虛雲老和尚甲、敍意乙、持戒的功德 一、總論 二、別說 1、持不殺戒的功德 2、持不婬戒的功德 3、持不盜戒的功德 4、持不妄語戒功德 5、持不飲酒戒功德丙、犯戒的過失 一、總論 二、別說 1、犯婬戒的過失 2、犯殺戒的過失 3、犯盜戒的過失 4、犯妄語戒過失 5、犯酒戒的過失丁、餘義 一、總結上文 二、開遮持犯 三、懺已還淨 甲、敍言 戒的意義,就是止恶生善的意思,止除十惡五逆的罪惡,如防流水,似護眼珠,滋長善法,是名戒義。大集月義經說:“諸仁者;離欲義是戒義,解脫義是戒義,休息義是戒義,盡義是戒義,滅義是戒義,此諸句義,名為戒義。”釋尊將涅槃的時候,阿難請問佛在世時以佛為師,佛去世後以何為師?佛說:“以戒為師”,所以我們佛弟子,能持戒律,方有導師,若無戒行,等於無師傳!但是佛教律藏中,關於律學的戒相很多,有在家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
{colortbl ;
ed0green0lue255;
ed255green0lue0;}{*generator Msftedit 5.41.15.1507;}viewkind4uc1pardcf1lang2052f0fs24'cd'f9'c9'fa'bc'ab'c0'd6'b5'c4'c8'fd'd2'aa'c8'fd'b2'bb parcf00fs20par'd3'c9'd3'da'c9'fa'cb'c0'd6'ae'be'e7'bf'e0'a1'a2'c2'd6'bb'd8'd6'ae'c2'b7'cf'd5'a1'a2'c8'fd'bd'e7'd6'ae'ce'de'b0'b2'a1'a3'cb'f9'd2'd4'b4'cb'c9'fa'd2'bb'b6'a8'd2'aa'cd'd1'c0'eb'c2'd6'bb'd8'a1'a2'cd'f9'c9'fa'bc'ab'c0'd6'a3'a1par'c8'bb'b6'f8'a3'ac'cd'f9'c9'fa'bc'ab'c0
作者:佚名 家传太素脉秘诀序夫宇宙之寥廓。莫能穷其涯际。然阴阳神鬼之运输。雨露风雷之灌溉。花卉之繁荣。日月之明晦。甚之河海渊源。蜃楼万变极大内之幻观隐现。细之杜宇悲春。雌鸠唤雨。种种色像。各尽其致。噫。此皆一脉为之橐龠。消息于其中也。岂吾人一身。为天地生民立心立命。担千古道脉之继。纲常礼乐之宗。超万物独钟其灵。而秉彝反异耶。故藏教云。父母及子相感。业神入胎。地水火风。众缘和合。渐得长生。从一七至五七日。生五脏上下气。通身前身后。左右二边。各生脉五十条。一身之中。共、八百吸气之脉。至是皆具。通诸出入息气。盖此身与造化同流。左肾属水。右为命门属火。阳生于子。火实藏之。所以三焦正与膀胱相对。有二白脉自中出夹脊而上。贯于脑。过重楼通之左右手。呼吸之有浮沉迟数。可占其休咎生死疾患。莫得秘藏。是太素之所以有七珍九候。析五行之微。辨八节之候。何其明且备也。虽然。呼吸即阴阳运输...
