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宽昌内容提要:唯识学认为,世间的一切都是虚幻不实,是由“识”变现出来的,宇宙间的万事万物是所变,识是能变。这个能变的识共有八识三类,第八阿赖耶识的能变叫做“异熟能变”;第七末那识的能变叫做“思量能变”;前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的能变叫做“了别境能变”。在三种能变当中,第八阿赖耶识是本(根本识)识,其余的前七识都是由第八阿赖耶识转生,所以称为“转识”。意为前七识以第八阿赖耶识为根本而生起现行和变现出世间的万事万物来。由此,也有了我们的正报的身体和依报的外境;同时,也说明了人生去来的生死问题。三能变思想富含哲理,它是唯识学思想体系的核心,蕴涵了有情生命流程的规律。在本文,作者对唯识学三能变的思想进行一个全面性的论述,说明三能变在唯识学上的种种问题以及它在我们修学路上的重要性,以飨读者。抛砖引玉,以便人们更好的去学习和了解唯识思想,转染成净,...
近代基督教自由神学究竟有何特色?这种不纯正的神学思想又是如何产生的?当然,在每个世代之中,教会都必须面临教义的偏差这个问题,但是过去三百年来的神学发展史却有其独特之处。在这段期间,神学史上曾产生过一些重要的演变,新派神学先后以不同的姿态对传统圣经的看法提出挑战。因此,现在我们要特别花点工夫来研究一下,究竟这种神学是如何由所谓的旧自由神学演变成新自由神学(也就是存在神学)的? 在进入较深的讨论之前,我必须先声明,我们之所以反对自由神学,无论它是新是旧,绝不是因为我们反对学术研究的精神。譬如说,许多信仰纯正的圣经学者也从事「低层批判」(Lower Criticism)的研究工作。什么是「低层批判」呢?它乃是指从事于圣经原文考据的工作。普林斯敦神学院信仰变节之前,在该校任教的罗勃·魏尔逊(Robert Wilson)就是这么一个例子。对于一个笃信圣经的基督徒而言,原文考据自然有它的重要性。...
善見律毘婆沙 序品第一 簫齊外國三藏僧伽跋陀羅譯南無諸佛 若人百億劫 不可思議時 為一切眾生 往至疲倦處 正為世間故 南無大慈悲 由法難知故 從生生世間 稽首頭頂禮 甚深微妙法 破裂壞消盡 無明煩惱網 若戒定智慧 解脫具足行 懃修功德者 眾僧良福田 我今一心歸 頭面稽首禮 歸命三寶竟 至演毘尼義 令正法久住 利益饒眾生 以此功德願 消除諸惡患 若樂持戒者 持戒離眾苦 說曰。律本初說。爾時佛在毘蘭若。優波離為說之首。時集五百大比丘眾。何以故。如來初成道。於鹿野苑轉四諦法輪最後說法度須跋陀羅。所應作者已訖。於俱尸那末羅王林娑羅雙樹間。二月十五日平旦時入無餘涅槃。七日後迦葉從葉波國來。與五百比丘僧。往俱尸那國。問訊世尊。路逢一道士。迦葉問曰。見我師不。道士答言。汝師瞿曇沙門。命過已經七日。瞿曇涅槃諸人天供養。我從彼得此天曼陀羅華。迦葉...
1、《地藏经》的功能分为二种: 1.1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人自己改变命运以起死回生的方法,并能够超拨过去世的冤亲债主,令其究竟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灭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的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1.2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典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心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论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悲愿。在所有经典中,佛理浅显易懂,又不需要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经》。...
书院山长郑光策(1755—1804)是当时福建知名的学者,讲究气节,注重经世致用之学,给他以严格教导。还有前辈学者陈寿祺(1771—1834),被称为“研究今文遗说者”,他的文章对林则徐有较大影响。 林则徐中举以后,家境仍较困难,不得不和其父一样,假馆于外,维持生计。他曾应厦门海防同知房永清之聘,担任了短时期的书记(文书),以后又被福建巡抚张师诚招入幕中,司笔札凡4 年。他的才华和勤奋,大为张师诚所赏识。在张师诚的帮助下,他学到不少历史掌故和有关兵、刑、礼、乐等方面的知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精明能干的官吏准备了必要的政治和文化素养。 林则徐在21 岁后两次去北京参加会试都落选了。到嘉庆十六年(1811)...
