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国际 (2005年06月20日 10:06)主讲人简介:马骏,法学博士。1953年生,曾就读于东北师范大学、国防大学和北京大学,先后获得历史学学士、军事学硕士和法学博士学位。长期从事外国军事思想和军事历史研究工作,现执教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为中国第二次世界大战研究会理事。著有《世界经典战役》、《第二次世界大战风云人物》等著作。内容简介:他曾经在国难当头时如此激情澎湃地演说:“我只有热血、辛劳、汗水和眼泪贡献给大家!”他曾经在英伦三岛饱受纳粹空军轰炸的危急时刻,用手中的雪茄烟和永远的“V”字胜利手势鼓舞过他的人民。他曾经不懈地奔走在世界反法西斯大国之间,并最终促成了世界反法西斯战线的形成,挽救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他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盟军三巨头之一的英国首相温斯顿。邱吉尔。...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义》前言净空老法师主讲新加坡净宗学会录影室(此讲录出自净空老法师专集文字讲堂)诸位同学,我在往年每一个新的道场建立,第一部经一定是讲《地藏菩萨本愿经》。为什么要讲这一部经?佛法的建立不能离开硬体的设施,我们现在的话来说,一定要有土地、要有房舍、要有建筑。有了硬体设施之后,我们修道才有一个场所。可是修道要依据什么?我们必须要知道。修道必须要依据“心地”,《地藏经》就是我们第一个课程。有了硬体设施之后,软体里头最重要的心地法门。所以我们一定第一部要讲解《地藏菩萨本愿经》,作为我们修学大乘的基础。如果不懂得心地法门,不知道从心地修起,最后决定是一无所成。换句话说,无论你怎样用功、怎样努力、怎样发奋、怎样精进,你依旧出不了六道轮回,你所修无非是有漏的福报而已。在中国大乘表法是以四大菩萨,第一位就是地藏菩萨。从地藏菩萨再发展出来是观世音菩萨,叫大慈大悲。...
主讲人简介 赵林,1954年11月8日生,北京市人。哲学博士,现任武汉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全国外国哲学史学会理事、全国宗教学学会理事、湖北省哲学史学会理事等职。 研究方向:西方哲学史、西方宗教思想、西方文化史、世界文明史。 主要科研、教学成果:已发表个人学术专著7部,即《协调与超越——中国思维方式探讨》(陕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6月)、《神旨的感召——西方文化的传统与演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3年11月)、《文明形态论》(台湾汉忠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4月)、《黑格尔的宗教哲学》(武汉大学出版社1996年6月)、《西方宗教文化》(长江文艺出版社1997年10月)、《告别洪荒——人类文明的演进》(东方出版中心1998年8月)、《浪漫之魂——让-雅克·卢梭》(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5月);并在海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一百余篇。2000年因科研、教学效果突出而荣获宝钢优秀教师奖。...
主讲人简介袁正光: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 教授;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 研究员:“知识经济论坛”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工商管理研修中心、协和医科大学等客座教授,中华研修大学研修生导师;国家行政学院、全国市长培训中心等专题讲座教授;曾任中国科协办公厅主任、中国科协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等职。主要著作有:《时代的强音》《当代科学知识简明读本》《现代文明的基石》《现代科学技术词典》等。内容简介由混沌到文明,由弱小到健硕,回顾人类的发展历程,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互交融,共同照亮了人类前进的道路。本期“百家讲坛”,中国科学技术讲学团的袁正光教授,对以理为核心的科学观念和以人为中心的人文观念的形成、发展及其对人类社会的作用进行了详细的阐述。科学给人以力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三百年以前,人类做什么事情一般是遵循的是凭经验出发,就是凭经验盲目地进行生产,然后在漫长的生产实践...
周汝昌,我国著名红学家,是继胡适等诸先生之后,新中国研究《红楼梦》的第一人,享誉海内外的考证派主力和集大成者。1918年3月4日生于天津咸水沽镇。燕京大学西语系毕业,曾就教于华西大学、四川大学。 周汝昌,这位著名的红学家,似乎从小就与《红楼梦》有缘,在孩提时,就听母亲讲述《红楼梦》里的故事。在他脑海里,远远地出现红楼人物的影子。二十年后,这位青年找到曹雪芹生前好友敦敏的《懋斋诗钞》,这一重大发现,为研究曹雪芹提供了重要史料,由此使周汝昌沉醉红学,一生不醒。这正应了他的《献芹集》扉页上的一句话:借玉通灵存翰墨,为芹辛苦见平生。 周汝昌一生坎坷,二十几岁,双耳失聪,后又因用眼过度,两眼近乎失明,仅靠右眼0。01的视力支撑他治学至今。《红楼梦新证》《曹雪芹传》《书法艺术》《杨万里选集》这一部部穷尽毕生心血研治的作品,展示了周先生多方面的艺术才华和造诣,远非“红学家”一词...
俞敏洪传奇网上流传着一则笑话: 上学的时候,将“English”读为“应给利息”的同学成了银行行长;读为“阴沟里洗”的成了小菜贩子;读为“因果联系”的成了哲学家;读为“硬改历史”的成了政治家;读为“英国里去”的成了海外华侨;读为“应该累死”的成了IT职员…… 虽然是有些荒诞的杜撰,但不经意间却也道出一个实情:英语,在当今这个年代,无论是对于读书的、工作的、做学问的,都至关重要。那个人人满口“之乎者也”的“东方”已经成为过去时,取而代之的是很多人能说溜得让外国人咂舌的英语,连菜市场的老太太都搭乘着奥运的热潮会上几句“Wele to Beijing”的“新东方”。 笑话虽是调侃,但却有着一种“新东方”的风格,不羁、尖锐、幽默、平实、真诚、智慧。这种风格我们是常见的,辛辣讽刺的作家或是针砭时弊的漫画家大都有着这种令人忍俊不禁又发人深省的风格。他们的作品被包装成一本本精美的图书,成为开卷...