No. 1790 [cf. No. 672]入楞伽心玄義一卷 西明寺沙門法藏撰將釋此經十門分別。一教起所因。二藏部所攝。三顯教差別。四教所被機。五能詮教體。六所詮宗趣。七釋經題目。八部類傳譯。九義理分齊。十隨文解釋初教起所因者。先總後別。總謂一事法華云。如來唯為一大事因緣出興于世。謂開示悟入佛之知見。解云。佛意欲令以己所得授與眾生為本意也。二別顯者謂諸聖教起必賴緣緣乃多端數過塵算。智論云。如須彌山非無因緣。非少因緣而令震動。般若教起亦復如是。廣如彼說。今別顯此經略顯十義。一順古。二滿願。三機感。四破惡。五迴邪。六殄執。七酬問。八除疑。九顯實。十成益。初順古者謂如下文。過去諸佛亦曾於此山頂說五法三性八識二空內心所證。我亦同彼。是知未來諸佛亦同此說。此則如大王路三世同遊也。二滿願者。謂佛過去曾見古佛。說內證法因則立願。今既成佛。酬滿本願亦說斯法。下文云。佛告大慧。如來本願力故當...
淫杀二业,乃一切众生生死根本。最难断者唯淫,最易犯者唯杀。二者之中,淫则稍知自爱者,犹能制而不犯。然欲其意地清净,了无丝毫蒂芥者,唯断惑证真之阿罗汉方能之耳。余则爱染习气,虽有厚薄不同,要皆缠绵固结于心识之中,从劫至劫,莫能解脱。杀则世皆视为固然。以我之强,陵彼之弱。以彼之肉,充我之腹。只顾一时适口,谁信历劫酬偿。《楞严经》云:“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恶业俱生,穷未来际。”古德云:“欲得天下无兵劫,除非众生不食肉。”又云:“欲知世间刀兵劫,须听屠门半夜声。”既有其因,必招其果。不思则已,思之大可畏也。 安士先生恭禀佛敕,特垂哀愍,因著《欲海回狂》以戒淫,《万善先资》以戒杀。征引事实,详示因果。切企举世之人,同怀乾父坤母、民胞物与之真心,永断伤风乱伦、以强陵弱之恶念。又欲同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因将《文昌帝君阴骘...
宗喀巴大师造索达吉堪布译译序此《事师五十颂释》是藏地雪域格鲁派的一代宗师、文殊菩萨化身的宗喀巴大师所造,其中对依止上师的方法作了深入浅出的阐述。凡是入佛门的人首先就是要寻访一位名师,这说明人们已深刻地认识到上师对于修学菩提正道的佛教徒来说不可或缺的先决条件。能被一位尽善尽美的上师摄受,速得成就是修行人无不朝思暮想、梦寐以求的心愿。藏传佛教的各宗各派均十分重视依止上师,按照格鲁派的传统,一般来说,上师在传法灌顶之前要传讲《上师五十颂》使弟子了解师徒之间的利害关系,以免有后顾之忧。宁玛派及其余宗派也将依止上师放在首要位置。依止上师不只是藏传佛教特有的宗风,对于汉传佛教的学人同样重要。诸多佛经续中口径一致地强调:依止上师是成就的根本。如经中云:“当知胜义俱生智,唯一积资净罪障,具证上师之加持,依止他法诚愚痴。”所以,在依止上师这一点上,无有显密、宗派的差别。...
日期:6/21/2010山水之间4:44:57 PM我只是想学习下知微子4:45:19 PM不能视频就要等些时间了山水之间4:45:29 PM。。。知微子4:46:05 PM只需视频一秒钟证实一下即可山水之间4:46:38 PM那我没有哦知微子4:46:52 PM那以后再发给你山水之间4:47:19 PM好吧知微子4:47:41 PM我上你空间看一下山水之间4:47:45 PM恩山水之间4:47:47 PM好啊16:52:43对方中止了视频通话,通话时长9分28秒。知微子4:54:26 PM知微子4:54:45 PM先把这个图记熟山水之间4:55:20 PM恩好的 就12地支知微子4:55:57 PM这个图表就相当于一个面对着你的人脸山水之间4:56:17 PM恩知微子4:57:41 PM...