作者 约翰府来 (John Flavel)(1630-1691)目录介绍1.保守心的意思和含义2. 为什么要把保守心看作为一个极大的工作3. 在一个基督徒的生命中,有哪些特别时候是需要我们最切切保守我们的心的3. 1.兴旺的时候3. 2.逆境的时候3. 3.教会遇到苦难的时候3. 4.危险和众人都不安的时候3. 5.外在缺乏的时候3. 6.尽责任的时候3. 7.从人那里受到伤害和苦待的时候3. 8.当我们遇见极大试炼的时候3. 9.试探的时候3. 10.怀疑和灵里黑暗的时候3. 11.当为信仰所受的苦被加在我们身上的时候3. 12.当我们受到疾病的警告,我们的死亡临近的时候4.对这个题目作出应用...
默如论师 著 (一)通论 今将阐述本经,且先通论经意。 一、教兴因缘 大圣释尊,初成正觉,以至双林示寂,于中说法垂五十年。举凡小、大、空、有、性、相、顿、渐,莫不渊源于当时佛陀金口之所宣说。然而,每一教兴,固皆有其主旨,并有其因缘,儒家因材而施教育,释尊化世,悲智双运,识时知世,观机逗教,此其所以功不唐捐也。如楞严之兴起,由于阿难将入媱舍而毁戒体,释尊宣说佛顶神咒而拯救之,从而兴起楞严三昧大定之法门,以为后世学大乘者之规范。弥陀诱人以安养,金刚诲之以空寂,法华会权归实,涅槃显示佛性,此皆释尊兴教因缘也。夫此地藏法门,其兴教因缘为如何欤?盖地藏大士,于诸大菩萨中,愿力极为弘深,誓度众生尽,尤以最苦之地狱众生为所度,地狱空,而后方成佛;此种坚毅无畏精神,于末世众生,实不啻施予至高无上之安慰,此所以释尊屡赞地藏威德,而有地藏三经行世也。三经者何...
No. 1453根本说一切有部百一羯磨卷第一三藏法师义净奉 制译尔时薄伽梵。在室罗伐城逝多林给孤独园。告诸苾刍曰。从今已去汝诸苾刍。凡有来求。善说法律情乐出家及受近圆者。阿遮利耶。邬波驮耶。应与出家及受近圆。时诸苾刍不知有几阿遮利耶。几邬波驮耶。佛言。有五种阿遮利耶。二种邬波驮耶。云何五种阿遮利耶。一十戒阿遮利耶。二屏教阿遮利耶。三羯磨阿遮利耶。四依止阿遮利耶。五教读阿遮利耶。何谓十戒阿遮利耶。谓授三归及十学处。何谓屏教阿遮利耶。谓于屏处捡问障法。何谓羯磨阿遮利耶。谓作白四羯磨。何谓依止阿遮利耶。谓下至一宿依止而住何谓教读阿遮利耶。谓教读诵乃至四句伽他。何谓二种邬波驮耶。一者与其剃发出家受十学处。二者与受近圆。如世尊言。其亲教师等当与出家受戒。及受近圆者。诸苾刍不知云何当与出家近圆。佛言。凡有欲求出家者。随情诣一师处。师即应问所有障法。若遍净者随意摄受。既摄受已授与三归...
攝大乘論釋略疏第一 陳天竺三藏法師婆羅末陀譯 日域東都長泉院苾芻普寂疏夫此攝大乘論者。無著菩薩為申阿毘達磨經攝大乘品以提示大乘綱領造也。當時有天親無性二大士製之釋論。今之所疏乃天親釋也。凡此論十種勝相。始於依止終於智果。因緣唯識以闔闢之。無相真如以徹盡之。蓋斯彼大乘三摩地中來。少文句中總攝如來廣大深法無邊義。欲使樂大乘者生深信解解以起行行以成果。其猶神龍滴水雨澍大木無言之言抗思議而玄藉雲布。非有之者泯能所而邃彩月玄。實乃攝大乘之玄軌趣菩提之王路也。茍學大乘者。寧可外乎此而異求焉哉。今將解此論略開十門。一教與所因。二藏教所攝。三所詮宗趣。四能詮教體。五教所被機。六依止差別。七遣除情計。八矯救時弊。九傳譯不同。十隨文解釋。...