天,“二副”到“昆仑山宾涫”视察,这是个勉强够格走后门刚刚评上“三星级”的中字号涉外宾馆。当时的总经理周宜生诚惶诚恐,战战兢兢,紧张得汇报工作时结结巴巴语无伦次,好在“大驾光临,有失远迎”之类的开场白还算对付得过去。只是苦了周宜生一张金刚脸,本来就生得黑,一着急,几乎就成了“黑老包”。没曾想“二副”年轻时,当她还是文工团员那阵子就喜欢牛高马大的“黑老包”,平生最腻奶油小生。这也许是在文工团里奶油...
中短篇合集(鬼谭玄异)小镇名流·秋生 duy著 秋生姓黄,修长而清瘦,面长而窄,眼大无神。平素衣着松散,不系纽扣,少言语,少表情。1989年毕业于农学院,分配在市农业局,市农业局发县农业局,县局则派小镇苗圃。苗圃距小镇十五公里,群山环抱,少有人烟。 秋生坐三轮车,一路颠簸,带书一箱,被两床,竹箫一把。苗圃有爷孙两人,老人须发尽白,少女十四五岁,喜着红装,少女有一黑狗相伴,黑狗默默无声,与少女如影相随。 秋生独居一木屋,陈设简洁,很少讲话,不干活,终日枯坐读书,或是在山间徜徉。老人好饮酒,每晚则花生一小碟,小菜两三样,在石桌旁邀秋生共饮,秋生不能喝酒,常以水代酒,与长者频频举杯,少女一旁添酒加菜,有时老人月下独酌,秋生兴至,取箫,吹“梅花三弄”,箫声轻起,幽香暗送,花间小径,落英缤纷。...
我见到迟爱农,大抵有三次。第一次,是暂住漱水镇的当天。我走在长街上,进了一家老字号的酒馆,门外挂着一条方正的匾额,写着“咸清酒店”四个细长的篆体。我寻到一张靠墙角的茶桌,独自坐下。然而等待许久,也不见店中的伙计上前来询问。我的胸中有些郁卒,感到被忽视的不快。这种情形已经是常见的了。这时民国成立,大约已经有好几年,我记不清。我的样貌应该是年轻的,然而我的记忆,却在十年前就衰退了。有些事情和人,模糊地浮在眼前,怎么也看不通透。店中三三两两,坐着些身穿长衫马褂的闲人。多是年岁有些高的,刁着粗的烟杆,带着瓜皮的小帽,有的甚至没有剪辫分发,拖着条花白的长蛇在脑后,偶尔应和着点头,那长蛇便在背上晃晃悠悠,击打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