~一九八八年三月为《中华禅学季刊》创刊而作 宗门流传的《证道歌》,原列永嘉大师禅宗集,后经学者考证,认为应该是荷泽神会大师的作品才对。依据它的文词和风格,我赞成后者。 既名《证道歌》,它的基本性质和含意,应该是明心见性证悟菩提大道者的正见发抒和心态、境界的叙述,并为免后学解行谬误,慈悲标示出解脱的道路,其珍贵可以想见。有志参学宗门禅者,自应奉为圭臬、南针,庶以直心行直道,直行到家,省却迂曲,岂不快哉? 浮浅之见,怎敢诠释圣言量?既然不堪怂恿,也只好依浅见作解释了。君不见 绝学无为闲道人 不除妄想不求真 穷溯到理未萌、事未生、世界未成的万有本源时,当下顿断无明,还得本心,证入不二法门,融入“一真法界”,所学、所知、所疑……涣然冰释,当下全体发露,岂有妄想可除?真理可求?既无一理寓于心,亦无一事萦于怀,岂不是个闲道人?...
十八空论(亦十六亦十八亦十四亦十七) 龙树菩萨造 陈天竺三藏真谛译问空无分别。云何得有十八种耶。答为显人法二无我。是一切法通相。今约诸法。种类不同。开为十八。何者。一内空。二外空。三内外空。四大空。五空空。六真实空。七有为空。八无为空。九毕竟空。十无前后空。十一不舍离空。十二佛性空。十三自相空。十四一切法空。十五无法空。十六有法空。十七无法有法空。十八不可得空。合此十八为十六空。凡有两义故。立十六空。一体二用。第一内空。亦名受者空。凡夫二乘谓六入为受者。以能受六尘果报故。今明但有六根。无有能执。以无执故。言受者空也第二外空。亦名所受空。离六外入无别法为可受者也。若诸众生所受所用。但是六尘。内既无人能受。外亦无法可受。即人法俱空。唯识无境。故名外空。以无境故。亦无有识。即是内空。六入无识。即是无人。无有根尘。即是无法。故内外二空。两义相成也...
圣龙树菩萨造颂 宗喀巴大师造疏 观空法师译汉 观缘品略义: 此品略义有三,即说明对于所破的是如何执法和以正理破除之后结论如何,以及如何建立因缘及果。兹约言之: 由种生芽及从薪起火等作用,当眼见耳闻之时,若认为因果二法,不仅是唯名安立,而且执为彼名言所安立境之能生、所生,是有自性者,即是对于所破起执之行相。 彼所执境,若许为有,则应观察:果之生起与因缘法,是自性一?还是自性异?如是观已,即从果的方面,破所生有自性。又应观察:因中有果?还是无果?此是从因的方面破能生有自性。总的说明:若有自性,则因缘及果,都不能建立,即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要之,其所以说明破有自性为主者,由于对因果等法,执有自性,是从无始时来,串习所至,欲破除之,非常困难。又彼自性,若已破除,则于无自性上,建立因果,极为容易。因此自宗不以说明于名言中建立因果作用为主。...
1951年7月5日晨。 河北省境内的唐山车站。 天气阴晦,淫雨绵绵。唐山车站还淹没在黎明前的黑暗之中。 随着一声长鸣,一辆从北京开往沈阳的火车徐徐地开进了车站1站台内。它将在这里停车十分钟。 在这里等候多时的北京市公安局侦查员,等火车刚刚停稳,乘着车站昏黄的灯光,疾步登上火车,匆匆地朝13号车厢走去。 车厢里较为安静,除少数的上车下车的旅客说几句话外,大部分旅客在自己的位子上低着头,打着瞌睡,有的还沉浸在黎明前的梦乡里。 三名侦查员走到87号位子前,对着一个身穿绸布衣服、面色苍老、一副商人打扮的中年男子说:“你叫什么名字?”那男子睁开惺忪的睡眼,见三名公安人员站在面前,惊疑地站了起来:“我……我叫陈祖汉。”侦查员张刚迅速拿出逮捕证:“我们是北京市公安局的,你被捕了!跟我们下车!”另一个侦查员迅速地将手铐铐在陈祖汉的双腕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