央视国际 2004年10月15日 14:38 主讲人简介: 汤哲声,男,1956年8月出生于江苏省镇江市,文学博士,现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文系主任。 内容简介: (全文) “我守着看人家不是有些呆吗?这就回得家去,一个人坐在书房里呆想,那人在胡同口上那微微一笑,焉知不是对我而发的?当时可惜我太老实了,我就回她一笑,又要什么紧?我面孔那样正正经经的,她不要说我太不知趣吗?说我不知趣呢,那还罢了,若是说我假装正经,那就辜负人家的意思了。他这样想着,仿佛有一个珠圆玉润的面孔,一双明亮亮的眼珠一转,两颊上泛出一层浅浅的红晕,由红晕上,又略略现出两个似有似无的笑涡。燕西想到这里,目光微微下垂,不由得也微微笑起来。”...
作为一个自由人文主义者(李银河语),王小波终其一生思考着并快乐着,他以自身对“文化大革命”的记忆为重要矿藏,用杂文以独有的调侃似的笔调完成了对自由与理性的反思与书写。 由李银河编选的王小波杂文集《思维的乐趣》展示给我们的正是一座巍然屹立于戏谑的笑容和令人会心而战栗的幽默之后的智性的迷宫,并让我们在真切地体会到思维给人带来快乐的同时,从他那里学会如何去独立而自由地思考。[王小波杂文 第一部分] 我对它则不只是喜欢——我尊敬它,常常不顾自己虚长十几岁这一现实,把它叫做“猪兄”。如前所述,这位猪兄会模仿各种声音。我想它也学过人说话,但没有学会——假如学会了,我们就可以做倾心之谈。但这不能怪它。人和猪的音色差得太远了。...
叶嘉莹,1924年出生于北京,17岁时,以优异的成绩考入辅仁大学国文系。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60年代,叶嘉莹应邀担任美国哈佛大学、密歇根州立大学客座教授。 1969年定居加拿大,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 1979年回到祖国任教。 1989年当选为加拿大皇家学会院士。 1996年在南开大学创办“中华古典文化研究所”,设立“驼庵”奖学金。 著有:《迦陵文集》十卷,《叶嘉莹作品集》二十四卷。 内容简介 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灿烂辉煌的历史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那自然、平实的语言,表现了古代人民质朴、纯洁的心灵。奠定了我国诗歌的现实主义基础,对后代文学产生了广泛而又深远的影响。《诗经》以四言诗为主,在艺术上采用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朴实无华的语言,朗朗上口的音调,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感发生命与人生智慧,今天依然让我们产生共鸣。诗...
作者:费孝通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我说中国社会的基层是乡土性的,那是因为我考虑到从这基层上曾长出一层比较上和乡土基层不完全相同的社会,而且在近百年来更在东西方接触边缘上发生了一种很特殊的社会。这些社会的特性我们暂时不提,将来再说。我们不妨先集中注意那些被称为土头土脑的乡下人。他们才是中国社会的基层。 我们说乡下人土气,虽则似乎带着几分藐视的意味,但这个土字却用得很好。土字的基本意义是指泥土。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在我们这片远东大陆上,可能在很古的时候住过些还不知道种地的原始人,那些人的生活怎样,对于我们至多只有一些好奇的兴趣罢了。以现在的情形来说,这片大陆上最大多数的人是拖泥带水下田讨生活的了。我们不妨缩小一些范围来看,三条大河的流域已经全是农业区。而且,据说凡是从这个农业老家里迁移到四围边地上去的子弟,也老是...
重视冤亲债主索债前的征兆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空净 发布时间:2007-10-13自然因果律是道法的客观规律,在因果律面前,仙佛与人类,动植与万物,全都一律平等,没有分别。所以才有“菩萨畏因,世人畏果”之说。世人对昨日所造的种种恶因,并不能全都认清。但是恶果的释放却会如期而至,强迫人领受而丝毫不爽。世人都畏惧害怕恶果的释放所带来的厄运、困苦、疾病、财失等等结果,却不知道如何把握命运,修改命运,化因消业。有些人虽然诚信道德,实践修之身,掌握了一些主动化因的方法。但是由于对老子所强调的:“其安也,易持也。其未兆也,易謀也。其脆也,易判也。其微也,易散也。爲之於其未有也,治之於其未亂也。”的教导,并没有结合身国中的业力进行解读。因此化因的效果并不明显和显著以及及时。...
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在昨晚的电视新闻中,有人微笑着说:“你把检验不合格的厂商都揭露了,叫这些生意人怎么吃饭?”我觉得恶心,觉得愤怒。但我生气的对象倒不是这位人士,而是台湾一千八百万懦弱自私的中国人。我所不能了解的是: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包德甫的《苦海余生》英文原本中有一段他在台湾的经验:他看见一辆车子把小孩撞伤了,一脸的血。过路的人很多。却没有一个人停下来帮助受伤的小孩,或谴责肇事的人。我在美国读到这一段。曾经很肯定地跟朋友说:不可能!中国人以人情味自许,这种情况简直不可能!回国一年了,我睁大眼睛,发觉包德甫所描述的不只可能,根本就是每天发生、随地可见的生活常态。在台湾,最容易生存的不是蝉螂,而是“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